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表现方法之虚实结合
2021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阅读诗歌,按要求答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与谭嗣同的《潼关》中“秋风吹散马蹄声”都写到了“秋”,点明了作诗的时节,你认为这两个“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一致,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甲)(乙)两诗都描写秋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甲)却流露出“_____”的情绪,(乙)抒发了“_____”的情感。
4.(甲)(乙)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一首的相关诗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潼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七上)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洪波涌起”一句中的“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树木簌簌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
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七上)A.第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三四两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D.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3首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七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手法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文学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已知与未知、主观与客观等元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产生深远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在诗歌中,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用来营造特定的意境和表达情感。
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上片描述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而下片则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这是虚写。
通过这种方式,诗人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运用了“己方为实,对方为虚”的写法。
诗中说自己思念家乡和亲人,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这种写法比单方面表达自己的思念更加委婉,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深远的艺术效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和作家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中国的古代诗歌,⼀般称作旧诗,是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四课《古代诗歌四⾸》教案 《观沧海》 教学⽬标 1、积累诗词中的字词,特别是现在很少出现的⽂⾔词。
如“澹澹”,“竦峙”,“星汉”,能背诵默写这⾸诗。
2、能⽤⾃⼰的语⾔说出诗歌的意思,能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寄情于景的写法,激发为理想奋⽃的豪情壮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的⾳乐。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吗我们先闭上眼想象⼀会⼉,然后⽤⼀个词归纳你⼼中“海”的印象。
(学⽣说)引导:海是神秘的,时⽽波涛汹涌,时⽽恬静温顺,每⼀个看海的⼈感受不⼀样,但有⼀点是相同的,就是会⽤同⼀个词形容海:壮阔。
是啊,与海相⽐,⼈真是太渺⼩了。
今天,我们将学习⼀⾸观海抒情的诗篇──《观沧海》,细读这⾸诗,去感受诗⼈⼼灵的震颤,诗⼈情感与⾃然的融合,会使我们的⼼灵得到净化。
⼆、初读感悟 1、听课件录⾳范读。
注意字⾳。
2、请学⽣相互提醒应注意的⽣字⽣词。
(暗含了找,说,练的过程,这⼀步不必⽼师提醒,字数很少,学⽣相互提醒,记忆更深) 3、学⽣⾃由朗诵⼀遍,注意看课下的注释。
4、抽学⽣配乐朗诵(课件展⽰画⾯)。
(⼆⾄三⼈,抽学⽣点评。
) 5、学⽣⼩组内讲述初步理解的内容,并相互评价。
(还可相互提问考查字词或是诗句意思) 三、精读理解 1、课件展⽰: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字词疏通。
沧海,临,以,何,澹澹,竦峙,萧瑟,洪,⽇⽉之⾏,星汉,歌,咏。
3、内容层次理解。
这⾸诗写了⼏⽅⾯怕内容。
(课件展⽰明确) 4、学⽣调整⾃⼰的理解。
(抽学⽣评价⾃⼰的理解,以“我原来认为……现在我明⽩了……”的句式讲述⾃⼰理解的改变。
) 5、带着⾃⼰的理解朗读。
6、学⽣讲述:我最喜欢朗读的诗句是……因为…… 四、品读探究 1、提出探究的问题,可补充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观沧海

水何澹澹②,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 山岛竦峙③。 高地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 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 百草丰茂。 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秋风萧瑟,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 洪波涌起。 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理解赏析
“秋风”“洪波”是 动景,展现出大海波 澜壮阔的气势,显示 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 宏伟气象。
中原、建功立业的
像是从这浩瀚的海
远大抱负。
洋中产生出来的。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今日我观赏大海,
内容理解:
幸甚至哉⑤,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合乐时所加的套
歌以咏志。 且让我引吭高歌, 语,与诗的内容
倾吐宏伟的心愿。 没有直接关系。
重点注释
①临:到达,登上。②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③竦峙:耸立。④星汉:银河。⑤幸甚至哉:幸运得 很,好极了。
若出其里。
出来的,诗人借助奇特的
像是从这浩瀚的海
想象,写出了沧海包容星
洋中产生出来的。
汉,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
情感:在丰富
停运转,好像是从
日月之行,
的想象中表现出作
这浩瀚的海洋中吐
若出其中;
者博大的胸怀,抒
星汉④灿烂,纳的;
发了诗人想要统一
银河星光灿烂,好
若出其里。
作品主旨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 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 了诗人想要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理解探究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 人开阔的胸怀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 试卷 附答案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一、读·书(12分)【书法无言的诗篇】1.下面四幅“春”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2分)【诗词多彩的画卷】2.古诗词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请补全下面空缺处的句子。
(10分) 诗词意蕴诗词句梳理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即使它不断交替轮回,也能在诗人笔下熠熠生辉。
“杨花落尽子规啼,(1)________________”,李白笔下的暮春颇具几分伤感;“(2)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眼里的秋天荒凉、衰败;“夜发清溪向三峡,(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笔下的秋月深沉、多情。
生活里有许多看似平常的景物,一经融入了诗人的阅历、情感,便灼灼动人。
“海日生残夜,(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笔下的破晓风光意蕴丰厚;“(6)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抒发了杜甫无限感慨;“遥怜故园菊,(7)______________”,岑参借故园菊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
人在旅途,漂泊之中,乡愁“(8)___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王湾身在江南,神驰故里;“乡书何处达?二、读·思(38分)(一)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以“自然·生命”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花木,进行观察日记写作。
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跟着书本去旅行】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然之景,美不胜收。
中考语文复习--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 关

重点注释 ①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②戍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
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 里代指边关。
③夜阑:夜将尽。 ④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作品主旨
这首诗借写风雨之中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感人至 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形成对比。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炼字:“僵”“卧”“孤”三
我在孤寂荒凉 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的乡村里躺卧 僵卧①孤村不
不起,但没有 自哀,
为自己的处境 尚思为国戍
而感到悲哀, 轮台②。
心中还想着替
“僵”字写作者年迈、衰老;“卧” 字写作者多病;“孤”字写作者生 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 苦闷,没有知音。这三个字写出了 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运用拟人
黄河流过广袤
修辞,以“犹嫌束”衬托
河 流 大 野 犹 的原野还嫌拘
河流的奔腾和壮阔,以
嫌束③,
束,秦岭山脉
“不解平”衬托山的巍峨
山入潼关④不 进入潼关便突
险峻,表现了诗人渴望冲
解平。
兀而起,争奇
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斗险。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重点注释
①终古:久远。②簇:簇拥。③束:拘束。④山 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理解赏析
夜阑③卧听 风吹雨, 铁马④冰河 入梦来。
夜将尽了,我躺在 床上听着那风雨的 声音,迷迷糊糊地 梦见自己骑着披着 铁甲的战马,跨过 冰封的河流,驰骋 北方疆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诗歌品读
❖ 理解诗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点明处境及心态, 直抒报国情怀!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诗歌品读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 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 “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 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 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 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 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写作背景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公 元1192年写的一首抒情诗。作者由于主张坚决抗击金族侵 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 罢官,在家乡闲居多年,而且不得过问政治,甚至不得到 山阴(今绍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也已68岁,但他 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衰退。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这点。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现实
梦境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风雨之“愿”
“还我河山”是整个南宋时代共同的声音,这一 时期的多数诗歌都有着“爱国”的主旋律,表达了报 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炽热深沉的爱国热情。
“还我河山”(南宋·岳飞 书)
分层设计 数学 RJ 七年级 上
主旨归纳
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 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金庸在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构筑了一个“侠之大 者,为国为民”的武侠世界。
事实上,“为国为民”“救民于水火”侠义精神不仅存 在于武侠作品里,南宋诗人陆游便是一个有着侠骨柔肠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的 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 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虚写) 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 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宗璞《紫藤萝瀑布》 作者由眼前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联想到“生死谜、手足 情”,睹物释怀,虚实结合,进而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从而使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
方法归纳答题格ຫໍສະໝຸດ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 写 ......,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 想像,表达了作者......之情。
课堂小结
概念理解
表现手法之 虚实结合
课例讲解
美文品析
答题格式
课例讲解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 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 ——《济南的冬天》
赏析:本段是作者写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 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 手法,虚实结合,表现了薄雪覆盖下的山坡上的美 景,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
初中语文知识精讲课程
表现手法之虚实结合
情境导入
概念理解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指现实中的 景、事与想象中的景、事相互映衬, 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在一起 表达同一样的情感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作用
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 点,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知识讲解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 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 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 作者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 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 (实写) 我可记不真切了, 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 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鲁迅《雪》 (虚写)
赏析:作者虚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切”说 明“仿佛看见”,以记忆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真切、 自然,有冬花枝头春意闹的诗意之美,虚实结合,突出了江南 美丽雪景中的春意。
美文品析
安塞腰肢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 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 了的大彻大悟!
结合课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内容。
答案示例:安塞腰鼓是一个虚 实相生的范例。它在实的描写 给人以最强悍、最直观的视听 冲击,又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虚 的境界:实写形体,虚写感受 突出腰鼓的强大震撼力。这种 虚实结合,使安塞腰鼓蒙上了 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 的张力。
找出朱自清的《春》中 “春花图”虚实结合的句子, 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实写,前面是颜色,后一句是味道,色味结合)闭了眼,树上仿 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虚写,和前文构成虚实结合)
作者运用联想,由春花想到秋实,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对春 天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