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强化训练(四)答案
04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初中古诗文理解性默写背诵与强化训练(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登幽州台歌》中诗人把个人置于广阔宇宙中,衬托出宇宙的广漠、人的孤单渺小,进而感慨生命短促、人生有限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陈子昂感叹天地无穷、人生有限的悲伤。
6.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
7.陈子昂因谏言被贬,在天地苍茫的寂寥中抒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的怀才不遇的悲伤之情。
8.《登幽州台歌》中体现作者独立于天地之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我们从“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能感悟到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悲怆。
10.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悲哀苦闷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1.屈原《远游》中有句云:“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生勤。
”本诗中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2.《登幽州台歌》中,对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呼唤的语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3.《登幽州台歌》中,表达诗人生不逢时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5.《登幽州台歌》中,与“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抒发情感相近的语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5.《登幽州台歌》中,诗人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的语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6.《登幽州台歌》中,写诗人登楼眺望,空间辽阔的一句是:念天地之悠悠。
(二)《望岳》(杜甫)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古诗文默写全覆盖200题强化训练(新高考版)之诗词曲40首100题

诗词曲40首100题(1)《静女》一诗中描写男子找不到女子时焦急神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爱而不见搔首踟蹰(2)在《诗经·邶风·静女》中,有两处写了女子赠给男子两个礼物,一处是“_________”,一处是“_________”,男子爱不释手,是因为他喜欢女子,爱屋及乌。
【答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3)面对疫情,白衣卫士集结出征,让人想到《无衣》中将士们修整铠甲兵器共赴前线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句。
【答案】与子同袍与子同泽(5)《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夙兴夜寐靡有朝矣(6)《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一词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总角之宴言笑晏晏(7)《诗经·氓》善于借物写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桑叶鲜亮比喻女子容颜靓丽,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树叶飘零比喻女子的憔悴。
【答案】其叶沃若桑之落矣(8)“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美满婚姻的象征。
《氓》中表现女子对与男子偕老心怀怨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及尔偕老老使我怨(9)《诗经·氓》写热恋中的青年女子,见不到自己的心上人时哭得泪水不断,而她即将见到男子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她纯洁美好的情感。
【答案】既见复关载笑载言(10)《诗经·氓》通过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常识填空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山岛、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
三、探究提高1.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慷慨悲壮。
表达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想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一、常识填空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D)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天净沙.秋思》一、填空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老树、西风,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共10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强化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游赏心亭①(宋)王珪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第二句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2)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2.塞下曲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头两句是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的景象。
B.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暮色苍茫,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画面苍凉,气势恢宏。
C.七八两句以深刻的议论收笔,在生动的场景中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D.此诗构思上用侧面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2)本诗蕴含了诗人游历边塞时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1.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信①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竦.峙(shǒng) 萧瑟.(sè) B.天涯.(yá) 枯藤.(téng) C.沧.海(cāng) 碣.石(jié)D.澹.澹(dàn) 咏.志(yǒng)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3.按照提示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 , ”两句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4)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来抒写思念之烈或离别之苦,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其中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全诗的重点,因为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
B.王湾,唐代诗人,他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为人们称道。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绝句。
D.《天净沙·秋思》写景由近及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课内品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6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6.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第7~9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练习题(有答案)
1.正确答案为B,应为téng。
2.正确答案为C,应为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1)“丛生”;(2)“海日生残夜,___入旧年”;(3)“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4)“落日熔金,一树如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4.正确答案为A,应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中的描写之一,不是全诗的重点。
5.诗人写了___尽和子规啼的景物,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气氛。
6.诗人表达了思念和离别的情感。
7.天净沙是地名,秋思是诗名,被誉为元曲中的代表作。
8.这些词语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
9.这首小令表达了思念之情,离别之苦。
10.诗人描写了船行经___的景象,融入了自然元素,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11.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5.描述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出了无限悲凉和感伤的气氛。
6.诗人听闻友人将左迁龙标,感到惆怅和恋恋不舍。
7.这首曲子的名字是《秋思之祖》。
8.这幅画描绘了深秋晚景。
9.表达了游子在天涯漂泊时的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情感。
10.描述了船行得很快,让人感到急切、好奇和惊喜。
11.这个场景让人感到急切、好奇和惊喜。
12.描述了千嶂之外的长烟和落日,以及孤城的闭合。
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适应性模考题专项强化训练(山西专用)专题04: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原卷版)一、(2024年·山西省大宁县部分学校·中考一模)班级开展“探寻文人风骨”主题活动。
请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蓃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晓其意·体会先贤形象】1.周敦颐喜爱莲花“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却并不妖艳,赞扬其高洁的品质;范仲淹“尝求.古仁人之心”,古仁人的情怀,明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
(根据加点字的意思填空)2.声声问句觅知音。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周敦颐发出“对于莲花的喜爱,”的感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高呼“”,悲凉慷慨,读之令人感喟。
【明其志·汲取精神养分】3.班级制作“诗词中的文人风骨”主题版面,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找出适合张贴在版面上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诗句:理由:4.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文人风骨”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请结合【甲】【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王含①作庐江郡,贪浊狼藉②。
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③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
”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敦默然。
旁人为之反侧④,充晏然神意自若。
2020江苏高考语文二轮练习:4 专题强化训练4 古诗运用

专题强化训练4古诗运用(建议用时:40分钟)1.(2019·无锡高三测评)下面都是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句,以时间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②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③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④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⑤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⑥霜降滮池浅,秋深太白明。
A.④⑤①③⑥②B.⑤④⑥③①②C.④⑤①⑥③②D.⑤④①③⑥②解析:选D。
完成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意,确定其所涉及的具体的节气,然后依据每个节气的时间进行排序。
①“处暑”;②“冬至”;③“白露”;④“清明”“谷雨”;⑥“霜降”,都可直接表明节气;⑤“交春半”指的是春分。
因此根据时间,这几句诗排列为⑤④①③⑥②。
2.下列诗词与所描写的花,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桃花)B.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
(桂花)C.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兰花)D.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梅花)解析:选B。
B项,出自金代蔡松年的《鹧鸪天·赏荷》,由“横塘”“水花”可知写的应是荷花。
词句意思是清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时分的荷花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A 项,出自唐朝吴融的《桃花》。
诗句意思是满树娇艳的红花鲜艳灿烂,千条万枝丹彩流溢,明亮灼目,渲染出一派融融春色。
C项,出自清代康熙的《咏幽兰》。
诗句意思是兰花的姿容婀娜,叶子碧绿修长,风吹过来,就算身处幽谷里也难掩其香味。
D项,出自南宋白玉蟾的《早春》。
诗句意思是早春时节,南面朝阳的梅枝才开了两三朵花,诗人在雪地里体味梅花散发的清香,赏玩洁白的梅花。
3.下列诗词中,画线部分与括号内的地名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西安)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洛阳)C.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镇江)D.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解析: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文强化训练131.C2.D3.C4.(1)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
(2)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
【解析】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以制齐赵”是“得宁邑”的目的,不要断开;“我”作前句的宾语,后面断开。
故选C项。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
D项,这里是委婉的说法,指将要率领诸侯对赵国发动战争。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谅毅并不是担心这样做之后伤了秦王身边的叶阳、泾阳君的心,而是以此类比,让秦王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从而打消杀赵豹、平原君的念头。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使”指前面出现的“而使不得通”的“使”,指使者;“若”,如果;“愿”,希望;“请”,本义是请求对方做某事,这里是委婉说法,意为希望得到惩处;“有”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翔”与后文“至”对应,指飞到这里;“刳”指剖开;“夭”指未长成的动物。
【参考译文】秦国攻打魏国,夺取宁邑,诸侯都去祝贺。
赵惠文王也派使者前去祝贺,使者往返三次没有通报接见。
赵惠文王很忧愁,对左右的人说:“凭借秦国的强大,夺取宁邑以后,就将制裁齐国、赵国。
诸侯都去祝贺,我们前往祝贺却不能通报接见,这一定是要攻打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左右的人说:“使者多次往返不能得到通报接见,一定是所派出的人不是适当的人选。
有一个叫谅毅的,是能言善辩的人,大王可以派他去试试。
”谅毅亲自接受赵王的命令前往。
到了秦国,向秦王献上书奏说:“大王扩大土地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我国君王也私下赞许大王,不敢安闲住着,派臣下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廷,可是使者没能得到通报召见。
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断绝我们承欢的机会;如果使臣有罪,愿意得到大王的惩处。
”秦王派使者告诉谅毅说:“我所要求赵国的,大事小情都要听我的话,那么我就接受送来的书信财物;如果不听从我的话,那么使者就回去吧。
”谅毅回答说:“臣下这次来,本来希望接受大国的旨意,怎么敢难为大王?大王如果有什么命令,请允许我们奉命实行,不敢有什么怀疑的地方。
”这时秦昭王才接见赵国使者说:“赵豹、平原君,几次欺骗愚弄寡人。
如果赵国能杀掉这两个人,那是可以的。
如果不能杀,那么我现在就接受诸侯的命令率领诸侯打到邯郸城下去。
”谅毅说:“赵豹、平原君,是我们君王的亲兄弟,就像大王有叶阳君、泾阳君两个弟弟一样。
大王用孝友之情治国闻名天下,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膳食使兄弟满意合口,没曾有什么不分给叶阳君、泾阳君的。
叶阳君、泾阳君的车马衣服,没有和大王不相同的。
臣下听说这样的话,鸟巢倾覆毁坏了鸟蛋,凤凰就不再飞到这里;剖开兽胎焚烧小兽,麒麟就不再来到这里。
如今使臣接受大王的命令回国向我国君主报告,我国君主害怕,不敢不执行,不过恐怕要伤叶阳君、泾阳君的心吧?”秦昭王说:“好。
不要让他们从事国家政事。
”谅毅说:“我国的君主,有亲弟不能教诲,惹恼了大国,请让我们贬黜他们,不让他们参与国家政事,以称大国的心愿。
”秦王这才高兴,接受了谅毅带来的礼物,并且用优厚的礼节接待了他。
5.【答案】A【解析】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诗人刚刚三十岁”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6.【参考答案】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②面对困难毫不畏惧。
③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
④克制自己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题时注意根据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诗句“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是说,作为一个英雄气概的男儿,他必须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所以说“有事皆当做”,有了这种献身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自然会“无坚不可攻”了。
“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说明仅有觉悟和勇气还不够,更需要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稳步向前,决不可好大喜功,急躁冒进,正如行万里路要从脚底下起步一样。
“一毫非莫入胸中”是值得深自警惕啊!这一句同样是从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变化来的。
此题可根据诗中的“世间有事皆当做”概括第一点;根据“天下无坚不可攻”概括第二点;根据“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概括第三点;根据“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概括最后一点。
古代诗文强化训练141.B2.C3.A4.(1)(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
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2)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乱离之时”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D;“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排除A。
可以断开为:乱离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且兼弱攻昧/逆取顺守/古人所贵/若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C项,“行大司马指担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指监管指挥司隶校尉”说法错误,“行”是兼代,以另一身份来行使不属于他的职权,通常是大官兼管小官之事。
“领”是兼任。
故选C。
3.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
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都劝说刘备把握时机,杀死刘璋”错,是劝他乘机占领益州,后文庞统说,事定之后赐给刘璋广大的封地,也可证明。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外,一般为直译,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每,每次,总是;以,因为;奈何,怎么办。
(2)句中:即,立即;厚,广;收,收买。
【参考译文】法正到荆州后,暗中向刘备献计说:“以将军的英明才干,正应利用刘璋的懦弱无能;张松是益州的主要官员,在内响应;这样来攻取益州,易如反掌。
”刘备迟疑不决。
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凉残破,人才已尽,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得志。
如今,益州的户口有一百万,土地肥沃,财产丰富,如果真得到益州作为资本,可成大业!”刘备说:“现在,与我势同水火的,只有曹操。
曹操严厉,我则宽厚;曹操凶暴,我则仁慈;曹操诡诈,我则忠信;(我)总与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
如果现在因为贪图小利而对天下失去信义,怎么办?”庞统说:“天下大乱之时,本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平定的。
而且兼并弱小,进攻愚昧,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礼义的方法加以治理,这些行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
如果在事定之后,赐给刘璋面积广大的封地,对信义有什么违背!今天咱们不去夺取,终究会落入别人手中。
”刘备同意他的看法。
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守卫荆州,任命赵云兼任留营司马,刘备亲自率领几万名步兵进入益州。
孙权听到刘备西入益州的消息,派船来接妹妹;孙夫人打算带刘备的儿子刘禅返回吴郡娘家,张飞、赵云部署军队在长江拦截孙权的船队,才把刘禅带回荆州。
刘璋命令沿途各郡、县为刘备提供所需物资,刘备进入益州境内,好像回到家中,刘璋前后赠送各种物资数以亿计。
刘备到达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扶胸叹息说:“这正是应验了“独自坐在深山中,放出老虎来自卫’的谚语。
”刘备自江州向北经垫江水到达涪县。
刘璋率领步、骑兵三万余人,车辆悬挂着帐帷,耀眼生辉,与阳光互映,到涪县来会见刘备。
张松让法正向刘备建议,就在会面时袭击刘璋。
刘备说:“这件事不可仓猝!”庞统说:“现在,乘会面时捉住刘璋,则将军不必动用武力,就可坐得一州。
”刘备说:“刚刚进入别人的地盘,恩德与信义尚未表现出来,不能这样做。
”刘璋推举刘备代理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刘备也推举刘璋代理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
两人部下的官兵,也相互交往,在一起欢宴一百余日。
刘璋给刘备增兵,拨给大量军用物资,让他去进攻张鲁,又命刘备指挥驻在白水的益州部队。
加上刘璋拨来的部队,刘备部下已有三万余人,车辆、甲胄、器械及粮草钱财等都很充足。
刘璋回到成都,刘备向北进发,到达葭萌,没有立即进攻张鲁,先广施恩德,收买人心。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天池水落”没有用典,指的是山石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展现出来。
“玉女窗”指山石的通透玲珑,并非“玉女现身”。
6.【参考答案】①首联“电转”极写舟行迅速而失掉云峰,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
②写“莫愁”恰是有愁,是因为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是家乡越来越远。
③“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
【解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隐藏于诗句中的迁谪意。
首联“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