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性
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及其制度矫正思考

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及其制度矫正思考摘要: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很多公共制度当中,这些制度组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大体纲维,凡是能够促使公共利益的制度都具备了公共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性公共利益困境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以空间规划作为形式,全面塑造城市公共生活环境为内容的一项公共性政策。
公共性作为其本质属性已经被理论界与实务界公认。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基础从而来构建公共领域,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利益冲突的最小化。
然而在现实的城市规划当中“公共性”的实现会遇到各种显性或者隐性障碍,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以实现。
主要因为城市规划的公共性具有不易解释与不确定性,从而使得城市规划的公共性的实现造成了理论上的障碍,而政府急功近利,错误的认知公共利益和不成熟的规划制度等众多的制约因素,又使城市规划的公共性的实现出现了实践性的障碍。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与城市规划的公共性(一)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平等化服务、协调公共利益的需求,由相关利益主体及政府协商组成并且由政府来强制保障实施的公众空间使用政策,且具备明显的公共性。
(二)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各项建设建筑的部署与安排,其中涵盖的范围与内容超出了个人空间和局部狭小领域。
其涉及到的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以及资源配置与公共资源的供给问题。
(三)“公共”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这也就使得“公共性”的定义有了多样性。
其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领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相对。
“公共性”一词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代其意思的变化很大。
哈贝马斯用“公共性”这一词,很大的程度是用来表达民主制度的特征和其组织的原则。
从公共行政和哲学角度对“公共性”的含义阐述的观点可以分为六个方面:1.作为一种分析的工具2.作为一种公共的精神3.作为一种最新的理念4.作为一种价值的基础5.一种正义与公平6.一种理性与法。
理论界对“公共性”的分析观点众说纷纭,各不相同,暂且不说其还可以从更深层次的学科来探索,即便在公共管理领域,要给“公共性”诠释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公共政策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家公认的定义,但它通常具有如下三个特点:⼀是由政府制定;⼆是具有明确的⽬的、⽬标或⽅向;三是对社会所作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对公共政策的思考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框架,⼀个是基于经典的政治学和⾏政学途径的思考框架,另⼀个是基于现代的经济学和管理学途径有思考框架,不论基于何种视⾓,由于城市规划常常涉及公众利益、规划决策通常涉及巨额的资⾦投⼊并对财政税收产⽣巨⼤影响,规划学者普遍认为“规划具有公共政策属性”。
城市规划属于公共政策范畴,⽽且其内容涵盖了城市发展的所有⽅⾯,理应成为城市其他各项政策的起点和最终归结,西⽅国家的规划实践也验证了城市规划必须也必然向城市公共政策转变。
近年来我国规划业内关于“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成为⼀个热门话题,⼀⽅⾯因为现阶段空间资源越来越成为城市政府掌控的核⼼资源,城市发展需要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调控作⽤,另⼀⽅⾯也是因为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职能发挥得还很不够,其内容、形式和实施机制制约了其公共政策属性的实现。
⽽在西⽅国家,将城市规划作为⼀种公共政策或者通过政策措施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早已得到⼴泛实⾏,特别是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已经将规划理念从对规划图的编制转向对规划过程的重视,认为规划的关键在于规划的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规划图所起的是未来⽬标引⽰的作⽤,⽽政策则充当了如何⼀步⼀步地去实现⽬标。
因此,在规划的整个体系中,规划政策成为规划⼯作的重点所在,只有如此,城市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地担当起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作⽤,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真正实现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不能仅停留在理念层⾯,更要从城市规划作为重要公共政策的⾓度,从⽅法上和内容上对城市规划进⾏系统的反思。
城市规划应根据所能发挥作⽤的领域和范围,整合可利⽤的社会各项资源和政府资源,积极融⼊到市场运作和政府运作过程之中,成为市场运⾏和政府职能发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方案中的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

规划方案中的公共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规划方案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公共政策则是规划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中的公共政策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并分析其中的关联关系。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与作用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
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和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在规划方案中,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它涵盖了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旨在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公共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促进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公共政策可以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将土地资源合理分配给不同的产业,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2. 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公共政策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来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投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区域的交通便利性,促进商品和人员的流动,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 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促进创新和科技进步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4. 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公共政策还可以通过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和环境资源的保护,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A t t r i but e O f Publ i c Pol i ci es i n U r ban Pl a nni ng 魏立华1刘玉亭2W ei Li hua Li u Y ut i ng■■#m mⅫs日≠*#自*#d*∞;i目自.口自10帅{u$#m mⅫ∞*#&%■“}*“*&,##∞∞a*∞“2#$#■mⅫm 目口*#9mⅫ‰#等^i∞女*■≈f《§。
Ta#$m“*f&£±#∞0#&镕.∞g;增Ⅺ#0#日*H*.&女M%十mⅫ镕M#i£∞H目,日%‰“‰d^目}n∞}样*.&2#月#自Ⅸ#月0Ⅲ.4女#《§£##ⅨmⅫ日自&《口十日i●}*R I镕.*■■#$#Ⅻo#日*A*%mA B ST R A C T Ur ban pL annl n g i s a di v er s il i ed por l f ol i edI he sc i e nt i l i c a tl ri bu l es l aw s a nd pub J ic po l i ci es H ow eve r t he r e pai r l l i t tl e at t ent i on IO t he al t rl but es of pub l i c00【cI esi n u r ban pl an ni ng1目■M“{*目。
#m‰“≠¨$9∞H{H。
☆H*d∞#*.Ⅲ目H自“∞g.#m&Ⅻ±十£{H≠∞.自}&±≈}#*FⅨ∞‰*《镕**P#■《“∞4*{mⅫ**&m等,4a*}t#t#$‰Ⅻ$女。
#g”#},* i n*。
#自m“∞#$月4£#口(%月%,∞08l。
M#$&Ⅻ日《*}i.}∞g§目M I&☆”∞自度目###$目%}“*女,井§* ##&§女々##t∞m%.*i‰Ⅻ*j i.*&目T目g口±镕∞6*镕#m镕。
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第 二章 城 乡规 划 的定 义及 公共 政策 属性
一
性、 目的性 和价 值性等鲜 明特征 。 城 乡规划 作为典型的 公共政 策 , 除具 不矛盾,“ 两手 抓两手都要 硬” , 不可偏废 。 备 公共政 策的共性 外, 也有 自 身独特 的属性 ( 蔡克光 ) : 3 . 3 提高城 乡规划编制 、 审批及 监督管理的科学 性 “ 坚持政府组织 、 专家领 衔、 部门合作 、 公众参与 ” 一一 城市 规划 2 . 2 . 1 空 间性 空间一直都 是城 乡规划 作用 的最直接对 象, 城 乡规
工作的 重点 。 在 这种物 质及技 术规划 的引导下, 发展 经济、 合理利 用和 保护 资源环 境 、 提 高城市 的形象 地位 和区域竞 争力成为 各级 政府 的共 识, 这一时期城 乡建 设确实取得 了骄人的成 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城 镇化水平也 得到 了较
乡 规 划作为一种干预手段 正在发挥一定的作用, 如何在规划层 面 更好的协 调和解决社会各领域的问题 、 维护公共利益 已经是城 乡 规划的新议题 。 公 益性是规划政 策的根本属性, 体现 公共利益、 解决公共问题 , 公众参 与成 为规划政 策改进 及发展 的方向, 城乡 规划正在由重视物质、 技术的空间规
划 的各种 政策 意图都 是通 过空 间这一 载体来实现 的 。 城 乡规划 就是将 编制办法》的编制原则。 不同利益 主体对经济 、 社 会、 环境等 各方面 的不同要求进行 空间化 的政 首先 , 在规 划的编制 过程 中, 应 通过 问卷等调研 方式 , 广泛 了解 民 策集。 意, 制定符合 公共利益 的规 划。 我 国现代城 市规划 的理念主要 来源于西方, 同时落后于 西方。 在展 2 . 2 . 2 综 合性 城 乡规 划的政策 目 标 涵盖不同的时 间轴 、 不 同的作 人 民群 众一直 处于被动 的接受地 位 。 虽然近年 用领域等 多个层面, 是众 多目 标 复合干一 体的综 合性公共政 策。 当代的 开规 划工作的几十年里 , 提倡公众 参与, 但 由于人民群众 缺乏对规划 知识 、 作用 的了解 , 使 其 城 乡规划 在时间上要 兼顾长期 与短 期 , 不仅要对 未来作 出战略 安排 , 还 来 ,
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

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城市规划政策是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开展始终是在城市政策的支持下才能进行,但我国的城市规划由于历史与政治架构的原因却对此很少关注,由此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对政策的重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从这些方面再来反观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程序和改革,这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从广义上讲,政策是一个覆盖面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管理部门所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划或项目。
所以,公共政策包括了法律法规,只是法律法规是更加规范和稳定的政策。
从狭义上讲,公共政策是与法律法规相对应的,以政府的规章为主要形式,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不如法律法规规范、严格和精确。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是城市政府部门的公共政策之一部分。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政策的含义主要以狭义的理解为主,在涉及到法律法规的内容将予以特别地指出。
有关公共政策的研究有大量的中外文献可以参阅(如,张国庆,1997;Ham and Hill,1993;Hill,1993等),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普遍的公共政策进行论述,主要是围绕着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和要求,针对于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方面,对由城市规划所引发的或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进行探讨。
它的目的在于理解城市规划如何从过去依据图纸来规范城市建设活动,逐步转变为依据政策来引导和控制城市发展的过程所需要具备的特征与相应的条件。
在以图纸作为依据来规范建设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比较注重对建设活动的控制而较少引导;以土地使用的分类和功能来对建设项目进行规定;图纸的终极状态意味更加浓重,而偏少对如何实施的内容的关注;往往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所理解而无法为公众所认识而起到引导作用等等。
当然,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规划图纸或图则的规范性和法定性,而是说,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政策理应承担的更多职能,而从另一方面说,作为法定规划的图纸同样是规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规划图纸的解读应当也是围绕着政策的含义来进行)。
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摘要:以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关联,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现实发展环境,提出加强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回归的几点建议,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回归1城乡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属性关联1.1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指的是政府及立法机构制定的对公众利益和公众行为的规制和分配,包括法律在内。
公共政策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种公共调节行为的目标在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是,从公平的角度,对于因公共利益而受损的私人利益,制定相应的补偿和转移机制。
1.2公共政策是城乡规划的本质属性城乡规划的本质是调节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
城乡规划具备了公共政策的三个特点:一是由政府制定;二是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三是对社会所作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在城乡规划领域,被确认为公共利益的因素包括:健康、安全、便利、效用、能源储藏、环境质量、社会公平、人居环境等。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乡规划就是为了保障公众在以上几个方面公共利益最大化而制定的公共行为准则,以及为因城乡规划而受损的个人利益进行补偿的相关补偿措施和补偿政策。
1.3城乡规划的政策地位与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分配,包括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利益争夺也逐渐加剧,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和谐的现象频频出现。
加强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各类法律法规、规划及实践的公共属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加强,2008年《城乡规划法》强调把社会公共利益发在核心位置,对规划确定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保护和对总体规划中强制性内容的规定,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将促进公共财政首先投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中去,这些都是保障城乡规划中社会公共利益基本构成的体现。
2.作为公共政策的城乡规划的特点2.1综合性城乡规划的政策目标则涵盖不同的时间轴、不同的作用领域,是众多目标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政策。
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思考

f t d i h nt at pac vion en ,t e l e n t e i egr ed s ec e en r m t h p o ot n o banf nci s an t i n p e r m i fur u t o on d opi zig s ac m Or .Iok f rt e b an e i h der o h al c n t e ben ft i er o e i df — s f enc a e gai, h t l m e to ubi ner tan n t eesabi sh n fp l it es d c
苣式凸显城市 战I 】 的改革
是政府对全社会利益所作的权威性的分配,包
从本 质 上认 识城 市规 划 , 目的就 是 为了 括两 层含义:一方面,公共政策锯决 的是超 出 从 公共 政 策 的视 角思 考规 划编 制 存在 的 问题 个 人和集团范畴的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的社 会 和 探 索改 革 的方 向, 按 照公共 政 策范 式进 行
soc alequi i t vale or er o t y u d .T he publ i pol y c i c
要作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几乎包揽了一切 握 、对 目标 和过 程 的追 求成 为 区别 城市 规 划 投资与建设活 动,作 为对运 作程序 中 “ 国民经 的技术导向和公共政策导向的重要参照 。重
公共 问题 ,具 有公共性内涵;另一方面,公共 规 划编 制 的体 制和 办 法的研 究 , 加强 对 因城
利益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各利益主体存在 市 规 划转 型所 带来 的 规划理 念 、方法 手段 的
[摘 要 ]城市 规 划 是 政 府 掌握 的 重 要 公共 政 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性”的没落到复兴——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对照下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所属:报告言论日期:2013-10-04 浏览次数:315次摘要:“公共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通过比较分析欧洲和中国城市空间中“公共性”的发展,认为城市空间中的“公共性”在经历了现代化时期的没落之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复兴时期。
欧洲在城市空间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将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最后总结了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中四组主要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性,公共空间,开放度,封闭度,混合功能,实效,自发发展你如看过2010年由麦克·李拍摄的英国电影《又一年》①,你会被里面那些在现代社会里具有普遍性的家庭和他们的不幸所震动。
玛丽购买了一辆车,她认为这可以给她带来自由和新生活。
然而,这辆车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也最终没有改变她的不幸。
电影的所有场景在从一道门到另一道门(房门、车门),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中切换。
而仅有的一些反映户外的镜头都发生在停车场、高速公路、火车站,他们大多是透过车窗玻璃拍摄的。
影片中唯一带有公共空间属性的空间只是咖啡厅而已。
这难道不是概括了现代人生活状态吗?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人和人之间的空间却变得越来越小。
城市公共空间没有变得不重要。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社会的衰落,是由其背后诸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原因推动的。
而1980年代以后以欧洲城市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复兴运动证明,在现代城市中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地位,正是这个时代应对诸多城市和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
笔者用于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视点是“公共性”(publicness)。
是基于公共空间的内涵具有“公共”和“空间”的双重概念。
任何对研究建成环境中“公共空间”的研究都无法只关注公共空间作为物质“空间”的特性而忽略空间背后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公共空间的本质属性也只有将物质空间环境同实体环境之上的社会意义结合才能得到认识(陈竹、叶珉,2009)。
城市公共空间的存在意义正是在于它能够把不同差异性的人,无论其种族、年龄、阶层和爱好,集聚在一起。
通过在城市中的公共交往,突破了原来建立在亲近的共同性上的个体身份,为人们在复杂的城市生活中形成更广泛层次的社会关系及重塑个人身份提供了无尽的可能(Richard Sen-nett,1974),它使人们连成社会(Ste-phen Carr,1992)。
而城市公共空间也就可以被视为政治学领域公共领域概念(Hannah Arendt提出的public realm或Jürgen Habermas提出的public sphere)的物质体现或物质承载。
在分析和评判城市公共空间中引入“公共性”这个概念,正是在规划学之外引入一种社会学和政治学维度的标准,用以判定城市空间对有差异性的社会阶层和个体的开放程度和可达程度(accessibili-ty)。
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分析将建立在与欧洲城市公共空间的对比上。
将揭示,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和谐状态的最佳物质体现。
一方面,“公共性”在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从没落到复兴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充分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和内容的变迁上;另一方面,尽管欧洲和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形式和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及建设经验是还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创造全新形式的,充满“公共性”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是可以被期冀的。
1 古代城市空间里的“公共性”城市治理的职能与基于君权自上而下建立的空间等级秩序,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组织是具有支配性的双重戒律,而“公共性”显然是需要被限制的。
这可以在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组织原型之一的里坊制度得到充分体现的原因。
沿街的城市公共空间被清除,城市生活的多样性被清除,公共活动被限制在特定的地方(以唐代的长安城为例,是“东市”和“西市”)(图1)。
然而,“公共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属性,是任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物质规划所不能改变的。
即使是在里坊制度的制约下,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在顽强地成长着。
以唐长安城为例,一方面官方规划的单一功能的公共空间东市和西市很快就达到了其容量的极限而导致城内其他居住坊内出现了新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市民开始为商业活动以外的那些多样的市民活动寻找场所。
比如很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地方不仅是宗教场所,而是市民观光,看戏,茗茶和吃饭的地方。
此外,尽管官方发起的清理整顿运动持续不断,“侵街”、破坏坊墙和坊内违法“夜市”现象从唐朝开始就屡见不鲜。
到了北宋,政府稍微让步,市民生活便遍地开花起来。
清明上河图②对北宋末年汴梁城内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就做了精彩绝伦的描绘。
这也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公共性”旗帜鲜明地进行颂扬(图2)。
如果说在中国古代的大城市里公共空间的缺失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的话,那么欧洲传统城市里公共空间的发展则是和其社会传统紧密联系,这种传统可以追述到古代希腊城市。
在希腊特定的生活方式、民主氛围以及城市和居民之间的新型关系的基础上,像Agora这样的城市中心的开放空间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须。
除了有覆盖的市场大厅之外,Agora还包含了用以举办活动的各种建筑和庙宇,更重要的是,建筑物之间的开放空间,是任何人可以进入使用的。
和文艺复兴以后规划的那些秩序井然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完全不同的是,Agora上的建筑和空间完全不存在轴线对位关系。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里各种阶层和权力的独立与和谐共处状态(图3)。
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关系上的急剧变化催生了公共空间的新形式和内容。
在那些工商业自治市里,君权、神权、世俗权力和市民阶层中的任何一支力量从来没有达到可以完全支配其他力量的程度,它们相互抗衡却不得不相互妥协以谋求共存,城市公共空间则在这些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形成。
以意大利锡耶纳为例,尽管市政广场Piazza Del Camp和与它毗邻的宗教广场Duo-mo di Siena的形成都是为了服务特定的目的,但在没有市政或者宗教活动的时候,这两个空间以及周边的街区总是被市民的日常聚会、小型活动,商业活动充满着,是锡耶纳市民最乐意享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图4)。
宗教和世俗力量尽管按照自己意志完成了空间的规划,但市民才是城市的真正主人,是这些空间持久活力的真正来源。
文艺复兴晚期以后,随着君权和神权的进一步成长,在那些为君王或者教廷所委托设计的宏伟城市公共空间里,往往刻意强调服务于某种功能或目的(如对权力的展示),而忽视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联系,“公共性”有所减弱。
比如说,在19世纪末期欧洲几个首都城市的改扩建,如罗马城改造、奥斯曼的巴黎规划或是瓦格纳的维也纳指环路的改建,都强调华丽壮观的城市轴线、标志性建筑和广场,却忽视市民的实际使用。
如罗马的波波洛广场及其发散的3条城市主轴、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巴黎的凯旋门广场和维也纳的市政厅广场,尽管它们都被设计得富丽堂皇,却都有可达性不足、功能混合不足、使用功能单一等问题,至今仍难以解决(图5)。
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3个结论:①成功的公共空间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公共性”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功能混合、活动多样,可达性强并与市民的生活充分混合;②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在公共空间上的巨大差异是和这两个地区历史上不同社会状况及其导致的“公共性”程度差异紧密相关的;③分析同样证明“公共性”是人类的自然需求。
哪怕是在古代中国有意压制城市活动的规划条件下,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在市民对公共活动的需求下不断成长。
而对于欧洲那些成功的城市公共空间而言,不管它们最初的形成是是否是为了服务某些特定的功能,它们最终都将变成“漫无目的”和“功能混合的”,“公共性”充沛的秘密就在于它们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亲密无间而不是被彼此隔离。
2 现代化之痛:“公共性”的困境而“漫无目的”和“功能混合”正是在20世纪获得压倒性成功的“功能分区规划”的最大敌人,这种理论认为城市应该把住宅、工业、休憩和交通等功能分开来③,认为这才是解决现代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方式变更所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的途径。
很多新兴的城市,正是按照这种模式建造起来的:宏伟的高层建筑被按照合理的间距整齐排列在景观绿化里,住宅区之间由快速干道连接。
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不再被需要,而是变成一个个封闭的“活动设施”,被管理和监控起来。
一切都似乎远比过去大家所习惯的生活环境更优越、更现代也更有秩序。
隐藏在背后的是,这种模式能够创造出对资本运作极为重要的必要条件:可清晰切分的产权和可供开发的完整用地,便于把土地资本化,加工成产品销售。
20世纪的后半叶,城市就是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急剧改变着。
无穷无尽的高速公路连接着北美城市里分散在远郊各处的封闭的高级居住区,而那些漂亮的花园洋房的照片通过媒体向全世界传达着伊甸园的意象,却有意掩盖着这些居住区社区中公共生活缺乏、邻里关系冷漠和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事实。
而在城市中心那些被冠以CBD名称的区域里,摩天大厦拔地而起,炫耀着城市里大腕们的财富和自信,却吝啬在其脚下为不穿西装的普通市民留下一点自由的空地。
在欧洲老城区里的广场被改造成停车场,那些原本生机盎然的小街道成为交通堵塞的机动车道(图6)。
现代人开始习惯于蛰伏在他们的住宅和小车子里,满足在办公室、家庭、购物区之间几点一线的生活,而对他们身边的人和社会中发生的事漠不关心。
而在亚洲,新兴城市正在努力地模仿这种模式,以为这就可以让自己显得更“现代化”和“国际化”。
可是试想,当城市功能和社会阶层被清晰地分开时,是不是“公共性”存在的前提也被抹杀了呢?因为“公共性”的来源就在于不同阶层的人群、不同的城市活动相互混合而产生的交集。
尽管这种交集往往是具有不可预计性的,可是难道这种不可预计性不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征之一吗?而失去“公共性”的公共空间,将不再“公共”,它的活力也必然失去。
3 欧洲城市空间复兴的经验1970年代末期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重点从追求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转变,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在欧洲迅速地被纠正。
它既源于欧洲社会对二战后前30年建设热潮遗留的一系列问题(过度郊区化、市中心衰败、个别地区社会分化严重、治安问题突出、公共空间缺失等等)的普遍反思,更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市民阶层变得更成熟、强大和理智,而社会也进入更稳定和和谐的状态。
从1970年代末开始,欧洲的主要城市如巴黎、里昂、巴塞罗那、哥本哈根、维也纳等纷纷公布了对未来影响深远的城市更新计划,其目的是提高居住质量,促进城市功能的有效混合和相互支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在这些计划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几乎无一例外地被作为核心问题提出。
很多城市都通过持续和全面的努力(往往不仅来自于城市规划,而且来自城市管理、投资、运营、税收倾斜、福利等各个方面)在老城中心重塑公共空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