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的控制

藻类的控制
藻类的控制

摘自《沼泽缸之家》

好久沒從德國訂書了,

在忍耐了好一陣子以後,

上個月我終於購買了三本德國的水族圖書,

老實說我出手得有點勉強,

我現在已經習慣閱讀學術研究文獻,

對於休閒嗜好等級的圖書刊物,

早就已經興趣缺缺。

不過能夠藉由書籍來看看目前德國水族界的進展,

也是另一種不錯的管道,

畢竟平面媒體還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這次要探討的,

是德國知名水族網站aquamax 的站長Bernd Kaufmann 先生所發表的專書「水族缸藻類手冊(Algen-Fibel Aquarium)」。

本書可說是Bernd Kaufmann 先生將其網站內有關藻類的文章,

進行了一次彙整並稍做補充,

組成了一本總頁數達96 頁且搭配了約200 幅照片的圖書。

這是很不容易呈現的一個作品,

至少在台灣,

我很難想像一本專談藻類的書能有多大的銷售量,

德國人的閱讀風氣很是令人欣賞。

德國知名水族網站aquamax 站長Bernd Kaufmann 先生。

言歸正傳,

先前為了忠於aquamax 網站的原汁原味,

我在翻譯發表時並未做任何的修飾或評論,

也就是內文的看法並不等於我的想法。

現在我買書回來了,

總算可以從一個讀者的角度,

來探討作者Berned Kaufmann 的論點了。

本書的架構分成了幾個大單元,

分別探討了自然界和水族缸中的藻類與水草、換水、水族缸中最重要的藻類,另外還有藻類、食藻生物和對抗藻類的水草等小圖譜。

不論是在Bernd Kaufmann 的圖書或網頁內,

有關藻類的名稱鑑定和精美的顯微圖片,

學名的正確性是無庸置疑的(或許吧),

而照片的品質也是令人讚嘆的。

至於在水族缸藻類手冊一書中的爆藻論點,

也是維持了和aquamax 原網站相同的看法。

這方面我個人就有不同的意見了。

我們做詳細的調查和觀察,

往往可以發覺很多事物間的關聯性,

就像在野外或水族缸研究和觀察水草和藻類的生長一樣。

然而有密切的關聯性並不等於彼此間有因果關係,

這是所有研究科學的人都必須謹記的態度。

漂亮的顯微照片,向來是作者的強項。本圖是綠斑藻放大400 倍的照片。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公雞啼叫和旭日東昇之間,

有著密切的關聯性,

大家都知道公雞啼叫以後太陽便會出來了,

但太陽果真是因公雞啼叫才會出來的嗎?

相信沒有人會這麼覺得。

也就是公雞啼叫和旭日東昇,

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同樣的科學精神,

我們也必須運用在水草和藻類的成長議題上。

只可惜水族界願意好好釐清關聯性與因果關係的人,

真的是少之又少。

美國的水草專家Tom Barr 可算是其中之一,

當然了,

他對抗阻力和攻擊的能力與毅力,

也是很令人敬佩的。

我們回顧aquamax 網站對於藻類的論點,

基本上以自然的原始環境的觀察為出發,

特別是作者很喜歡造訪斯里蘭卡。

根據Bernd Kaufmann 表示,

盛產水草的地點往往都有地下湧泉,

提供了水草所需的各種營養,

隨著水流遠離這些湧泉和水草繁茂的區域,

便會來到水草稀少且藻類孳生的地區。

我只能說很遺憾,

原作者沒機會來台灣進行生態之旅,

台灣也是數百種水草的原產地。

根據我自己的幾次水草原生態之旅經驗,

台灣很多溝渠或池塘,

並沒有如作者所成的地底湧泉,

水草依舊成長茂盛。

作者認為熱帶地方水草茂盛之地往往有地底湧泉提供營養。

為了促進水草的成長,

作者認為以每公升0.1 W 的功率使用底部加溫,

來模仿野外的底床湧泉,

可說是最理想的做法。

不過我在「底床水流對水草成長的影響」一文中,

探討了底床水流並未對水草有真正正面的意義。

或許在水體充分施肥的加持之下,

底床營養的供應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而針對磷酸和硝酸會爆藻的觀念,

作者也為這兩個化學物質叫屈,

認為雖然和藻類的生長有關連性,

但並非真正的因果關係,

因此並非真正的原兇。

這是我個人舉雙手贊同的看法。

在談到光質和水草與藻類的關係時,

作者認為暖色系的光質對水草的成長較有好處,

而藻類也能很有效的利用紫外線和偏藍色(冷色)的光質,

因此儘量要選用暖色系的光質來種植水草。

我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有何依據,

目前對於植物所需的主要談論的焦點是光合作用有效能量(PAR)的概念,而不再是色溫這種針對人眼設計的評量方式。

況且我們在「色溫、流明、光合作用有效能量?」一文中,

提到了美國所進行的實驗,

發現最能促進水草產氧量的,

反而不是純暖色系的燈管。

而在「色溫、光照強度和藻類之間的關係」一文中,

也提到了德國所進行的實驗,

發現不同的色溫對藻類的成長並沒有一致性。

因此要透過色溫控制來抑制藻類,

從現今的研究成果來看是不可靠的。

作者認為生長快速的水草有利於對抗藻類的孳生。

而在過濾器與水流的這一個章節中,

作者提到了水流循環過高導致水面波動較強,

會促進氣體的交換,

對水草而言通常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水流不僅會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也會驅離大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Bernd Kaufmann 先生建議過濾循環每小時一至二次即可。可是當提到溶氧量的議題時,

作者卻舉出圖表表示,

水中溶氧量增高不利於水草的成長,

但卻有利於藻類的成長,

因此水中的溶氧量不宜過高,

也就是水流不宜太強,

才有利於水草的成長。

這就很令人感到困惑了,

水中溶氧量和水草與藻類的成長,

到底誰是因誰是果?

令我感到困惑的是,

為何不見針對二氧化碳的探討,

誠如作者自己所言,

藻類和水草體內的碳元素佔了45%,

可見二氧化碳的重要性是必須加以探討的。

而在書中對二氧化碳濃度著墨比較深的,

要算是針對黑毛藻的防治了。

這一點和美國的Tom Barr 看法是一致的。

我們在先前的文章也曾經提過,

最先發現用穩定二氧化碳來抑制黑毛藻的,

是德國的水族界;

而真正大力擁護並宣揚的則是Tom Barr。

不過德國和美國對於二氧化碳的濃度看法還是有差異的,

美國認為要維持二氧化碳濃度於30 ppm,

而德國認為維持在20 ppm 即可。

如果了解到兩國的水族民情不同,

也就是水草種植的建議光照強度和水流強度都不一樣,

那麼我們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作者認為抑制黑毛藻很容易,以20 ppm 的二氧化碳濃度及可。

無論如何,

德國知名網站aquamax 的站長Bernd Kaurmann 先生,以非常精美的圖片為架構,

推出了一本看似冷門的水族缸藻類圖書,

書中對於各種藻類、食藻魚和抗藻水草的介紹,

透過了類似小圖鑑的方式讓初學者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雖然在爆藻原因上有些觀點未必廣受認同,

但這些小遺憾終究是瑕不掩瑜的。

我們其實真的很羨慕德語國家的水族愛好者的。

由于回帖比较长,干脆单独拿出来开个帖子,供各位“批判”(其中有些是个人的理解,可能并不完全符合“TOM BARR”的理论~)

关于水体中养分的浓度以及施肥方法,LZ借鉴的理论是德国人多年前的说法,那就是暴藻的几率和水中营养含量有很大关系~

我们不妨可以看看另一类说法,就是台湾老P介绍过的,美国人TOM BARR的说法(老P 的博客上不去了,只能简述一下了)~

TOM BARR的说法是,关于施肥,要让水草“吃到饱”,也就是水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多到让水草不能完全吸收为止~

TOM BARR认为,水中营养的多少并不是水中暴藻的主要原因,或者说只是提供一个“后援支持”,而藻类的爆发有着其它的一些诱因。这些诱因中就包括水中某些成分偏低,或者某些条件发生了突变~

我们可以相像TOM BARR为我们勾画出的草缸模型,其实就是将水体看成一种“营养液”,这个营养液可以用来培育各种植物,当然也可以用来“培育”藻类。对于营养液来说,它是中性的,谁来都可以成长~

问题在于,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让谁来,不让谁来的目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可以肯定的是,控制水中的营养的多少确实并不能有效控制藻类的发生,营养多暴营养多的藻,营养少暴营养少的藻,即使我不施肥,天天大量换水,也无法避免藻类的出现~

在TOM BARR的理论中,水藻的爆发就像一个需要按下某个按钮才能引爆的炸弹,水中的的营养不过是炸弹中的炸药多少而已,一旦我们按下那个“按钮”,炸弹就一定会爆炸~我们不可能“让炸弹中没有炸药”,因为那样的话虽然不会暴藻,但是水草也无法生存~

以上这些理论的结果,就是NPK液肥的出现~

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这样看问题,添加液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给水草添加营养~但是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水中各种元素的浓度~

这个浓度的多少,和水草的多少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和那个“按钮”的触发条件有一定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简单化了,不再需要看水草脸色行事,而是单纯去测试水中液肥的浓度即可~当然,这个浓度肯定是需要水草能够“吃饱”的浓度~然后是这个浓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间,既不可过小,也不可过大。

如何来判断水中液肥的浓度?很简单,使用TDS笔(实际上是导电度笔),这可以判断水中离子的浓度~然后,利用定期换水和补充液肥的方式,去保持这一浓度,以及维持各种元素的平衡,必要时,还需要额外施加NPK液肥。

根据我的经验,这一浓度大约为30~60PPM,也就是说,在不施加液肥的前提下,当缸内的水质达到稳定后,添加液肥后的结果应该使水的TDS上升30~60PPM,在这个范围之内,我认为是正常的~低于这个范围,我就应该施加液肥,高于这个范围,我就应该换水,并且补充液肥~

这一理论还从另一个侧面强调的液肥的质量。那就是液肥的元素配比必须合理,否则,如果没有合适的调整手段,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换水--施肥之后,将会使水中元素的不平衡度高到足以触发那个“按钮”。

有关这个理论的一些“证据”,可以参考一下我的那个“尼特利泥”试用小缸:https://www.360docs.net/doc/4917862680.html,/viewthread.php?tid=526720

在这个案例中,前两周的暴藻情况可以说和营养成分并无多大关系,即使我每天都大量换水,即使不怎么施加液肥(TDS只有110多),即使没有什么生物,藻类还是来了~

反倒是2周之后的“回归正常”的打理方式,使得水藻很快就消失了,甚至连绿斑藻都非常

少见了~

以上说了一堆,回归到本主题的题目,我认为液肥并不需要太在意是天天加好还是每周加好,也不太需要考虑开灯加还是关灯加,只要掌握好一个原则就行了,让液肥的含量总是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又不是过高”水平,就可以了~这样以来,一些老手的“想起来就加,加多加少看情况”的说法就有了依据了~

用TDS笔来检查液肥的浓度并不是要长期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几个加肥周期下来你就可以不需要测试了,你会发现,其实还是蛮有规律的,有些大厂的液肥的说明书提及的施加方法,其实早就符合了这个规律~比如说“每周每10L水施加XXML,换水后酌量增加”等等~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么令人沮丧,当我们为自己发现的一些成果和沾沾自喜的时候,当我们觉得我们发现了一个新方法或者新理论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前人早就在几十年前完成了这项研究,并且已经被大量运用~~只不过,后来的一些厂家并不懂得这些,他们只会抄袭前人的“结果”,只会使用千篇一律的说明书内容,然后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再去重新认识这些理论~

这也算是一种“轮回”吧~

这是因为自然界的各种条件是不可控的,并且我们实际上只能去研究自然,而不能效仿自然~这个我曾经反复说过,我们的缸是无法和自然界的任何一个水系去比拟的,哪怕是山间的一个小小的溪流~

在自然界中,即使是富营养的水体,通常也只是在夏季高温的时候才会发生暴藻,高温,这个引发暴藻的“按钮”是我们人类所无法操控的,因为放在按钮上的那只手是老天爷的~所以我们只能期待老天爷不要随意按下那个按钮,我们自己也要小心控制“炸药”的数量~ 而在我们的草缸中,那只手可以是我们自己的~

水中的养分的浓度,可以影响到藻类爆发的规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将其看成藻类爆发的诱因或者按钮,却是和很多实践对不上号的~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水体营养并不算丰富的水草缸,一样会生丝藻、绿藻~或者当发生暴藻后,即使我们努力将水中的营养再降下来,也仍然无法使藻类消失(大多数情况下,是水草首先消失)~

水藻的生命力是十分强大的,从营养学上去解决问题有时候可以说根本就是无法撼动分毫~水藻对于水草来说,在养分吸收、光合作用能力、水质适应能力灯方面都是略有优势的,水草所占有的优势仅仅是空间和寿命而已~

因此说,要控制水藻,绝非简单从营养上去考虑就可以解决问题~重点是在其习性、生长规律方面找到其弱点,然后用这些弱点去消灭它们~

比较常见的例子就是绿藻,这中水藻在草缸中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尤其是养殖条件越好,绿藻的也就越容易产生~

好在绿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弱点,那就是单体寿命比较短,一般只有几十个小时~,如果我

们能够切断其繁殖链,就能有效控制其发生规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对于绿藻的“控制”: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位于水层表面的绿藻,较深的水位下光强较低,绿藻无法生存,高大的水草以及浮萍会遮挡其光照,青苔、莫丝类水草会占据条件较好的物体表面~

再有“恶治”,那就是绿藻爆发的结果是水体严重腐败缺氧,大量生物死亡,导致水体环境恶劣,这同样也会使绿藻死亡~

这个问题,恐怕你将水草看成了可以移动的动物了(不幸的是,水藻可以),因此你只要想水中添加一定数量的液肥,水草就会自动“上来吃”~

实际上,水草只能从其附近的水体中获得营养,因此其获得营养的能力是和水中的营养浓度有直接关系的~

这里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让养分的浓度去适合水草~答案前人早就给出,施加根肥和基肥,这两种肥可以使缸内营养的分布不均衡,并且可以使这种不均衡对水草更为有利,这里不再讲了~

关于营养浓度的判定,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前人的经验,比如说TOM BARR本人就有大量的实验数据提供~你也可以注意一下我对于“TDS笔”使用方法的段落~

每周集中添加一次,可以保证至少在几天之内水中营养的“饱量”,这比每天都吃不饱要好些~

此外,某些水草,对水的导电度有一定要求,例如太阳类水草~那么这个饱量就有一定的上限了~这个上限并不算难控制,可以参照一下“初玩草缸”的太阳缸,大约是220~240PPM 之间,我的经验是用纯水+泥的话,大约在150~180PPM之间。低于这个范围,就会引发暴藻,高于这个范围,可能会对水草造成伤害(仅对太阳类水草而言)~

因此说,什么添加液肥的方式并不重要,只要你有能力将营养含量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可~如果没有测试手段,那么参照常规方法去维护你的草缸,不会犯大错~

我说的恰恰相反,养分的浓度并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暴藻的“几率”,只会在发生暴藻之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引发暴藻几率有影响的条件,目前并为完全确定,比较有说服力的有:水中P的含量过高或者过低,水草入缸前不正确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藻源,温度的影响,PH值的波动,含氧量的高低,CO2浓度,过滤效率的降低,光照的突变等等。

这些问题看上去好像很复杂,但是仔细一看却是很简单的,因为它们正好是符合水草生长要求的~因此说“对水草好就是对水藻不好”,这是很有道理的一种说法~

我们谈论的就是“爆发”,也就是说水藻的繁殖不再受到控制~

一旦出现水藻,无论你水体中的营养有多少,只要你没有做其它措施去解决,那水藻就会无限繁殖,直到占满整个缸~

而此时控制营养的结果,则只能使水草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换句话说,单纯用营养学的角度去看水藻的控制的话,是无解的~因为当你将水中的营养压低到足以使水藻无法生存的地步时,水草早已牺牲了~这是一种“恶治”的方法~

也就是说,要想控制水藻,必须通过其它方法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用控肥去解决~

这原因很简单,因为水藻的生存能力比水草要强得多

如果没有其它控制手段,单纯从营养上去考虑,水藻战胜水草几乎是必然的~

如果用其它方式去控制水藻,那么控制营养的手段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用三段论来推导的话,结论就是:

用控制营养的手段去控制水藻,基本上是个误区~

正好这里有个现成的例子: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7862680.html,/viewthread.php?tid=543303&extra=page%3D1

我已经说过,暴藻的原因很复杂,并不能用单一的营养学去解释~

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养分浓度高的草缸由于控制其它条件比较好,并不会发生暴藻,而养分低的那个缸,在不施加其它控制手段的情况下,要么水草会受到一定影响,要么也会发生暴藻,当然也有可能没事~

就像同样是面包,面包的大小并不是导致发霉的原因,而只是发生霉变的面包的重量而已~

即使大面包,我可以通过真空包装+杀菌消毒的方法使其在很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霉变,而就算是小面包,放在潮湿多菌的环境下,用不了几个小时就会发生霉变~~

重点不在于面包的大小,而是如何去创造防止霉变的条件~

当然,你可以认为营养含量高也是“霉变”的条件之一,但是很不幸的是,水草也需要营养,并且,必须保持一定的含量才可正常生长~更为关键的是,水藻比水草对营养的要求要低(这是事实)~

回到你这个问题,就是同样两个缸,一个欠营养,一个富营养,哪个会发生暴藻?

答案是,只要你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这两个缸一个都跑不了~只不过可能的是,暴藻的种类

会略微有点差别~

呵呵,你还是认定了“爆发水藻的主要原因是过营养化”这个理论~

实际上这个理论在自然界是有效的,原因我前面说过,那些“按钮”掌控在老天爷手里,他想起来就按一下,人类根本就碰不到(就算能碰到个把按钮也没用,因为老天爷只会把那些具有破坏性的按钮交给你,然后看着你按下去伤到自己)~

但是在草缸中,你就是老天爷,那些按钮都在你手上,你大可不必去劳那个神了~

问题就是这个“前提”是什么~

这就像说车祸~

说汽车的存在就是造成车祸的主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没错~

但是这显然不是合理的答案。我们不会因为出车祸而不用车了~

那么,驾驶者的安全意识、道路的安全畅通有序,才是保障交通安全的真正因素~

但是人多,对交通的要求就高,这是无法避免的~

并且,限制车的数量从根本上并不能解决交通事故的发生,尤其是恶性交通事故。这是现代交通管理的共识~

最严重的交通事故,往往并不会发生在拥堵的路段,反倒是那些车辆较少,车速较快的地方,会有出现~

小刮蹭和恶性事故,可以看成轻微的藻类出现以及暴藻~

前者是无伤大雅的,只是简单的经济损失而已~而后者则是事关人命,无论是经济效应还是社会效应都会有严重的影响~

现在的车祸事故,99.99……%都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所造成的,那些恶性事故中,酒后、疲劳、无证、超速、不正常保养车辆等等原因占了多少?可以说,真正的“飞来横祸”是极小的概率~某种意义上说,道路的轻微拥堵反倒会使人小心驾驶,恶性事故发生的比例反倒要小得多~

所以加强驾驶者的安全意识,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缺乏了这个前提,任何调控措施都是无效的~

在大自然中,我们一般都必须使用这样的模型,因为除了“营养量”,其它的条件都是我们人类不可控的~或者即使是可控的,也只能是越控越糟,因为那些重要的“按钮”都在“老天爷”手里握着~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搞减排、污水处理、车辆限行等等措施~~目的是希望老天爷在随意按下哪个按钮的时候,我们的损失都会尽量小点~~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解

决方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和大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

曾几何时,某些人曾经天真的认为,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所以“人定胜天”的口号着实是激励了相当一批人去干了一些“战胜自然”的事情,结果是事与愿违,自然没战胜成,反倒是遭受了更大的报复~

人和自然,是一种从属关系,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人不可以驾驭自然,只能顺应自然~OK,这是题外话~

但是回到我们的草缸,我们发现关系并不是和自然一样了~在大自然中,我们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控制~而在草缸中,我们可以任意控制,我们可以随意改变草缸中的生态结构~事实如下:

大自然中,我们不可以随意使用UV灯,大自然的UV灯就是阳光,不可控;

大自然中,我们不可以随意改变植物、动物的种群以及数量;

大自然中,我们无法换水,只能依靠水的自然循环,不可控;

大自然中,我们无法根据藻类的情况去控制光照;

大自然中,我们无法去选择光照的光谱;

大自然中,我们无法任意控制CO2浓度,即便有,也是负面的;

大自然中,我们无法随意控制温度(即使能,多半带来的也会是生态灾难);

大自然中,我们雨雪风霜的掌控能力,多半是预报,人为控制的成本太高;

大自然中的水草,我们多半都不太喜欢欣赏,那多半是和藻类共生的;

…………

但是到了我们的水草缸中,我么发现一切都变得“完美”了,在大自然中我们不能控制的那些东西,在草缸中可以轻易控制了~

是的,对于小小的水草缸来说,我们就是主宰~

所以,我们的视角要从大自然中的人类,转变为草缸中的“老天爷”(或者是上帝)~

所以,我们不能再用在大自然中对付环境污染的那一套去对付草缸了~

因为,我们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国家主席”,你不能再用普通老百姓的处事方法去治理国家了~

你有了更有效的手段,为何不去用呢~

藻类向来是许多草友最头痛的问题,

在Tom Barr 提出藻类「诱发」理论和因子之前,

对付藻类的各种假设或推论纷纷出笼,

流传于水族界的许多说法之中,

有许多经证实其实是以讹传讹的假设。

就以照明和藻类的关係来看,

防藻光谱和光照强度和藻类的关係,

是两个经常被人提及的论点。

到底哪一种光色对藻类成长最有帮助或最不利?

水族界相关的论点很多,

那到底学术方面是否有相关的研究?

我们就以德国马尔堡(Marburg)大学生物系所进行的光照与藻类的研究来看吧。

马尔堡大学针对三种藻类蓝细菌(Anacystis nidulans)、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澹色紫球藻(Porphyridium purpureum),

分别代表蓝绿藻、绿藻和红藻来进行实验。

实验的灯具採用了欧斯朗的三波长36 W 灯管和植物灯管,

三种三波长的灯管分别是865 的昼光色、840 的冷白色和830 的暖白色。

以四种不同光色或光谱的人工照明,

藉以比较藻类成长的差异。

进行了七日以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以绿藻(也就是斜生栅藻)来看,

成长成绩最好的是植物灯,

其次依序是840 和830 的灯管,

比较差的是865 的昼光色灯管。

以单细胞红藻(也就是澹色紫球藻)来看,

成长成绩最好的是840 的冷白色灯管,

830 的暖白色灯管略逊一筹,

植物栽培灯次之,

最差的是865 的昼光色灯管。

以蓝藻(也就是蓝细菌)来看,

成长成绩最好的是865 的昼光色灯管,

植物栽培灯次之,

最差的是830 和840 的灯管。

这个实验的结果显示,

浮游植物是无法透过特定光色的照明来对抗的,因此对抗浮游植物必须採取其他的手段。

德国马尔堡大学在获得了这个初步的结果后,又进行了另外的实验。

研究人员针对温度的研究发现,

蓝细菌偏好温暖的环境,

在30 ℃时蓝细菌的成长比25 ℃多出了8%;

澹色紫球藻则在30 ℃以下的环境成长较佳,

在25 ℃时澹色紫球藻的成长比30 ℃多出了8%;

斜生栅藻在25 和30 ℃两种环境下的成长则几乎是一样的。

除此以外,

德国马尔堡大学也针对光照强度和藻类的成长进行了研究。

在25 ℃下两种光照强度~5,000 lux(a)和20,000 lux(b),

比较了三种藻类的成长。

结果发现了:

蓝细菌在两种光照强度下的培养成长是没有差异的;

而斜生栅藻和红藻的成长则和光照强的息息相关,

而且当光照强度由5,000 lux 上升至20,000 lux 时,

这两种藻类的成长增加速度为三倍。

当研究人员更进一步提高照明强度时,

三种藻类的成长反而越趋缓慢,

代表着强光不但达到了藻类的光饱和点,

甚至已经造成了强光阻抑的作用。

很可惜马尔堡大学并没有进一步说明强光阻抑的光照强度。

不过Richardson 等人也曾于1983 年针对光照和藻类发表过研究。

作者发现了许多藻类的光饱和点和强光阻抑点。

其研究结果发现,

大部分的藻类无法利用强光,

或许在强光中能够存活,

但成长并不会增快,

而且没有一种澹水藻类能够在全日照(2,000 μmol/m^2/s)下成长。

研究发现的藻类强光阻抑点一般为200 μmol/m^2/s,

范围由甲藻纲的86 μmol/m^2/s 至硅藻纲的233 μmol/m^2/s 不等。

藻类种类光饱和点(±标准差)(mol/m^2/s)

硅藻纲(Bacillariophyceae)(22 种)84(± 8.1)

绿藻门(Chlorophyta)(9 种)211(± 58)

蓝藻纲(Cyanophyceae)(14 种)39(± 6.2)

甲藻纲(Dinophyceae)(17 种)47(± 6.6)

红藻纲(Rhodophyceae)(3 种)79(± 20)

在水草栽培的照明的强度使用上,

根据德国的研究介于5,000 至10,000 lux 之间,

而Tom Barr 认为大部分的强光水草缸,

水面的光合作用有效能量(PAR)大约为200 μmol/m^2/s,

换句话说,

我们栽培水草时的人工照明,

其实不但对水草有利,

对大部分的藻类而言也是最适合的强度。

由德国和美国的研究资料看来,

想要透过改变照明强度来抑制藻类,

其实并不容易。

至于光色的问题,

那就更複杂了,

因为每一种藻类偏好的光色并不一致,

何况是水体本身和水中有机质对不同光谱的吸收,

这些都是我们很难以掌握的。

对于藻类的防治,

还是得回归Tom Barr 所提出的诱发理论来控制。

对水体中藻类的正确认识与 合理科学利用

对水体中藻类的正确认识及合理科学利用 总述:正确认识藻类: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者,是水体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水体生产力的体现,明确藻类生长繁殖的生态意义。控藻是要让藻类在水体中生长繁殖,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更高一级来消化生长繁殖的藻类;通过精准地对于目标水域进行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的控制来调整水体水生动物生物种群数量与群落总量,准确地控制水体中藻类的总量。这对恢复水域生态系统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藻类的认识 平常我们一提到藻类,首先想到的是水体的富营养化现象,想到的是“蓝藻”的爆发,“水华”的发生,“藻毒素”对于人体的危害等等。这实际上是我们对藻类的一个很偏面认识,而事实上: 1、藻类是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是水体生产力的体现。 浮游藻类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属于初级生产者,体内具有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等将CO2、水体中的氮磷等无机物转变为葡萄糖等有机物,供其他次级消费者利用,这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浮游藻类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开端,是无机环境与有机环境的承接者,对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提供氧气、提供饵料、物质转化。 浮游藻类是水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所有高等水生生物的生存最终依靠藻类的存在。 2、藻类是自然界物质循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藻类的分子式近似地为C106H263O110N16P(藻类原生质)可以看出,自然界的碳、氮、磷的循环都得依靠藻类来完成,藻类在自然界中是很重要的一类物质。“8种科学的末日预言”中的第四条预言就是关于藻类的:藻类危机(有某一日,地球上的硅藻不利用太阳能将水形成氧气与氢气而是变种不能利用水分子或者其他的替代物,它有可能转化为利用盐为原料时,结果释放出氯气,没多少年就足以毁掉整个地球。),这足见藻类在自然界的重要性。 3、了解藻类生长的关联因素。 温度、水体的PH值、水体中的氮、水体中的磷、光照等等都对藻类的生长繁殖有关联。其中的温度、水体的PH值、光照等等都是自然界的因素,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水体中的氮磷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水体中的氮磷的含量高低不是决定水体藻类爆发的直接因素。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只是提供了一个“后缓支持”而已。控制水体中的营

如何控制水族箱中藻类的生长

如何控制水族箱中藻类的生长水族箱的藻类有很多种,有些藻类如果数量较少的话,还能帮助维持水族箱的生态平衡,但如果过量出现的话,就会破坏水族箱内的生态环境,不但会降低水族箱的观赏价值,还会影响其他水生物的成长。 罗汉鱼(详情介绍) 一、藻类形成的常见原因 1、鱼缸中的藻类滋生主要是由於水中过盛的营养物质而引起的。 2、当营养物质、氮、磷和有机碳是过盛造成的,这些过省养物质超过了水体和过滤系统的自净能力,同时为藻类生长创造了无比优越的环境。 3、特别是在光照充足合理的情况下,藻类生物会繁殖生长的更为旺盛和频繁。鱼缸中最为常见的藻类生物有,绿水、膜状藻、丝状藻、青苔、黑毛藻、矽藻等等。 4、绿水主要是水中累积有过量硝酸盐及磷酸盐而快速的生长繁殖。 5、膜状藻常出现在新缸或者频繁换水的水族箱中,它会抑制水草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使水草生长不良。青苔在未优养化至高度优养化的水质中均能生长。 6、有趣的是,藻类的量多或量少,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水族缸所设立的环境条件,有时我们的环境适合水草或鱼类生存,自然

藻类就少一点,或少到肉眼看不到。相反的,如果因为疏于照顾或设立条件不正确所经营的环境,这时藻类正好占到天时地利与人和而大量增生,一般我们所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这种“藻类共和国”泛滥的水族缸。所以藻类要多要少完全是操之在我们的手中,而不是藻类自己随便长出来的。即是黑毛藻(或称刷状藻)也不是随随便便会长在一个光合作用旺盛,繁花似锦的水草缸中。 罗汉鱼(详情介绍) 二、如何控制鱼缸藻类的方法 1、藻类能在水中迅速繁殖生长,藻类会消耗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水质环境中的pH值迅速上升,大量的死亡藻类会消耗掉鱼缸水环境中的大量氧气,从而破坏鱼缸的水质环境,影响水族类生物的成长。 2、当鱼缸出现大量的藻类时,养殖者可以调节好水的硬度、调节水温、稳定池水的pH等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3、常在水中有足够余氯的情况下,藻类繁殖能够得到有效抑制。同时,可以选择专用的除藻剂结晶硫酸铜,去合适的量,然後让其溶於水中,等待水呈现蓝色。这种专业的药剂极易溶於水,并且除藻的效果非常的好。 4、当发现鱼缸大量的繁殖藻类生物是,养殖者有必要为鱼缸更换新水,并且清洗鱼缸,将鱼缸壁上的藻类生活清除乾净,以此方法来清除水草。 5、同时,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还要定期的做好水质清洁工作,有必要定期的进行除藻,减小鱼缸出现大量藻类繁殖的机率。 藻类的出现一般都说明了你在护理水族箱的过程中是有问题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 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 答: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

(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 (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 (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 (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 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泳池藻类的去除方法

绿藻又称青苔,常出现在游泳池的池水、池壁、池底中,导致水质变色混浊,卫生不达标。 水的营养化是造成绿藻泛滥的原因。 池水中过多的绿藻导致底层的绿藻因阳光被阻隔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死亡,变成污 泥而衍生出厌氧性细菌,更加速水质恶化。 游泳池中长绿藻对管理者而言是最头痛的问题,下面针对游泳池水中藻类的生长特性介绍 一些去除的方法: 游泳池中经常出现的藻类: 1、绿藻 这是比较常见的藻类,常出现浮游在水中而使水色呈绿色,适应力较弱,只要对游泳池水作超氯消毒 (uper chlornation)(加大消毒剂用量)即可杀死。 2、黄藻 这种藻好生于池壁,大多数是由较浅的地方开始长,会在池壁上产生微黄的颜色,对化学药品容易有抗药性,所以除藻一次就要成功,否则就须更换杀藻剂种类,例如使用清水 清60杀藻剂或是5升无泡沫型除藻剂。 通常传统硫酸铜在pH=7.0时对此类藻会有效。 3、粉红藻 它是由一种名叫Methyloacterium的细菌族群(含有 Pseudomonas Bacillus Flavobacterium等菌种组合而成)组成,外观与藻类很相似,这种生物好生于池面的水位线上, 常于游泳池水面的池壁,有色痕迹,由于是介于水与空气之间,使用药剂杀藻效果不佳, 以人工方式,如刷子刷除是比较好的方法。 4、蓝绿藻或称黑藻 这是比较难缠的藻类,好生于池砖缝,呈堆叠状,对氯的抵抗可达40ppm,相当顽强。在尝试各种杀藻剂无效后,酸洗是唯一的选择。 游泳池中藻类的生长条件: 藻类除了呼吸与光合作用所需阳光、水、二氧化碳、氧气之外,还需要氮、磷、钾、锌等。其中除了雨水、风、打雷、落尘等自然现象所带来丰富的肥料外,泳客的汗水、油脂、皮肤代谢物更是绿色植物喜欢的有机氮肥来源。在这种适宜的条件下,游泳池内藻类的生 长是当然的,惟有靠消毒杀菌剂的事先防范与事后的除藻灭藻剂的补救才能免除藻类的灾难。事实上在有效的消毒杀菌条件下,足以把藻类孢子给破坏或抑制,游泳池内若有藻类 的产生,那代表消毒杀菌不完全,或消毒杀菌过程有瑕疵,而此时再消除藻类只是亡羊补牢,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要树立正确的水质管理观念。 消除藻类的方法: 1、移除

水生藻类及其探测方法简析

水体藻类及其探测方法简析 一、水体种常见藻类及其特性[1] 1、原核藻类 原核藻类是具有核物质,但没有核膜核仁,没有成形叶绿体等细胞器,具有光合色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包括蓝藻和厡绿生物 1.1、蓝藻 1.1.1、形态 蓝藻形态有单细胞、非丝状群体(片状、球形、椭圆形等)、丝状体(分支或不分支)等多种类型。蓝藻不具鞭毛,但有些丝状体可滑行,如颤藻属。具有细胞壁可被溶菌酶溶解。 1.1.2、原生质 质体内有环状DNA分子,没有蛋白质与之结合,无细胞器,只有膜状片层光合系统——类囊体。光合色素存在于类囊体表面,极少个体只具有光合色素,光合场所为原生质膜。光合色素主要是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胆素,藻胆素为一类水溶性的光合辅助色素,主要吸收绿光和橙红光。光能传递过程:光能→藻红素→藻蓝素→叶绿素a。蓝藻细胞大多呈蓝绿色,胞质内有气泡可调节沉浮。光合产物主要是蓝藻淀粉、蓝藻颗粒体和脂质颗粒等。另,一部分丝状蓝藻的细胞列中具有就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异性胞,它是由普通的营养细胞分化形成,具有较厚的胞壁,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将藻丝细胞分割成藻殖段进行营养繁殖,二是细胞内含固氮酶,可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 1.1.3、繁殖分布 蓝藻主要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断裂和形成段殖体进行繁殖。此外,少数种类进行孢子生殖,可长期休眠以度过不良环境。蓝藻不具有有性生殖。蓝藻的分布范围很广,淡水、海水中,潮湿地面、树皮、岩石都有生长,尤以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适应能力强。此外,还有一些藻类与其他生物共生,如和真菌共生可形成地衣。 1.1.4、价值与危害 蓝藻具有可食用,如发状念珠藻等、固氮,如满江红鱼腥藻等,稻田中放养

给水处理中藻类的去除

论文作者:彭海清1,谭章荣2,高乃云1,孟长再3摘要:原水中的藻类会产生异臭、异味,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国内外一些除藻方法和经验,并介绍了关键词:除藻氧化澄清气浮 1 混凝除藻投加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可同时去除浊度和藻类,出水中藻类数量<1000个/mL时所需混凝剂量远大于浊度<3 NTU 时所需的量。原因是粘土类胶体在ζ电位=-5 mV时即可完全脱稳,而藻类必须在ζ电位=0 采用混 凝法除藻时应根据藻的种类选择药剂。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例如番禺市沙弯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的投铝量从平时的1.2 mg/L增加到3.0 mg/L,可使沉淀池出水的浊度降至1~2 NTU以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去除绿藻一般需要预氧化,预加氯时其去除率约为95%~98%,无预氯化时其平均去除率为85%(如果考虑到预加氯会产生三卤甲烷,也可以用其他氧化剂)。蓝、绿藻会产生臭味,甚至含有毒素,并且会分泌黏液造成配水管网中出现后絮凝现象,此种分泌物又可能转化为三卤甲烷母体,因此是水处理中较难去除的藻类,也是多数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生长的藻类,它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另外,藻类代谢产生的有机物对絮凝和过滤也有影响,其原因是该有机物中的酸性物质与混凝剂(铁盐或铝盐)的水解产物发生反应,生成的表面络合物附着在絮体颗粒表面,阻碍了颗粒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增加混凝剂的投量,补偿由于表面络合物的形成对颗粒脱稳和絮凝造成的影响[1]。 2 直接过滤除藻直接过滤不适宜处理含藻量极高的水,这时应在过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但这样还可能出现滤池出水含藻量>1000 个/mL 沉淀或澄清构筑物的类型很多,可除藻率却不相同。例如用静沉池处理泰晤士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59%,可是它处理衣阿华河水时,除藻率为37%(硫酸铝混凝)~97%(石灰软化)。应用澄清池处理波兰河水时,平均除藻率为85%~86%(无预氯化)、95%~97%(预氯化),并且浮游动物量也相应下降93%~96%(无预氯化)和99%(预氯化),因此澄清池的处理效果优于静沉池。直接过滤适用于原水中藻类和悬浮物数量较少的情况,该工艺的关键是滤速的大小。采用均质砂滤池或双层滤料滤池进行直接过滤的工艺,藻类去除率约为15%~75%。若进行预氯化并在投加混凝剂后采用白煤—砂双层滤料滤池直接过滤(滤速<3 m/h),则藻类的最优去除率约为95%。但是当原水中藻量>1000个/mL、白煤粒径为0.9 mm或藻类数量>2500个/mL、白煤粒径为1.5 mm时,过滤周期明显缩短。昆明五水厂原水藻类数量平均为30 500个/mL,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法除藻(双层滤料:陶粒粒径为2.0~2.5 mm、高为700 mm,石英砂粒径为0.6~1.2 m m、高为500 mm,滤速为6~10 m/h),其去除率平均为96.4%。[!--empirenews.page--] 将马德里的西班牙河水作为原水进行的半生产性试验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双层滤料滤池的藻类去除率为63%~98%,其中以同时投加10 mg/L的硫酸铝和0.5 mg/L的活化硅酸时效果最好,但因原水中藻类数量>2500个/mL,致使滤池的工作周期仅为6 h 3 沉淀或过滤除藻向反应沉淀池中投加粉末活性炭(PAC)作为助凝剂(可有效去除泥土气味),可以强化反应、沉淀效果,特别是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此法可作为应急措施。1995年5月,美国芝加哥的供水部门在夏季到来之前就开始投加PAC(投量约为2.4 mg/L);当水中出现甲基—异冰片(MIB)时(7月中旬),将PAC的投量逐渐增加到11 mg/L;夏季过后,PAC的投加量随MIB浓度的减小而减少,当PAC的投量减到1.2 mg/L时再持续投加1个月,在此期间若MIB浓度降到5μg/L 则可停止投加PAC。日本的高桥和孝等人对以水库水为水源的某水厂(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全年的进、出水进行监测,得出蓝藻6月—10月数量多、硅藻9月—转年4月数量多。同时证明,只要藻类的数量不太多,常规处理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性能[2美国的Pakmer 教授研究了水中藻类对过滤效果的影响:当藻类数量<500个/mL时,不会引起滤池堵塞;当藻类数量为500~1000个/mL时,滤池有稍许堵塞;当藻类数量为1000~2000个/mL时,有明显堵塞现象;当藻类数量>2000个/mL时,会出现严重堵塞。上海市月浦水厂自陈行

水体藻类浓度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

水体藻类浓度在线检测系统的设计 黄建美 1 张戈 2 (1、江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9 2、江西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西南昌330002) 引言近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湖泊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体生物因藻类过度繁殖而缺氧死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加强对水体藻类的繁殖检测尤为重要[1-3] 。水体藻类色素作为鉴定不同藻类和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特征标示物。通常以叶绿素浓度来反应藻类浮游植物繁殖程度。其中叶绿素a 是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参数,通过有效方法来检测a 浓度达到检测水体藻类繁殖程度的目的[4]。 对选取规范方法、超声波法、反复冻融法、延时提取法、热丙酮法、丙酮加热法、热乙醇法、混合溶剂法是常见的8种检测方法。但这8种方法都需要提取样本,并在实验室内完成叶绿素a 的测定[5] 。其操作复杂,不能达到在线检测的效果,效率低下。 作者结合自动化控制、传感器、荧光检测、和通信技术,并通过相关实验数据,设计出一套能够实时检测叶绿素a 浓度的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灵活性强、测量数据准确等优点。1检测方法及原理藻类叶绿素a 的检测采用荧光发射原理。紫外光照射物质分子时,受激发分子以辐射形式将其吸收的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会发射出波长大于激光。对于不同荧光物质其分子结构和能量分布不同,显示出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特性也不同[6] 。叶绿素a 在受光435nm 波长光激励时,a 分子发出荧光峰值波长为685nm ,其中发光过程在激光停止后约10-8s 内停止。只要激光的光强一定,荧光强度随着a 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经过在紫外光的激发下,a 分子所发出的荧光强度为:(1)其中,k 为仪器常数;Q 为物质荧光效率;I 0为激励光光强;c 为物质浓度;b 为样品光程差;ε为摩尔吸收系数。 将(1)式取对数得:(2)其中,只要k ,Q ,I 0,b ,ε一定,A 、B 、C 也就是定值,a 浓度C 和荧光强度F 成数学关系。通过光学传感器对荧光的强度进行检测,能推断出叶绿素a 的浓度。2检测装置及系统结构设计2.1荧光检测装置设计 图1荧光检测装置刨面图 装置为钢制T 形,长15cm ,内直径5cm ,外直径6cm ,内壁有反光性高铬涂层。其中紫色激光头功率为50mw ,中心波长435nm ,光源具有高稳定性、强持续性以及高亮度、低损耗等特点。激光射出后通过435nm 干涉滤光片,滤出光波能保证叶绿素a 达到最佳激励。激发光透过滤光片射在分光棱镜上将光一分为二,射入测量槽内的是有用光,射向光电二级管1的是参考光。整个装置浸水后,槽内被水填满,滤网杂物挡在槽外,保证检测可靠性。435nm 波长的有用光与测量槽内水中的叶绿素a 发生荧光反应射出荧光。该光的中心波长为685nm ,装置内装有干涉滤光片下方再放置凸透镜,焦点处安装光电二级管2将荧光汇聚减少能量的损失。整个装置在水下工作,其密封性良好,保证了各个器件正常可靠工作。 2.2在线检测系统结构设计为实现在线检测目的,装置安装在遥控小船上,船上安有自动升降杆,装置固定在升降杆上,C8051F020单片机控制连接升降杆的步进电机,使装置水中自由升降。光电二级管1和2测量电压值分别经过DSP 放大电压后,送入单片机两路12位A/D 转换端口进行同步采样。对参 考和可用光作除法剔除整个系统因各种原因造成光源不稳定性带来的荧光值的浮动现象,减小外界光源对检测系统影响。通过控制电路对激光头的电流调解实现光强可调。 图2系统结构框图 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选择nRF2401无线收发模块,其传输数据速度快,外接天线能达几百米距离。模块的工作电压和单片机的工作电压一致,简化了电路设计。岸边检测人员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实现远距离在线检测。数据传输方式为半双通方式,如图2所示。 2.3信号处理电路设计藻类繁殖情况不同,其叶绿素a 浓度也不同。当紫色激光头对其进行照射时,发出的光强也有较大差距。当叶绿素a 浓度比较低时,二级管2采集的光电信号将非常微弱,故必须用特殊放大器对其进行信号放 大,否则无法到达采样电压。 选用运放型号是ICL7650。该运放可分辨10-12A 电流,采用CMOS 工艺集成的载波稳零高精度运放,具有响应快、体积小、稳定性好等特 点。其接法如图3,光电二级管反偏接入直流电源端,C 55起稳压的作用。光电二极管为美国PSS 系列低暗电流光电二极管,其响应度高、暗电流 低、体积小、重量轻,广泛用于微光探测仪器仪表中。R 54、R 55、C 56组成反馈补偿网络降低宽带。芯片10脚直接输入单片机的A/D 采样端。3实验结果与分析为检验系统可行性,用浓度为0.1μg/L 藻类溶液配置不同浓度溶液, 分别为:25%~100%。调节激光头光强,选用光强为60Lm/m 2的调制光照射不同浓度藻类溶液。单片机处理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的电压信号 得出以下实验数据。摘 要: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生物缺氧死亡是造成水华现象的直接原因。根据藻类叶绿素a 荧光发射原理,分析其光谱特性,设 计藻类浓度在线检测系统。系统由荧光检测装置、采样控制电路、无线发射模块和计算机监控系统组成。 关键词:水华;藻类浓度;叶绿素a ;荧光检测 á(1) á? F kQI e ááa a lg() C A B D F áá2.3 2.3 lg(),,A kQI B D kQI b b 图3运放硬件连接图 20--

藻类的控制

摘自《沼泽缸之家》 好久沒從德國訂書了, 在忍耐了好一陣子以後, 上個月我終於購買了三本德國的水族圖書, 老實說我出手得有點勉強, 我現在已經習慣閱讀學術研究文獻, 對於休閒嗜好等級的圖書刊物, 早就已經興趣缺缺。 不過能夠藉由書籍來看看目前德國水族界的進展, 也是另一種不錯的管道, 畢竟平面媒體還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這次要探討的, 是德國知名水族網站aquamax 的站長Bernd Kaufmann 先生所發表的專書「水族缸藻類手冊(Algen-Fibel Aquarium)」。 本書可說是Bernd Kaufmann 先生將其網站內有關藻類的文章, 進行了一次彙整並稍做補充, 組成了一本總頁數達96 頁且搭配了約200 幅照片的圖書。 這是很不容易呈現的一個作品, 至少在台灣,

我很難想像一本專談藻類的書能有多大的銷售量, 德國人的閱讀風氣很是令人欣賞。 德國知名水族網站aquamax 站長Bernd Kaufmann 先生。 言歸正傳, 先前為了忠於aquamax 網站的原汁原味, 我在翻譯發表時並未做任何的修飾或評論, 也就是內文的看法並不等於我的想法。 現在我買書回來了, 總算可以從一個讀者的角度, 來探討作者Berned Kaufmann 的論點了。 本書的架構分成了幾個大單元, 分別探討了自然界和水族缸中的藻類與水草、換水、水族缸中最重要的藻類,另外還有藻類、食藻生物和對抗藻類的水草等小圖譜。 不論是在Bernd Kaufmann 的圖書或網頁內, 有關藻類的名稱鑑定和精美的顯微圖片, 學名的正確性是無庸置疑的(或許吧), 而照片的品質也是令人讚嘆的。 至於在水族缸藻類手冊一書中的爆藻論點, 也是維持了和aquamax 原網站相同的看法。 這方面我個人就有不同的意見了。 我們做詳細的調查和觀察,

藻类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藻类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10级生物科学班,100650103,玉罕务 (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由于藻类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能够及时准确、综合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状况。且大量研究表明,藻类在水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指示作用。为此,利用藻类来评价和监测水质日益受到重视,利用藻类进行水环境监测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本文综述了藻类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应用方法和特点,为综合监测和治理水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藻类;水质监测;方法 Abstract:Since algae is sensitive to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 changes, it can reflect 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ituation in a timely manner. An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algae in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has important biological indicator.Therefore, using algae to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water quali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method of using algae in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mature.This paper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algae in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for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support. Key words:alage; water monitor; methods 藻类为低等植物,藻类形态结构非常简单,整个有机体都能吸收营养制造有机物,其繁殖方式简单,通常以细胞分裂为主,当环境条件适宜、营养物质丰富时,藻类个体数的增长非常快。由于藻类对水质环境变化敏感,其群落的种类组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第52卷第4期 2006年8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J.Wuhan Univ.(Nat.Sci.Ed.)Vol.52No.4 Aug.2006,487~491 收稿日期:2006202228 通讯联系人 E 2mail :Huzy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7862680.html,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资助(2002AA60102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资助(2002CB412309)作者简介:凌晓欢(19822),男,硕士生,现从事藻类水质净化研究. 文章编号:167128836(2006)0420487205 两种藻类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 凌晓欢1,2,况琪军1,邱昌恩1,2,胡征宇1 (1.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 要:借助人工装置和露天水池,通过分析实验水体中氮、磷元素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实验室条件下一种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露天小型生态系统中寡枝刚毛藻(Cladophora oli goclona K ütz ).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绿球藻在高浓度氮和磷的污水中生长良好并维持较高的氮磷去除率,在6天处理期间,人工污水中总溶解性氮、硝酸盐氮、氨氮、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6.2%,37.8%,98.4%和79.3%;在对天然湖泊水的处理中,绿球藻对总溶解性磷的去除率在第5天为79.2%.室外条件下,该刚毛藻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维持自身正常生长代谢,从而降低水体的电导率和改善水质.根据本次研究,结果两种被试藻类均可作为污水处理用藻类,其中Chlorococcum sp.适合用于静态水体的修复与改善,Cladop hora oli goclona 适合于流动水体的减负与治理. 关 键 词:绿球藻;刚毛藻;氮;磷;水质;净化中图分类号:X 171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应用藻类进行水质净化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1].早期主要是应用微型藻悬浮培养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相关技术有藻菌氧化塘、高效藻类塘、活性藻 [2] 等.由于微型藻 悬浮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如过量藻体不易收获、出水中仍有藻类细胞残留等问题,科学家们随之将研究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固着藻类的研究与应用上,如:固定化藻类技术[3]和藻菌生物膜技术.Da Costa [4]的研究结果证明,固定化藻类不但能有效去 除污水中的氮磷营养,对去除镉和锌等重金属离子也效果显著.由于受限于固定藻类用载体的成本较高,以致该项技术仅停留在实验室规模的研究和探索阶段,至今未见大规模实际应用的报道.吴永红等[5]以高分子材料的人工水草作为藻菌生物膜载体,用于改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同样获得较为理想的水质净化效果.为了进一步挖掘和筛选能有效净化污水且藻细胞易于收获的藻种,拓展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研究了一种极为耐污的 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寡枝刚毛藻 (Cl adop hora oli goclona K ütz )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对二者各自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分析,同时对藻类水质净化的优势进行了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室内实验藻种与培养条件 绿球藻(Chlorococcum sp.)采自美国亚里桑那州一家污水处理厂,应用微藻分离纯化的方法,用B G11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后保种培养.在无菌条 件下,将琼脂培养基上的单个藻落转接到B G11液体培养基中,置L R H 22502G 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温度(25±1)℃,光照强度35~40μmol/m -2?s -1,在获得足够生物量后用于污水处理试验. 实验污水分别为人工合成污水和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人工合成污水配方为:NaNO 30.425g 、(N H 4)2SO 40.075g 、MgSO 4?7H 2O 0.025g 、Ca (H 2PO 4)20.03g 、Na HCO 30.30g 、FeCl 30.0015g ,用自来水定容至1L.天然富营养化湖泊水采自 武汉东湖茶港湖区,经25号浮游生物网过滤去除明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复习过程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 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 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 答: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

(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 (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 (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 (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 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水源水中藻类监测及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水源水中藻类监测及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经济的增长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水源水库水体逐渐从贫营养、中营养向富营养状态转化,藻类的生长直接影响净水处理工艺及供水水质安全。黑河金盆水库作为西安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水体水质由水库建成时Ⅰ类逐渐变化为部分指标超过了Ⅲ类水,藻细胞密度峰值含量超过1700万个/L。因此,以黑河金盆水库为典型水源水库,研究水库藻类生长动态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结合现场在线监测和取样实验室监测,对黑河金盆水库浮游植物以及其它水质指标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4-5月和6-12月是藻类生长的两个特征阶段。在前一阶段,随着水温的升高藻类数量迅速增加,水温与藻类呈现良好的相关性,优势藻种为绿藻、硅藻;而后一阶段,由于受到降水光照的影响,藻类数量先降低后增加,峰值出现在7月中下旬,优势藻种为绿藻、蓝藻。氮磷比值在18-56之间,表现为氮过量,磷为限制因子,藻种群密度高峰值主要受到磷含量、光照和水温的影响。监测期间黑河水库出现富营养型浮游植物指示种群,如栅藻、铜绿微囊藻、小球藻、直链藻等。(2)黑河水库在夏季出现热分层现象,表层与底层水温相差近20℃,水深30-40米处为温跃层。在春秋两季,水体温度分层变化不是十分显著,没有典型的“温跃层”,但是水体垂直剖面上水温“上高下低”的分层结构依然存在。这种温度分层有效限制了上下水团混合,形成溶解氧分层,使得水体下部成为厌氧区。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夏季库心区底层厌氧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为1mg/L,氨氮、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为表层水体的15倍、3.16倍和6倍。(3)黑河库区上游水质与库区水质对比表明,上游水质与库中水质季节变化趋势相同,但水库上游主要水质指标如氨氮、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均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而库区水质指标均高于上游水质,分析认为黑河水库上游水质对库中水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水库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内源污染所致。(4)藻类生长悬浮特性及抑制中试试验表明蓝藻集中悬浮在水体2-3倍透明度水深区,而绿藻集中生长在0.5倍水体透明度水深区。在下向流速为1.5cm/min时,蓝藻竖向分布均匀,光补偿点以下藻类无上浮现象。在此流速下白天运行12小时可使得上层水体中蓝藻数量减少21.03%,光补偿点处蓝藻数量减少31.09%。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环境工程; 浮游植物; 垂向分布; 黑河水库; 悬浮特性

藻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的去除

蓝藻污染控制及藻毒素去除 1研究背景 1.1蓝藻污染的现状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水生生物,通常数百个蓝藻细胞聚在一起,由于细胞中含有气泡核,所以蓝藻能浮游在水面。浮游在水面的蓝藻群体增值到一定程度便形成水化现象。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据报道我国近几年蓝藻污染事件频发,导致大规模水体被污染。其中,滇池、玄武湖、太湖等淡水湖先后爆发蓝藻污染事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蓝藻的泛滥, 会造成鱼虾死亡, 导致水体污染,水道堵塞,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 蓝藻还会分泌产生藻毒素。 1.2藻毒素的危害 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会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 有数据表明,蓝藻毒素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的医务人员曾对蓝藻毒素做过相关的研究, 结果表明,蓝藻毒素与乙型肝炎、黄曲霉素三害联手 ,诱发肝癌的概率远大于单一因素或双害因素的致癌概率.实验表明,携带以上三种毒素的转基因鼠肝癌发病率半年达到了32% , 而一年后更是高达56%以上.而且,蓝藻毒素能引起学龄儿童的肝损伤, 从小埋下罹患肝癌的祸根.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综上所述,蓝藻大范围的爆发会对水体造成严重影响。首先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会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阳光难以穿透

水层,从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对水生动物有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和一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其次暴发的蓝藻多数具有毒性,其释放的藻毒素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会对人体及牲畜的健康产生影响,更有报道有动物或人类饮用或接触含藻毒素水而中毒甚至死亡。所以,蓝藻污染控制的技术及藻毒素的去除技术对保证安全用水及人体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蓝藻类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目前蓝藻污染控制单元技术可归结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等三种。 2.1物理法 2.1.1微滤机过滤法 对于低浊高藻的湖泊水可用微滤机除藻。微滤是一种简单的物。过滤方法,采用滤网以除去水中大于或等于滤网孔径的浮游动物和藻类。1980~1981年,湖南大学与抚顺自来水公司对大伙房水库水行微滤机除藻试验【1351,使用国产II号网(径100,纬700),微滤机产水量可达30.7~127.2 m3/m2h,藻类去除率平均为61%,浮游动物去除率可达99.7%。虽然滤网对藻类的去除效果优于混凝沉淀,但对浊度、色度、CODM。的去除率都很低,远不及混凝沉淀。

有害藻类的控制与清除方法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常遇到杂藻繁生的情况,危害很大。常见的在养虾前期,肥水阶段,池中常生长丝状的绿色藻类,似絮状棉花,这是绿藻的一种,群众称为青苔,能使虾池水变清、变瘦,水中浮游生物难于繁殖,不利于对虾生长。 当温度高、雨水多时,虾池水变淡后,在淡水养殖区的鱼虾池中常繁殖微囊藻,称为“水华”或“湖靛”。这些杂藻类对虾养殖危害很大,严重时会使鱼虾大量死亡。现将其生成原因、危害、控制与清除的方法加以介绍。 一、有害杂藻生成原因 1、青苔的形成原因 冬闲季节虾池有积水,有藻种生存,养虾前清池未用药物杀死,虾池纳水较浅,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时,施肥量过大,环境适合,青苔就长出来。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繁殖量逐渐加大,若池中青苔少量时,它可以作为对虾部分饵料,亦是虾池小型甲壳类如糠虾类的栖息场所。也可以作为对虾防敌害生物侵袭匿身的场所。往往随水温的升高,青苔大量繁殖起来,对养虾危害很大。 2、微囊藻的生成原因 微囊藻是高温藻类,水温20℃以上,便开始快速生长,夏季繁殖速度极快,生长旺盛,在淡水的鱼虾塘水面形成一层翠绿色,称为水华或微囊藻水华。其主要种类是铜微囊藻和水华微囊藻。其能快速繁殖的条件是:(1)在水流交换差的鱼虾塘容易大量繁殖。(2)强光、高温和碱性水体会迅速繁殖生长。(3)水体中氮和磷是与微囊藻生长、繁殖关系最大的因素。当水体中三态氮和可溶性磷含量大,其他藻类生长良好时,能抑制微囊藻的生长、繁殖。相反,当水体中三态氮,特别是可溶性磷较少时,其它藻类的生长、繁殖就会受到抑制,而微囊藻能得到大量的繁殖。要控制微囊藻的繁殖,就要控制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以及两者的比例。水温15℃以下便不会繁殖了。(4)虾池前期施肥量过大,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后期少施肥或不施肥,藻类大量死亡从而形成微囊藻水华。(5)未搭配食这些藻类的鱼类,如罗非鱼等。 二、杂藻的危害性 青苔大量繁殖起来后,吸收池水的无机盐类,水中营养成份下降,浮游生物繁殖不起来,使虾池透明度加大,池水清瘦见底,对虾天然饵料匮乏,影响对虾生长速度。虾苗游泳时会被缠绕在青苔里面或者弹跳起来搁浅,活活致死。青苔繁殖一段时间之后,大量死亡腐烂,沉入池底变臭变黑,造成水质、底质恶化,影响对虾生长,甚至会造成对虾大量死亡。 鱼虾池中微囊藻是属于蓝藻门,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华微囊藻。其主要危害是: 1、大量繁殖后抑制其他浮游植物生长和繁殖,降低水中溶解氧,与养殖的动物争氧,阴雨天易缺氧。使水体老化,不利于鱼虾的生长。 2、其强烈的光合作用能使池水pH值大大提高,常达10左右,使鱼虾难生存,此时,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易使鱼体缺乏维生素B1。 3、微囊藻大量繁殖后,一段时间后便会死亡,藻体蛋白质分解后可产生羟胺(NH2OH)、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毒死鱼虾类。 4、会使水中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

最新藻类的检测和计数

藻类的检测和计数 个体记数法 方法依据和适用范围 方法依据:《含藻水给水处理设计规范》GJJ-32-89。 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用光学显微镜计量水中的总藻量的方式。 试剂 鲁哥氏液 配置方法:碘化钾60g ,溶于200mL 蒸馏水中,加碘40g ,溶解后加蒸馏水至1000mL 。 仪器 光学显微镜 藻类沉降筒 定量标本瓶 计数框 分析步骤 将含藻水样摇匀后倒入1000mL 圆柱形沉降筒中,然后再加入15mL 鲁哥氏液摇匀固定,静沉24h 后,用虹吸管小心吸出上部清液,将剩下的20~25mL 的浓缩液摇匀,移入30mL 定量标本瓶中,然后用上述吸出的上清液少许,分别冲洗沉降筒三次,每次的冲洗液一并移入上述30mL 的定量标本瓶中。 计数前,应注意观察定量标本瓶中样品的实际体积数;如不足30mL 应用蒸馏水加至30mL ;如超过30mL ,则用吸管小心吸出多余的清液,然后用左右平移的方式摇动200次,立即用0.1mL 的吸量管精确吸出0.1mL 标本瓶中部的样品,注入容积为0.1mL 的计数框中,小心盖上盖玻片,在盖上盖玻片时,要求计数框内没有气泡,样品不溢出计数框,然后在10×40或8×40倍显微镜下进行计数。框中的分配既要注意均匀性,又要注意随机性。同一标本的两片计数结果与其均数之差距如不大于其均数的±15%,则这两个相近的值的均数即可视为计数结果。计算公式: 式中: C —计数框面积 (mm 2); F S —每个视野的面积 (mm 2); F N —每片计数过的视野数; P N —每片通过计数实际数出的浮游植物的个数。 N N S P F F C L ???=1.0301水中的浮游植物的数量

藻类的控制与去除

藻类的控制与去除 在相对封闭的水域,如湖泊、水库、储水池等,由于受到污染而发生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会增殖剧烈,因此,消除藻类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影响,关键 要限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一、库区采取的措施。 ①物控制是绿色的控藻技术。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通过在东湖放养鲢、鳙鱼,使其14年未再爆发水华。此外,还可利用藻类病原菌、藻类病毒以致藻类繁殖。②清除底是彻底的去除内源性营养盐的方法,但也具有风险,因为底泥中的污染 物会重新进入水体,宜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③解层技术是常用的物理方法,即人为地使水体水层混合,消除热分层及由此引起的利于藻类繁殖的条件。英国在一些面积大于1Km2和水深大于10m的水库中应用暴气或推流系统来防止水库热的分层,但对水深小于10m的水库,则因水浅 而难于使用曝气系统。 投加硫酸铜是应用最多的化学方法,但是硫酸铜的投加量较大,须保证浓度1.0mg/L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藻类生长,会使水中铜盐浓度上升。铝盐、铁盐、钙盐都是有效的营养物钝化剂,它们可以沉淀水体中的氮和磷,在美国许多湖泊水库的应用中,成功地去除了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 改变水体的pH值,向水中投加石灰提高pH值,有助于抑致藻类的生长。 美国有一种产品称为Aquamats,具有很强的摄取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能力,将此产品置于水体中,它们抢先摄取氮磷等营养物质,光合作用之后可产生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藻类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其生长受到限制,其作用相当于 一人工湿地。 在取水口种植芦苇等植物,拦截藻类进入水厂。 二、水厂采取的措施。 当水中藻类随取水进入水厂,则需在水厂采取杀藻除藻措施。 预氧化杀藻是常用的一项除藻技术。常用的预氧化剂有氯、二氧 由于ClO2氧化时向ClO2ˉ和ClO3ˉ的转化率为70%,所以ClO2投加量不宜超过1mg/L,这个投加量对含藻量高的水是不够的,所以限制了二氧化氯用作预氧化剂的使用。(在欧美有一些国家严格控制投加量。) 高锰酸钾预氧化杀藻,由于其氧化能力较弱,杀藻效果不如前几种预氧化剂。但是,上述几种氧化剂杀藻时会导致藻细胞的破坏,使水中臭味物质以及藻毒素含量增大,造成二次污染。高锰酸钾杀藻时藻细胞内溶物基本不外泄。此外,高锰酸钾预氧化迄今尚未发现对人体有害的氧化副产物,所以是比氯、臭氧和二氧化氯更安全的杀藻剂。高锰酸盐复合剂(PPC)由于主、辅剂的相互协同效应,使 其杀藻效果显著提高。 混凝是城市水厂净水工艺不可缺少的主要单元,也是除藻的主要方法,由于藻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