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神经减压术手术步骤详解
腕管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腕管综合征的诊治进展标签:腕管综合征;诊断;治疗方法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较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以手部麻痛、桡侧三指感觉改变和鱼际肌萎缩三大症状及夜间痛醒史为典型特征,起病缓慢,易被误诊(如颈椎病、进行性肌萎缩等)为特点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防治可使手致残,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1诊断1.1 症状1.1.1感觉异常手部有蚁走感或麻刺痛,开始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且进行性加重,以夜间为甚;还常伴有烧灼痛,肿胀及紧张感。
疼痛主要在手的桡侧,以中指、食指和拇指最多,有此症状者约占97%,疼痛偶尔放射至腕部和前臂下部(47%),甚至肘部或肩部(18%)[1]。
常在夜间或清晨加重,患者常有“麻醒”或“痛醒”史,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是因为睡眠时手活动减少,血管扩张,静脉淤滞,从而增加了腕管骨的容积所致。
而李荣祝[1]则认为是由于睡觉姿势改变了体液分布或为了体温调节而使肢体血流增加所致。
而甩手、局部按摩或上肢悬垂床边等常使症状得以缓解,而过伸或屈手腕可加重症状。
1.1.2 肌肉无力可出现轻度拇短展肌的软弱,严重者有拇短展肌及拇对掌肌消瘦。
一般病史在4个月以内者少见[2]。
1.1.3 营养改变少数患者有拇指和食指的严重发绀、指尖溃疡及拇、食、中指指髓的萎缩。
有此症状者病史均在3年以上[2]。
1.2 体征1.2.1 感觉减退较为常见,轻则减退,重则消失。
但不一定累及整个正中神经支配区。
主要侵犯浅感觉,尤其是痛觉,多数是痛觉减退,少数呈过敏。
以食、中指的末节掌面为多,拇指较少,小指一般不受累。
温觉和轻触觉受累不明显,位置觉正常[2]。
但卢祖能[3,4]经262 例患者观察后认为CTS 病按典型正中神经分布区(桡侧3个半指)出现者较少,大多数患者为所有5个手指的不适,故认为正中神经分布区外的症状或体征为CTS的重要特点之一。
也有作者认为偶可累及5指[1]。
1.2.2 肌力减退一般患者肌力减退不明显,但有的重症患者可出现拇指展肌的肌力减退。
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

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摘要】目的分析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掌侧2~2.5cm小切口入路,术中肌电图监测下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28例30腕,男8例,女20例;年龄36~56岁,平均49岁。
右手22例,左手8例,患者均依据顾玉东腕管综合症临床分型为中重度。
所有患者定期随访。
结果术后30例获得3~36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5个月。
其中手麻症状消除,手功能正常者19例。
手麻症状大部分消除,手功能基本正常者9例。
手麻未好转、功能仍受限者2例。
总体有效率93%。
结论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行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治疗腕管综合症具有创伤小、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腕管综合症/外科学术中肌电图小切口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26-02腕管松解减压术,即切断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卡压的手术,是外科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典方法[1]。
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们选择术中肌电图监测下小切口经掌近侧部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随访28例30 腕,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手术彻底、切口小、恢复快特点。
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依据顾玉东腕管综合症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案[2],共收治中重度患者28例,男8例,女20例;年龄36~56岁,平均49岁。
右手22例,左手8例。
职业:工人4例,办公室人员6例,家庭主妇18例。
平均病程为20个月。
所有患者均主诉桡侧3指半麻木,6例伴腕部疼痛,并向手部或前臂近端反射。
大鱼际肌萎缩(++~+++),握力和捏力较对侧减弱。
所有病例均符合腕管综合症的电生理诊断标准[3],并排除其他骨性疾病。
术前28例均接受过保守治疗,治疗方案为腕管内注射醋酸确炎舒松A 或复方倍他米松针,每周1次,共1~3次;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6、地巴唑、甲钴胺片等。
腕管综合征疾病详解

疾病名:腕管综合征英文名:carpal tunnel syndrome缩写:别名:疾病代码:ICD:G56.0概述: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中年人好发,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受到卡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Paget 于1853 年首先描述此病。
流行病学:无相关资料。
病因: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1.局部因素(1)引起腕管容积减小的因素:如Colles 骨折、Smith 骨折、舟骨骨折及月骨脱位后畸形愈合,以及肢端肥大症等。
(2)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加的因素:如脂肪瘤、纤维瘤、腱鞘囊肿、腕管内肌肉位置异常(指浅屈肌肌腹过低、蚓状肌肌腹过高)、非特异性滑膜炎、血肿。
2.全身性因素(1)引起神经变性的因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感染、痛风等。
(2)改变体液平衡的因素:如妊娠、口服避孕药、长期血液透析、甲状腺功能低下。
3.姿势因素用腕过度劳动者,如计算机操作人员、扶拐杖走路的残疾人,手指及腕关节反复屈伸。
Gellman 等人对77 例截瘫患者调查发现,其中有38 例(占49%)患有腕管综合征。
但需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患腕管综合征的患者病因不清楚。
发病机制:腕管是由腕骨沟和桥架其上的腕横韧带共同构成的骨纤维性管道。
腕管的桡侧为舟骨及大多角骨;尺侧为豌豆骨及钩骨;背侧为头骨、舟骨、月骨及小多角骨;掌侧为腕横韧带。
腕横韧带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及钩骨沟,桡侧附着于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顶。
腕横韧带很坚韧,近似梯形,大小如一般的小邮票(约2cm×2cm),厚 1~2mm,远端与掌腱膜相延续,近端与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相延续,其位置约在近腕骨与掌骨基底部水平。
腕管的横断面略似椭圆形,其顶点在桡侧。
在腕管中有 9 条屈肌腱和 1 条神经(即正中神经)通过,腕管的面积与 9 条屈肌腱和 1 条神经的面积总和之比约为3∶1,因而,腕管的面积为腕管内容物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早读|关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治,看这篇就够了!

早读|关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治,看这篇就够了!概述对于腕管综合征的认识最早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27年和1929年,Mayo Clinic的外科医生Meyerding和Learmonth开始对创伤后及关节炎所造成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正中神经松解术。
1946年,Canon和Love介绍了腕横韧带切开术,该术式成功治愈了正中神经的腕部卡压。
1950年和1951年,Phalen等发表的相关论文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并将此病名为“腕管综合征”。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造成大鱼际肌无力和正中神经支配区的疼痛、麻木及进行性鱼际肌萎缩。
又称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
多见于30~60岁女性,女性发病约为男性的5~6倍。
双侧发病者约占1/3~1/2,双侧发病者女∶男为9∶1。
解剖腕管是由腕骨和腕横韧带构成的骨—纤维管道。
腕管平均长度约2.5cm。
腕管的顶部为腕横韧带,该韧带桡侧附着于大多角骨脊和舟骨结节,尺侧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钩。
广义的腕横韧带还包括前臂深筋膜掌侧的远端部分。
腕管的内容物包括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9条肌腱,1条神经)。
正中神经及其分支:正中神经在出腕管后,分为内侧束和外侧束。
外侧束包括鱼际支、拇指桡侧固有神经核拇指掌侧总神经;内侧束包括示指和中指的指掌侧总神经。
尽管腕管两端是开放的入口和出口,但其内组织液压力却是稳定的。
腕管内最狭窄处距离腕管边缘约50px,这种解剖特点与腕管综合症患者切开手术时正中神经形态学表现相符。
正中神经走行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紧贴屈肌支持带。
在屈肌支持带远端,正中神经发出返支,支配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浅头,和拇对掌肌。
其终支是指神经,支配拇、示、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皮肤。
病因任何能使腕管内容物增多、增大或使腕管容积缩小的因素均可导致本病。
多数病人病因不明,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腕部外伤:包括骨折、脱位、扭伤、挫伤等,改变了腕管的形状,减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积。
腕管综合征手术记录模板范文

腕管综合征手术记录模板范文# 腕管综合征手术记录。
患者信息。
姓名:[患者姓名]性别:[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年龄]住院号:[住院号]术前诊断:腕管综合征。
手术日期:[具体日期]手术名称:腕管切开减压术。
一、手术指征。
患者长期存在手部正中神经受压相关症状,如手指麻木、刺痛,尤其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保守治疗(包括腕部制动、药物治疗等)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经详细评估,具备手术指征,决定行腕管切开减压术。
二、手术经过。
# (一)术前准备。
1. 患者被接入手术室后,仰卧于手术台上,常规建立上肢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平稳。
2. 麻醉师在患者的臂丛神经处进行阻滞麻醉,在麻醉起效过程中,与患者愉快地聊天,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紧张情绪。
患者表示臂丛麻醉就像胳膊“睡了一觉”,还打趣说希望醒来手就完全好了。
# (二)手术部位消毒与铺巾。
1. 麻醉满意后,由巡回护士协助,将患者手术侧上肢外展置于手术桌上,常规用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从手指尖一直到前臂中上段,消毒范围要足够大,就像给手术区域来个全方位的“清洁大扫除”,三遍消毒后保证没有任何“卫生死角”。
2. 然后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铺无菌巾单,只露出手术部位这个小小的“舞台”,准备开始手术“表演”。
# (三)切开与显露。
1. 在掌侧腕横纹处做一个横行的切口,就像在手腕上轻轻画了一道线,不过这道线可是带着使命的。
这个切口大概长[X]厘米,要注意切口的长度要合适,既不能太短让我们在里面施展不开,也不能太长像给手腕开个大口子吓唬患者。
2. 切开皮肤后,小心翼翼地使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这个过程就像在走迷宫,要避开那些纵横交错的小血管,尽量减少出血。
皮下组织切开后,就看到了那层白白的腕横韧带,这就是造成腕管综合征的“罪魁祸首”之一啦,它把腕管勒得紧紧的,让正中神经在里面苦不堪言。
# (四)腕管减压。
1. 用小剪刀或者手术刀将腕横韧带从一端开始切断,这个时候感觉就像给被压迫的腕管打开了一扇“解放之门”。
自制针刀切开减压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自制针刀切开减压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熊华;黄琳【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7【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疗法;切开减压【作者】熊华;黄琳【作者单位】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四川绵阳 621000;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锦阳 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周围神经在走行过程中受到增生、肥厚的筋膜、韧带或粘连带、瘢痕等病理组织压迫,出现一组神经功能异常改变的综合征。
以腕管综合征、桡管综合征、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及踝管综合征多见。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本病有重大意义。
笔者从骨筋膜室综合征手术切开减压中得到启发,对各处神经卡压综合征行针刀切开减压,并配合药物一次性治疗,收到明显疗效。
为减少术中出血和避免损伤神经,笔者自行设计并制作斜形、深月牙形、钩形及椭圆形4种刀刃,对造成卡压的组织进行可控性、约束性一次性切开,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针刀制作、手术操作及体会分述如下。
1 针刀制作以直径2 mm、长18 cm的克氏针制作成刀面长10 mm、宽2.5 mm、厚1 mm 刀刃,分别为斜形、深月牙形、钩形、椭圆形4种,消毒备用。
具体见图1、2。
2 手术操作定点划线:在拟施手术部位准确找出受卡压的神经体表投影,在距神经干1 cm处平行划线并在此线上选择进针点,做出标志。
常规消毒铺巾,带无菌手套,用0.125%低浓度利多卡因做皮肤皮下浸润,以不阻滞被卡压神经为度,以免术中伤及而不知晓。
以斜形针刀全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出针后以钝性椭圆形针刀沿神经走行方向缓慢向前探查并分离组织,如出现异感则调整路线,避免伤及神经,再次分离卡压组织无误,根据卡压部位的长短,1 cm~3 cm的选用新月形针刀,以凹陷的刀刃卡住病变组织,缓缓向前推送,一次性全层切开后出针;长于4 cm者选用钩形针刀,先将针刀从需切开的组织深部潜行至其远端,然后旋转针体,将钩尖向上,由下向上刺破该韧带或筋膜,再沿体表划线由远端向近端缓缓拉出,切开病变组织,出针。
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2019年第4卷第23期V ol.4, No.23, 201931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 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张林玲(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江苏 南通 226007)【摘要】目的 分析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OCTR )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CTS )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8例CTS 患者为研究主体。
分成A 组和B 组,均是39例。
A 组给予腕掌部纵形小切口OCTR 治疗,B 组给予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 A 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B 组为82.05%(P <0.05)。
A 组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B 组(P <0.05)。
A 组的主观满意度为94.87%,B 组为76.92%(P <0.05)。
结论 为CTS 患者行局麻下OCTR 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改善其围术期指标,可疾病康复,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局部麻醉;腕掌部纵形小切口;腕管切开减压;正中神经松解术;腕管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3.31.02腕管综合征(CTS )是发病率较高的周围神经卡压症,高发群体为中年女性。
其会影响患者的腕部功能,甚至导致不可逆性腕关节功能损伤。
临床中多通过OCTR 治疗该病,其操作简单,损伤性小,安全性高,且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是CTS 的较佳术式[1]。
研究中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8例CTS 患者为主体,旨在探究局部麻醉下行腕掌部纵形小切口OCTR 和正中神经松解术治疗该病的临床效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8例CTS 患者为研究主体。
骨科基础 5种不同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

骨科基础5种不同切口的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本文由作者原创整理,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腕管切开松解减压术的术式繁多,根据切口所在,分如下几种:1.掌腕前臂部切开松解减压术(经典术式)切口较长,自掌经腕至前臂远端,走行不统一在手掌中部沿鱼际纹向近侧做弧形切口,至腕横纹向尺侧偏斜,止于前臂远端,然后切开皮下组织、掌腱膜,于正中神经尺侧切开前臂筋膜和腕横韧带在手掌中部沿鱼际纹向近侧做弧形切口,至腕横纹改成“Z”形到前臂沿小鱼际桡侧缘向近侧做弧形切口,“S”形跨越腕部至前臂手掌纵行切口,至腕横纹变成弧形到前臂以腕横纹为中心,于手掌、腕及前臂远端做“S”形切口掌腕前臂切开松解减压优点显露充分,术野清楚便于检视正中、尺神经及掌浅动脉弓变异,并进行保护直视下切断屈肌支持带,不容易出现遗漏便于判断正中神经返支有无卡压,并进行松解——穿越韧带者也需松解可探查腕管内容物,实施附加手术,如肿物切除、滑膜切除等缺点瘢痕醒目极容易损伤正中神经掌支,出现疼痛性瘢痕----神经断端长人到瘢痕内鱼际和小鱼际部疼痛----Eversmann称其为手墩柱部疼痛( pillar pain)康复治疗时间甚长----般是12-16周手墩柱部疼痛,常见并发症,尤以经典术式多见。
2.手掌近、中部切开松解减压术切口较经典术式短,坐落在手掌近、中部,始于1977年:位于掌长肌腱尺侧但不跨越腕横纹,前一措施是想保护掌侧支,后一措施是想避免切口瘢痕过于醒目。
找到掌浅弓,然后沿环指指屈肌腱伸人剪刀,由远及近剪开屈肌支持带。
平均耗时21分钟。
手掌近、中部切开松解减压3.手掌中部切开松解减压术切口位于手掌中部、屈肌支持带的远侧,纵行,长2.5cm,始于1992年:经切口插入腕管刀到腕横韧带远端缘预先切开的豁口——上、下板分别位于腕横韧带的浅、深面,腕横韧带位于腕管刀上、下板之间,然后推向近侧,直至将腕横韧带及前臂远端筋膜切开为止----摩擦阻力骤减,切割声消失。
缝合切口,包扎敷料,术后无需支具固定,关节早期开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