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疑难问题剖析
初中化学疑难问题剖析

初中化学疑难问题剖析1、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会引发爆炸,但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也可由物理变化或核反应引起)。
2、化学变化中可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和沉淀等现象,但有些现象出现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
3、人类生存环境:(1)空气污染:①有害气体污染:CO、SO2、NO2、等;②粉尘(所有粉尘)。
(2)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排放量过多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此外还有甲烷、氟氯烃、氮氧化合物等温室效应更强的气体,但因其排放量小,未被列入主要气体。
(3)酸雨的形成:S+O2==SO2,SO2+H2O==H2SO3;2SO2+O2==2SO3,SO3+H2O==H2SO4;3NO2+H2O==2HNO3+NO(4)赤潮和水华现象:海(赤潮)、江河湖泊(水华)中排入大量的含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使水中植物疯长、繁殖,导致水质恶化,有腥臭味,造成鱼虾死亡。
(5)臭氧空洞: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空气中排放了较多的氟氯烃(氟利昂)、氮氧化合物。
4、“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变化”是指“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现象或事件”,而“性质”是指某物质具备“能够发生”的特点,但尚未发生。
5、某些金属表面的“锈”为何物: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铜绿的成分是Cu2(OH)2CO3,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是Al2O3,镁表面的“锈”主要成分是Mg2(OH)2CO3。
6、怎样描述实验现象:a、不能将生成物当作现象来叙述,如将锈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的现象描述成:铁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b、不能片面的描述实验现象,如氢气通入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不能只说黑色变红色,还必须说在试管口有水珠生成;7、为什么说呼吸是一种缓慢氧化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中,食物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通过肠壁吸收也进入血液中,二者在人体内发生下列反应:C6H12O6+6O2====6H2O+6CO2+Q(能量)将化学能转变为人体的内能。
初中化学知识错题剖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错题剖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错题剖析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错题是学生学习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通过剖析学生的错题,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知识错题进行剖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错题类型及剖析1.概念理解错题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概念理解是基础。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解题时出现错误。
例如,将“氧化还原反应”误认为“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剖析: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化学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区分相近概念。
2.知识点掌握错题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点时,容易出现掌握不牢固的情况。
例如,在化学方程式书写、计算等方面出现错误。
剖析:教师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通过适量练习、巩固环节,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实验操作错题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由于对实验原理不理解、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出现错误。
剖析: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通过讲解实验原理、示范操作、分组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4.题目理解错题学生在解答化学题目时,可能由于对题目理解不准确而导致错误。
例如,将“增大压强”误认为“增大压力”。
剖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题目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题目的关键词、句子,引导学生把握题目的主旨。
5.解题方法错题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由于运用不当的解题方法而导致错误。
例如,在解决化学计算题时,不运用正确的计算公式。
剖析: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并结合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教学策略1.强化概念教学通过对错题的剖析,教师应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化学概念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化学疑难问题解析

退 出
1.正确理解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是保 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对于分子概念的 理解,要注意如下几点: (1)分子的独立性
退 出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微粒。二氧硅 晶体是由大量Si和O原子组成的原子晶体, 虽然其中Si和O原子数的最简单整数比是 1∶2,它的化学式可以写成SiO2,但晶 体中并没有能独立存在的SiO2单位,就 不能说SiO2是由分子构成的。
退 出
3.怎样测定气体的摩尔体积?
但是,实际气体并非理想气体,因 而用实际气体测定的气体摩尔体积并不等 于22.414 dm3· mol-1。因为真实气体分子的 大小不能忽略,而且不能不考虑气体分子 间的作用力。在增大压力或降低温度时, 实际气体离理想状态更远,摩尔体积更会 偏离22.414 dm3· mol-1。分子间作用力较大 的气体,如是22.063dm3· mol-1,NH3是 22.094 dm3· mol-1,HCl是22.249 dm3· mol-1 。这就是要用外推法来测定气体摩尔体积 的缘故。
退 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气体的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是指可燃物与空气形成的气体 或粉尘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通 常用可燃气体在爆炸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数 来表示。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以单位体积所 含该粉尘的质量(克)来表示,如铝粉的爆 炸下限为40g· m-3。
退 出
6.气体的爆炸极限
下表列出了部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
退 出
原子量是对元素而言的,原子质量和原 子质量数是对一个核素而言的。 原子量和原子质量数没有单位,而原子 质量有单位。 原子量的数值与核素的丰度有关,而原 子质量、原子质量数与丰度无关。 初三化学第一章中讲到的原子量,其实 就是元素的原子量,“其他原子的质量”应 理解为平均质量,因为初中还没有学过同位 素知识,也不知道原子百分比问题,对元素 原子量的认识要到高一学过原子的组成和同 位素知识才能完成。 返回
初中化学常见问题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化学常见问题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常见问题解析摘要:本文针对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旨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文主要包括化学概念理解、实验操作、题目解答等方面的问题,并结合教学实例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常见问题;解析;教学实例一、化学概念理解问题解析1.分子、原子、离子概念混淆在初中化学中,分子、原子、离子是基本概念。
部分学生在理解时容易混淆。
例如,在解释物质的组成时,将分子、原子、离子三者等同起来。
解析:分子、原子、离子是描述物质构成的不同层次。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稳定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在解释物质组成时,应根据不同层次进行描述。
2.溶液浓度的计算学生在解决有关溶液浓度的问题时,常常出现计算错误。
例如,将质量分数与体积分数混淆,或在计算过程中忽略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解析:溶液浓度有多种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在计算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所给出的浓度表示方法,然后根据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质量分数时,应注意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例。
二、实验操作问题解析1.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例如,在称量物质时,未使用游码或使用不当;在量取液体时,未保持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解析:实验操作规范性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实验基本操作的重要性,并加强实践训练。
例如,教授称量物质时,应强调使用游码的必要性;在量取液体时,应强调保持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的技巧。
2.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错误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常常出现误差计算不准确、趋势判断错误等问题。
解析: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实验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应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如绘制图表、进行误差分析等。
中学化学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析:
1.化学反应的平衡移动和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温度、压力、浓度等条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而反应速率则描述了反应的快慢程度。
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学平衡至关重要。
2.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共享形成的相互作用力,它决定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预测物质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3.酸碱理论:酸碱理论是化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解释了酸和碱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理解酸碱理论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缓冲能力和离子交换等具有重要意义。
4.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涉及到电子的转移过程。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和判断方法,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技巧,对于解决化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和降解等。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反应机理,对于理解药物、塑料、纤维等的合成和降解具有重要意义。
6.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和化学反应相互关系的科学。
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电位等,对于理解能源转化、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这些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模型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化学学科理解疑难问题解析吴星

中学化学学科理解疑难问题解析吴星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它们可能困扰着我们的学习进程。
本文将对一些中学化学学科中常见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以下将分别从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及化学计量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了解物质的性质对于理解化学知识至关重要。
我们先来讨论几个常见疑难问题。
问题1:物质的状态有哪几种?回答:物质的状态主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在固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在液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相对较为松散,具有一定的形状但没有固定的体积;在气体状态下,物质的分子间距较大,具有自由运动性,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
问题2: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是什么?回答: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它们无法通过化学反应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
化学元素是构成化合物的基础。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反应结合而成的物质,它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解。
问题3: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酸、碱还是中性物质?回答:酸碱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酸碱中性试纸等方法来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一般来说,具有酸性的物质会在水溶液中产生酸味、蓝色的酸碱指示剂变红等;具有碱性的物质会在水溶液中产生碱味、红色的酸碱指示剂变蓝等;而中性物质则不会产生明显的酸碱性变化。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和性质。
下面我们讨论一些关于化学反应的疑难问题。
问题4:如何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回答: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发生状态变化,但其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的过程。
例如,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其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的过程。
例如,物质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新的物质。
问题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回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于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所带来的。
初中化学知识错题剖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知识错题剖析第一篇范文在化学的世界里,初中阶段是学生建立基础知识体系和形成科学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
通过对初中化学错题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理解上的不足,进而指导他们更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初中化学中的常见错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一、错题类型及原因分析1. 概念理解不清初中化学中,许多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导致在做题时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
例如,他们将“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合反应”混淆,导致在判断反应类型时出错。
2. 实验操作失误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未能准确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
例如,在测定溶液酸碱度时,未能正确使用pH试纸,导致读数误差。
3. 计算能力不足化学学习中,计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部分学生在面对化学计算题时,由于缺乏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导致答案错误。
例如,在计算溶液浓度时,未能正确运用公式,导致计算结果偏差。
4. 分析与应用能力不足初中化学题目往往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部分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未能将所学知识与问题有效结合,导致解题困难。
例如,在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时,未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合理分析。
二、错题剖析与指导1. 概念理解不清的剖析与指导对于概念理解不清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学习。
同时,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操作失误的剖析与指导针对实验操作失误,教师应强调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重要性。
通过示范、演练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计算能力不足的剖析与指导计算能力不足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一大问题。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基础数学运算训练,通过练习、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此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化学公式,将计算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剖析及对策研究

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剖析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的地位,这给传统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初中化学教学而言,想要在初三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教学目标,并且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绝非易事,需要教师深刻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
初中化学内容多,从最基础的化学元素,到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再到各种复杂的物质,抽象感念颇多,给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造成了一定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应当充分把握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明晰重难点所在,对于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基础型知识鼓励学生自学,提升化学教学效率。
1.初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作为第一次接触化学的初中生而言,对于化学的诸多概念存在着各种抵触心理,化学概念不同于数学那样公式化,也不同于生物概念直白如话,化学知识点是由元素符号、反应式共同组成的一段文字解读,如果单纯从阅读的层面去理解概念内涵,很难掌握概念的深刻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化繁为简。
然而就目前初中化学教育而言,很少有教师做到这一点。
针对初中生基础薄弱的现象,教师很难做好引导者作用,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背公式、背例题,通过机械化的方式督促学生做好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
这一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率偏低。
其次,初中化学教学轻视实践、重理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学生成绩的提升上,而升学考试对于实验的考查少之又少,为此教师加大了理论课教学,甚至是牺牲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全部用来传授理论课。
这一教学现状严重忽视了化学的实践性,化学来源于生活,许多化学反应、现象、原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许多的化学概念,都是前人们通过不断的实验,总结归纳出的精华,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实验教学纳入其中,可以促使学生从生活中贴近化学,降低知识点的抽象性,加速理解与记忆,但是目前这种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严重限制了实验教学效果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疑难问题剖析1、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剧燃烧会引发爆炸,但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也可由物理变化或核反应引起)。
2、化学变化中可伴随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和沉淀等现象,但有些现象出现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以是物理变化。
3、人类生存环境:(1)空气污染:①有害气体污染:CO、SO2、NO2、等;②粉尘(所有粉尘)。
(2)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CO2排放量过多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也与温室效应有关,此外还有甲烷、氟氯烃、氮氧化合物等温室效应更强的气体,但因其排放量小,未被列入主要气体。
(3)酸雨的形成:S+O2==SO2,SO2+H2O==H2SO3;2SO2+O2==2SO3,SO3+H2O==H2SO4;3NO2+H2O==2HNO3+NO(4)赤潮和水华现象:海(赤潮)、江河湖泊(水华)中排入大量的含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使水中植物疯长、繁殖,导致水质恶化,有腥臭味,造成鱼虾死亡。
(5)臭氧空洞: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是空气中排放了较多的氟氯烃(氟利昂)、氮氧化合物。
4、“变化”与“性质”的区别“变化”是指“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现象或事件”,而“性质”是指某物质具备“能够发生”的特点,但尚未发生。
5、某些金属表面的“锈”为何物: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铜绿的成分是Cu2(OH)2CO3,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是Al2O3,镁表面的“锈”主要成分是Mg2(OH)2CO3。
6、怎样描述实验现象:a、不能将生成物当作现象来叙述,如将锈铁钉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的现象描述成:铁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b、不能片面的描述实验现象,如氢气通入盛有灼热氧化铜的试管,不能只说黑色变红色,还必须说在试管口有水珠生成;7、为什么说呼吸是一种缓慢氧化空气中的氧气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中,食物中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通过肠壁吸收也进入血液中,二者在人体内发生下列反应:C6H12O6+6O2====6H2O+6CO2+Q(能量)将化学能转变为人体的内能。
上述氧化反应过程缓慢,故称为缓慢氧化。
8、划着的火柴若头向上则会熄灭,为什么9、健康的人为什么不能呼吸纯氧?会导致氧化速度加快,能量释放过多,造成发烧。
10、在盛油液氧的瓶口上方放一根燃着的木条,会出现什么现象11、稀有气体的惰性是绝对的吗Xe和F2在250℃时发生反应,生成XeF2、XeF4、XeF6。
12、出现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或沉淀、变色、燃烧、爆炸等现象,所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光:物理变化,如灯泡发光;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
热:物理变化,如摩擦生热、电暖气放热;化学变化,如燃烧放热。
气:物理变化,如水受热变成蒸汽;化学变化,如碳酸钠加入盐酸放出二氧化碳。
沉淀:物理变化,如将土放进水中;化学变化,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变浑浊。
色:物理变化,如霓虹灯通电发出有色光;化学变化,如石蕊或酚酞遇酸或碱变色。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物理变化,如啤酒瓶的爆炸、高压锅的爆炸;化学变化,如火药、炸药的爆炸;核反应,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
13、关于催化剂(1)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但物理性质可能改变;(2)反应前后质量不变;(3)可以参加反应,但最终退出;(4)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条件;(5)有正负之分。
如二氧化硫被氧化为三氧化硫的过程中,五氧化二钒为正催化剂,为防止食用油腐败而添加的没食子酸为负催化剂。
14、物质溶于水到底发生了那些变化(1)物理变化为主:大多数物质溶于水后并没有和水发生反应,如蔗糖溶于水;(2)化学变化为主:少数物质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如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3)两种变化同时明显存在:如二氧化碳溶于水。
15、着火点、燃点、闪点有何区别着火点即燃点。
指物质燃烧所必须的最低温度,物质不同着火点也不同,即便同种物质其着火点也受物质表面积的大小、物质组织的粗细等影响。
而闪点是指可燃液体表面产生的蒸汽与空气接触遇闪光的温度,该温度很低,故电火花即可点燃。
16、微波炉的加热原理与普通加热原理有何不同17、原子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有何区别18、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简式)有何异同19、自然界有碳、硅、金等单质,但为什么没有钠、镁、铝、铁等单质20、白炽灯用久了,为什么会在灯泡的内壁出现一层黑色物质21、验证氧气占空气总量的21%,为什么用磷而不用硫、碳、铁等物质做成此实验的两个关键因素是:一要求可燃物必须能在空气里燃烧,二要求在与氧气反应后不能生成气体。
22、加热“△”与点燃的区别许多化学反应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反应,反应过程中吸热,停止加热,反应即停止。
而点燃是指当可燃物点燃后,不许再加热即可持续燃烧并放出热量。
23、化合物形成的原理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理;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原理;金属、非金属单质形成的原理。
24、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的是: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元素的类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25、为什么外焰的温度最高火焰是气体燃烧所形成的。
流出的气体外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所以温度最高。
26、并的密度为何大于水冰和水中都有缔合分子,但二者不同的是,液态水主要以双分子缔合[(H2O)2],冰以三分子缔合[(H2O)3],三分子间呈三角形结构,故占据的空间大,所以体积大密度小。
27、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种碳原子”是指何意在许多元素中,虽然同一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因此,一种元素存在多种原子,例如,碳元素有三种原子:C-12 C-13 C-14 ,氢元素的三种原子是:H-1 H-2 H-3 ,氧元素的三种原子是:O-16 O-17 O-18 等。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一种碳原子”是指碳元素中的126C,并将其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所有原子都与其比较,这样就得到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所以说,微观粒子之间的实际质量比一定等于它们之间的相对质量比。
28、物质具有内能的原因物质的内能是物质中各种微粒动能和势能之和,使微粒运动的结果。
29、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或以单质形式存在,或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在自然界中只有稀有气体和少数不活泼的金属(金、银等)及非金属(石墨、金刚石等)以单质形式存在,其余绝大多数元素都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30、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中不一定只显示一种化合价。
例,Fe3O4NH4NO3中的铁元素和氮元素均在一种化合物中显示出两种化合价。
31、使用天平时物码颠倒的问题这种操作不应提倡,但也能称量出物质的质量,其质量为:砝码-游码。
32、健康人可以长期吸纯氧吗不行!实验表明,任何其他动物长时间吸纯氧会导致氧中毒。
使人体内氧化速度过快,生理机制发生紊乱,典型症状是发烧。
但短时吸纯氧对于某些原因引起的大脑缺氧症状是有好处的。
以上结论特殊病人除外。
33、潜水员吸入的是纯氧吗不是!原因同上。
潜水员吸入的是“空气”,这种空气是用氦气代替氮气。
为什么不用氮气呢?因为潜水员在海水深处作业时,受到海水的压强很大(Ρ=ρgh),会造成吸入普通空气中的氮气溶解在血液中,当潜水员会到陆地时,在常压下原体内所溶解氮气就会从血液中溢出,造成“气塞症”。
因此,潜水员吸入的空气是由氦气取代氮气(氦气比氮气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小得多)而整合成的专用“空气”。
34、水的比热容为什么大,有何意义水中存在着缔合分子[nH2O====(H2O)n温度降低,从左向右进行,温度升高,从右向左进行],加热时要消耗较多的能量来破坏分子间的缔合,之后才能使水温升高,所以,水的比热容很大。
35、电解水时,为什么要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但为什么不能加入氯化钠?因为纯水中只存在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电性很差,电解速度极慢,为增强导电性,加快电解速率,故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等,但不能加入氯化钠,原因是:2NaCl+2H2O==2NaOH+H2↑+ Cl2↑即生成的不是氧气而是氯气。
36、电解水时两极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理论上是2∶1,但实际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还多,为什么因为气体的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间隔,而与分子大小基本无关,所以在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若相同,则所含分子数相等,故氢气体积是氧气的二倍,但在实验中,所生成的氧气比氢气溶解性强,此外,氧气还可能会与电极材料发生反应,进一步导致氧气减少。
37、化学式表示的意义(1)宏观:表示某种物质及该物质组成的元素;(2)微观:表示一个分子及该分子中的原子构成;(3)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计算出该物质所含元素间的质量比,可求出该物质中含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38、臭氧层是怎样形成的,由是怎样被破坏的高空中的氧气被太阳的紫外线(波长在40n m~390nm),中的波长小于185nm的紫外线照射下形成臭氧,而当臭氧吸收波长大于185nm的紫外线后又变回氧气,所以臭氧有抵消紫外线的作用。
大气高层中臭氧和氧气以混合形式存在着。
人类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主要是由下列气体排放(起催化作用)导致臭氧变成氧气:农药溴甲烷(CH3Br);制冷剂氟利昂(CCl3F CCl2F2);飞机所排放出的氮氧化合物。
39、钾钠镁等活泼金属一旦着火后,为什么不能用二氧化碳熄灭因为这些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2Mg+CO2===2MgO+C40、在洗气时,除水用浓硫酸,鉴别水用白色的硫酸铜;除二氧化碳用浓氢氧化钠溶液,鉴别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的石灰水)。
41、某些物质的毒性原理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是因为它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气的200-300倍,因此会导致缺氧,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甲醇中毒是因为它能够破坏动物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视神经,轻则导致失明,重则死亡;重金属离子(含有相对原子质量≥64的重金属离子的物质,且能溶于水)的毒性原理是,它们能使蛋白质变质(凝固,失去生理活性)。
42、金刚石不导电,而石墨的导电性却很好,为什么虽然二者同为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结构不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的最外层上的四个电子均与周边的碳原子共用电子对,所以没有自由电子,故不导电,而石墨中的碳原子的最外层上的四个电子中只有三个与周边的碳原子共用电子对,每个碳原子剩余一个自由电子,因此石墨导电。
43、蜡烛是何物蜡烛是多种(若干种高级烷烃加入少量的硬脂酸)物质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石蜡(从石油中提取),燃烧时所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2C22H46+67O2=====44CO2+46H2O C17H35COOH+26O2===18CO2+18H2O44、气体的鉴别和除杂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鉴别二氧化碳用澄清的石灰水,除去二氧化碳则用浓的氢氧化钠溶液;(2)鉴别水用无水硫酸铜(白色),除水常用浓硫酸、生石灰等;(3)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杂质,为什么用碳酸氢钠溶液,而不能用碳酸钠溶液,更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碳酸氢钠溶液不和二氧化碳反应,只与氯化氢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可达上述目的,但是若用碳酸钠溶液则二者都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CO2+H2O==2 NaH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