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

合集下载

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

• 克罗地亚的普拉,也是古罗马名城,保存 有一座奥古斯都神庙
• 突尼斯的杜加遗址 也有很多古罗马神庙
• 在意大利蒂沃利有座圆庙,也是祭祀灶神 的,美国白宫就是仿照它的
• 罗马的古广场原本是各种神庙最多的地方, 但无一座完整留下来,只有农神庙的前廊 尚存,农神是宙斯的父亲,祭祀农神的节 日后来演化为狂欢节
关岳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寺庙古建筑。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原为 清醇亲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亲王庙, • 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遂称关岳庙,又 称武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有宰牲 亭、神库、神厨,后院有正殿、后寝殿及 东西庑殿。
“坛”、“庙”的释义
• • 一般而言,祭祀自然神多为坛祭(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用庙 祭),人文神祗多用庙祭。 东汉许慎《说文》:“坛,祭场也。”即封土为祭祀的场所。为了与天地、 日月、星辰、山川诸神沟通,祭祀活动在露天进行,这种仪式从先秦一直持 续到明清。在先秦,凡属重大仪典,如诸侯会盟、誓师、封禅、拜将等,都 在坛上举行,汉代以后礼制完备,坛不再用于祭祀天地以外的其他用途。 《说文》:“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专为尊崇祖先的建筑。但先秦时 代,按宗法制的要求,帝王重大事件亦多在庙中举行,故从广从朝。(佛教 寺庙的“寺”,来源于汉代的高级官署——鸿胪寺,“庙”也是由祖庙之庙 借用移来。) 祭祀自然神多以牌位(木主、石主)作为祭祀对象,“坛而不屋”,露天而 祭;太庙、祖庙,古代设尸而祭,以后仍用木主,宋元以后亦用“神御” (画像);而一般名人祠,以立偶像者居多。
• 早期神庙的模型,出土于Argos的赫拉圣地
• 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帕埃斯图姆, 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地,保留了三座神庙, 其中二号殿,又称波塞冬神苗,保存最为 完好

中国古代建筑3—坛庙建筑讲解

中国古代建筑3—坛庙建筑讲解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 雷、电、社稷、先农之坛,五岳、四海之庙 等等。 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西有 华山、北有恒山、南有衡山、东有泰山、中 有嵩山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
三、现存著名坛庙
太庙和社稷坛 天、地等坛 文庙——曲阜孔庙,武庙——解州 关帝庙
1.太庙和社稷坛
太庙与社稷坛是按照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 城“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建造的。二者位于 天安门两侧,从而加重了皇城中轴线上天安门 的重要地位。 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表达了我 国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的思想观念。社稷坛 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民以食 为天”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古代帝王乞求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思想。
第三节 坛庙建筑
一、坛庙建筑的起源
坛庙是祭祀性建筑物,它是遵从“礼” 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因此,也称礼制 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其建 筑规模之大,建筑造型之精美,达到了相当 高的程度。同为祭祀建筑的坛和庙,在建筑 形式上有所不同,祭祀对象有区别,使用者 也有不同。 思考:坛和庙的区别?以及你所熟悉的坛庙建筑。
2.庙
庙,主要是用于供祀祖宗、圣贤、山 川的屋宇建筑,建制类似于宫殿,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源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中 国庙祠祭祀文化,包括皇家太庙祭祀、臣 民宗庙祖先祭祀和先圣神灵祠庙祭祀等。 如:太庙、文庙、武庙、各种家族祠 堂等。
二、坛庙建筑的分类
坛庙的分类主要有3种: 祭祀祖先的宗庙、 奉祀圣贤的庙 、 祭祀山川神灵的庙。
声音——回音建筑
回音壁:皇穹宇外围是一座圆形围墙,高约6米,半径 约32.5米。墙的弧度十分规则,表面极其光滑,对声波的折 射比较规则。人们在墙的不同位置面墙说话,站在远处墙边 的人,能十分清晰地听到,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 秘气氛。 三音石: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在靠台阶的第一块石板上 站立,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掌, 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掌,可以听到三 声回声 。 圜丘坛:站在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小声说话,却显得 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 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果。

第五章 坛庙

第五章 坛庙

第五章坛庙基本内容一、概述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臆想的活动仪式的通称,它的出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

坛庙主要有三类:1。

祭祀自然神。

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云雷雨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庙等。

2、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

3、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二、实例1、北京天坛2、北京社稷坛3、北京太庙4、太原晋祠5、曲阜孔庙如何读文1:坛庙的主体建筑是坛(露天祭台)与庙(殿宇),分析二者在不同地域、民族及不同历史阶段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关对于祭祀对象的研究:《神灵与祭祀》)2:总结不同类型的坛庙在祭祀对象、方位、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比较皇家坛庙与地方祭祀建筑的不同。

参见(曹春平论文)3:都城与礼制建筑南郊祭天是皇帝代表自己的臣民与上帝之间的沟通,祭天的资格是天下共主的象征,祖(太庙)是祖先,社(社稷)代表以农立国之国家,因而礼制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成为都城的一个组成部份。

他们各自与宫城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如何读图1。

注意坛庙总体布局,体会如何利用不同的建筑组织空间序列。

参考傅熹年先生的研究成果,你认为傅先生的分析方式有道理吗?(引用傅先生的图)2。

读光盘时,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应注意建筑色彩、彩画等小木作所表征的等级;如何读典例不同类型的坛庙在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可选择某一类型的坛庙分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群体1:分析总体布局的特点。

2:体会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如何满足精神的功能。

单体1:如何突出主体建筑。

2:分析建筑在体量、形式、装饰、色彩、用料等方面的特点。

3:单体中各种因素如何体现等级,并着重分析其象征意义如何思考1. 能否找到一些国外古代的相似性质的建筑?如果有,分析其异同;如果没有,为什么?2:在坛庙建筑中,通过那几种手段达到情感的积累,用以进行不同的祭祀活动;对今天的设计有何启示?。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皇穹宇 室内神位
皇穹宇 回音壁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内望
圜丘 局部
连接圜丘与祈年殿的甬道
社稷坛
主体建筑:一座方形的坛,两座5间的殿 坛上铺五色土:东方青龙位用青土
西方白虎位用白土 南方朱雀位用赤土 北方玄武位用黑土 中心部分用黄土
北京社稷坛
社稷坛棂星门
(中祀)
五镇:祈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巫闾山ຫໍສະໝຸດ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江、河、淮、济
2、祭祀祖先:太庙-帝王祖庙
祠堂、家庙-臣下祖庙
3、祭祀圣贤: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等
三、实例分析: 天坛
组成:圜丘、皇穹宇、祈年殿
祈年殿
明初:天地合祭—大祀殿(矩形平面) 迁都北京后:天地合祭—大祀殿(圆形平面,三重檐)
门前石坊及棂星门
孔庙大中门
奎文阁
碑亭俯视
金代碑亭梁架及宋金石碑
大成门及大成殿
大成殿
社稷坛 南门
社稷坛 祭殿
孔庙
由南而北,分为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布置牌 坊和棂星门,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 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有长方平面的院墙,四角置角楼, 近似宫禁制度。再进,为宏伟的奎文阁,奎文阁后即为 孔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一组。
奎文阁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其间有碑亭十三座, 重檐高阁,碑体硕大,为历代帝王所立。
坛庙
一、坛庙建筑的产生与作用 1、产生:源于祭祀 2、作用:助人伦、敦教化、规范社会秩序、
维护统治权威的作用——礼制建筑 二、类型
1、祭祀自然神: 皇帝亲祭:祭天(天坛)地(地坛) (大祀) 祭日(日坛)月(月坛) 祭农(先农坛)桑(先蚕坛) 祭国土政权(社稷坛)

中国礼制坛庙

中国礼制坛庙
式、装饰、色彩、用料也必须符合等级规矩。这种主次
分明的艺术形象,不但显示出礼仪制度的严肃性,也符
合统一和谐的美学法则。⑤运用象征手法。为了启示人
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加它们的神圣性,坛庙建
筑中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的和伦理的涵义。如明
堂上圆象征天,下方象征地,设五色象征五方、五行、五
中国古代礼仪性的祭祀建筑。主体建筑是坛(露天
的砖石台)和庙(殿宇),此外,还有安放神主(牌位)
的享殿,斋戒的寝殿(斋宫)或更衣的具服殿,雨雪日
拜祭的拜殿,储放祭器、祭品的神橱、神库,屠宰牺牲
物的牺牲所或宰牲亭,以及门殿、配殿、井亭等附属建
筑。祭祀礼仪是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王朝的重要政治制
又称丘,是祭祀各类神灵的台座。祭祀的种类有天、地、
日、月、星辰、土地、农神、谷神、蚕神、山川、水旱、
灾戾等。京师有全套祭坛,除天地日月外,府、州、县
也有相应的一套。④祠庙,是列入朝廷礼制的祭祀庙宇。
其中一类是祭祀朝廷表彰的历史人物,如北京历代帝王
庙、山东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孟轲庙、山西解州关帝庙、四川成都武侯
完备,明堂辟雍的祭祀功能减弱,成为王权代表的象征性
建筑,宋以后即不再建造。②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庙宇。
皇帝的宗庙称太庙,王公贵族官吏都有各自的祖庙,庶
人只能在家中设祭。宗庙的等级限制很严,如《礼记·
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历代对各种人的宗庙建筑规格都有详细的规定。③坛,
建筑布置在中心部分,外面有多层围墙,并满植松柏树。
人们在到达主体以前,必须通过若干门、墙、甬道,周
围又是茂密的树木,这就加深了环境的层次,加强了严肃

中国古代建筑史 05第五章 坛庙

中国古代建筑史 05第五章 坛庙

孔林享殿前神道
孔林万古长春石坊
孔林享殿
孔林孔子墓
广州陈家祠堂




七十二县陈氏合族祠堂 。 陈姓子弟读书的场所 。 前后三进,左右三路,六个 庭院,整齐有序。 装饰华丽丰富,著称于世 。

石雕广泛
雕刻石柱 、雕刻石梁 雕刻石栏杆


砖雕

三幅大型砖雕

陶塑、灰塑和刻花玻璃
广州陈家祠堂门洞
地坛
月坛 日坛
天坛
天坛的组成
占地273公顷 “回”字形布 局

天园地方
外坛
内坛
祈谷坛
外坛 内坛

祈谷坛 圜丘坛 丹陛桥
丹陛桥
斋宫 圜丘坛
斋宫
斋宫
(皇帝祭天前沐浴、休息、准备的地方。)
圜丘坛

露天圆形坛

三层 ,每层相差9级台阶。
中心 “天心石”,其外环砌扇 形石板,从中心向外每圈以9 的倍数增加。 被四面台阶分为四部分。 上层9丈,中层15丈,下层21 丈,相加等于45丈,为“九五” 之数,寓示皇帝“九五”之尊。
第五章


坛庙有三类

第一类,祭祀自然神
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社稷先农

第二类,祭祀祖先
太庙、祠堂

第三类,祭祀先贤
孔庙、武侯祠,关帝庙

祭祀自然——北京社稷坛

祭祀祖先——北京太庙前殿(明)

祭祀先贤——四川成都诸葛亮祠
三个实例
北京
天坛
曲阜
广州
孔庙、孔府、孔林 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庭院
屋脊装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坛庙
10建工五班范林忠
一.坛庙的内涵
坛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建筑文化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坛庙在形式上是建筑,而在内涵上是文化,是以一定的建筑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它是“一种介于宗教建筑与非宗教建筑之间,具有一定国家宣教职能的建筑。

坛庙建筑中供养对象是天上神仙或已升天的人间伟人;有一套敬神的仪轨及节日;崇拜的目的是求福保安,这些特征与宗教要求是相类似的。

但它又不完全是宗教建筑,因为在坛庙中没有类似僧、道、阿訇等宗教职业者;也没有宣传神佛信仰义理的经书、道臧等。

”[1]
坛庙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学范畴内的一类建筑,更进一步说是与儒家道统相关的一类祭祀性建筑,更多的具有国家宣教的职能。

中国古代社会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之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庙、坛、祠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

二.坛庙的种类
坛庙从建筑本身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皇家坛庙和普通坛庙两类。

皇家坛庙是帝王家对天、地、祖先等对象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

普通坛庙多数为民间祠庙,它们遍布城内外。

与皇家坛庙比起来,民间祠庙在数量上成倍超出,而在建筑规模与等级上则大大不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与朴素。

坛庙从建筑的形制上可以分成坛与庙两个大类,坛就是祭坛,庙就是祠庙;而坛和庙又可以细分成更多的种类。

本文以建筑形制的特点来讨论坛庙的分类。

1.祭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从土,亶声,徒干切。

”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的名称。

但在盟誓、朝会、封拜大的时候,古人也经常筑坛行事以此表示郑重,例如当年刘邦就曾筑坛聚会,拜韩信为大将。

后来,坛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性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变化,或是圆形,或是方形。

现存的祭坛都很有代表性,以其祭祀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天坛
天坛是以“天”作为祭祀对象的。

古代对于天的称呼,据《周礼》上记载,共有三种;一是天或昊天,二是上帝,三是五帝,昊天是圜丘所祭祀的“天”。

2)地坛
地坛是以“地”为祭祀对象的。

方丘祭地是对与“上天”相对的“大地”的祭祀。

3)社稷坛
社稷坛是以社神和稷神为祭祀对象的。

社指某一片土地的神;稷指谷神,因为五谷生长于大地之上,所以也属于地神,常与“社”连为社稷,表示国家的政体,同时也就成为了国家的代称。

4)日坛
日坛以“日”为祭祀对象。

日,即太阳。

古人对太阳的祭祀是十分重视的。

5)月坛
月坛以“月”为祭祀对象。

月,即月亮,是人们确定时间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在人的心目中占据了一定位置,产生了崇拜,进而对其加以祭祀。

6)先农坛
先农坛是以“农神”为祭祀对象的。

农神,也叫“田祖”,又称为“先啬”,汉以后称为“先农”,通常即指教民耕作的神农氏。

7)神祇坛
神祇坛包括天神坛和地祇坛两座,与先农坛在一起。

天神坛祀风、云、雨、雷四神;地祇坛祀五岳、五镇、五山、四海、四渎之神。

8)先蚕坛
先蚕坛是以“蚕神”为祭祀对象的。

相传西陵氏嫘祖是黄帝的妃子,她是养蚕缫丝的始祖,因而被尊为蚕神受到历代妇女的祭祀。

2.祠庙
“祠”本是一种祭祀的名称,《说文解字》上说:“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词也”,后又演化出“祖庙”、“祠堂”的意思。

它的世俗化色彩更浓一些。

“庙”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表述的:“庙,尊先祖皃(即貌)也,从广,朝声,眉召切。

”它的原始意义是指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又叫大庙、宗庙。

如青铜器“吴方彝”上的铭文有:“王各(来到)庙”,“敔簋”上的铭文有“王各与成周大庙”,这里的“庙”指的都是帝王的宗庙。

“庙”内所祭祀的对象往往被认为是“神灵”,神化的内容显然比“祠”更多一些。

“祠”与“庙”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内容更为丰富,从宗庙、祖祠逐渐延伸到各类纪念性建筑,主要是指在儒家道统大圈子内的各类纪念性建筑,一般把这一类古代建筑称作祠庙。

三.坛庙的特点
1)历史脉络清晰
中国历史上祭坛作为礼制建筑出现,并对其形制、仪式做出相应规定大约是在西汉晚期。

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按阴阳方位建天地之祠于长安城南北郊。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当时身任宰衡的王莽提出设坛祭祀;并指出“圆丘象天,方泽则地”,这样便有了“圆入觚,径五尺,高九尺”的上帝坛与“方五丈六尺”的后土坛,并规定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此后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成为定制。

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祭坛的层数、高度、坛壝及具体地点都不尽相同。


期的祭坛主要祭天地,后汉时在宗庙右侧建社稷坛,之后逐渐建立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亲蚕坛、高禖坛等奉祀不同对象的祭坛。

祭坛的主要种类从魏晋时期开始基本确定下来,历代沿用直至明清,它们是:圜丘坛、方泽坛、社稷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高禖坛。

但在不同时期,依照当时的具体情况又设立新的祭坛,如隋代有雨师坛、风师坛,唐、五代时有神州坛、五帝坛、腊坛等。

从金代中都时期开始建造了各种祭坛。

金人原本就有拜天的礼仪。

海陵王天德年(1149-1152)以后才开始有了南北郊祀的制度,到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才建设完备,先后建有圆坛、方丘、朝日坛、夕月坛、高禖坛、风师坛、社稷坛。

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北京后,仿效汉族的一系列祭祀礼仪,先后建立了郊坛、社坛、稷坛、先农坛、先蚕坛等,岁时奉祀。

元大都的天地坛与金中都的天地坛有着明显的不同。

金代天地坛设在都城的南北,而元代则把天地祭祀合并于南郊坛一处,即将地坛并入天坛之中,而形式完全采取天坛的形式。

明清两代的祭坛名目与地点基本一致,建筑规制前后略有变化;这些祭坛是:圜丘坛、方泽坛、社稷坛、先农坛、朝日坛、夕月坛、先蚕坛、山川坛、神祇坛、太岁坛、高禖坛等。

金、元时期北京的祭坛已无遗迹可寻,而明、清时期北京的祭坛大部分保存完好。

这些看似普通实则意义非凡的建筑对我们理解古代的祭祀礼仪起了很大的作用。

2)建筑特色鲜明
中国古代祭坛的建筑与其它古代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全部建筑分布较为松散,极力营造一种静谧、肃穆、庄重的氛围。

北京现存的这些祭坛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坛坐落的方位各个朝代也并不相同。

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祇坛、太岁坛、先蚕坛,其中天、地、日、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祭坛建筑有着广义与狭义的分别。

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的总称。

狭义的祭坛仅指祭祀的主体建筑--或方形或圆形的祭台,而广义的祭坛则包括了主体建筑和各种附属建筑。

按后一种含义,它包括许多附属建筑。

主体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围墙,古代称“壝”,四面开门,墙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设宰牲亭、水井、燎炉和外墙、外门。

壝墙和外墙之间,密植松柏,气氛肃穆;有的坛内设斋宫,供皇帝祭祀前斋戒之用。

整个建筑群的组合既要满足祭祀仪式的需要,又要严格遵循礼制。

以现存北京的明清天坛为例:狭义的天坛即指圜丘坛,而广义的天坛则包括了圜丘坛、斋宫、祈年殿、皇穹宇、宰牲亭及其他所有建筑物。

作为建筑主体的坛来说,它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较为简单的。

一般为方、圆两种造型,主要是依据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而来。

坛最初是堆土而成,所以唐代的颜师古说“筑土为坛”,极为简朴,后来才演变为用砖石包砌,并不断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加以装饰。

坛基
本为露天建筑,以体现出人要直接与神灵对话的思想。

又依据祭祀的等级,坛有层数的分别;以清代祭坛看,天坛为三层,社稷坛、地坛为两层,日坛、月坛、先农坛为一层。

层数的多少,完全是依照当时统治者对所祭祀神的等级的规定而定的。

3)祭坛种类多样
从坛的形状上看,有方形的坛和圆形的坛两种。

圜丘坛一般都是圆形的,以明清时期的天坛圜丘为典型,地坛、社稷坛等就是方形坛。

从坛的祭祀对象上看,有祭天的圜丘坛,有祭地的方泽坛,有祭月的月坛,有祭日的日坛,祭祀先农的先农坛等。

关于从祭祀对象来看祭坛的种类,上文已经提到,种类是较为齐全的。

从坛的建筑质料上看,早期的是以土和石为主的祭坛,进入封建社会以后,
从遗留的实物来看,基本上是以石头为基本材料的。

目前保存的祭坛基本是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建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