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宫殿、坛庙、陵墓 ppt课件
3、坛庙组群中的建筑小品:亭、台、楼、阁、牌坊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坛庙 3 实例分析:北京天坛 、曲阜孔庙 群体分析注意建筑环境、布局特色等,一般需要总平面图 辅助说明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陵墓
1. 墓
墓。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 墓。泛指坟墓。
意义: 1 纵深序列的重视 2 空间和仪式的关系 3 门-堂单位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二、宫殿
3、注意:
-三朝五门
宫殿平面秩序的变化:高台中心-纵向“三朝”
-宫阙 -工字形殿 -千步廊 -宫殿和宫苑关系 -宫殿和宫城、都城的关系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三朝五门”的传统
周朝诸侯、王的宫室制度,有关“朝”、“门”的记载散见于先秦和秦汉古籍中,以 《三礼》之中为多。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宫殿、坛庙、陵墓
紫禁城 明朝原定都南京.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防御蒙古南扰,把首都迁到北京。 永乐四年(1406年),决定营建北京宫殿。曾一度停止,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规模宏大的 北京紫禁宫殿就基本上建成了。第二年明朝正式迁都于北京。 紫禁城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周长3420米,墙高10米。 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8千多间,多是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 的彩画。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皇帝和官员们举行各种典礼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廷是帝、后 居住的地方。 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简称前三殿,是外朝的中心区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初称奉天殿,后称皇极殿,清称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举行典礼的大殿 后三宫:乾清门是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内中轴线上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简称后三宫。 乾清宫的“乾”代表天,坤宁宫的“坤”代表地,乾清、坤宁,表达了历代皇帝的愿望陵墓

中国古建筑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PPT

中国古建筑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1续 PPT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战国: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做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作为墓顶的盖板,盛行于中小型墓中。由于其
易于折断,拱顶墓室在西汉中叶开始发展。 东汉:拱顶墓室成为墓室结构的主流。
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 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
三、陵园建筑
4.3陵墓
1、秦始皇陵——地上陵台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骊山 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陵园,总面积约2k㎡。陵园 成长方形,周围有陵墙二道 环绕。
陵台由三级方截椎体组成, 最下一级350m*345m,三级 总高46m,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一座人工坟丘,由于风雨 侵蚀,轮廓已不甚明显。
内垣北墙开两门,其余内外垣各面均开一门
4.3陵墓
“墓”:大概是最为原始,正宗的概念了,笼统的说,墓 是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物的固定设施。
更有学者从字音上进行解释,清代乾嘉学派的中坚人物段玉 裁称,“墓”就是“慕”——“孝子所思慕之处”。
凡掘坑穴葬,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方叫“墓”,“墓” 中透露出的是中国人朴素的早期丧葬观念——“不树不封”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石墓的主要类型:崖墓、石拱墓和石板墓等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一、陵墓的发展——地下埋葬制与墓室
4.3陵墓
唐、宋墓中,两拱相交形成的穹窿结构用的比较广泛; 明清两代,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于防腐措施。
“陵”的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后来则逐渐成为皇家坟冢
的专用名词,这非帝王不可为,所以只有帝王才能把墓造的如山 一样高大。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绿化,天坛的建筑寥寥无几,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的体量都不很高大,没 有超越物质功能的需要,专为精神功能添增额外的建筑。但是它的占地极大 ,外坛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宽1725米,占地面积约为紫禁城的三倍多。坛 内建筑疏朗,满植翠柏。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塑造了天坛所需要的远隔尘 世、宏大静谧的独特环境 。
北京天坛圜丘· 露天的 圆形祭台。坛三层
北京天坛圜丘外墙及棂星门
北京天坛皇穹宇 单檐攒尖顶,殿前东西各建配殿一, 存放圜丘从祀的神位。外再以 圆形围 墙环绕。
北京天坛皇穹 宇室内神位
4.为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形象,运用了虚扩的手法。 祈年殿的殿身并不很大,由于顶上层叠着三重檐的攒尖顶 ,高度达到38米。以祈谷坛构成的祈年殿三层台基,高出庭 院地面约6米,直径达到90.9米。这样宽大的台基和高崇的 攒尖顶,大大扩展了祈年殿的整体体量,并形成层层收缩上 举的向上动感,成功地表现出与天相接的崇高、神圣气势) 。圜丘自身也只是不很大的三层露天圆台,上层直径23.5米 ,下层直径54.7米,为扩大它的形象,采用了一圈圆形的内 遗墙和一圈方形的外遗墙。内遗墙直径104.2米,外遗墙边 长176.6米,墙身都很矮,仅高1米余。这样两重遗墙以少量 的代价大大延展了圜丘的建筑分量,取得祭天场所应有的宏 大、辽阔气势。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3.在建筑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了“以圆象天”等的象 征手法。圜丘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祈谷坛采用三层圆 形台基,坛上的祈年殿采用圆形平面的三重檐攒尖顶 ,皇穹宇正殿和院墙也是圆形的。这些建筑一反传统 高等级建筑通用矩形平面的惯例,改用圆的体形,既 表述了“象天”的语义,也创造了独特的个性。这种 图形象征,以及天坛所重用的数量象征、方位象征、 色彩象征等等,构成了天坛多层面的象征符号,为人 们鉴赏“崇天”境界提供了触发联想的明确导向。

坛庙

坛庙

坛庙10建工五班范林忠一.坛庙的内涵坛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建筑文化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坛庙在形式上是建筑,而在内涵上是文化,是以一定的建筑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它是“一种介于宗教建筑与非宗教建筑之间,具有一定国家宣教职能的建筑。

坛庙建筑中供养对象是天上神仙或已升天的人间伟人;有一套敬神的仪轨及节日;崇拜的目的是求福保安,这些特征与宗教要求是相类似的。

但它又不完全是宗教建筑,因为在坛庙中没有类似僧、道、阿訇等宗教职业者;也没有宣传神佛信仰义理的经书、道臧等。

”[1]坛庙是中国古代传统“礼”学范畴内的一类建筑,更进一步说是与儒家道统相关的一类祭祀性建筑,更多的具有国家宣教的职能。

中国古代社会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之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类型,庙、坛、祠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

二.坛庙的种类坛庙从建筑本身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皇家坛庙和普通坛庙两类。

皇家坛庙是帝王家对天、地、祖先等对象举行祭祀典礼的地方。

普通坛庙多数为民间祠庙,它们遍布城内外。

与皇家坛庙比起来,民间祠庙在数量上成倍超出,而在建筑规模与等级上则大大不及,表现出更多的随意与朴素。

坛庙从建筑的形制上可以分成坛与庙两个大类,坛就是祭坛,庙就是祠庙;而坛和庙又可以细分成更多的种类。

本文以建筑形制的特点来讨论坛庙的分类。

1.祭坛坛,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坛,祭场也,从土,亶声,徒干切。

”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的名称。

但在盟誓、朝会、封拜大的时候,古人也经常筑坛行事以此表示郑重,例如当年刘邦就曾筑坛聚会,拜韩信为大将。

后来,坛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性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变化,或是圆形,或是方形。

现存的祭坛都很有代表性,以其祭祀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代建筑史——坛庙

中国古代建筑史——坛庙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庙有两种形制:
(1)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供奉一位祖 先——每庙一主;
(2)在一坐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室供奉一位 祖先。当神主超过7或9时,按照功德大小和亲疏 远近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位神主,其余的迁 到殿东西夹室供奉。(另:远庙)——一庙多室, 每室一主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正殿用作祭殿,原为9间,乾隆时改为11间。 重檐庑殿,下承三层须弥座台基,形制隆重。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在前殿前方设戟门
前中后三殿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民间宗祠建筑: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三、祭祀先贤的祠庙建筑
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
寝殿 大成殿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在内坛墙入口南侧,有一组供皇帝斋戒用的 斋宫,坐西向东,占地4万平方米,由两重 宫墙,两道禁沟和163间回廊围成正方形的 宫院。斋宫作为皇帝在天坛斋宿的住所,以 其森严的警卫戒备和浓厚的肃静氛围,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斋宫正门
斋宫侧门
斋宫内的前殿—“无梁殿”有利于防卫和防火
实例:北京太庙
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祖 先的宗庙,位于故宫 前方御道东侧,与西 侧的社稷坛形成“左 祖右社”的对称格局。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始建于明永乐18年 (1420年),嘉靖24年 (1544年)重建,后经 清代增修。有内外三重 围墙。主体建筑由在第 三层围墙内的正殿,寝 殿和祧庙组成。
太庙正门
社 稷 坛 棂 星 门
社稷坛南门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三)地坛,日坛
坛庙建筑的种类以及实例
二、祭祀祖先的坛庙建筑
帝王的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明 制规定普通百姓无家庙,只能在居室中供奉 父祖两代牌位,但后期有变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中国古代建筑史4.2坛庙

门前石梁架及宋金石碑
大成门及大成殿
大成殿
祈年殿全景
祈年殿 前门
祈年门
祈年殿内部
祈年殿 梁架
祈年殿 天花藻井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结构与祈年殿 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 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 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
皇穹宇 室内神位
孔庙
由南而北,分为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布置牌 坊和棂星门,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 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有长方平面的院墙,四角置角楼, 近似宫禁制度。再进,为宏伟的奎文阁,奎文阁后即为 孔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一组。 奎文阁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其间有碑亭十三座, 重檐高阁,碑体硕大,为历代帝王所立。
皇穹宇 回音壁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内望
圜丘 局部
连接圜丘与祈年殿的甬道
社稷坛
主体建筑:一座方形的坛,两座5间的殿
坛上铺五色土:东方青龙位用青土 西方白虎位用白土 南方朱雀位用赤土 北方玄武位用黑土 中心部分用黄土
北京社稷坛
社稷坛棂星门
社稷坛 南门
社稷坛 祭殿
四渎:江、河、淮、济
2、祭祀祖先:太庙-帝王祖庙 祠堂、家庙-臣下祖庙
3、祭祀圣贤: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等
三、实例分析: 天坛
组成:圜丘、皇穹宇、祈年殿 祈年殿 明初:天地合祭—大祀殿(矩形平面) 迁都北京后:天地合祭—大祀殿(圆形平面,三重檐) 上檐青色—天,中檐黄色—地,下檐绿色—万物 嘉靖:大祀殿—祈谷坛,天地分祭—圜丘为祭天之坛; 城北增设地坛 清乾隆:加大圜丘,大祀殿—祈年殿(三重檐一律青色)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王莽宗庙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奉5 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奉4代祖先。庙之东侧 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物、遗书之用。
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这批建筑是江 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艺成就和历史价 值。
杨家祠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
5.斋宫: : (1)建筑形制 (2)建筑规格
6.神乐署、牺牲所(祭祀用,动 物养殖所)
7.丹陛桥——宽28M,长360M, 离散面高4M
二、天坛组景式意匠构成的规划手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 绿化,天坛的建筑寥寥无几,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的体量都不很高大,没 有超越物质功能的需要,专为精神功能添增额外的建筑。但是它的占地极大 ,外坛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宽1725米,占地面积约为紫禁城的三倍多。坛 内建筑疏朗,满植翠柏。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塑造了天坛所需要的远隔尘 世、宏大静谧的独特环境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 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 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汉长安明堂辟雍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明嘉靖年间,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天殿),也有明堂之 意。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 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4.2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
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 这就是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新石器时代;发现有良渚文化祭坛、红山文化祭坛 及女神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穹宇 室内神位
皇穹宇 回音壁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
圜丘 外遗墙及棂星门内望
圜丘 局部
连接圜丘与祈年殿的甬道
社稷坛
主体建筑:一座方形的坛,两座5间的殿 坛上铺五色土:东方青龙位用青土
西方白虎位用白土 南方朱雀位用赤土 北方玄武位用黑土 中心部分用黄土
北京社稷坛
社稷坛棂星门
(中祀)
五镇:祈山、吴山、霍山、会稽山、巫闾山ຫໍສະໝຸດ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四渎:江、河、淮、济
2、祭祀祖先:太庙-帝王祖庙
祠堂、家庙-臣下祖庙
3、祭祀圣贤: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等
三、实例分析: 天坛
组成:圜丘、皇穹宇、祈年殿
祈年殿
明初:天地合祭—大祀殿(矩形平面) 迁都北京后:天地合祭—大祀殿(圆形平面,三重檐)
门前石坊及棂星门
孔庙大中门
奎文阁
碑亭俯视
金代碑亭梁架及宋金石碑
大成门及大成殿
大成殿
社稷坛 南门
社稷坛 祭殿
孔庙
由南而北,分为八进。前三进为引导部分:布置牌 坊和棂星门,棂星门至大中门,为孔庙前奏;大中门起 始为孔庙本身,自此起有长方平面的院墙,四角置角楼, 近似宫禁制度。再进,为宏伟的奎文阁,奎文阁后即为 孔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和大成殿一组。
奎文阁至大成门间,隔一横街;其间有碑亭十三座, 重檐高阁,碑体硕大,为历代帝王所立。
坛庙
一、坛庙建筑的产生与作用 1、产生:源于祭祀 2、作用:助人伦、敦教化、规范社会秩序、
维护统治权威的作用——礼制建筑 二、类型
1、祭祀自然神: 皇帝亲祭:祭天(天坛)地(地坛) (大祀) 祭日(日坛)月(月坛) 祭农(先农坛)桑(先蚕坛) 祭国土政权(社稷坛)
地方祭祀:五岳: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
上檐青色—天,中檐黄色—地,下檐绿色—万物 嘉靖:大祀殿—祈谷坛,天地分祭—圜丘为祭天之坛;
城北增设地坛 清乾隆:加大圜丘,大祀殿—祈年殿(三重檐一律青色)
祈年殿全景
祈年殿 前门
祈年门
祈年殿内部
祈年殿 梁架
祈年殿 天花藻井
皇穹宇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结构与祈年殿 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 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 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