有机物溶解规律
X52101、中学常见有机物溶解性规律

中学常见有机物溶解性规律
【规律内容】:
1.在中学常见基团中,亲水基包括—OH、—NH2、—CO—、—CHO、—COOH,憎水基包括烃基、卤素原子;有机物分子中若含有亲水基,则可溶于水,如低级醇类、胺类、酮类、醛类、羧酸类。
若分子中无亲水基,则不溶于水,如烃类、卤代烃、醚类、硝基化合物、酯类。
2.在亲水基—OH、—NH2中,能与水分子H、O原子间均能正常形成氢键,所以每个亲水基均能影响3个碳原子,即一元醇、胺类物质溶解性规律为:1~3个C原子数且液态时与水任意比互溶;4~6个C原子时可溶或微溶于水;7个C原子以上时,微溶或难溶于水。
3.在亲水基—CHO中,只能与水中H原子形成氢键,无法与水中O原子形成氢键,形成氢键机会小,所以每个—CHO能影响2个碳原子,即一元醛类溶解性规律为:1~2个C原子数且液态时与水任意比互溶,其中甲醛呈气态只能称易溶于水,不能称与水互溶;3~4个C原子时可溶或微溶于水;5个C原子以上时,微溶或难溶于水。
4.在亲水基—COOH中,原子数较多,有2个O原子与水中H原子形成氢键,形成氢键机会更多,所以每个羧基能影响4个碳原子,即一元羧酸类溶解性规律为::1~4个C原子的羧酸与水任意比互溶;5~8个C原子的羧酸可溶或微溶于水;9个C原子以上羧酸微溶或难溶于水。
5.分子中存在多个亲水基时,也可以按上述规律推测其溶解性,但是当物质呈固态时只能称易溶或可溶,不能称互溶。
【强化练习】:判断物质的溶解性,与水互溶、可溶/微溶、微溶/难溶,分别用“互、可、难”表示。
1。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和溶解度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有机化学是研究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的科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有机化学中,有机物的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有机物的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
一、有机物的溶解性有机物的溶解性是指有机物能否溶解于某一给定溶剂中的性质。
溶解性的大小取决于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如果有机物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性就较大;相反,如果相互作用力较弱,溶解性就较小。
溶解性常用溶解度来表示,即单位溶剂中能溶解单位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解度的大小与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通常采用摩尔溶解度(mol/L)或质量溶解度(g/L)来表示。
二、影响有机物溶解性的因素1. 分子极性:极性溶质通常易溶于极性溶剂,而非极性溶质倾向于溶解于非极性溶剂。
这是由于极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强,有利于溶解。
2. 温度: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间的热运动,从而使溶质分子能够克服相互作用力更容易进入溶液。
3. 压力:对固体或气体溶质来说,压力对溶解度影响较大。
根据Henry定律,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固体溶质的溶解度一般不受压力的影响。
4. 溶剂的选择:不同的有机物需要选择适合其溶解的溶剂。
例如,极性有机物通常溶解于极性溶剂(如水、乙醇等),而非极性有机物溶解于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甲醇等)。
三、有机物的溶解度有机物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有机物在溶剂中能达到的最大溶解度。
溶解度可用实验测定或计算得出,通过溶解度可以了解有机物的溶解特性,预测其在溶液中的行为。
不同有机物的溶解度差异较大,主要与分子结构相关。
常用的溶解度规律包括:"相似溶剂溶解相似溶质"原则、"极性溶剂溶解极性溶质"原则以及"类似结构的有机物溶解性相似"原则。
有机物溶于水的判断

有机物溶于水的判断有机物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含有碳、氢和氧原子,是生物体内、石油和天然气中的重要成分。
由于有机物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些有机物可以完全溶于水,而其他有机物却难以溶解。
本文将对有机物在水中溶解的判断方法进行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有机物在水中溶解的影响因素1.分子的极性。
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极性分子具有较好的水溶性,无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则溶解度较差。
2.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相对较小的分子和形状相对规则的分子容易溶解于水中,而过大或者过于复杂的分子则会降低其水溶性。
3.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
如羟基、羰基、酸基等极性官能团,容易与水分子发生作用而有较好的溶解性。
基于以上因素,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分为以下几类:可溶性:分子中含有较多的水溶性官能团,如醇、羧酸、酯等。
这些物质能很快地溶解于水中,且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难溶性:分子中只含有部分极性官能团,如醛、酮等,其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低。
1.完全溶于水的有机物。
一般来说,这类有机物的分子中含有多种极性官能团,如乙醇、甲醛等,能够与水分子形成较强的氢键而容易溶解于水中。
这类物质通常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且能够形成均相透明的溶液。
3.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这类有机物的分子中没有极性官能团,如矿物油、硅油等,其在水中难以溶解,即使是搅拌或加热也很难使其分散于水中形成均相溶液。
判断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性,需要根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具有氧、氮、硫等元素官能团的分子具有较好的水溶性。
而具有较长的碳链或不含官能团的分子则较难溶解于水中。
总之,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其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化合物的性质和结构来判断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性。
由于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因此正确判断有机物的溶解性需要对化学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规律

有机物物理性质的主要规律河北省宣化县第一中学栾春武一、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里所含物质的质量,它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半径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有机物的密度与分子中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原子所占质量分数成正比。
例如,烷、烯、炔及苯的同系物等物质的密度均小于水的密度,并且它们的密度均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和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而一卤代烷、饱和一元醇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氯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分数降低,密度逐渐减小。
二、溶解性有机物一般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这是因为有机物分子大多数是非极性分子或弱极性分子,含有憎水基。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水是极性分子,只有当某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亲水基团时,则该有机物就可能溶于水。
亲水基一般包括:-OH、-CHO、COOH等;憎水基一般包括:-R、-NO2、-X、-COOR等。
1. 能溶于水的有机物:① 小分子醇:CH3OH、C2H5OH、CH2OHCH2OH、甘油等;②小分子醛:HCHO、CH3CHO、CH3CH2CHO等;③小分子羧酸:HCOOH、CH3COOH、CH3CH2COOH等;④低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⑤氨基酸:CH3CH(NH2)COOH等。
一般来说,低级醇、低级醛、低级酸,单糖和二糖水溶性好,即亲水基占得比重相对较大,憎水基占得比重相对较小,故能溶于水。
2. 不易溶于水的有机物:① 烷、稀、炔、芳香烃等烃类均不溶于水,因为其分子内不含极性基团;② 卤代烃:CH3Cl、CHCl3、CCl4、CH3CH2Br、等均不溶于水;③ 硝基化合物:硝基苯、TNT等;④ 酯:CH3COOC2H5、油脂等;⑤ 醚:CH3OCH3、C2H5OC2H5等;⑥ 大分子化合物或高分子化合物:如高级脂肪酸、塑料、橡胶、纤维等。
一般来说,液态烃、一氯代烃、苯及其同系物、酯类物质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硝基苯、溴苯、四氯化碳、氯仿、溴代烃、碘代烃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大。
有机物溶解度

A物性类:1、难溶于水且比水轻:烃、高级脂肪酸、酯(油脂)难溶于水且比水重:氯仿、四氯化碳、溴苯、硝基苯、TNT等2、常温下呈气态:C<4烃、一氯甲烷、甲醛常温下呈固态:石蜡、冰醋酸、苯酚晶体、硬脂酸、软脂酸、脂肪、TNT等3、属于混和物:天然气、焦炉气、汽油、煤油、福尔马林、高分子化合物、裂解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油脂(豆油、脂肪等)4、属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石油分馏、煤的干馏、重油裂解、萘的升华、油脂氢化(硬化)等5、两种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和,只要总质量一定,当含C%相同时生成CO2量一定;含H%相同时生成H2O量一定。
最简式相同的物质:烯烃同系物之间、同分异构体之间、苯和乙炔甲醛、乙酸和甲酸甲酯乙醛、丁酸、乙酸乙酯、甲酸丙酯、丙酸甲酯6.不同类有机物之间有分子量相等分子式不同:(1)烷烃与比它少一个C的饱和一元醛:如乙烷和甲醛、丙烷和乙醛(2)脂肪烃和芳香烃(氢原子数在于20个以上)如C9H20和C10H8、C10H22和C11H10(即甲基萘)(3)饱和一元醇与比它少一个C的饱和一元酸:如乙醇和甲酸、丙醇和乙酸B.化性类:7.1体积烯烃和饱和一元醇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O2体积为1.5n8.耗氧量问题:物质的量相等的烃完全燃烧时,耗氧量的多少决定于(X+Y/4)数值质量相同的烃燃烧时,耗氧量的多少,决定于CHy中的数值,y值越大,耗氧量越多,反之越少质量相同的烃燃烧时,生成CO2量决定于CxH中的值,x值越大,生成CO2量越多,反之越少9.实验问题:(1)需要用到温度计的实验:苯的硝化、石油分馏、乙醇脱水、乙酸乙酯水解(2)需要用水浴加热的实验:银镜反应、制硝基苯、制酚醛树脂、乙酸乙酯水解(3)导管起冷凝回流作用的实验:制溴苯、制硝基苯、制酚醛树脂(4)导管口接近液面但不插入的实验:制溴苯、制乙酸乙酯10.鉴别有机物时常用试剂:(1)溴水:烯炔烃、二烯烃、苯酚、天然橡胶、油酸、油脂、SO2(2)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烯炔烃、二烯烃、苯酚、天然橡胶、油酸、油脂、含醛基物质(3)钠:醇、苯酚、低级羧酸(4)氢氧化钠:苯酚、羧酸、酯(5)银氨溶液或新制氢氧化铜:含醛基物质、低级羧酸(6)氯化铁溶液:苯酚、KSCN溶液、KI溶液、氢硫酸11.烃及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产物:VCO2:VH2O == 1:1 烯烃、饱和一元醛、饱和一元酸、饱和一元酯VCO2:VH2O == 2:1 乙炔、苯、苯酚VCO2:VH2O == 1:2 甲烷、甲醇、尿素CO(NH2)212.在CxHy中,烷烃的x/y<1/2,炔烃、二烯烃或苯及同系物的x/y>1/2,只要再能与题给条件建立方程关系,得出x的唯一正整数解,不需分子量即可求出分子式。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

【高中化学】高中化学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握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路奠定基础,为学子整理了“高中化学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一文:高中化学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1)容易溶水的存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萨兰勒班县)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备特定溶解性的: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
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就是9.3g(属于氢氧化物),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低于65℃时,能够与水混溶,加热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震荡后构成乳浊液。
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分解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以溶水构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含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增大,可以划出(即为盐析,皂化反应中也存有此操作方式)。
但在叶唇柱轻金属盐(包含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减小。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以溶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例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构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1)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存有:各类烃、一氯代烃、氟代烃、酯(包含油脂)(2)大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多氯代烃、溴代烃(溴苯等)、碘代烃、硝基苯高中化学知识点:有机物的溶解性由整理提供更多,盼各位学子能认真学习,成就自己的梦想。
高考化学物质溶解性规律总结

高考化学物质溶解性规律总结物质溶解性规律:(1)气体的溶解性①常温极易溶解的NH3[1(水)∶700(气)] HCl(1∶500)还有HF,HBr,HI,甲醛(40%水溶液—福尔马林)。
②常温溶于水的CO2(1∶1)Cl2(1∶2)H2S(1∶2.6)SO2(1∶40)③微溶于水的O2,O3,C2H2等④难溶于水的H2,N2,CH4,C2H2,NO,CO等。
(2)液体的溶解性①易溶于水或与水互溶的如:酒精、丙酮、醋酸、硝酸、硫酸。
②微溶于水的如:乙酸乙酯等用为香精的低级酯。
③难溶于水的如:液态烃、醚和卤代烃。
(3)固体的水溶性(无机物略)有机物中羟基和羧基具有亲水性,烃基具有憎水性,烃基越大,则水溶性越差,反而易I溶于有机溶剂中。
如:甲酸、乙酸与水互溶,但硬脂酸、油酸分子中因—COOH比例过少反而不溶于水而溶于CCl4,汽油等有机溶剂。
苯酚、三溴苯酚、苯甲酸均溶于苯。
(4)从碘、溴、氯的水溶液中萃取卤素的有机溶剂如:苯、汽油、乙醚、乙酸乙酯、CCl4、CS2等。
(5)白磷、硫易溶于CS2(6)常见水溶性很大的无机物如:KOH,NaOH,AgNO3溶解度在常温超过100g(AgNO3超过200g)。
KNO3在20℃溶解度为31.6g,在100℃溶解度为246g。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甚少的物质常见的只有NaCl。
(7)难溶于水和一般溶剂的物质①原子晶体(与溶剂不相似)。
如:C,Si,SiO2,SiC等。
其中,少量碳溶于熔化的铁。
②有机高分子:纤维素仅溶于冷浓H2SO4、铜氨溶液和CS2跟NaOH 作用后的溶液中,已热固化的酚醛树脂不溶于水或一般溶剂。
有机物的溶解性规律

有机物的溶解性规律一、相似相溶原理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非极性溶剂(有机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酒清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二、有机物的溶解性与官能团的溶解性1.官能团的溶解性:(1)易溶于水的官能团(即亲水基团)有:—OH、—CHO、—COOH、、—NH2。
(2)难溶于水的官能团(即憎水基团)有:所有的烃基(—CnH2n+1、—CH=CH2、—C6H5等)、卤原子(—X)、硝基(—NO2)等。
2.分子中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比例影响物质的溶解性:(1)当官能团的个数相同时,随着烃基(憎水基团)碳原子数目的增大,溶解度逐渐降低;例如,溶解度CH2OH>C2H5OH>C3H7OH>……,一般地,碳原子个数大于5的醇难溶于水。
(2)当烃基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亲水基团的个数越多,物质的解度越大;。
例如,溶解度:CH3CH2CH2OH<CH3CH(OH)CH2OH<CH2(OH)CH(OH)CH2OH(3)当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对溶解度的影响大致相同时,物质微溶于水;例如,常见的微溶于水的物质有:苯酚C6H5—OH、苯胺C6H5—NH2、安息香酸(苯甲酸)C6H5—COOH、正戊醇CH3CH2CH2CH2CH2—OH(上述物质的结构简式中“—”左边的为憎水基团,右边的为亲水基团);乙酸乙酯CH3COOCH2CH3(其中—CH3和—CH2CH3为憎水基团,为亲水基团)。
(4)由两种憎水基团组成的物质,一定难溶于水。
例如,卤代烃R-X、硝基化合物R-NO2,由于其中的烃基R­—、卤原子—X和硝基—NO2均为憎水基团,故均难溶于水一:溶剂极性参数表,方便以下比较展开剂。
环已烷:-0.2、石油醚(Ⅰ类,30~60℃)、石油醚(Ⅱ类,60~90℃)、正已烷:0.0、甲苯:2.4、二甲苯:2.5、苯:2.7、二氯甲烷:3.1、异丙醇:3.9、正丁醇:3.9、四氢呋喃:4.0、氯仿:4.1、乙醇:4.3、乙酸乙酯:4.4、甲醇:5.1、丙酮:5.1、乙腈:5.8、乙酸:6.0、水:10.2 数值越大,极性越大二:常用溶剂的沸点、溶解性和毒性溶剂名称沸点℃(101.3kPa) 溶解性毒性液氨-33.35 能溶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剧毒性、腐蚀性液态二氧化硫-10.08 溶解胺、醚、醇苯酚、有机酸、芳香烃、溴、二硫化碳,多数饱和烃不溶剧毒甲胺-6.3 是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液态甲胺与水、醚、苯、丙酮、低级醇混溶,其盐酸盐易溶于水,不溶于、醚、酮、氯仿、乙酸乙酯中等毒性,易燃二甲胺7.4 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优良溶剂,溶于水、低级醇、醚、低极性溶剂强烈刺激性石油醚不溶于水,与丙酮、乙醚、乙酸乙酯、苯、氯仿及甲醇以上高级醇混溶与低级烷相似乙醚34.6 微溶于水,易溶与盐酸.与醇、醚、石油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麻醉性戊烷36.1 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性二氯甲烷39.75 与醇、醚、氯仿、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麻醉性强二硫化碳46.23 微溶与水,与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麻醉,强刺激性丙酮56.12 与水、醇、醚、烃混溶低毒,类乙醇,但较大1,1-二氯乙烷57.28 与醇、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局部刺激性氯仿61.15 与乙醇、乙醚、石油醚、卤代烃、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混溶中等毒性,强麻醉性甲醇64.5 与水、乙醚、醇、酯、卤代烃、苯、酮混溶中等毒性,麻醉性四氢呋喃66 优良溶剂,与水混溶,很好的溶解乙醇、乙醚、脂肪烃、芳香烃、氯化烃吸入微毒,经口低毒己烷68.7 甲醇部分溶解,比乙醇高的醇、醚丙酮、氯仿混溶低毒,麻醉性,刺激性三氟代乙酸71.78 与水,乙醇,乙醚,丙酮,苯,四氯化碳,己烷混溶,溶解多种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1,1,1-三氯乙烷74.0 与丙酮、甲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四氯化碳76.75 与醇、醚、石油醚、石油脑、冰醋酸、二硫化碳、氯代烃混溶氯代甲烷中,毒性最强乙酸乙酯77.112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溶解,能溶解某些金属盐低毒,麻醉性乙醇78.3 与水、乙醚、氯仿、酯、烃类衍生物等有机溶剂混溶微毒类,麻醉性丁酮79.64 与丙酮相似,与醇、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低毒,毒性强于丙酮苯80.10 难溶于水,与甘油、乙二醇、乙醇、氯仿、乙醚、、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丙酮、甲苯、二甲苯、冰醋酸、脂肪烃等大多有机物混溶强烈毒性环己烷80.72 与乙醇、高级醇、醚、丙酮、烃、氯代烃、高级脂肪酸、胺类混溶低毒,中枢抑制作用乙睛81.60 与水、甲醇、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丙酮、醚、氯仿、四氯化碳、氯乙烯及各种不饱和烃混溶,但是不与饱和烃混溶中等毒性,大量吸入蒸气,引起急性中毒异丙醇82.40 与乙醇、乙醚、氯仿、水混溶微毒,类似乙醇1,2-二氯乙烷83.48 与乙醇、乙醚、氯仿、四氯化碳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高毒性、致癌乙二醇二甲醚85.2 溶于水,与醇、醚、酮、酯、烃、氯代烃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 能溶解各种树脂,还是二氧化硫、氯代甲烷、乙烯等气体的优良溶剂吸入和经口低毒三氯乙烯87.19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丙酮、苯、乙酸乙酯、脂肪族氯代烃、汽油混溶有机有毒品三乙胺89.6 水:18.7以下混溶,以上微溶, 易溶于氯仿、丙酮,溶于乙醇、乙醚易爆,皮肤黏膜刺激性强丙睛97.35 溶解醇、醚、DMF、乙二胺等有机物,与多种金属盐形成加成有机物高毒性,与氢氰酸相似庚烷98.4 与己烷类似低毒,刺激性、麻醉性水100 略略硝基甲烷101.2 与醇、醚、四氯化碳、DMF、等混溶麻醉性,刺激性1,4-二氧六环101.32 能与水及多数有机溶剂混溶,仍溶解能力很强微毒,强于乙醚2~3倍甲苯110.63 不溶于水,与甲醇、乙醇、氯仿、丙酮、乙醚、冰醋酸、苯等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麻醉作用硝基乙烷114.0 与醇、醚、氯仿混溶,溶解多种树脂和纤维素衍生物局部刺激性较强吡啶115.3 与水、醇、醚、石油醚、苯、油类混溶, 能溶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低毒,皮肤黏膜刺激性4-甲基-2-戊酮115.9 能与乙醇、乙醚、苯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和动植物油相混溶毒性和局部刺激性较强乙二胺117.26 溶于水、乙醇、苯和乙醚,微溶于庚烷刺激皮肤、眼睛丁醇117.7 与醇、醚、苯混溶低毒,大于乙醇3倍乙酸118.1 与水、乙醇、乙醚、四氯化碳混溶,不溶于二硫化碳及C12以上高级脂肪烃低毒,浓溶液毒性强乙二醇一甲醚124.6 与水、醛、醚、苯、乙二醇、丙酮、四氯化碳、DMF等混溶低毒类辛烷125.67 几乎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与醚、丙酮、石油醚、苯、氯仿、汽油混溶低毒性,麻醉性乙酸丁酯126.11 优良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还可以用做萃取剂一般条件毒性不大吗啉128.94 溶解能力强,超过二氧六环、苯、和吡啶,与水混溶,溶解丙酮、苯、乙醚、甲醇、乙醇、乙二醇、2-己酮、蓖麻油、松节油、松脂等腐蚀皮肤,刺激眼和结膜,蒸汽引起肝肾病变氯苯131.69 能与醇、醚、脂肪烃、芳香烃、和有机氯化物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低于苯,损害中枢系统乙二醇一乙醚135.6 与乙二醇一甲醚相似,但是极性小,与水、醇、醚、四氯化碳、丙酮混溶低毒类,二级易燃液体对二甲苯138.35 不溶于水,与醇、醚和其他有机溶剂混溶一级易燃液体二甲苯138.5~141.5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苯、烃等有机溶剂混溶,乙二醇、甲醇、2-氯乙醇等极性溶剂部分溶解一级易燃液体,低毒类间二甲苯139.10 不溶于水,与醇、醚、氯仿混溶,室温下溶解乙睛、DMF等一级易燃液体醋酸酐140.0邻二甲苯144.41 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氯仿等混溶一级易燃液体N,N-二甲基甲酰胺153.0 与水、醇、醚、酮、不饱和烃、芳香烃烃等混溶,溶解能力强低毒环己酮155.65 与甲醇、乙醇、苯、丙酮、己烷、乙醚、硝基苯、石油脑、二甲苯、乙二醇、乙酸异戊酯、二乙胺及其他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低毒类,有麻醉性,中毒几率比较小环己醇161 与醇、醚、二硫化碳、丙酮、氯仿、苯、脂肪烃、芳香烃、卤代烃混溶低毒,无血液毒性,刺激性N,N-二甲基乙酰胺166.1 溶解不饱和脂肪烃,与水、醚、酯、酮、芳香族化合物混溶微毒类糠醛161.8 与醇、醚、氯仿、丙酮、苯等混溶,部分溶解低沸点脂肪烃,无机物一般不溶有毒品,刺激眼睛,催泪N-甲基甲酰胺180~185 与苯混溶,溶于水和醇,不溶于醚一级易燃液体苯酚(石炭酸)181.2 溶于乙醇、乙醚、乙酸、甘油、氯仿、二硫化碳和苯等,难溶于烃类溶剂,65.3℃以上与水混溶,65.3℃以下分层高毒类,对皮肤、黏膜有强烈腐蚀性,可经皮吸收中毒1,2-丙二醇187.3 与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低毒,吸湿,不宜静注二甲亚砜189.0 与水、甲醇、乙醇、乙二醇、甘油、乙醛、丙酮乙酸乙酯吡啶、芳烃混溶微毒,对眼有刺激性邻甲酚190.95 微溶于水,能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参照甲酚N,N-二甲基苯胺193 微溶于水,能随水蒸气挥发,与醇、醚、氯仿、苯等混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抑制中枢和循环系统,经皮肤吸收中毒乙二醇197.85 与水、乙醇、丙酮、乙酸、甘油、吡啶混溶,与氯仿、乙醚、苯、二硫化碳等难溶,对烃类、卤代烃不溶,溶解食盐、氯化锌等无机物低毒类,可经皮肤吸收中毒对甲酚201.88 参照甲酚参照甲酚N-甲基吡咯烷酮202 与水混溶,除低级脂肪烃可以溶解大多无机,有机物,极性气体,高分子化合物毒性低,不可内服间甲酚202.7 参照甲酚与甲酚相似,参照甲酚苄醇205.45 与乙醇、乙醚、氯仿混溶,20℃在水中溶解 3.8%(wt) 低毒,黏膜刺激性甲酚210 微溶于水,能于乙醇、乙醚、苯、氯仿、乙二醇、甘油等混溶低毒类,腐蚀性,与苯酚相似甲酰胺210.5 与水、醇、乙二醇、丙酮、乙酸、二氧六环、甘油、苯酚混溶,几乎不溶于脂肪烃、芳香烃、醚、卤代烃、氯苯、硝基苯等皮肤、黏膜刺激性、经皮肤吸收硝基苯210.9 几乎不溶于水,与醇、醚、苯等有机物混溶,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剧毒,可经皮肤吸收乙酰胺221.15 溶于水、醇、吡啶、氯仿、甘油、热苯、丁酮、丁醇、苄醇,微溶于乙醚毒性较低六甲基磷酸三酰胺(HMTA)233 与水混溶,与氯仿络合,溶于醇、醚、酯、苯、酮、烃、卤代烃等较大毒性喹啉237.10 溶于热水、稀酸、乙醇、乙醚、丙酮、苯、氯仿、二硫化碳等中等毒性,刺激皮肤和眼乙二醇碳酸酯238 与热水,醇,苯,醚,乙酸乙酯,乙酸混溶,干燥醚,四氯化碳,石油醚,CCl4中不溶毒性低二甘醇244.8 与水、乙醇、乙二醇、丙酮、氯仿、糠醛混溶,与乙醚、四氯化碳等不混溶微毒,经皮吸收,刺激性小丁二睛267 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二硫化碳、己烷中等毒性环丁砜287.3 几乎能与所有有机溶剂混溶,除脂肪烃外能溶解大多数有机物甘油290.0 与水、乙醇混溶,不溶于乙醚、氯仿、二硫化碳、苯、四氯化碳、石油醚食用对人体无毒三、试剂极性从小到大:烷、烯、醚、酯、酮、醛、胺、醇和酚、酸(己烷-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物的溶解性规律
一、相似相溶原理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非极性溶剂(有机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酒清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2.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二、有机物的溶解性与官能团的溶解性
1.官能团的溶解性:
(1)易溶于水的官能团(即亲水基团)有:—OH、—CHO、—COOH、、—NH2。
(2)难溶于水的官能团(即憎水基团)有:所有的烃基(—CnH2n+1、—CH=CH2、—C6H5等)、卤原子(—X)、硝基(—NO2)等。
2.分子中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比例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1)当官能团的个数相同时,随着烃基(憎水基团)碳原子数目的增大,溶解度逐渐降低;
例如,溶解度CH2OH>C2H5OH>C3H7OH>……,一般地,碳原子个数大于5的醇难溶于水。
(2)当烃基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亲水基团的个数越多,物质的解度越大;
例如,溶解度:CH3CH2CH2OH<CH3CH(OH)CH2OH<CH2 (OH)CH(OH)CH2OH。
(3)当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对溶解度的影响大致相同时,物质微溶于水;
例如,常见的微溶于水的物质有:苯酚C6H5—OH、苯胺C6H5—NH2、安息香酸(苯甲酸)C6H5—COOH、正戊醇CH3CH2CH2CH2CH2—OH(上述物质的结构简式中“—”左边的为憎水基团,右边的为亲水基团);乙酸乙酯CH3COOCH2CH3(其中—CH3和—CH2CH3为憎水基团,为亲水基团)。
(4)由两种憎水基团组成的物质,一定难溶于水。
例如,卤代烃R-X、硝基化合物R-NO2,由于其中的烃基R—、卤原子—X和硝基—NO2均为憎水基团,故均难溶于水。
三、液态有机物的密度
1.难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的有机物
例如,液态烃(乙烷、乙烯、苯、苯的同系物……),液态酯(乙酸乙酯、硬脂酸甘油酯……),一氯卤代烷烃(1-氯乙烷……),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油脂……)
注:汽油产品分为直馏汽油和裂化汽油(含不饱和烃)。
2.难溶于水,且密度大于水的有机物
例如:四氯化碳、氯仿、溴苯、二硫化碳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