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生态研究

合集下载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而传统生态民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传统生态民俗是一种源自古代社会的特有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并延续至今,并通过代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一种文化财富。

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它们通过传统习俗、民间信仰和自然环境的交融,构建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有着丰富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生态民俗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态度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

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厚的感情,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繁衍生息,使得人们对自然界有着特殊的感知和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习俗和民俗活动便自然而然地与环境相关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现象。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有许多民俗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以恭贺节日和丰收的庆祝活动,祈雨祈晴的仪式,以及对山水、风俗、植物和动物等自然元素的崇敬和祭祀活动等。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也激励着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在现今的社会中,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当今社会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民俗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之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传统生态民俗与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传统生态民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渠道,传统生态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生态文化提供了可能。

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也积极地加入到了传统生态文化建设的行列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来推动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中国,很多地方政府都设立了专门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基金,用于扶持和支持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

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摘要:在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下,近年来民间艺术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应。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均掀起了申请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热潮。

本文试图从民俗学的视角来研究浚县泥咕咕的文化生态保护,进一步深入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泥咕咕的生存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保护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泥咕咕;杨玘屯村;庙会;传承人;生态保护一、泥咕咕及其文化内涵泥咕咕是河南浚县泥塑艺术品的统称,早期人们制作的传统泥塑因其尾部有孔,因其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咕咕”的声响,人们俗称“泥咕咕”。

2006年,浚县泥咕咕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它的题材内容有人物、动物、神兽等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

由于泥咕咕史料记载有限,在走访泥咕咕的集中产地“杨玘屯”村时,对于泥咕咕的历史渊源,通过求教民间老艺人,得出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关于杨玘屯村村名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一员叫杨玘的大将在此地屯过兵,并且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和战马,他们随手用当地的胶泥捏成泥人、泥马,后来这门手艺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此说法的真实性,需要经过史料和大量学术性的分析,但是从民间艺人那里看到的众多“骑马人”和“战马”类型的泥咕咕,或许老百姓的说法值得探讨。

任何一项技术必定与某一种环境的因素相互影响。

虽然在很多生态系统中,人尽管是重要的因素,但是相似的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也会导致不相同的文化效应。

由于水源、土壤、地势等各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民俗文化,所以我们实际上不可能抽象的谈论技术;确切的说,我们必须经常考虑到技术与某一特定环境的特有条件的相互关系。

以泥咕咕而言,据传说已经传承了近1400多年,小小的泥塑依靠特有的泥土资源优势世代相传,除了与杨玘屯村特有的民俗传统相关外,更重要的是泥咕咕对人们的生存价值需要,它还与浚县古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为例
民间 原生态文化的 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研究
文化 与 文化 建 设
民间 原 生 态 文 化 的传 承保 护 与 开发 利 用 研 究
以“ 三省 坡 ” 族 文化 旅 游 为例 侗
龚 璇 湖北武汉 407) 30 4
(中南 民族 大 学经 济 学 院
【 摘
要 】 本文分析 了湘黔桂“ 三省坡” 侗族原生 态文化的资源优势 , 认为进行旅 游开发是 对原生 态文化 传承保护 的合理有效 办法, 并
【 关键词 】 原生态文化 ; 传承保护 ; f 用 开发i , 1 加大对民族民间原生态文 化的保护 , 我国保护 少数 民族 非物质 是 文化遗产 的一项重大举措。国 家《 十一五 ” “ 时期文化 发展规 划纲要 》
指出 , 我国将建立 1 国家级民族 民间文化 生态保 护区 , 非物质文 0个 对 化遗产内容丰富、 较为集 中的区域 , 实施整体性保护 。位 于湘黔桂三省
表 1 湘 黔桂 三省 坡 侗 族 原 生 态 文 化 被 列 入 国 家 非 物 质 文 化遗 产 名 录 的保 护 项 目
序 l 2 3 4

侗族文化与生态旅游定位来对这 些文化遗 产进行旅游 开发 , 样既促 这 进 了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 又使这些 原生态文化 遗产保 护的投 入有 了保障 , 可谓一举两得。
二 、 理 开 发 利 用是 对原 生态 文 化 遗 产 传 承 保 护 的最 好 方 式 合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和 工业 化的逐 步推进 , 侗族独 特的民
族文化 , 有的精神物质 以及民族气质 , 独 正受各种外来文化特别 是汉文 侗族人民在 其历史 长河 中创造 了辉 煌灿烂 的 民族传统 文 化。目 化的强烈; 击与影响 , 三省坡原 生态文化遗产 的保护 迫在眉 睫。但 中 对 前, 三省坡区域 内被列入 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的文化遗 产包 括侗 是该如何实施更加有 效地保护措施 呢?笔者认 为最好 的方式就 是 : 开 族大歌、 侗族 鼓楼 、 侗族风雨桥 、 侗戏 、 侗锦、 侗族 芦笙 等。震惊法 国巴 发利用。旅游产业化是较 为有效 的开发利用方 式。旅游业作 为“ 烟 无 黎和维也纳音乐大厅的多声 部侗族大 歌在贵州 黎平 、 江、 从 榕江 、 广西 工业 、 朝阳工业 ” 在国民经济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 , 尤其对许多 三江和湖南通道等地厂为流 行 , 歌中央 电视台的 侗族假声 高腔 琵琶 放 民族 地区而言, 往往起着经济支柱的作 用。 歌、 哆也等歌舞也都发源和盛行 于这一带 ; 西三江 程阳风 雨桥、 团 广 芭 1旅 游 开发 带 来 的资 金 是 对 原 生 态 文化 保 护 的保 障 、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研究

摆手舞与土家族人民生活
01
宗教祭祀
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宗教祭祀功能,是土家族人
民祈求平安、丰收和幸福的重要仪式。
02节庆活动Fra bibliotek摆手舞在土家族人民的节庆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土家族的
社巴节、舍巴节等,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跳摆手舞欢庆佳节。
03
社交娱乐
摆手舞还是土家族人民社交娱乐的重要形式,通过跳摆手舞,人们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土家族摆手 舞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诸多挑战,亟待进行深入的文化生态 研究和传承探索。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文化内涵、价值与传 承现状,探究其传承发展的途径和对策,为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 产做出贡献。
研究方法
摆手舞的文化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分布在湘西和恩施地区,这些地区具有独特的山地环境 和河流环境,为摆手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自然条件。
社会文化背景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族,摆手舞作为土家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 ,在社会文化背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文化空间
摆手舞的文化空间主要包括摆手堂和摆手歌场,这些场所是摆手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载体。
土家族摆手舞传承方式的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摆手舞,需要不断地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可以通过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比赛和交流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摆 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与传承的未来展望
加强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生态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摆手舞,需要加强对土家族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这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等方式来实现。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研究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研究
多可能性,例如
通过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 创造出更具创意 和艺术价值的作
品。
数字化技术有助 于推动关中民间 工艺美术产业的 升级转型,实现 传统工艺与现代 科技的有机结合, 提高产业的竞争 力和市场价值。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文旅融合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机遇:文旅融合为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传播平 台,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的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力度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艺美术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 建立关中民间工艺美术保护基地,集中展示和传承优秀传统工艺 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开展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学术研究与交流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路径与模式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与价值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和文化内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关中民间工艺美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艺术的瑰 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关中民间工艺美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审美上,还体现在文化传承、 历史研究等方面。
合作:加强国际 合作,推动关中 民间工艺美术的 国际化进程,可 以通过举办展览、 学术交流等方式, 促进文化交流和 互学互鉴,提高 关中民间工艺美 术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策略:政府和社
会应该加强对关 中民间工艺美术 的宣传和推广, 鼓励和支持工艺 美术从业者积极 参与国际交流与 合作,提高其国
际竞争力和影响 力。
关中民间工艺美 术文化生态研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晋北道情戏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晋北道情戏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

晋北道情戏及其文化生态环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晋北地区指山西省北部地区,包括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吕梁市等市。

晋北地区传统文化丰富,其中情戏是其中的瑰宝之一。

情戏又称为“儿女情”,是一种民间舞蹈,源自北方农村。

情戏多以表达农民们自困苦生活中寻求一份浪漫情感为背景,表现男女之间成熟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具有文化特色与地域性的民间表演艺术。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表演艺术逐渐被淡忘。

二、研究意义晋北地区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之一。

而作为晋北地区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情戏是研究晋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情戏的研究有利于:1. 了解晋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历史,挖掘和传承民间的文化艺术。

2. 深入研究情戏所表现的人生、情感、生活和价值观,探讨情戏表达的文化内涵。

3. 分析情戏从产生到发展的历史,探究情戏的艺术形式、音乐形式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及传承。

三、研究内容通过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拟探讨以下内容:1. 情戏的历史渊源及产生背景2. 情戏的表演形式和表现手法3. 情戏的音乐类型及其特点4. 情戏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5. 情戏与晋北地区民间文化的关系,情戏的传承和保护四、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历史、文化及民间艺术方面的资料及文献,了解情戏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底蕴。

2. 案例研究法:选取晋北地区的几个代表性情戏,对其表演形式、音乐类型等进行现场考察。

3.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信息,了解情戏在各地传承情况,从而研究情戏的保护和传承方式。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的实施,预期获得如下成果:1. 对情戏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音乐类型、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从而精确了解情戏的表现形式、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

2. 为晋北地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依据和借鉴。

3. 通过研究情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进一步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研究计划1. 前期调查(1个月):搜集情戏文献资料,了解晋北地区的情戏表演情况,建立情戏表演艺术的数据底库。

探究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及生态传播路径

探究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及生态传播路径

探究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及生态传播路径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民间文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非遗项目的一种,成都的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态传播路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本文将从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定义、特点、艺术魅力和生态传播路径等方面展开探究,为读者揭开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神秘面纱。

一、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定义成都非遗“民间文学”是指成都地区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传承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包括成语谚语、传统歌谣、童谣儿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它源远流长,承载着成都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成都民间文学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特色,展现了成都人民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智慧,成为了成都非遗文化的瑰宝。

二、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特点1. 语言地方特色浓厚。

成都民间文学多采用方言进行创作和表达,如四川话、成都话等。

这样不仅增加了作品的鲜明地方特色,更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生百态。

2. 传承创新并重。

成都民间文学既传承了古代文学的精髓,同时也注重将其融入当代文化和生活之中,创作出许多新颖的文学作品,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3. 表现形式多样。

成都民间文学涵盖了成语谚语、歌谣童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不论是口头传承还是书面创作,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三、成都非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1. 艺术形式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成都民间文学以其生动丰富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2. 文化情感的传承和交流。

成都民间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通过文字传承下来的故事和传说,使当代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

3. 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成都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使其在传播过程中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传承的文化生态研究

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铜鼓刷把舞传承的文化生态研究
迁 。借 鉴 民族 学 关 于 文 化 构 成 的理 论 , 提 出保 护 与传 承 布 依 族 铜 鼓 刷 把 舞 的 关 键 在 于 保 护 铜 鼓 刷 把 舞
赖 以 生存 的 文 化 生 态环 境 。
[ 关键词 ] 周覃镇 ; 布依族 ; 铜鼓刷把舞 ; 文化 生态 周覃镇位 于贵 州三 都县南 部 , 据 三都 县城 5 O公 里 。周 覃 镇布依族人 口 占全镇 人 口总 数 的一半 以上 。周 覃镇 布依
于周覃镇 布依族 铜 鼓刷 把 舞较 少 关 注 , 目前 的文献 资料 有 1 9 9 1年出版的《 中 国民族 民间舞 蹈集 成 ・ 贵 州省 黔南 布 依 族苗族 自治州 卷》 , 用 民间故事记 述周 覃镇 布依 族铜 鼓刷 把 舞的起源 , 书 中附有布依族铜鼓 刷把舞 的节奏谱 和基本舞 蹈 动作 。论文类有谢传 红的《 三都县周覃 镇新合村 铜鼓刷把 舞
族 的 村 寨 多是 建在 平 坝 、 河谷 这些依山傍水之处 , 有“ 布 依 水
本文 以周覃镇 布依 族铜 鼓刷 把舞 的历 史 与现状 为研 究 对象 , 从 文化生态 的角 度阐释该地布依 族铜鼓刷 把舞 的 自然 与社会生态环境 。本文 以实地考察 为基础 , 力求 展示周 覃镇
乡” 之称 。这些 同寨而 居 的布 依族 , 大多是 几个 家族 或几 个 姓氏、 数十户或数 百户。周覃镇就是 由周姓和覃 姓两大 布依
社 区中任何 与习俗相关 的活动都 成 为 民众 交流 信息 与释 放 生活压力 的场 所。平 日里 忙于 生计 的人们 是不 会想 到需 要

[ 基金项 目] 2 0 1 3年黔南 民族师范学 院地方特色项 目( q n s y 2 0 1 3 t 0 7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化生态研究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JulianSteward,1902—1972),他是20世纪中期著名的新进化论人类学家。

早在20年代,生态学在人类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已为斯图尔德所表述,1955年他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倡导成立专门的学科,目的在于“解释那些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

”(1)斯图尔德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理解到环境与文化是不可分离的,其中包含着“辩证的相互作用……或谓反馈或互为因果性。

”斯图尔德“生态学观点的两个基本思想是互为因果概念中固有的,即:一是环境和文化皆非‘既定的’,而是互相界定的;二是环境在人类事物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而不但仅是限制或选择。

同时还必须牢记,在反馈关系中环境和文化的相对影响是不同等的。

”(2)所以,文化和环境有时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不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文化生态学是建立在“环境适合”这个基础之上的,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各种生物体都有自己的位置,彼此相互制约组成一条生物链,并保持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物种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文化生态学就用这种相近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的创造、发展和变异。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

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

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

”(3)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不但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

文化生态学虽然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和方法论,但因为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来考察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即人如何适合环境,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

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

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活动,同时社会文化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点、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另外,因为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研究不同社会、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

由此来看,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方面,只有把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够说明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才能够说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

”(4)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先生为我们列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以说明文化生态学研究中文化受自然环境以及各种文化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影响。

在这个模式图中,从人类社会依次往外推,各种文化因素相隔越近,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越直接;反过来,从自然环境往里推,文化因素相隔越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越密切,相互影响也越大。

所以,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点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

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

”(5)能够看出,文化生态学依据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来解释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观点,是对文化的整合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特别在现实的情景下,文化生态学理论对现代文化的反思有助于人类、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取决于很多不同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种族社会、经济技术各种综合因素都对艺术的创造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独自影响艺术的创造,艺术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文化生态是完整的,因素是综合的。

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er,?—1978)以前将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静止或相对静止的因素;另一类是文化的、社会的、可变的因素,这两类因素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同样重要。

“如果我们过度强调自然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把文化结构的产生看成了‘神秘的自然过程’。

假使我们过度强调意识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会创造出某种没有内容的怪物来。

”(22)他指出,艺术创造活动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都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的,而不是依赖于部分“独立的变项”和“不变项”,它是相互依赖的变项之间互动的结果。

我们认为,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来解释自身的创造、发展与传承是一种更宽泛的研究视角。

民间艺术的存有、发展与自然环境、价值观点、信仰观点、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

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它影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民间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而这些综合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整体。

丹纳以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来讲述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有相似之处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不能直接转借,是因为文化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人类与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又同时是社会化的产物,自然生物世界与人文社会世界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而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转化不同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消亡。

丹纳所说的环境也并非全面的,而我们所探讨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同时还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

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来说,因为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和经济技术条件,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对自然的依赖是显著的,环境因素对艺术创造的影响也是强烈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民间艺术创造的影响也在减弱,这也是历史的现实,但这种变化以及对自然界的控制,对艺术的生存和自然的影响是否是一种进步和必然是既令人深思又需要即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

民间艺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但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

民间文化的造物观点、价值观点、信仰观点、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理解都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存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规约。

民间艺术的性质和特征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一定水准上解释了民间文化的性质、特征。

那么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就是对民间文化的研究,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从民间艺术的基础或本质上来理解民间艺术,二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对民间艺术文化基础和本质的研究,不但能够更深入、更本质地把握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和发展脉搏,而且能够更为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民间艺术的存有形态和发展方向,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背景和生态基础。

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是民间艺术得以健全生存的基础,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则意味着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失落。

探讨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但能够更全面整体地理解民间文化,协调民间文化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谋求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对民间艺术来说,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能够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基因。

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与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相吻合的各种丰富多彩、形制各异的民间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民众智慧的民居及相关建筑,反映民间信仰观点、价值观点的祭祀供奉神像及其用品,具有实用功能和社会意义、文化内涵的各种民族民间服装鞋帽及其装饰,还有审美意识强、文化功能突出的剪纸、年画、皮影等等,莫不是民间文化肥沃土地上结出的果实,而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及其内涵的衰微或演变,正是因为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化或转变。

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民间文化的现实境遇吟唱挽歌,而更应该考量民间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变化与民间社会、自然环境及民众自身之间的整体关系,以把握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变化中的协调性。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理解民间艺术创造的文化生态基础,从而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这才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民间艺术研究。

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文化生态论不但是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能够协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状况。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它不但仅缘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理论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现实境遇的理解与理性思考。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环境问题又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由此,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不但超越了传统自然生态学的内容,拓宽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而且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或结合,产生了诸多边缘性或综合性的学科,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

从自然界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草原沙化、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植物变异、动物濒危、洪水泛滥等自然生态的恶化和灾难,到人类情感的疏离冷漠、心理的障碍、伦理道德的变异、精神的空虚、物欲横流、文化粗俗、浮夸功利等人文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的失衡和无序,人类不但呼唤自然生态的伦理观,同时也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人们既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危机,也在感受精神的危机。

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来说,品类的消失、技艺的失传、功能的庸俗、内涵的肤浅也同样像自然生态一样,在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要留住传统的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准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

我们只有在重视自然生态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在重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社会、文化、艺术与人类主体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才是完整、健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其中,健全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使民间艺术合理传承与发展,也是民间艺术乃至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果说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的失衡与自然生态被破坏是表面现象的相似,那么民间文化生态的内部结构及文化的时空发展规律也同样说明了文化生态研究的必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