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现状
佛学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在中国发展状况佛教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
佛教开始仅在中印度恒河一带流传。
到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在阿育王的扶植、倡导下才开始在古印度各国广为流传。
此后,传教士到达西域(指今中亚西亚各国和我国新疆的不少地方)传教,西域不少国家、民族开始信奉佛教。
佛教在古印度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时期。
各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出现过不少著名宗师。
到公元13世纪,由于内部、外部的多种原因,使佛教在自己的故乡印度,仅一个世纪就几乎全部消亡了。
数以千计的佛寺被荡平,数以万计的经典被销毁,数以十万计的僧侣改宗。
直到19世纪,佛教才从斯里兰卡又传回到印度,才有所恢复,但发展甚微。
大乘教兴起于公元1世纪。
佛教最早从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
公元前2年,西汉哀帝时,西域大月氏使者伊存到汉朝通好,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中国统治阶层始知佛经。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扩大会议一致确认:“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作为佛法初传标志”。
历史上佛教界、史学界不少人士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请佛法,在大月氏邀请到天竺(古印度)“沙门”(僧侣)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最高统治层开始信奉佛,因此以公元67年作为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
永平十一年,东汉朝廷在洛阳城西2里处专门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供两位高僧居住、翻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和传播佛教。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佛教在统治层已有了相当的影响,并开始传到民间,这时,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出家当和尚的人朱士行,他于公元260年西行求法,开西行求法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3年),由于统治高层地需要和提倡,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印度佛教主要派别已进入中国。
佛教经典也大量翻译过来。
史载,早在魏晋时期即译经702部、1493卷。
佛教发展现状

佛教发展现状佛教是中国最早传入的外来宗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对中国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过去,佛教往往只存在于僧尼之间的寺庙中,与社会相对独立。
现在,佛教开始向社会渗透,不仅在城市里的商业街上可以看到佛教寺庙,还有很多人把佛教的教义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他们可能每天早上诵经,也可能在节假日去寺庙拜神,或者虔诚地供奉佛像。
佛教的教义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有所影响,佛教的修行方法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和实践。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传承方式多元化。
佛教的传承通常通过师徒关系和法脉传承,师传代代相传,法脉血脉相承。
这种传承方式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延续下来。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佛教的传承方式也在逐渐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外,有些佛教徒通过在寺庙里修行,接受法师的指导;有些人通过佛教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成为专业的法师;还有一些人通过佛教书籍和互联网获取佛教的知识。
这样多元化的传承方式使得佛教的知识更加普及,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佛教。
再次,佛教在中国的组织形式多样化。
佛教的组织形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由寺庙为单位进行组织和管理。
然而,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组织形式。
例如,一些寺庙开始与社会团体合作,开展慈善活动和公益事业;一些寺庙还开设了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佛教文化讲座和展览。
此外,还有一些信徒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佛教爱好者的团体,共同学习、修行和交流。
这些新的组织形式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精神追求的不断增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同。
它在融入社会生活、传承方式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等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佛教的发展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满足内心的平静和舒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正能量。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以嵩山少林寺为例

当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以嵩山少林寺为例近年来,中国佛教已经逐渐朝着世俗化方向发展,佛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加强,嵩山少林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嵩山少林寺为例,探讨当代中国佛教如何实现世俗化发展,并且提供五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一、弘扬传统文化嵩山少林寺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名胜和佛教圣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胜地,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嵩山少林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例如,《易经》等重要经典在少林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少林寺还多次举办了嵩山文化论坛等大型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
二、发展文化旅游少林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少林寺发展文化旅游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是让更多人了解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比如,近年来嵩山少林武术表演已成为了一大旅游吸引力,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武术文化和神奇功夫。
三、开展公益慈善少林寺还在关爱弱势群体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如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圆梦读书、赠送义眼义肢等公益举措。
比如,嵩山少林寺帮扶全国多个地区的贫困学生,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强调人文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内心精神需求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嵩山少林寺正好符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嵩山少林寺注重强调禅修和心灵修养,让中外信众得到精神方面的满足,帮助大家度过人生难关。
比如,在少林寺附近开设的少林寺禅修中心,提供禅修和心灵引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
五、倡导科技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林寺也在注重科技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变化,保持佛教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和谐。
比如在寺内还开设了少林寺佛学院、民武馆等,推动少林武术和佛教文化的和谐发展,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佛教文化和少林武术,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之,嵩山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活动内涵,推动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发展,并为人们在信仰、精神和文化等方面提供了价值指导,它在中国佛教世俗化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佛教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信仰和心灵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佛教旅游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析佛教旅游的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佛教旅游的现状1. 旅游景点的数量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佛教旅游景点众多,涵盖了佛教圣地、寺庙、佛塔等。
亚洲地区是佛教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中国、日本、泰国和印度。
其中,中国的少林寺、法门寺、乐山大佛等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旅游者群体的特点佛教旅游吸引了各类游客,包括虔诚的佛教信徒、文化爱好者、心灵追求者和普通旅游者。
他们前往佛教圣地或寺庙,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提升。
同时,佛教旅游也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希望通过旅游来了解佛教文化,寻找灵感和解压。
3. 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为了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和拓展。
除了传统的寺庙参观和祈福活动外,还推出了佛教文化体验、禅修营和心灵导师等更具深度的旅游产品。
同时,佛教旅游也与其他旅游项目相结合,如瑜伽旅游、生态旅游等,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二、佛教旅游的未来趋势1. 宗教旅游的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心灵觉醒和对内在世界的关注,宗教旅游将继续保持增长。
佛教作为一种富有智慧和内涵的信仰,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寻求平静和启迪。
此外,随着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预计佛教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佛教旅游与文化交流的融合佛教旅游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也是一种了解文化、历史和精神智慧的途径。
未来,佛教旅游将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加深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3. 创新旅游产品的推出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佛教旅游将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朝拜和禅修活动外,还将增加更多体验式的项目,如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制作和佛教文化互动活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十分广泛,其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是通过航海传入的。
后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传播,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唐朝的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佛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在传播中,重视用汉语进行传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中国民众进行沟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佛教术语及相关翻译,包括“佛教名词”,“佛教典籍”,“佛经”。
这些术语、典籍对汉语的发展与丰富也产生而极大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思想中,强调心灵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中国的道德观念、法制建设和社会文化中也有良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既有大型庙宇,也有普及化的妙相塔和石窟寺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还深入到中国的绘画领域,佛教造像、佛教壁画、佛教石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艺术财富。
三、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有很多人都是佛教徒。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保护佛教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道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现代以来,创设了一些佛教团体和佛教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结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在宗教信仰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关注佛教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在中国形成独特的风格,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
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和迷茫。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宗教思想和信仰方式,迎合了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1. 初期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随着商人和僧侣的来往,逐渐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开来。
最早的佛教寺庙建立在西北地区,如敦煌莫高窟等。
2. 官方推广: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得到皇室的支持和推广。
曹操、曹丕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都对佛教持有宽容和赞赏的态度,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3. 翻译经典:佛教经典的翻译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期的翻译家如鸠摩罗什、玄奘等,将佛教经典翻译成汉语,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的教义。
4. 地方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原地区,还逐渐传播到南方和西南地区。
南方地区的佛教以禅宗为主,强调内心的冥想和修行;西南地区的佛教则融合了当地的土著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 文化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如佛像、壁画等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思想也渗透到了中国文学作品中。
2. 社会影响: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的僧侣们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社会提供了帮助和救助。
佛教的教义也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3. 宗教融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中国的传统宗教如道教、儒教等发生了交流和融合。
佛教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对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佛教发展的现状及改进策略【千人智库推荐】

我国佛教发展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宗教事业尤其是佛教取得了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内地)信教人数有一亿多,宗教教职人员约36万,宗教活动场所约13万处,宗教团体近5500个,宗教院校110余所。
鉴于宗教问题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宗教发展问题的严肃性、迫切性,而目前对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实地调研不多,社会关注度不够,所以亟需党和国家的重视扶持与我们的深入考察与理论探讨。
湖南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黄凯、李谦以实地调研的形式,调查研究邵阳市佛教的发展现状。
结果显示我国内地的宗教事业尤其是佛教文化发展与建设还任重道远,提高信众的精神文化水平与自主独立的意识亟需社会、政府、宗教团体的关注与帮助,对广大信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思想教育。
作者根据信众的问卷调研、东塔禅寺的统计数据和访谈僧侣的资料,通过观察法、问卷分析法等方法发现了一些目前大陆的佛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了部分结论:1)佛教信众对佛文化的了解、经典书籍的阅读都极为缺乏;2)佛教信众人数居于所有信教群众之首,佛教的传播影响主要通过家庭、尤其是母亲对子女的影响;3)年轻人中间信奉佛教的较少,多数是中老年。
不少男性来到寺庙却并非佛信徒,仅仅只是陪女朋友,妻子或被母亲带来玩的;4)信众对于佛教的市场化、商业化趋势的这种现状表示无所谓、不关注,但真正支持宗教尤其是佛教的市场化、商业化的人很少;5)文化水平较高者即使并不真正信佛,但他们对佛教文化的了解不亚于长期信佛的信众;6)不少人虽然常年信佛,但内心尚未受佛文化感化而友善待人,慈悲宽厚,乐于助人;7)据我们团队成员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和与僧侣交流中发现,一些人追求捐赠的数目,上香的次数等一些外在的形式行为,以为这就是功德与信佛等。
文中指出,中国佛教发展面临了六个方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普遍现状。
1)佛教在传播中应重视现代传媒的作用,改变多数信众仍依赖熟人传播、口耳相传的现状,以此纠正各个地方寺庙存在的某些知识误解与教义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现状编者按Editor's notes加拿大时间2017年6月17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主办,多伦多湛山精舍承办、多伦多大学协办的中加美佛教论坛,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隆重开幕。
论坛主题为“圆融中道,持久和平”,来自中、加、美三国的佛教界高僧大德、著名佛教学者及加拿大联邦、安大略省、多伦多市有关政要、有关社团、各界嘉宾和多伦多大学部分师生、佛教护法居士数百人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多伦多大学作题为《中国佛教现状》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Buddhism的专题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
以下为学诚会长专题讲座发言全文:中国佛教现状The Current State of Chinese Buddhism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VenerableMaster Xuecheng, President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一、历史的佛教与当代的佛教One:Chinese Buddhism: Past and Present今天,我想和在座的各位分享中国佛教在21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探索成果,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到一个真实、全面而富有活力的中国佛教。
Today, I’d like to share with everyone present he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achievemen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I hope to help more people have a true and full understanding of vigorous Chinese Buddhism.首先,我想把21世纪的中国佛教放置于更深远的历史时空中,因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佛教现状,实际上是中国佛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来自于过去,预示着未来,并非一个孤立的片段。
对于不是很了解中国佛教的人来说,很容易用两种眼光看待当代中国佛教:一是停留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印象和认知,而将中国佛教看作一种古老的、甚至脱离现实的存在;二是完全站在现代时空因缘下、以实用角度看待中国佛教,忽视其穿越两千年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博大精深的理论实践体系。
这两种视角的片面和局限性,往往导致对中国佛教的两种误解:一是将佛教抽离于时代,认为佛教是落后的乃至反现代的;二是将佛教抽离于历史,使之肤浅化、世俗化。
First of all, I want to put the 21st-Century Chinese Buddhism in a broader historical time and space, because its present situation is actually a part of the long progress. It comes from the past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rather than acts asan isolated fragment.To those who a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Chinese Buddhism, they tend to treat contemporary Chinese Buddhism withtwo views.First, some remain in the impression and per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look on Chinese Buddhism as a kind of old and even obsolete existence; second, some others focus completely on the conditions in modern time and space, and treat Chinese Buddhism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but they ignore its deep historical roots and profound system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Bothof theseperspectives are partial and limited, and might cause two misconceptions of Chinese Buddhism.First, they separate Buddhism from its times, holding that it is an outdated and even anti-modern religion; second, they separate Buddhism from its history, making it superficial and secularized.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中国佛教,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
As a matter of fact, Chinese Buddhism we are talking about today is both historical and modern.从公元1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经过约600年的不断本土化,在唐代形成了汉传佛教的典型模式:以天台、华严、禅宗等八大宗派为代表的教义理论和修证方法,以丛林制度为代表的僧团组织制度,以寺院为载体的弘法方式,以农禅生活为代表的社会生存形态。
实现了彻底本土化后的中国佛教,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不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而且发挥着传统儒道文化所欠缺的社会功能:对超越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圆融平衡。
因此,将生命终极意义与世俗生活融为一体的大乘佛法,赢得了上自帝王、士大夫精英阶层下至民间的普遍认可和信仰,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重要精神支撑。
Sinceits transmission into China in the first century, with about 600 years of localization, Buddhism had reached a state in the Tang Dynasty thattypifiedso-called “Han Chinese Buddhism.“, This state includedBuddhist doctrines and ways of practice and realiz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eight sects such as Tiantai, Huayan, and Cha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the Sanghacharacterized by monastic codes; the dissemination of Buddhism based on Buddhist monasteries; the socialized living state founded on farmwork and Buddhist practice.After thelocalization was completed, for more than 1,000 years Chinese Buddhism has not only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ought in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engaged in social functions that traditional Confucian and Daoist cultures lack: keeping unity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transcendental world and the secular world. As a result, Mahayana Buddhism, which integrates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mundanelife, won universal recognition and belief from emperors, 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the elite class, and ordinary people, and it became a vital spiritual support to all levels of Chinese society.但是到了19世纪末,曾经与古代中国社会及中国主流思想文化高度融合、和谐共生的佛教,却遭遇到“千年未有之变局”。
近代中国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不得不开始了它从社会制度到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以科技工业文明为目标模式的现代化,导致了对农业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质疑和批判,佛教的价值同样遭到贬斥。
在生死存亡之秋,中国佛教和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着对自身现代转型之路的探索和选择。
此时涌现出以太虚大师为代表的佛教改革先行者,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口号。
虽然太虚大师佛教革命的理想未能真正实现,但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序幕就此正式开启。
However, 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Buddhism, which had once highly integrated and harmoniously coexisted with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mainstream Chinese thought and culture, encountered “upheavals unprecedented in thepast millennia.” Under the strong impact of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 China had to start a comprehensiv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hich involved the socialsystem, thought, culture, ways of life, etc. This modernization aimed at the mode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base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causeda widespreaddoubt and criticis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at was rooted i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Buddhist values were also despised and rejected.At that critical moment of life and death, Chinese Buddhism, like Chinese society, was faced with the exploration and choice of transformation into modernity. At that time, some pioneers of Buddhist reform sprang up, among whom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was VeneratedMaster Taixu who put forward three revolutionary watchwords: Buddhist doctrines, Buddhist rules, and Buddhist possessions. Although his revolutionary ideals were not fully realiz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formally started from then on.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佛教,一直在做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