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表面积
bet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bet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大学物理的许多实验之一是Bet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其目的是确定一种固体材料中单位体积内分子在液体相中可以比其在固态中更多地暴露出表面积。
Bet容量法按照贝特(Bet)公式来确定介观结构的毛细参数,然后根据毛细参数来测定比表面积。
贝特公式的原理是当一种物质以液态形式存在时,它的孔隙越大,其物质的比表面积就会越大。
一般来说,用Bet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实验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样品在气相色谱(GC)中测定它的型号;其次,将样品移植到实验室中,利用毛细仪移植,或者在实验室中用手工单元滤空测定样品的孔径大小;然后,以固体温度为30°C,以温度补偿形式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将温度补偿的值与刚才测出的型号值比较,若相等则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完成。
贝特公式除了用于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外,还可用于测定液体和气体比表面积。
在液态和气态中,物质的分子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扩散,使空隙得以增大,从而增加了比表面积。
因此,贝特公式用于测定液体和气体比表面积,实验步骤与测定固体比表面积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液态时,样品的毛细参数不会受温度的影响,而在气态时,它们会受温度影响。
贝特公式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克服传统技术在不同温度下测量比表面积的困难。
它的计算公式简洁,可以精确地获得比表面积的数值,因此可以帮助我们对固体材料的孔径大小和比表面积有更好的理解。
贝特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在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反应机理研究、活性中间体制备及其分离纯化、金属表面复合物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轻松地理解固体材料的构造及其相关反应。
总之,Bet容量法对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固体材料的孔径大小和比表面积。
除了测定固体比表面积外,贝特容量法还可用于测定液体和气体比表面积,同时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
固体催化剂的几种表征手段

黄
-11.35
与某pKa相当的硫酸的质量分数
对-硝基氯苯
无
黄
-12.70
2, 4-二硝基氟苯
无
黄
-14.52
1, 3, 5-三硝基甲苯
无
黄
-16.04
用于测定酸强度的碱性指示剂:
N=N N(CH3)2 + A = N=N N(CH3)2 A
Ni/SiO2脱氢催化剂
固体酸性质的测定
酸位类型的鉴定 —— 吸附探针分子(NH3或吡啶的红外光谱法 NH3 B酸位 : NH3与表面H+作用生成 NH4+;其吸收谱带 3120 ㎝-1 或1450 ㎝-1 L酸位:NH3以孤对电子配位键合于L 酸位的吸收谱带 3300 ㎝-1或1640 ㎝-1 吡啶 B酸位 :吡啶与表面H+作用生成 吡啶正离子,其吸收谱带 1540 ㎝-1 L酸位:吡啶配位键合于L 酸位的吸收谱带 1450 ㎝-1或1490 1610 ㎝-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透射电子显微镜
形貌分析
图1 产物的SEMa)及TEM(b)图像
HRTEM分析
水热时间对产物形貌的调控
b
c
d
a
0.50CaO-ZrO2固体碱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形貌及其尺寸分布
a
b
c
SEM images of ZnSe nanocrystals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 a)100 OC ; (b) 140 OC and (c) 180 OC
XPS原理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 根据Einstein的能量关系式有: h = EB + EK 其中 为光子的频率;EB 是内层电子的轨道结合能,EK 是被入射光子所激发出的光电子的动能&实际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中的能量关系。即 SP和S分别是谱仪和样品的功函数 。
物理实验报告固体比表面的测定――BET法

物理实验报告固体比表面的测定――B E T法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物理实验报告《固体比表面的测定――BET法》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BET法测定活性碳的比表面的方法.2.了解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和BET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3. 掌握 BET法固体比表面的测定方法及掌握比表面测定仪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测定软件的操作.二,实验原理气相色谱法是建立在BET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测定多孔物质比表面的方式,常用BET公式为:)-1 + P (C-1)/ P0 VmC上式表述恒温条件下,吸附量与吸附质相对压力之间的关系.式中V是平衡压力为P时的吸附量,P0为实验温度时的气体饱和蒸汽压,Vm是第一层盖满时的吸附量,C为常数.因此式包含Vm和C两个常数,也称BET二常数方程.它将欲求量Vm与可测量的参数C,P联系起来.上式是一个一般的直线方程,如果服从这一方程,则以P/[V(P0-P)]对P/ P0作图应得一条直线,而由直线得斜率(C-1)/VmC和直线在纵轴上得截据1/VmC就可求得Vm.则待测样品得比表面积为:S= VmNAσA/ (22400m)其中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为样品质量(单位:g); σm为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所占有得面积,σm的值可以从在液态是的密堆积(每1分子有12个紧邻分子)计算得到.计算时假定在表面上被吸附的分子以六方密堆积的方式排列,对整个吸附层空间来说,其重复单位为正六面体,据此计算出常用的吸附质N2的σm=.现在在液氮温度下测定氮气的吸附量的方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国际公认的σm的值是.本实验通过计算机控制色谱法测出待测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三,实验试剂和仪器比表面测定仪,液氮,高纯氮,氢气.皂膜流量计,保温杯.四:实验步骤(一)准备工作1,按逆时针方向将比表面测定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旋至放松位置(此时气路处于关闭状态).2,将氮气钢瓶上的减压阀按逆时针方向旋至放松位置(此时处于关闭状态),打开钢瓶主阀,然后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减压阀至减压表压力为,同法打开氢气钢瓶(注意钢瓶表头的正面不许站人,以免万一表盘冲出伤人).3,按顺时针方向缓慢打开比表面仪面板上氮气稳压阀和氢气稳压阀至气体压力为.4,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1口连接,将氮气阻力阀下方的1号拉杆拉出,测量氮气的流速,用氮气阻力阀调节氮气的流速为9ml/min,然后将1号拉杆推入.5,将皂膜流量计与仪器面板上放空2口连接,将氢气阻力阀下方的2号拉杆拉出,测量氢气的流速,用氢气阻力阀调节氢气的流速为36ml/min,然后将2号拉杆推入.6,打开比表面测定仪主机面板上的电源开关,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至桥路电流为120mA,启电脑,双击桌面上Pioneer图标启动软件.观察基线.(二)测量工作1,将液氮从液氮钢瓶中到入保温杯中(液面距杯口约2cm,并严格注意安全),待样品管冷却后,用装有液氮的保温杯套上样品管,并将保温杯固定好.观察基线走势,当出现吸附峰,然后记录曲线返回基线后,击调零按钮和测量按钮,然后将保温杯从样品管上取下,观察脱附曲线.当桌面弹出报告时,选择与之比较的标准参数,然后记录(打印)结果(若不能自动弹出报告,则击手切按钮,在然后在谱图上选取积分区间,得到报告结果).重复该步骤平行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样品的比表面积. 您正浏览的文章由范文大全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实验十六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实验十六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实验十六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一( 实验目的1(明确固体催化剂比表面积测试的意义。
2(熟悉装置,了解吸附原理,掌握测试方法。
3(掌握流动吸附色谱法计算面积的方法——B?E?T计算法。
二(实验原理测定表面积是根据气体吸附理论来进行的,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有静态的BET法(重量法、容量法)和流动的气相色谱法,色谱法的特点是不需要真空装置,方法简单、迅速、安全。
该法所用的流动气体是一种吸附质与一种惰性气体的混合物,通常采用氮气作为吸附质,氦气作载气。
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采用氮气作吸附质,氢气作载气,氮气、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达到一定的相对压力,然后流经样品,当样品放入盛有液氮的保温瓶里冷却时,样品对混合气中的氮气发生物理吸附,而不吸附氢气,吸附气体量与试样表面积成正比,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除去液氮,温度升高。
氮气又从样品声脱附而出,混合气体的浓度变化用热导池检测器记录下来,由脱附峰与已知的一定氮气量出的标准峰面积比(直接标定),即可计算出此氮气分压下的吸附量。
按照B?E?T式计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从而求出催化剂表面积。
三(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图16-1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流程示意图1—氮气、氢气钢瓶;2—减压阀;3—净化器;4—稳流阀;5—转子流量计;6—混合器;7—1号冷阱;8—热导池;9—恒温箱;10—标准六通阀;11—2号冷阱;12—皂沫流量计;13—平衡电桥;14—XWC—100型电子电位差计;四( 操作步骤1(样品称量样品经110?干燥后,装入样品管,精确称取0.0300~0.0800克(根据样品表面积大小而异),然后把它装到测定仪的样品管接口上(为防止药品进入仪器,管口用药棉堵上)。
2(测试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
由于每次实验时温度和大气压都是不同的,加上液氮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挥发和空气的冷凝,温度有所变化,导致液氮饱和蒸汽压Ps的改变,因此,每次实验都必须测定当时的液氮饱和蒸汽压,本实验用氧蒸汽温度计测定液氮的实际温度,然后再利用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曲线,查得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
实验十四 固体比表面的测定

实验十四 固体比表面的测定——BET 色谱法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了解BET 公式的基本假定、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应用BET 公式求算多孔固体的比表面积。
2、掌握ST -03型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仪的测定原理、使用方法及流动体系的操作技术。
3、用连续流动色谱法测定多孔物质的平衡吸附量。
二、预习要求:1、 了解BET 色谱法测定固体比表面记的原理。
2、 了解ST-03型比表面测定仪的仪器构造及测量原理。
三、实验原理:一克多孔固体所具有的总表面积(包括外表面积和内表面积)定义为比表面,以m 2/g 表示。
在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中,大量的事实证明,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是在固体催化剂表面上进行的。
某些催化剂的活性与其比表面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因此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对多相反应机理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测定多孔固体比表面的方法很多,而BET 气相吸附法则是比较有效、准确的方法。
BET 吸附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物理吸附中,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而吸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是范德华力。
所以当气相中的吸附质分子被吸附在多孔固体表面上之后,它们还可能从气相中吸附同类分子。
因此吸附是多层的,但同一层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吸附平衡是吸附和解吸附的动态平衡;第二层及其以后各层分子的吸附热等于气体的液化热,根据这个假设,推导得到BET 方程式如下:P P V P P V C C V C P P Sd S m m S N N N 222111()-=+-⋅14 (1)式中:P N 2—混合气中氮的分压P S —吸附平衡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V m —铺满一单分子层的饱和吸附量(标准态) C —与第一层吸附热及凝聚热有关的常数V d —不同分压下所对应的固体样品吸附量(标准状态下) 选择相对压力P P S N 2在0.05~0.35范围内。
实验得到与各相对P P S N 2相应的吸附量V d 后,根据BET 公式,将P P V P P Sd S N N 221()-对P P S N 2作图,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b C V C m =-1,截距a V C m =1由斜率和截距可以求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 mV a b m =+114 (2)根据每一个被吸附分子在吸附表面上所占有的面积,即可计算出每克固体样品所具有的表面积。
催化科学实验

催化科学实验实验一孔性物质吸附等温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真空吸附重量法测定吸附等温线的实验技术。
2.了解真空体系的获得,以及测量体系真空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气体或蒸汽分子同具有洁净表面的孔性物质接触,有部分气体或蒸汽分子会附着或结合在孔性物质的表面,使得气固二相界面上气体分子的浓度富集,对定量气体而言,在定容条件下可观察到气体压力的降低,而在定压条件下,便有体积的缩小,这种现象通常称为吸附。
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物或吸附质,吸附气体分子的固体称为吸附剂。
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的相互作用力的性质不同,可把吸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作用力,即分子间范德瓦尔力引起的,称为物理吸附,它和蒸汽的凝聚很相似,不论在任何同类或不同类分子间都存在,所以吸附作用是非选择性的,而且往往是多层吸附。
另一类是吸附质被吸附后,吸附分子预期表面形成化学键,称为化学吸附,它类似于化学反应,因此只能在特定的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进行,故具有选择性,且是单分子层吸附。
在指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吸附平衡时,吸附剂吸附气体(或蒸汽)的量与吸附剂的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吸附质分子的化学、物理性质都有关系,对于给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体系,吸附平衡时,单位重量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量w,则是吸附温度T、吸附质的压力P的函数:w=f (T·p)若吸附温度保持不变,则吸附量只是与吸附质的压力有关,随着p的增大,w值增加,当w不再随着p的增加而增加时,该吸附量称为饱和吸附量。
这种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
由于孔性物质对吸附质具有吸附性能,我们可以使用不同大小的吸附质分子作为“码尺分子”来测定晶体物质的孔径大小(对无定形固体,由于其孔径大小不一,只能测其孔径分布),根据晶体物质对各种“码尺分子”是否吸附来确定其孔径范围,可从被具有最大直径的吸附质分子来判断晶体物质的孔径大小。
在测定吸附量时,首先要对吸附剂表面进行处理,也就是要应用真空技术不断地抽空,同时加热样品以获得洁净的表面。
【大学】催化剂性能的评价、测试和表征

三、催化剂的宏观物理性质测定
工业催化剂或载体是具有发达孔系和一定内外表面的颗粒集合体。 若干晶粒聚集为大小不一的微米级颗粒(Particle)。实际成形催化剂的颗 粒或二次
粒子间,堆积形成的孔隙与 晶粒内和晶粒间微孔,构成 该粒团的孔系结构(图3-5)。 若干颗粒又可堆积成球、条、 锭片、微球粉体等不同几何 外形的颗粒集合体,即粒团 (Pelet)。晶粒和颗粒间连接 方式、接触点键合力以及接 触配位数等则决定了粒团的 抗破碎和磨损性能。
18
.
3.3.4.1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测定 催化剂比表面积指单位质量多孔物质内外表面积的总和,单位为m2/g。 有时也简称比表面。 对于多孔的催化剂或载体,通常需要测定比表面的两种数值。一种 是总的比表面,另一种是活性比表面。 常用的测定总比表面积的方法有:BET法和色谱法,测定活性比表面 的方法有化学吸附法和色谱法等。 1.BET法测单一比表面 经典的BET法,基于理想吸附(或称兰格缪尔吸附)的物理模型。假 定固体表面上各个吸附位置从
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工业催化剂的质量与 效率,集中起来是活性、选择性和使用寿命
这三项综合指标。
.
活性
指催化剂的效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能力)的高低, 是任何催化剂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选择性
用来衡量催化剂抑制副反应能力的大小。 这是有机催化反应中一个尤其值得注意的性能指标。
.
机械强度
即催化剂抗拒外力作用而不致发生破坏的能力。 强度是任何固体催化剂的一项主要性能指标, 它也是催化剂其他性能赖以发挥的基础。
表征:常着眼于从综合的角度研讨工业催化剂各种物 理的、化学的以及物理化学的诸性能间的内在联系 和规律性,尤其是着眼于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 稳定性等与其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问本质上的内在 联系和规律性。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_参考答案

1、催化剂定义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不能改变反应的热力学平衡位置,且自身不被明显消耗的物质。
2、催化剂活性、表示方法(1)活性定义:一般,指定条件下(压力、温度)一定量催化剂上的反应速率(来衡量)。
(2)表示方法:对于反应, ,速率3、催化剂选择性、表示方法(1)定义:当反应可以按照热力学上几个可能的方向进行时,催化剂可以选择性地加速其中的某一反应。
4、载体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8①分散作用,增大表面积,分散活性组分;②稳定化作用,防止活性组分熔化或者再结晶;③支撑作用,使催化剂具备一定机械强度,不易破损;④传热和稀释作用,能及时移走热量,提高热稳定性;⑤助催化作用,某些载体能对活性组分发生诱导作用,协助活性组分发生催化作用。
5、催化剂选择考虑因素:选择性>寿命>活性>价格工业催化剂:6、催化剂一般组成1)活性组份或称主催化剂2)载体或基质3)助催化剂7.催化剂分类按物相均一性:均相催化、多相催化、酶催化按作用机理:氧化还原催化,酸碱催化(离子型机理,生成正碳离子或负碳离子)配位催化:催化剂与反应物分子发生配位作用而使反应物活化。
按反应类型分类:加氢、脱氢、部分氧化、完全氧化、水煤气、合成气、酸催化、氯氧化、羰基化、聚合8、多相催化反应的过程步骤可分为哪几步?实质上可分为几步?(1)外扩散—扩散—化学吸附—表面反应—脱附—扩散—外扩散(2)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物理过程9、吸附是如何定义的?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本质不同是什么?吸附:气体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固体表面上气体的浓度高于气相主体浓度的现象。
固体表面吸附:物理吸附:作用力:van der Waals力静电力:具有永久偶极矩的分子间的静电吸引力诱导力:容易极化的分子被极性分子诱导产生的诱导偶极子和永久偶极子之间的作用力色散力:原子电子密度的瞬时诱导邻近原子产生偶极而致的两个瞬时偶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化学吸附:作用力:价键力,形成化学键本质:二者不同在于其作用力不同,前者为德华力,后者为化学键力,因此吸附形成的吸附物种也不同,而且吸附过程也不同等诸多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专业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
实验人员:同组人:
实验地点:天大化工技术实验中心室
实验时间:
班级/学号:级班组号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用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BET多层吸附理论在测定比表面积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其重要的物性之一。
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效能。
因此在催化剂研究、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测定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十分重要的。
固体催化剂表面积的测定方法较多。
经典的BET法,由于设备复杂、安装麻烦,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气相色谱的发展,为催化剂表面积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
色谱法测定催化剂固体表面积,不需要复杂的真空系统,不接触水银,操作和数据处理较简单,因此在实验室和工厂中的到了广泛应用。
色谱法色谱法测固体比表面积是以氮为吸附质、以氢气或氦气作为载气,二者按一定的比例通入样品管,当装有待测样品的样品管浸入液氮时,混合气中的氮气被样品所吸附,而载气不被吸附,He-N2混气或H2-N2混气的比例发生变化。
这时在记录以上出现吸附峰。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不尽相同,氢和氦的导热系数比氮要大得多,具体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如下表
又释放出来。
氮、氦气体比例的变化同样,在随后的每个样品解吸过程中,被吸附的N
2
导致热导池与匹配电阻所构成的惠斯登电桥中A、B二端电位失去平衡,计算机通过采样板将它记录下来得到一个近似于正态分布的电位-时间曲线,称为脱附峰。
最后在混合气中注入
已知体积的纯氮,得到一个校正峰。
根据校正峰和脱附峰的峰面积,即可计算在该相对压力下样品的吸附量。
改变氮气和载气的混合比,可以测出几个氮的相对压力下的吸附量,从而可据BET公式计算表面积。
BET公式:
P/V(P0-P)=1/V m C+(C-1)/V m C*P/P0(1)
式中:P—氮气分压,Pa;
P0—吸附温度下液氮的饱和蒸气压,Pa;
体积,ml;
V m—待测样品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所需要的N
2
V—待测样品所吸附气体的总体积,ml;
C—与吸附有关的常数。
其中
V=标定气体体积×待测样品峰面积/标定气体峰面积
标定气体体积需经过温度和压力的校正转换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以P/[V(P0-P)]对P/P
0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C-1)/(V m C),截距为1/(V m C),由此可得:
V m=1/(斜率+截距) (2)若知每个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可求出催化剂的表面积,即
S g=(V m N A A m)/(22400W) (3)
式中S g——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 /g;
N A——阿弗加德罗常数;
A m——被吸附气体分子的横截面积,其值为16.2×10-20m2 ;
W——待测样品重量,g;
BET公式的使用范围P/P0=0.05~0.35,相对压力超过此范围可能发生毛细管凝聚现象
三、实验流程
本实验采用3H-2000Ⅱ型氮吸附比表面仪用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见图1。
四、实验步骤
(1)打开载气减压阀调节载气流量为100ml/min左右,等待10-15min左右使其流量稳定后用皂膜流量计准确测量,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载气流速不变,将六通阀置于“测量位”。
(2)为使流量稳定,若载气为H2,则氢气减压阀减压表示数应在0.1MPa以上
(3)打开吸附仪电源开关,调节电流旋钮至最大,调节电压使电流为100mA,等待5-10min至调零显示稳定后,调节热导池电位粗调、细调旋钮,使热导池平衡,即调零输出信号为0。
减压阀表示数应在0.4 MPa以上)
(4)低温吸附将两个盛满液氮的液氮杯放在从左至右的两个升降台上,调零后点击[吸附],接下来转动升降开关使两个液氮杯同时上升,中间间隔5-10s(间隔时间视待测样品比表面积而定,待测样品比表面积越大,间隔时间相应要加长,其目的为防止样品管内气体瞬间冷缩
和被吸附,将空气倒吸入热导池内)待调零显示基本稳定后,可认为吸附平衡,点击[完成],调零,准备脱附。
(10)升温脱附,先调零,点击[开始],降下第一个样品位的液氮,得到第一个待测样品的脱附峰和峰面积,待调零显示归零后,同上,对第二个待测样品进行脱附。
待测样品脱附完毕后,将六通阀转至“标定位”,得到标定气体的峰和峰面积。
(注意:如果对一个样品脱附结束后,调零显示没有完全回到零点,需要人为手动调零后,再继续下一个样品的脱附或标定)。
记录各峰面积,完成一个分压点下的测定。
(11)进行下一个分压点下的测量。
若H2流量没有变化,则只用改变N2流量(每次较前一次增加约7-10ml,流量越大增加量应越大,使N2分压平均分布在0.05-0.30之间),用皂膜流量计准确测量混合气体总流量。
按步骤8-11重复操作4-5次,完成一组样品的实验测定。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 实验条件:
实验大气压为101325Pa
表1-比表面积测试仪器的性质(4号设备)
2. 载气及混合气流量测定数据表:(气膜流过20mL体积所需时间t)
表2-载气及混合气流量测定数据
计算示例:(以混合气4为例)
流过20mL体积所需平均时间=(7.35+7.32+7.28)/3=7.32s,
故混合气流量为20÷7.32×60=163.93 ml/min;氮气流量为163.93-116.85=47.08 ml/min。
3. 色谱吸附脱附数据记录
表3-色谱脱附数据
4. 数据处理
表4-数据处理
备注:混合气4超出BET公式处理范围,不予处理
(氮气分压P;待测样品吸附气体总体积V;吸附温度下液氮饱和蒸气压P0)
计算示例:(以混合气1为例)氮气流量为12.04 ml/min,
故氮气分压P=氮气摩尔分率×标准大气压=12.04/116.85×101325=10440.33Pa;
吸附温度下液氮的饱和蒸气压P0为793.3 mmHg,合101325×793.3/760=105764.63Pa,
故P/P0=10400.33/105764.63=0.0943;
标定气体体积的校正为:4.5322×(0.115+0.336)×273.15/(273.15+21.30)=1.896ml,
故待测样品1吸附气体总体积V1=1.896×33965/56560=1.138 ml,
待测样品2吸附气体总体积V2=1.896×67159/56560=2.251ml;
由此可计算出P/[V1(P0-P)]= 0.0959;P/[V2(P0-P)]= 0.0485。
5. 作图
由实验结果,以P/[V(P0-P)]对P/P0作图求出斜率和截距,再由式(2)和式(3)即可求出样品的比表面积。
表11 样品线性拟合数据
根据公式V m=1/(斜率+截距) 和S g=(V m N A A m)/(22400W)
得S g=(N A A m)/(22400W(斜率+截距)
=6.02*1023*16.2*10-20/0.7261/22400/(0.72716+0.02455)
=7.98m2/g相对误差为|9.1-7.98|/9.1*100%=12.3%
同理得到样品4-2的比表面积为26.04m2/g 相对误差为17.6%
六、思考题
1.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吸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请简述其要点。
答:多分子层吸附是指被吸附了的分子发生再吸附的现象,而单分子层则只在吸附剂表面形成一单分子层吸附。
2.实验中相对压力为什么要控制在0.05~0.35之间?
答:BET公式的使用范围P/P0=0.05~0.35,相对压力超过此范围可能发生毛细管凝聚现象。
3. 定量管体积是固定的,为什么每作一个实验点都要进行标定?
答:原因:虽然定量管的体积是固定的,但是在每个实验点实验时N2的流速是变化的,因此标定气体体积是变化的,计算得到的待测样品所吸附气体的总体积也是变化的,故需每做一个实验点都要进行标定。
4. 影响本实验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本实验误差的主要因素:1载气及混合气体的流量在实验过程中不稳定,使得测定的氮气的流速产生误差。
2实验过程中,温度发生波动,测定的标定气体体积产生误差。
3测定方法本身存在着系统误差。
4仪器自身存在着测量误差。
5.在催化剂制备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比表面积?
答:催化剂颗粒大小,催化剂孔径大小,反应温度,压力,反应器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