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应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应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应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应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都市的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都市的理论都市圈的概念1959年,⽇本经济学家⾼野在研究⼤城市郊区化和卫星城镇问题时,从商业⾓度提出了“⼤城市圈”的概念。

随后,⼀些国家和地区也从不同⾓度对城市群体现象进⾏了定义和划分。

但⽆论怎么定义,其中的⼀个核⼼思想就是经济发展载体系统的区域整体观和系统观。

⽇本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在60⾄80年代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内单⼀要素(如产业和⼈⼝)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

80年代以后。

这⼀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综合总结。

如京板神都市圈内部三⼤城市的⼈⼝和零售业分布和由此决定的城市中⼼性空间变化,得出在城市核⼼地区中⼼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向均衡发展。

简⾔之,⼤都市圈(Metropolis Sphere)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以经济较发达的中⼼城市为核⼼,以具有⼀定结构、功能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城镇群体为中⼼城市的强辐射空间,所形成的⾼度城市化的经济地域。

因此,⼤都市圈⼀般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条件:(1)⼤都市圈内必须⾄少有⼀个经济较为发达并具有强辐射能⼒的中⼼城市;(2)中⼼城市必须有⼀定的辐射腹地空间;(3)⼤都市圈内应具备⾼度发达的基础设施束;(4)⼤都市圈内中⼼城市与基地城镇之间应有密切的经济联系;(5)⼤都市圈不是⾏政区的简单迭加,⽽是经济区、社会区、⽣态区的综合集成;(6)⼤都市圈内应有较⾼的城市⼤都市带的概念(国外,国内)“megalopolis”⼀⼀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

公元前4世纪,希腊⼈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规划了⼀个机关报的城邦,他们希望其发展成为希腊最⼤的城市,故将其命名为“Megalopolis”。

赋予megalopolis以现代含义的是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特曼(Gottmann)1957年发表的著名论⽂《⼤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以及随后的⼀系列著作。

他使得“megalopolis”⼀词⽤来表⽰城市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定现象的专有名词—⼤都市带。

Gottmann关于都市带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1、都市带的特征:①从空间形态上看它是在核⼼地区构成要素的⾼度密集性和整修地区多核⼼的星云状结构。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城市圈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圈为例
元, 占全 国的 2 1 . 4 0 4 ; 人 均 GD P达 到 5 7 8 5 1 . 2 5
元, 是 全 国平均 水平 的 1 . 9 3倍 , 进 出 口额 占全 国的
基金项 目: 西安 市科 技局 项 目( S F 1 0 1 1 ) 作者简介 : 苏永 乐 ( 1 9 6 1 一) , 男, 陕 西 乾 县人 , 西 安财 经 学 院 经 济学 院教 授 , 研 究 方 向为 产 业 经 济 和 国 民经 济 ; 陈鹏 ( 1 9 8 9 一) , 男, 浙江台州人 , 西安财经学 院经济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经济 。
第2 6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西 安财 经 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a n c e a n d Ec o n o mi c s
V0 1 . 2 6 No . 3
长极起 到 的扩散 效 应 、 龙 头 引 导 效 应 以及 规 模 经 济
效益 等作 用 的发 挥 , 使 得 区域 经 济 的 整体 实 力 得 到 了进 一步 提升 , 区域 内的经济 发展 开始 趋于平 衡 , 差
异不 断地 缩小 。这 与极化 理 论在后 期 的进一 步发 展 所 表现 出大 的扩散 效 应 和 回流 效应 也 是 吻 合 的 , 当 回流效应 占据 优势 时 , 区域 发展 就会 趋 向于平衡 , 这 就 是 区域 经 济一体 化发 展演 进 的历程 。 长 三角 城市 圈 内的 1 6个城 市分 属 于江苏 省 、 浙
差异 即人 均 GD P的差距具有 明显 的缓和作用 。 关键 词 : 区域经济 ; 长三角城市圈 ; 经济一体化 ; 极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 : F 0 6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8 1 7 ( 2 0 1 3 ) 0 3 一o 0 6 5 一O 5

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金融产业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管部门 、 金融 中介机构 、 跨国金融 企业 、 国内金融 企业 等具有总
部功能的机构在地域上向特 定区域 集中 ,并与其他跨国机构 、
国 内大型企业 总部之 间存在 密切往来 联系的特殊 产业空 间结 构 , 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武 汉城市 圈获批成为 它 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 实验 区 , 出了要 建设中部区 提 域金融中心的构想 , 这一构想要变为现实必须有强大 的金融业 集聚作为支撑 。
的爆发都或 多或少导致 经济发展的中断。金融集聚的产生是产
业集聚的伴随物 , 它通过规模 、 扩散 、 知识溢 出以及 自身金融功
能的发挥等方式来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
1 金 融 集 聚通 过 规 模 、 散 、 识 溢 出效应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 扩 知
响, 除了集聚储 蓄、 筹集 资本的直接效 益外 , 储蓄集聚还 可更好
() 3 公司控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合约、 金融市场和金
融中介等金融资源集聚降低了事后监督经理人 、 促进公司治理
资。三是金融机构的合作得以开展 , 其辅助性产业得以发展与
共享 。
的执行成本。由于项目的外部投资者识别项目回报率是有成本
的, 这种辨别成本阻碍 了投资决策 , 降低了经 济效率 。 () 4风险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一些高收益项 目需要长
供融资。
余者提供 更多的流动 胜投资对象 。二是提 高市场 流动性 , 降低
融资成本和投 资风险 。通常金融市场 的规模越 大 , 证券的流动 性越高 , 这会吸 引其他地 区的贷款 人和 借款 人把他们的总需求 和总供给转移到这个市场中来 , 款人 可以支付较低的利率或 借 得到更多的贷款 ,贷款人则可获得 性质不 同的更大规模 的投

县域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路径研究-以德清为例

县域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路径研究-以德清为例

县域城市融入都市经济圈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1引言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加强区域合作已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党的十七大将“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做出了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战略部署,以进一步加快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杭州市于2007年8月颁布的《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给德清这个与杭州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习俗相近、文化相融的杭州都市经济圈六个节点县市的首位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1.1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006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构筑杭州都市经济圈,使之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

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已成为浙江省的重大战略任务。

2007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破行政区域局限,加强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合力打造长三角“金南翼”。

2008年8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长三角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定位,也给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更高的要求。

从当前阶段的实施层面来看,杭州都市经济圈区域合作与协调,首要是加强杭州市与非杭州市行政管辖范围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6个节点县(市)的合作共建、协调发展。

德清,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东邻桐乡,西界安吉,北接湖州,南毗杭州余杭区。

总面积936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9个镇2个乡,其中有5个镇2个乡与杭州余杭区接壤,县城距离杭州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

宣杭铁路、104国道、09省道、杭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深入,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缺乏有效的营销和推广手段,知名度不高;
社会参与度低,缺乏共建共享的意识。
04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 路径
制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规划
确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要点三
创新金融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为文化 旅游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支 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05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与保障 措施
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共 享、优势互补,提升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03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是指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实现文 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
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包括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社会参与与共建等方面。
国内外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现状
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成渝地区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 要力量。
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提升
通过多年的营销推广,成渝地区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 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研究不足与展望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不足
尽管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 目前开发程度仍然较低,许多景点和文化遗 产尚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保护。
08
参考文献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文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文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22-01摘要结合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低碳模式一、低碳经济相关理论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全部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

利用生态足迹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和是否具有生态安全性。

2.“脱钩”理论。

“脱钩”理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u”型。

3.“过山车”理论。

根据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关系:当人均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即: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上述思想内涵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将碳排控制在最低点。

二、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背景1.“两型社会”建设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这为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

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

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

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
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

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

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

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

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

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

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

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

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
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推进性单元和原始动力。

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中各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直接联系,枢纽城市是经济活动中心。

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由枢纽城市向经济落后城市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多级别散布形式。

⑵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两中心大城市群经济较为典型的有重庆-成都区域经济、北京-天津区域经济。

一般情况下,两座枢纽城市地理位置相邻,经济水平相当,两枢纽城市分别控制不同区域,一起促进区域经济进步。

两枢纽城市利用完善的通信、道路基础设施实现快速联系。

区域内其他组成部分都以枢纽城市为中心扩散,在枢纽城市周围形成环绕散布。

⑶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

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枢纽城市常常达到三个甚至更多。

其枢纽城市一般由规模中等或大型城市担当,枢纽城市产业构成与产业联系风格各异,分别具有区域经济枢纽基本功能。

枢纽城市在地里位置上分布状况主要呈三角分布或多边形分布,其他组成部分划归在一个甚至两个枢纽城市经济控制区域内。

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内部协作主要依靠多个枢纽城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进行,其他组成部分与枢纽城市之间则为多重联系相互交叉。

区域内通信、道路等城市建设形成较为突出网络交互性。

在我国,较为典型的多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主要有长株潭与苏锡常两
个大城市群经济。

⑷大城市带状经济区。

大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形成导致城市群所包含区域逐步扩大化,城市群得到迅速发展,不同城市群之间产生了不同程度联系,其基本作用逐步统一并相互协调,最终实现较大区域内带状经济区的形成。

大城市带状经济区的建立能够很好协调不同城市群之间形成有机整体,使不同城市群联合发挥集体效用,将城市群经济市场综合化趋势进一步展现出来,甚至能够在世界经济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全球范围内典型大城市带状经济区主要有曼彻斯特―伦敦带状经济区、大阪―东京带状经济区和纽约―波士顿带状经济区。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评价
大城市群经济基本体系是将地区综合化、扩散原理与梯度理论全面结合的经济体制,同时给地区市场综合化制订了以城市群经济为发展重心的主要任务,使大城市群经济发展为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关键载体和基本模式。

大城市群是枢纽城市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融合性与扩散性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合理利用地区经济与功能分配,使新科技与新理论迅速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使用各种资源过程中体现高效性。

大城市群内完善道路与信息设施使城市群与外界在资源共享上实现创新、联合、交流、传递和学习,加强了城市群与外界之间联系。

大城市群经济还具有较强全面性,大城市群经济是不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城市圈经济在
结构特点和演进规律等方面更适合我国东西部城镇化程度和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均衡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大城市群经济是新时代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的基础条件。

地区市场综合化与城市建设全面化进步过程中,以枢纽城市为主体的大城市群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

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形成统一化,在地区市场综合化新机制形成过程中,大城市群将是地区市场综合化的基础条件与促进地区市场综合化的主要推动力,其必将在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的战略目标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郁鸿胜.城市群发展与制度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3.
[2]Kwok Tong Soo. Zipf’s Law for Cities: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5,(35):239-263.
[3]张京祥,邹军,吴启焰.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25(5):19-23.
[4]傅崇兰,周明俊.中国特色城市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31.
[5]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50-59.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