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中考语文分析之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可改写成“巴勒斯坦游击队早就做好了进攻以色列的准备”。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还”可读“hái”,指“仍旧”;也可读“huán”,是“归还”的意思。
(2)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
(3)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他对他笑了笑,改成“当他把证书发给小钱时,小钱对他笑了笑”。
(4)咬死了猎人的狗。
本例可以看作动宾结构,表示猎人的 狗被咬死了;
又可视为偏正结构,表示狗咬死了猎人。
小结
总之,修改歧义句要认真开动脑筋,巧用修改方法。修改歧义句的重点和难点是寻找病因。对具体的句子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不要简单套用某一病因。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
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
(“错”)
2、猜字谜
“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
(“子”“一”)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歧义类型
1、多音字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字有多种读音,那么在书面表达上可能有歧义。例如:
(1)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
“还”可读“hái”,指“仍旧”;也可读
2、增设语境。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我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可改成“我看你那年才六岁,而你当时已是成年人了”。
怎样消除歧义,使语句表意明确呢?
3、调整语序。
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如例:把“几个学校的领导” 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表意就明确了。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摘要歧义句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言现象.歧义句这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多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并存。
该文从同音异义词、词语轻重读法、含有多义词、含有多种词性、组合层次、语义关系、多个修饰语、含有动宾结构、指代不明九个方面论述了歧义句的类型;用变换、语境等方法消除歧义句.关键词类型语义歧义句变换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称之为歧解句,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出的例子有4个意义:叫“汽车,快点儿!"由叫字引进的一个命令句,对出租车说的“叫汽车,快点!"两个命令句。
对身边某人说的“叫汽车/快点!"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是谓语.“叫/汽车快点!”是一个直接命令句。
(对身边的人)。
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车)。
很显然这几句话的文字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叫汽车快点”.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同的。
歧义句是语言系统错综复杂精细微妙的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先进性。
歧义句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语病,但是将歧义句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章诙谐幽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一) 同音异义词的歧义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歧义的存在。
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的普遍存在,这种词主要的特点是共用一个音节,拥有同样的语音形式。
这就给用语音表达意思的口语带来了麻烦.例如“zhi”这个音节就有“只、指、纸、支、直、之、址、趾”等多个汉字与之相对应。
例如:“听人模糊的说,老爷子商量什么‘费力'的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班布尔善脑子‘翁’的一声,‘废立’已入奴才之口.”这段话中的“fei li"这个音节就有多个词组。
“费力”可以是费劲,不容易的意思。
4.常见的歧义句式类型及其消除办法

“一边”可指“某一边”,也可指“每一边”。 ⑶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指“回忆”,也可指“打算”、“希 望”。 ⑷遗产纠纷已告某某。
“告”可理解为“告诉”,也可理解为“控
⑸他借我一本书。
“借”可理解为“向我借”,也可理解为“借 给我”。 ⑹天快黑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修车的”可理解为“这的主人”,也可理解 为“负责修车的人”。 ⑺这个人头发长的怪。 “长”可多作chá ng,相对于“短”而言;也可 多做zhǎng,“生长”的意思。 ⑻游击队对敌人的袭击有充分的准备。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每日一句
人生没有不可逾越的天堑,
只要一步步走过去,前方就是 幸福的彼岸。
⒀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在医院工作”的是他,还是他的女儿? ⒁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在“写”的后面停顿,意思是不赞成自己写;在 “我”的后面停顿,意思是自己没把握。 ⒂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在“你说”后停顿,意思是两人说;在“他”后 停顿,意思是一个人说。 ⒃不适当地管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在“不”后停顿,表意侧重在“要注意管教孩 子”;在“不适当地”后停顿,表意侧重在对 “管教不当的批评”。
⒉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 (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 ⒈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 队围剿土匪”。 ⒉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 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 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完整版)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湖南岳云中学王丽纯一导入1、做脑筋急转弯题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2、猜字谜“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子”“一”)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如:唐时汪伦想邀请诗人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听汪伦说那里有遍地桃花,又有万多家酒店,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
谁知到达之后却看不到桃花,也见不到一万多家酒店。
你说这是为什么?(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但大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先看报刊上的几个标题A、四个三峡历史之谜被破解?(《文摘周报》)B、京城工地打工人(《中国青年报》)C、销售女强人(《湖南日报》)D、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病句分析(《语文月刊》)二、考点: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三、考查内容: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四、产生之因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1、这个人好说话。
(“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还”hái 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
Eg: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太少了)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真不少)(89年高考题)5、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呀!)(89年高考题)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

语文基础知识:歧义句辨析歧义句辨析在地方公务员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时常出现,考生要想快速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正确率,首先要知道歧义句有哪些类型。
行测考试中,歧义句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即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
一、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结构关系不同,例如:1. 学习材料进口彩电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动宾关系,也可以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动词“学习”可以支配名词“材料”,也可以修饰“材料”做定语(“进口彩电”可以作同样分析)。
动词和名词组合时,如果动词既可以支配名词也可以修饰名词,这样就容易产生歧义。
2. 学生家长医院食堂这两个短语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这样产生两种意义。
“学生”既可以修饰家长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家长”并列,表示并列关系(“医院食堂”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名词与名词组合时,如果前一个名词既可以修饰后一个名词,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和后一个名词构成并列关系,这样也容易产生歧义。
3. 经济困难思维科学这两个短语可以理解为偏正关系,也可以主谓关系,这样就产生了两种意义。
“经济”可以修饰“困难”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作主语和“困难”构成主谓关系(“思维科学”可以作同样的分析)。
如果一个名词可以跟它后面的词语(这个词语词性不确定)可以构成偏正关系,也可以构成主谓关系,那么这个短语就有歧义。
(二)层次组合不同,例如:1.一个工人的建议一个工人的建议︳偏︳︳正︳︳偏︳︳正︳︳偏︳︳正︳︳偏︳正︳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关于工人的建议,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工人提出的建议,产生了两种意义。
这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2. 我们三个一组我们三个一组︳主︳︳谓︳︳主︳︳谓︳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三个人分成一组,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就三个人,我们分成一组。
产生这两种理解也是由于层次组合不同而引起的。
3. 发现敌人的哨兵发现敌人的哨兵︳动︳︳宾︳︳定︳︳中︳︳定︳︳中︳︳动︳︳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发现”了“敌人的哨兵”,也可以理解为“发现敌人”的“哨兵”,这两种意思也是由于层次组合的不同而引起的。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歧义短语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歧义句的类型1. 两种解释一正一误例1: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
(容易使人误会为两辆颜色不同的电车。
应该把“和”字改为“加”字,或者在“一辆”后面加“漆了”二字。
)例2:在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5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
应该把“逐日”改作“都有”。
)2. 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例1: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例2: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例3: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例4:山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3. 把读者引入歧途这种错误在于字面上并无歧义,但是作者的本意跟字面上的意思不同。
如果按照字面讲,就是误入歧途。
例1:中华民人共和国成立了,共同纲领颁布了,妇女在法律上是平等了。
(从字面上看,是说“妇女彼此之间在法律上平等”,但是实际上作者是说“妇女和男子在法律上平等”。
)例2:河流决堤,直接淹没豫皖两省13个县619 万多人口。
(照字面看,这619万人都淹死了。
作者的本意该是:直接淹没豫皖两省拥有619万多人口的13个县。
)4. 指代不明例1: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表意不明,人称代词“她”指代不明,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
)歧义产生原因1. 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例1:“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

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病句辨析:常见的歧义句类型所谓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句意失去了确定性,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理解的句子。
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多音、多义词语造成歧义。
如:①这座楼的房间都没有锁。
(“锁”既可以理解为名词,也可以理解为动词。
)②这个人好说话。
“好”即可读作hco, “爱好”、“喜欢”的意思;也可读作hcO o “易于”、“便于”的意思。
)2、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如: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如果在“ 15日”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 日那天去汇报;如果在“ 15 日前”后停顿,意思是应该在15 日以前去汇报。
)3、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如: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前面提到“搜集史料” 、“鉴定和运用史料” 两个方面,代词“这”指代什么不明确。
)4、主语不明造成歧义。
如: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后半句主语不明确,“提着黑皮包”的是张原,还是老人?)5、动词的施受对象不明造成歧义。
如:李老师是前几天才调到我们学校的,许多同学还不认识。
(是李老师还不认识许多同学,还是许多同学还不认识李老师?)6、动词的支配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记者否认外星人莅临N 城是有根据的。
(动词“否认”的宾语是“外星人莅临N 城”还是“外星人莅临N 城是有根据的”?)7、介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至于对厂长的意见,我说不出什么。
(介词“对”的宾语是厂长,还是“厂长的意见”?)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
8、连词的管辖范围不明造成歧义。
如:今年我校夏季运动会的入场式,各队都要站成 6 人 6 行的方针队形,每班有比赛项目的男生和女生的一半要保证参加本班的入场式。
(是男生的一半加上女生的一半,还是所有男生加上女生的一半?)9、介词或连词词性不明造成歧义。
如: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和哲学加争论不休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摘要歧义句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言现象。
歧义句这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多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并存。
该文从同音异义词、词语轻重读法、含有多义词、含有多种词性、组合层次、语义关系、多个修饰语、含有动宾结构、指代不明九个方面论述了歧义句的类型;用变换、语境等方法消除歧义句。
关键词类型语义歧义句变换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称之为歧解句,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
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出的例子有4个意义:叫“汽车,快点儿!”由叫字引进的一个命令句,对出租车说的“叫汽车,快点!”两个命令句。
对身边某人说的“叫汽车/快点!”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是谓语。
“叫/汽车快点!”是一个直接命令句。
(对身边的人)。
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车)。
很显然这几句话的文字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叫汽车快点”。
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同的。
歧义句是语言系统错综复杂精细微妙的反映。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先进性。
歧义句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语病,但是将歧义句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章诙谐幽默。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一) 同音异义词的歧义句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歧义的存在。
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的普遍存在,这种词主要的特点是共用一个音节,拥有同样的语音形式。
这就给用语音表达意思的口语带来了麻烦。
例如“zhi”这个音节就有“只、指、纸、支、直、之、址、趾”等多个汉字与之相对应。
例如:“听人模糊的说,老爷子商量什么‘费力’的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班布尔善脑子‘翁’的一声,‘废立’已入奴才之口。
”这段话中的“fei li”这个音节就有多个词组。
“费力”可以是费劲,不容易的意思。
而“废立”则指的是废除当时的皇上,是掉脑袋的大罪。
这没有一点关系的两个词语用在话语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还有一些书名和其他事物的名称相混。
例如:我喜欢“qiu ye”——秋夜《秋夜》在这句话中,“qiu ye”这个音节可以是秋夜——秋天的夜晚,也可以是《秋夜》——书的名称。
(二) 词语轻重读法不同的歧义句词语在语音方面“轻重”读法的不同引句子意思的变化,近而形成歧义句式。
汉字读音方面的情况繁多,重音就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尤为重要,由于它的位置很活跃,我们运用它可以将大多数的句子变成歧义句。
因词语轻重读法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是指在语言中可以读轻声又可以读本调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而产生的歧义。
例如:我想起来了。
[1]“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法,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思。
“起来”读轻声时作补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小,意思是对以前忘却的事情重新想起。
“起来”读本调时作谓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大,意思是我准备起床了。
寻找回来的世界。
该句可以理解成述宾关系和定中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回来”一词既可以读本调,又可以读轻声,读本调时“回来”前停顿时间可以长些,即“寻找/回来的世界;”而读轻声时其停顿可放在“世界”前,即“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打开抽屉拿一支钢笔出来给我。
该句的“出来”一词,读轻声作补语,表示主语他有“打开”“拿”“交给我”三个连续的动作;读本调作谓语动词,表明他有“打开”“拿”“交给我”“出来”四个连续的动作。
怕死的人。
这句比较复杂,其中由于“死”的轻重读法而导致歧义,读轻声时其停顿为“怕死的/人”;读重音时又有两种情况其停顿分别是“怕/死的人”和“怕死的 /人”。
虽然读重音的后一种停顿与读轻声的停顿地方相同,但语义和结构关系不同,主要是“怕死”重读时是述宾关系,读轻声时是述补关系。
总起来说,此标题有三种语义,我们用图解法分析如下:怕死/ 的人(“死”轻读,语义是人已经死)怕/ 死 /的人(“死”重读,语义是人害怕死)怕 /死的人(“死”重读,语义是害怕死尸)(三)含有多义词的歧义句任何语言的词汇中单义词的数量是有限的,主要是科学术语之类,大多数词是多义词,因此多义性是词的特点之一。
语言单位具有多义性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种解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比如:一个“熟”字,用在“果子熟了”一句中,表示“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用在“他是一个熟练工”一句中,表示“是熟手”;用在“这篇文章我读熟了”一句中,表示“程度深”;用在“这个地方我很熟”一句中,表示“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很清楚”。
词的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周围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一些词语来表示相关的其它一些事物,并且新旧词义并存,这就造成了词的多义现象。
也正因为有了一词多义现象,我们的语言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但是如果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是多个,而不是单一的意义,那这个句子就产生了歧义。
例如:我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
“走”是这句话的关键所在,也是产生歧义的原因。
当“走”解释为行走时,句义是“我已经行走了一个小时了。
”但当“走”解释为离开时,句义就变成了“我已经离开了一个小时了。
”一品牛大碗关门了。
此句有歧义,原因在“关门”一词有停业和打烊两种不同的解释,每一种解释有一种意义。
因此“一品牛大碗”可能是停业了,也可能是打烊了。
我不想吃饭了。
这句话初看没什么,但是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到底是不吃米饭了,还是不吃早饭、午饭这一类的饭食呢?这就取决与“饭”的具体解释了。
买好钢笔。
这个语言单位的歧义是由于“好”一词的两种不同的解释。
当“好”为完的意思时,该句应解释“买完钢笔”的意思。
当“好”为质量好的意思时,该句是“买质量好的钢笔。
”走进客厅,只见主人坐在太师椅上,一边站着一个小孩。
“一边”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只有一边”(左边或右边),一个是“两边”。
这就使读者难以理解。
(四)含有多种词性变化的歧义句词性的变化,也可引起切分相同结构的不同结构关系。
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语法也极为复杂。
许多词的词性都并非单纯的一种。
如领导、锤、锁、计划、服务、危害、钉、扣、盖、试验、表演、研究等都是一个词有多种词性,属于兼类词。
由于词的兼类而造成词义的不确定,在汉语里也是常见的,他同时也是引起歧义的潜在因素。
例如:这车没锁。
这句话之所以有歧义,主要是锁的词性决定的。
“锁”是名词时,表示的意思是这个车没买车锁;而“锁”是动词时,表示这个车没上锁。
班长背着老师和同学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
这句话有歧义的原因在于“和”字的两种词性,即介词与连词。
是介词,则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和“同学们”;是连词,那么句子中打扫教室的是“班长”自己。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
“铁锤锤碗锤不碎,为什么?”答案是“锤比碗硬”。
从这个题目看出,“锤”字的词性很重要,是名词,就得出答案;是动词,就回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思维科学。
该结构的歧义是由于“科学”的词性决定的。
“科学”为名词时,表示思维方面的科学;是动词时,表示思维方式很正确。
他爬过山没有?这句话给人们的错觉是:是问他以前是否有过爬山的经历,还是问他是否爬过了这座山。
这主要是因为“过”的词性不确定引起的。
前者过的词性是助词,后者是动词。
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原因是“保管”这个词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保证”的意思,句义可以理解为“这批种子保证没问题。
”另一种是“保存和管理”的意思,句义可以理解为“这批种子保存和管理得没问题。
”(五)组合层次不同的歧义句句子层次切分不同的歧义是不可忽视的。
汉语的层次性是说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组合虽然在外在形式(语音、文字)上是线性的,但从词与词的结构关系上又能看出,词在句法结构中的组合是有紧有疏、有先有后的。
除非这个句法结构是由简单成分构成的。
如“太高”、“起航”等,其他句法结构都具有层次性。
汉语的语言片段切分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意思进而构成歧义句。
1.层次划分出不同主语的歧义句。
例:我们三个一班。
我们公司讨论。
这两个句子都是由于句子层次不同而切分出不同的主语。
“我们三个一班”的主语可以是“我们”,所表示的意思是“我们”三个“一班”;主语也可以是“我们三个”表示“我们三个”在同一班级或“我们三个”在“1班”。
“我们公司讨论”的主语可以是“我们”也可以是“我们公司”。
当主语是“我们”,指出的是“公司”是“讨论”的地点。
诸如此类还有:车上睡不好。
[2]这样做不成。
试比较,“车上/睡不好。
”和“车上睡/不好。
”这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导致句义有很大的区别。
主语是表示地点的车上,谓语是述补短语睡不好,意思是在车上睡觉不塌实。
而“车上睡/不好”的意思是在车上睡觉不好。
2.与数量词相关的直接成分在前在后不能确定的歧义句例:准备了两天的食物。
这个句子可划分为“准备了/两天的食物。
”也可划分为“准备了两天/的食物。
”前一种在“两天”划开表示准备了足够两天用的食物。
而后种划分表示这些食物的准备花费掉两天的时间。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这句话有两个意思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3.与特殊字相关的直接成分在前在后的歧义句例:早上来。
这两个句子中的“上”是造成歧义句的根本。
“早/上来。
”和“早上/来。
”虽然是同样的句子,但划分不同句子的意思是不同的。
前种划分的意思是快点上来,而后一种是早晨来。
不仅“上”有这种情况,“出”“起”也有这种情况。
例如“晒得/出油。
”和“晒得出/油。
”“早/起了。
”和“早起/来。
”4.特殊的否定句可划分出不同的句义的歧义句例:不是电视剧不好看。
这类歧义句往往是否定判断。
但也可理解为“不……不”形式的假言判断,含有“如果……就不”的意思。
“不是电视剧不好看”就可以理解为纯粹的否定判断表肯定的意思“电视剧好看”或理解为假言判断“如果不是电视剧就不好看。
”(六)语义关系不同的歧义句语义指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的施事、受事、与事、时间、工具、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等。
简言之,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不同的歧义句就是指句中名词与动词、或名词之间不同的施受关系或领属关系不同的歧义句。
例:(1)鸡不吃了。
(2)明明刚来,谁也不认识。
(3)赵大姐下放到村子里来不过几天,许多人还不认识。
以上三个例子都不是简单的句子。
例1中只出现了一个名词“鸡”,它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很不明确。
若鸡是施事,主语和其他成分构成主谓结构,这句话可理解为1a 鸡不吃米了。
若鸡是受事,主语和其他成分构成动宾结构,这句话可理解为1b不吃鸡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