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发展战略对南京港集装箱业务的影响分析
上海港的港口营销分析

上海港的港口营销分析一、上海港的港口基本面分析上海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
上海港的水陆交通便利,集疏运渠道畅通,通过高速公路和国道、铁路干线及沿海运输网可辐射到长江流域甚至全国,对外接近世界环球航线,处在世界海上航线边缘。
另外,上海还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在改革开放后,上海港在上海市政府和交通部支持下,在黄浦江内新建了张华浜、军工路、共青、朱家门、龙吴五个港区,在长江口南岸建了宝山、罗泾和外高桥港区。
此外,宝钢集团、石洞口电厂、外高桥电厂等也各自建了专用码头,上海港吞吐能力不断扩大,对上海市的建设和长江流域以及全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6 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7亿吨。
其中,海港货物吞吐量4.7亿吨,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0.67亿吨。
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13亿吨。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占全国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量的24%,在世界集装箱港口中继续位居第三。
集装箱吞吐量中,内支线集装箱量202.6万标准箱,国际中转箱78.5万标准箱,内贸集装箱吞吐量313.7万标准箱。
上海港在为客户提供灵活性、开放性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方面。
二、港口的营销分析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营销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个职能战略,其管理过程为:分析企业面临拍外部环境、行业及竞争情况,评估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和行业吸引力→对企业内部形势进行分析,分析企业的优/劣势、市场机会和威胁,对企业的资源、竞争能力、业务组合进行评估→对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选择竞争战略→确定营销目标→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实施营销方案。
而且,制定营销组合策略要结合组织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等才能实施企业经营目标。
港口企业定价策略1)确定定价目标港口企业根据其目标市场选定和市场定位的要求,可选择利润、吞吐量等为定价目标。
上海港海铁联运分析

上海港海铁联运分析1.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历程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起步于上世纪90 年代,但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进展缓慢。
1996 年,首次开行了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上海至南京的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为上海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首开先河。
1997 年,上海至成都的集装箱"五定"班列开通,全程2,380Km,运行时间96h,首开上海远距离内地全程中转的先河。
几年之后,上海至内陆的海铁联运节点已经有合肥、蚌埠、西安、重庆、南京、温州、宁波、南昌、昆明等。
1999 年,上海港务局与上海铁路局分别成立了军工路港站和杨浦港站,推行港口——铁路一门式服务,将铁路受理站前移到港区,降低口岸使费,从而缩短运作周期。
到2006 年,上海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该运营站负责将洋山深水港的铁路集装箱接入全国的铁路网。
经过多年来的摸索和发展,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2.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现状海铁联运是一种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的集疏运方式,在欧美国家已经普遍应用。
然而,这种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上海港确是前景美好,处境尴尬。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海铁联运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有着美好的前景。
目前,上海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主要的箱量动向:尽管是2001年的数据,不过整体的动向趋势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可如果我们再看下面这个表,就会发现实际的状况并没有那么乐观。
以及2011年的各种运输方式比例:我们可以看到,铁路更是仅仅占到了0.1%,由此可见,发展海铁联运形势非常严峻。
而当我们去看欧美的一些重要港口时,就更会发现差距之大。
如欧洲第二大集装箱港-汉堡港, 所处理的集装箱中1/ 3 是通过海铁联运, 而在距离大于1 5 0 公里的集装箱运输中, 海铁联运量更是高达70 %。
上海港对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的分析研究

位。
1966年起受“文化大革命”冲击,港口生产发生了较大滑坡(见图2—3)。
1973年,周总理提出。
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使上海港发生了重大转变。
通过20世纪70一80年代的大建设,码头布局逐步趋向合理,设备得到更薪,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198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l亿吨。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港掀起建设高潮。
先后新建了关港、宝山、外高桥等新港区。
浦东开发加上上海工业加快向周边地区梯度转换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重要箱源地,使得上海港的规模目益扩大。
上海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继2005年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大港后,2006年货物吞吐量完成5.37亿吨,蝉联世界第一;尽管上海港集装箱业务开展较晚(见表2-2),但到200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217I.97YTEU(见图2-4),占全国总量24%,位居世界第三位。
图2—3上海港历年吞吐量趋势图(单位:万吨)图2-4上海港历年集装箱吞吐量趋势图图3-2上海市lngdp增势图幽3-3单位根检验运行界面点击OK,得到检验结果如图3-4所示,ADF=-0.9487。
分别大于3个不同检验水平(1%,5%,10%)的临界值(一4.1334,.3.4937,.3.1757),因此接受原假设:lngdp含有一个单位根,所以序列lngdp是一个非平稳序列,应继续对tngdp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检验Alngdp,的平稳性,选择图3.3中的1Stdifference,得到ADF检验结果如表3-1所示,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上海港对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ADF=一5.0501,分别小于3个不同检验水平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一阶差分序列AIngdp,(也可表示为D(1ngdp。
))含有一个单位根,因此接受Alngdp,是平稳序列的结论。
因此lngdp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g咖’J(1)·相应的检验式为:(3-13)a2LNGDe,=一o.7698ALNGDP,-l+O.1457A2LNGDP,_I+O.0012T+0.0443图3—4lngdp水平序列检验结果40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上海港对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图3.“上海港外贸进港、出港货物吞吐量增势图图3—12上海港内贸进港、出港货物吞吐量增势图综合以上检验过程,将各变量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汇总如下(见表3—3):由此可见,上海市GDP、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内贸吞吐量的水平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各自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过程。
上海市港口物流产业竞争战略分析报告

港口物流产业的竞争战略分析1 港口物流产业的地位与特点1.1物流的概念与其发展1.1.1物流的概念物流一词,译自英文LOGISTICS,最早出现在美国。
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当时的物流是指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战争活动中。
那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的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
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物流概念,借用汉字译为“物流”,我国直接引作汉译外来词。
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完整的物流定义,但较为普遍认可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一个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涉与到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理、货物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的活动。
物流就是这些本来各自独立但又有某种联系的相关活动的集成,物流在企业生产领域、供应领域和产品销售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盈利、推动了企业经营的价值,物流被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1.2物流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并被视为“经济的黑暗大陆”。
从50年代到70年代,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资管理和产品分销,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注重和强化对物流活动的科学管理,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与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在美国、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对各种物流功能、要素进行整合的物流革命。
上海—川集装箱班轮航线SWOT分析及经营策略思考

上海—川集装箱班轮航线SWOT分析及经营策略思考作者:张黎来源:《集装箱化》2012年第06期1 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SWOT分析1.1 优势(Strengths)(1)航线经营格局稳定。
2003年,经中韩两国交通部门批准,上海—仁川海运航线从客货班轮运输转为集装箱班轮运输。
目前获得该航线经营权的船公司共有5家,其中,中资船司2家,韩资船公司3家,中韩船公司具有平等的经营地位。
该航线准入门槛较高,经营格局较为稳定。
(2)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自建交以来,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保持快速稳定发展。
1992年建交时两国双边贸易额仅50亿美元,2005年突破亿美元,2010年突破美元。
近年来,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韩两国经贸往来造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合作仍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2007—2011年,我国连续5年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和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为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3)航运发展政策优惠。
2009年,我国对在洋山保税港区内注册的航运企业从事国际航运业务取得的收入实行免征营业税的政策;201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对重点航运服务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中地方税务留存部分实行前3年补贴100%及后3年补贴50%的政策,并给予注册企业不超过其注册资本20%的奖励;2012年1月1日,上海市交通运输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启动。
1.2 劣势(Weaknesses)(1)航线运力总体供大于求。
从上海—仁川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出口箱量来看,一般每年的4月、5月及9月中旬至次年春节为该航线的旺季,其余时间为淡季。
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旺季时该航线单周平均出口箱量为左右,单周最大出口箱量为;淡季时单周平均出口箱量为左右,单周最小出口箱量不足。
从市场运力来看,目前该航线每周有6班船从上海港直达仁川港,总运力约,无论是淡季还是旺季均存在运力过剩问题。
上海港港口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上海港港口物流发展趋势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的推进,上海港作为国内第一大港,其港口物流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上海港港口物流发展进程中,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
本文对上海港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BCG矩阵分析上海港港口物流业务。
根据分析结果,指出上海港港口物流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港口物流;上海港;BCG模型上海港位于我国海岸线的中心,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交叉点,背靠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长三角经济区和长江沿线腹地,拥有包括洋山深水港区在内的集装箱泊位42个,万吨以上的泊位82个,全球最大的20家船运公司全部进驻上海,航线涵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在我国和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海进出口物资总量的60%和上海口岸外贸进出口物资的99%都通过上海港。
此外,上海港还承担了总吞吐量中30%以上的国内中转货物。
近年来,为了把上海建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其中港口物流的发展是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上海港港口物流发展优势分析1.腹地广阔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其地区腹地经济的发展对上海港发展的支撑力度最大,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城市的GDP总值达到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进出口总量占全国的37.26%。
与此同时,长江已成为世界上运量最大的内陆大河。
2005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7.95亿吨,是2000年的l.65倍;2006年已达9.9亿吨,为上海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实施长江发展战略,近年来,长江流域不少省市从上海口岸进出口的货物总量持续增长(见图1)。
其中,湖北省从上海口岸出口的货物总量中,集装箱量比重约占本省出口的98%;江西省通过上海水运中转的集装箱总量,占本省口岸集装箱总运量的97%;湖南省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的集装箱量约占全省总量的40%;安徽省通过长江从上海进出口的货物占全省进出口货物的25%。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及需求预测

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分析及需求预测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在全国货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增长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需求进行预测。
1. 发展历程: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开始起步,当时全国仅有少数几个港口开展集装箱装卸作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加,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集装箱运输国。
2. 港口建设:我国目前拥有众多大型国际港口,如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等,这些港口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拥有世界先进的港口设施和装卸设备。
特别是上海港自开发以来,一直保持世界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成为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的排头兵。
3. 运输网络: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港口集装箱运输网络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
各大港口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运输网络,集装箱可以通过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方式快速便捷地运输到达全国各地,为我国的贸易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 国际合作: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的港口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我国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与国际主要港口之间形成了相互衔接的关系,提高了我国港口的运输效率和竞争力。
二、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未来需求预测1. 国际贸易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的国际贸易也在不断扩大。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这将带动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需求的增加。
2. 内陆开放: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内陆开放和内陆经济发展,建设了一批内陆港口和内陆集装箱站。
未来,随着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内陆港口的建设,我国内陆集装箱运输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3. 环保要求: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未来港口集装箱运输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环保要求。
上海港口物流产业的竞争战略分析

上海港口物流产业的竞争战略分析上海港务局团委黄瑞玲1 港口物流产业的地位与特点1.1 物流的概念及其发展1.1.1 物流的概念物流一词,译自英文LOGISTICS,最早出现在美国。
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就提到物流一词,当时的物流是指销售过程中的物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围绕战争供应,美国军队原建立了后勤(logistics)理论,并将其应用于战争活动中。
那时的后勤是指将战时的物资生产、采购、运输、配给等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布置,以求战略物资补给的费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务更好。
1956年,日本派团考察美国的流通技术,引进物流概念,借用汉字译为“物流”,我国直接引作汉译外来词。
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完整的物流定义,但较为普遍认可的是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一个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从起点到终点间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后产品和相关信息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到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理、货物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的活动。
物流就是这些本来各自独立但又有某种联系的相关活动的集成,物流在企业生产领域、供应领域和产品销售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盈利、推动了企业经营的价值,物流被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1.2 物流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进行的物流活动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物流活动的低效率和高额成本,已经成为影响经济运行效率和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制约因素,并被视为“经济的黑暗大陆”。
从50年代到70年代,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资管理和产品分销,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注重和强化对物流活动的科学管理,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港发展战略对南京港集装箱业务的影响分析
一、上海港发展战略概述
1、上海港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上海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含两省(江苏省、浙江省)一市(上海市),大陆海岸线、岛屿海岸线分别占全国的21%和39%,南京以下长江南北岸线808公里,江河纵横交错,是我国水网集中的地区之一,也是近年来开放较早,市场发育较快,经济十分繁荣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输网发展,特别是水运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到1997年底,该地区共有生产性泊位900多个(其中深水泊位220多个,占全国50%以上),吞吐能力4.8亿吨,完成货物吞吐量3.9亿吨。
目前,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宁波港为中心的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南京港为主的原油运输系统。
港口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沿江的上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资源开发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初步测算,该地区港口码头能力平均利用率为82%,其中上海市、浙江省港口码头的能力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88%;江苏省港口能力利用率67%;专用码头利用率较高,达91%;货主码头中的商贸泊位能力利用率较低,为39%。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集中反映在集装箱码头能力严重不足,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目前有集装箱专用泊位23个,通过能力259万标准箱,1996年和1997年分别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4万和319万标准箱,能力利用率高达98%和124%。
特别是上海港集装箱泊位能力利用率达138%,已处于超饱和状态(目前,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一般认为,在泊位能力利用率超过60%后即应考虑新建泊位),且作为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缺乏停靠第三、四代集装箱船的深水泊位,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国际趋势。
随着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市区内一些粉尘、噪声等环境污染大的码头与城市功能很不相称;集装箱化率的提高,导致杂货比例下降,老港区的部分杂货泊位面临功能调整;三角洲地区深水泊位仅占28%,已不能适应集装箱、原油、液化石油气等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运输的需要。
2、上海港发展战略的目标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是上海港发展战略的“十五”目标,是“十五”期间我国沿海港口建设的重头戏,并已经列入《十五计划纲要》。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嵊泗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现已正式开工。
该项目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预计初期投资约120亿元。
该工程将建设能停靠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的泊位五处,以及全长三十二余公里的上海南汇芦潮港至嵊泗洋山的跨海大桥。
嵊泗县位于长江和钱塘江入口的交汇处,是南北海运和江海联运的枢纽,是国内外海轮进出长江的必经之地,可于世界各大港口通航。
境内拥有的洋山、马迹山和绿华山等几大港域水深都在二十米至六十米之间,避风条件良好,港内常年不淤不冻,被认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建港的理想选址。
洋山深水港建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
专家预计,随着洋山港的建成,到2005年,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将从2000年的561万标箱增加到1000万标箱,在世界各大港中名列前茅。
二、上海港发展战略对南京港集装箱业务的影响
1、上海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给南京港内支线集装箱喂给业务提供发展机遇。
199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运输市场已大致形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上海港是枢纽港,主要从事远洋集装箱运输,其业务量占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业务总量的78%(见图一);宁波北仑港已定为我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之一,是未来该地区又一重
图一 199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业务市场细分图
要的集装箱枢纽港。
第二个层次,长江三角洲的南京、镇江、张家港和南通港以国内支线从事为枢纽港喂给运输为主,同时从事部分近洋航线运输的支线港;第三个层次,其他港口为枢纽港和支线港从事喂给运输。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上海港作为华东地区枢纽港的辐射能力,这将大大增强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集散能力,从而带动支线港集装箱业务的增长。
从表一可知,2001年南京港内支线集装箱喂给业务已占其集装箱业务总量的69.01%,而南京港地处长江下游,是南京市的水上门户,为我国南北交通、江海运输、水陆换装的重要枢纽,是长江中上游集装箱中转的理想集散地,南京港集装箱的来源主要包括南京周边地区、苏北地区、安徽地区及以上沿江省市,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苏北、安徽等地经济腹地市场逐步繁荣,进出口贸易活跃,适箱货源将大量生成,这给作为上海港的重要喂给港的南京港做大做强内支线集装箱喂给业务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表一 2001年南京港集装箱业务情况
2、上海港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南京港作为支线港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当前,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与战略性联盟集团已成为国际航运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对于现代港口的发展,尤其是集装箱码头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港口不再以一般货物吞吐量为衡量标志,集装箱吞吐量将成为衡量现代港口作用和地位的主要标志。
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能否有增长潜力与其港口所具有的岸边空间、经济腹地、集疏运联结的能力以及港口水深、资金等因素有关。
各港口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各自集装箱发展战略。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的重组,形成以上海港为中心,枢纽港、支线港、喂给港层次清楚、分工合理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
这就为南京港充分利用作为我国南北交通、江海运输、水陆换装的内河重要枢纽港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翼的地缘优势,在为枢纽港提供充分的货物喂给的同时,
提升支线港能力带来发展机会。
2000年南京港集装箱装卸能力在第二层次中已位居首位(见表二)。
目前南京港共开设到上海的内支线航班40班次/周,近洋航线4条共8班次/周,随着内河最大的集装箱码头——龙潭港集装箱专业化码头的开工建设(设计能力52万TEU,2004年投入使用),以及近洋航线的不断开辟,南京港以内支线集装箱喂给业务为主以近洋航线为辅的支线港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明确。
表二内支线港口集装箱装卸能力一览表
3、上海港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运输市场新一轮扩张开始,南京港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局面。
一方面,由于目前集装箱码头的效益普遍比较好,各港口都有加大这方面投资力度的强烈冲动,从表二可知,各港口规划中拟建集装箱码头岸线长已超过现有集装箱码头岸线长,加之我国的港口业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港口重复建设、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法律法规来对港口行业的管理加以规范等问题,在集装箱码头建设方面极易造成一拥而上、重复建设的局面。
而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与战略性联盟集团不会使每个港口的集装箱码头都得到如愿的发展,接着而来的调整必将使一些集装箱码头遭受冲击,从而导致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重新洗牌,集装箱业务将向成本低、集疏运联结能力强、服务质量好的码头流动。
另一方面,新一轮扩张不仅是
集装箱码头数量的增加,更是在码头管理现代化、装卸设备大型化、港口生产高科技化、港口发展信息化以及港口功能多元化等方面的提升。
开发新技术、改进装卸工艺、提高装卸效率,以吸引干支线船舶的挂靠,提高竞争力,已是长江下游诸港口积极参与竞争必须采取的对策。
再次,上海港为了扩大箱源,已在武汉与武汉港合资建造集装箱码头,专门为上海港提供长江中上游的箱源,这将进一步压缩长江下游诸港口的箱源,加剧该地区的竞争局面。
面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不利因素,对设备老化、场地狭窄、资金紧张的南京港来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