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坛庙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3_坛庙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3_坛庙建筑

1.坛
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 活动的台型建筑。源于人们对自然界中的日、 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的 崇拜,同时它们支配着农作物的丰欠与人间祸 福。由此而产生了专用的祭祀建筑。
如:天坛(圜丘坛)、地坛(方泽坛)、日坛 (朝日坛)、月坛(夕月坛)、祈谷坛(祈年殿)、 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 先蚕坛等。
圜丘坛:站在最上层中央的圆石上面小声说话,却显得 十分洪亮。因此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其洪亮声音,就如同 上天神谕一般,加上祭礼时那庄严的气氛,更具神秘效地皇神祗的地 方,也是明清北京五大坛之一。始建于公元1530年,命 名为方泽坛。公元1534年,改名为地坛。坛内总面积 37.4公顷,呈方型,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我 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 “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现 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 会发展 的标志 。上午2时17分 11秒上 午2时17分02:17:1120.12.23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2320.12.2302:1702:17:1102:17:11Dec-20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年12月23日星 期三2时 17分11秒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20
社稷坛
2.天、地等坛
(1)郊祭
天坛——南郊,冬至日,皇帝亲自去 地坛——北郊,夏至日,皇帝亲自或派人去 日坛——东郊,春分 月坛——西郊,秋分
(2)天坛
天坛是中国礼制建筑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 建筑群,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坛庙建筑

坛庙建筑

• 克罗地亚的普拉,也是古罗马名城,保存 有一座奥古斯都神庙
• 突尼斯的杜加遗址 也有很多古罗马神庙
• 在意大利蒂沃利有座圆庙,也是祭祀灶神 的,美国白宫就是仿照它的
• 罗马的古广场原本是各种神庙最多的地方, 但无一座完整留下来,只有农神庙的前廊 尚存,农神是宙斯的父亲,祭祀农神的节 日后来演化为狂欢节
关岳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寺庙古建筑。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北侧。原为 清醇亲王宅地依例改建的醇亲王庙, • 1914年改祀关羽、岳飞,遂称关岳庙,又 称武庙。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前院有宰牲 亭、神库、神厨,后院有正殿、后寝殿及 东西庑殿。
“坛”、“庙”的释义
• • 一般而言,祭祀自然神多为坛祭(一部分次要的自然神,人格化后亦用庙 祭),人文神祗多用庙祭。 东汉许慎《说文》:“坛,祭场也。”即封土为祭祀的场所。为了与天地、 日月、星辰、山川诸神沟通,祭祀活动在露天进行,这种仪式从先秦一直持 续到明清。在先秦,凡属重大仪典,如诸侯会盟、誓师、封禅、拜将等,都 在坛上举行,汉代以后礼制完备,坛不再用于祭祀天地以外的其他用途。 《说文》:“庙,尊先祖貌也。”可见庙是专为尊崇祖先的建筑。但先秦时 代,按宗法制的要求,帝王重大事件亦多在庙中举行,故从广从朝。(佛教 寺庙的“寺”,来源于汉代的高级官署——鸿胪寺,“庙”也是由祖庙之庙 借用移来。) 祭祀自然神多以牌位(木主、石主)作为祭祀对象,“坛而不屋”,露天而 祭;太庙、祖庙,古代设尸而祭,以后仍用木主,宋元以后亦用“神御” (画像);而一般名人祠,以立偶像者居多。
• 早期神庙的模型,出土于Argos的赫拉圣地
• 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帕埃斯图姆, 是古希腊人的殖民地,保留了三座神庙, 其中二号殿,又称波塞冬神苗,保存最为 完好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四章古代坛庙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四章古代坛庙建筑

2. 社稷、先农、先蚕祭坛
社稷当中的“社”指的是“后土之神” ,“稷”指的是“五谷之神”。
先农祭祀和先蚕祭祀反映了古代男耕女 织的自然经济形态。
3.五岳、五镇、四海、四渎祭祀坛庙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是五岳之外的五座名山。东镇沂山 、南镇会稽山、西镇吴山、北镇医巫闾 山、中镇霍山。
四海指的是东海、南海、北海、西海。
四渎是古人对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的总 称,分别为河(黄河)、江(长江)、 淮(淮水)、济(济水)。
(二)宗庙与家庙 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又称为太庙。
大夫以下祭祀祖先的处所皆称家庙,或 称家祠、祠堂。依宗族组织又可分为宗 祠(总祠)和家祠。
现在的孔庙坐北朝南,南北长600米,东 西宽145米,占地约9万平方米,前后共 有9进院落,以南北轴线为中轴线,布局 严整,左右对称,气势雄伟。
大成殿是孔庙的正殿,是孔庙中最重要 的建筑,被称为“东方三大殿”之一。
六、其他坛庙建筑
(一)太原晋祠 早在北魏时期就已建成,距今至少有
1500年。 晋祠本是为纪念周武王的次子叔虞而建
妈祖庙为祭祀海神林默而建,宋代以来 开始出现在我国的江海河滨。
祭祀妈祖的庙宇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 福建湄洲妈祖庙和台湾北港妈祖庙。
第二节 现存著名古代坛庙建筑
我国主要的坛庙建筑有位于北京的天坛 、太庙、社稷坛、地坛、日坛、月坛、 先农坛,位于泰山南麓的岱庙,位于嵩 山的中岳庙,位于华山的西岳庙,位于 衡山的南岳大庙,位于曲阜的孔庙,位 于太原的晋祠,位于成都的武侯祠等等 。
三、坛庙建筑的类型
(一)自然神祗坛庙 这一类坛庙的祭祀对象为天、地、日、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关于天坛的资料和介绍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坛庙。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内坛呈圆形,外坛呈方形,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40米。

内坛南北长360米,东西宽28米,面积120000平方米。

天坛是古代皇家祭天仪式的场所,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

它占地约419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穹宇、回音壁和祈谷坛等。

其中祈年殿是天坛最大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重檐八角形的三层建筑,高35米。

檐下斗拱多达402个。

每层檐下都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非常华丽。

天坛一座充满了古代祭天仪式的园林。

这里也是一座祭祀性建筑物。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南四环中路与北京南二环路交汇处,原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收之用,故名天坛。

1961年
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 —1 —。

中国建筑史-15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3(坛庙建筑)

中国建筑史-15 封建社会晚期的建筑3(坛庙建筑)

一九至九九 十九至十八九 十九九至二七九
天心石
2
1
9
3
4
8
5 6
7
1
1
2
1
2
3
栏板:三层有栏板,与祈年殿手法不同,
上层:四面,每面18块,计:4×18=72 块 (每块栏板长1.309m);
中层:四面,每面27块,计:4×27= 108块 (每块栏板长1.454m);
下层:四面,每面45块,计:4×45= 180块 (每块栏板长1.222m);
廷内广植林木,以成肃穆、深为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 祗的祭坛,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记》 “左祖右社”的规定,置于皇宫之右 (西)。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象征。社 稷是“太社”和“太稷”的合称,社是土 地神,稷是五谷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 要的根基。
社稷坛占地23万M2,正门是戟门(祭祀 时门前列戟72杆) (今中山堂)和拜殿。 戟门五间,单檐歇山;拜殿五间,楠木
丹陛桥 成贞门
皇穹宇
西配殿
东配殿
琉璃门
皇 穹 宇 内 景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 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 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 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 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只 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 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 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 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 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红,象征南方炎帝,他由手持秤杆掌管夏天的火神辅 佐。
白,象征西方少昊,他由手持曲尺掌管秋天的金神辅 佐。
黑,象征北方颛顼(zhuānxū),他由手持秤锤掌管冬 天的水神辅佐。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

老北京常说的“九坛八庙”到底是哪些坛、哪些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坛庙建筑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和都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礼治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坛即祭坛,原义是指在铲除杂草的平坦地面上,用土筑堆用于祭祀神灵的高台;庙即宗庙,是供奉神佛、名人或祖宗神位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着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直到今天北京还保留有较多的坛庙建筑,因此在北京民间一直流传着“九坛八庙”的说法。

作为皇家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北京的九坛八庙最初形成于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后来的明代嘉靖皇帝通过“更定祀典”,对京城的坛庙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展,初步奠定了九坛八庙的格局,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又作了一定的完善。

九坛八庙作为最高规格的皇家礼制建筑,集中展现了明清两代京城的祭祀文化和建筑文化,是中国坛庙建筑的典范之作。

虽说九坛八庙是皇家礼制建筑,但是“九坛八庙”这种说法却没有官方正式的出处,而是通过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交谈中流传下来的。

其实“九坛八庙”的说法并不准确,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家坛庙远不止这些,仅在明代修建的祭坛就有17座之多。

之所以说“九坛八庙”,是因为这些坛庙规格高、名气大。

“天地君亲师”是儒家最基本的伦理纲常,也是古代中国人传统的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等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

从祭祀的对象和内容上,可以把九坛八庙分为两类。

首先是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就是对天地的敬畏,明清时期帝后主要在京城九坛进行此类祭祀活动,京城九坛包括太岁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祈谷坛。

其次是在京华八庙对祖先、宗教神灵、名流等进行祭祀供奉,京华八庙包括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皇堂子、文庙、历代帝王庙。

京城九坛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之后,先后建造了社稷坛和大祀殿(祈谷坛),在明代嘉靖之前一直奉行的是“天地合祀”制度,当时有大臣向嘉靖皇帝建言,说古人在圜丘祭天,在方丘祭地,圜丘应选址在南郊,又圆又高,象征天,方丘应选在北郊,又方又低,象征地,嘉靖皇帝认为有道理,于是大改旧制,于嘉靖九年陆续修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先蚕坛等坛台,拉开了明清两朝建造坛庙建筑的序幕。

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皇穹宇 室内神位
皇穹宇 回音壁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内望
圜丘 局部
连接圜丘与祈年殿的甬道
社稷坛
主体建筑:一座方形的坛,两座5间的殿 坛上铺五色土:东方青龙位用青土
西方白虎位用白土 南方朱雀位用赤土 北方玄武位用黑土 中心部分用黄土
北京社稷坛
社稷坛棂星门
(中祀)
五镇:祈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巫闾山ຫໍສະໝຸດ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江、河、淮、济
2、祭祀祖先:太庙-帝王祖庙
祠堂、家庙-臣下祖庙
3、祭祀圣贤: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等
三、实例分析: 天坛
组成:圜丘、皇穹宇、祈年殿
祈年殿
明初:天地合祭—大祀殿(矩形平面) 迁都北京后:天地合祭—大祀殿(圆形平面,三重檐)
门前石坊及棂星门
孔庙大中门
奎文阁
碑亭俯视
金代碑亭梁架及宋金石碑
大成门及大成殿
大成殿
社稷坛 南门
社稷坛 祭殿
孔庙
由南而北,分为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布置牌 坊和棂星门,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 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有长方平面的院墙,四角置角楼, 近似宫禁制度。再进,为宏伟的奎文阁,奎文阁后即为 孔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一组。
奎文阁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其间有碑亭十三座, 重檐高阁,碑体硕大,为历代帝王所立。
坛庙
一、坛庙建筑的产生与作用 1、产生:源于祭祀 2、作用:助人伦、敦教化、规范社会秩序、
维护统治权威的作用——礼制建筑 二、类型
1、祭祀自然神: 皇帝亲祭:祭天(天坛)地(地坛) (大祀) 祭日(日坛)月(月坛) 祭农(先农坛)桑(先蚕坛) 祭国土政权(社稷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坛庙建筑
中国坛庙建筑的起源在于祭祀。

当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以及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于是产生了神灵鬼魂之说。

而祭拜这些神灵鬼魂的活动就统称为祭祀。

根据考古学考证,最早的祭祀活动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而有祭祀迹象的最多在10余万年前。

伴随着祭祀活动产生的场所和构筑物就称之为坛庙。

坛庙建筑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是祭祀自然神的。

即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先农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如何解释呢?祭天刚才已经说过,是皇帝的专利,这无非是强调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之地位,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天坛和地坛正是建成圆坛和方坛。

而祭坛的方位也有说法: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社稷也是古代分开的两个词现代合用。

“社”指五土之神,“稷”指五谷之神。

四海四渎指的是水神。

举例说明:北京天坛
北京天坛,明嘉靖时是天地分祭。

将大祀殿(大享殿)设于正阳门外东侧。

三层屋檐用了三色琉璃:上层为兰,象征天;中层为黄,象征地;下层为绿,象征万物。

清朝时更名为祈年殿,同时改做一色青琉璃,进一步统一了建筑形象。

天坛由圜丘和祈年殿为主要两组建筑,另有神乐署和斋宫等。

圜丘由坛“土遗”(找不到这个字只能分开打)
和皇穹宇两部分组成,坛“土遗”外方内圆,不封闭空间仅作分隔。

皇穹宇内供奉“昊天上帝”牌位,从成贞门外望皇穹宇可成“过白”。

(所谓“过白”既是从一个门外或者窗外或者屋檐下望某一建筑能见全身而形成“框景”的做法。

此法在古代建筑群体布局以及园林布局中常见)
北京天坛在空间处理上独具匠心,可谓是中国古代群体建筑营造的范典。

在建筑单体上,实用性与象征性得到统一。

用形与数体现古代人们对于天象和季节关系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封建伦理观念。

这一点在皇穹宇的建筑平面布局上可看出。

在环境气氛上的苦心营造也是值得称道的。

人们在经过了1公里长的甬道穿过松柏林达到主甬道,形成“静敬净”的感受。

而主甬道由南自北两侧地面逐渐下降,形成主甬道步步高升,逐渐接天的感受。

到了祈年殿地基无形变高,台基三层,主体又有三层楼高,更是渲染“增高接天”的祭天崇高神圣氛围。

在空间尺度上有机的变化使得建筑看起来更加顺眼。

比如祈年殿的第三层就增加了层高以纠正视线矮墙的误差。

在色彩图像上的运用纯熟。

现在的祈年殿,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台基,红色的门窗,色调鲜明,对比强烈。

相对原来的祈年殿而言更显得安定宁静。

同时细心注意祈年殿墙身上的彩绘飞龙:一层为平飞,二层为侧飞,到了三层则为升龙上天,使得建筑无形上有着上升拔高之趋势。

最后是在整体的建筑构图布局上十分得当。

站在成贞门和祈年门望皇穹宇和祈年殿都可见“过白”的手法体现。

总而言之,北京天坛的建筑处理手法都是奔着祈年殿的建筑功能——祭天而来。

所以一切的设置都是营造了祭天的肃穆气氛。

因此,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坛庙建筑的艺术代表。

第二类是祭祀祖先。

帝王家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者祠堂。

太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安门东侧。

面积14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

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

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

北京太庙以古柏最为著名,园内有多株已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树,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魏峨宏丽,庄严肃穆。

1924年辟为和平公园,1950年5月1日改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第三类是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等。

举例说明:武侯祠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
十四岁。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

但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大桥外西侧,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