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晋灵公不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君王、忠诚为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晋灵公不君》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掌握《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历史地位等。

(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晋灵公不君》。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读:(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

(2)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选择课后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了解《左传》的其他经典故事。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选择一篇《左传》的其他故事,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2)了解《左传》的相关背景知识;(3)分析并评价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3)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职责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忠诚、敬业的品质;(3)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2)分析《晋灵公不君》一文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2)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晋灵公的统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左传》的背景及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这一历史人物。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晋灵公不君》全文,理解文本内容;(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的统治特点及其影响;(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一些古代礼仪、制度的具体含义;(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晋灵公的统治及其历史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文本,评价晋灵公的统治特点;(2)谈谈自己对君主职责的认识。

(2)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忠诚、敬业的品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晋灵公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文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论文质量、实践应用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晋灵公的统治方式及其影响。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左传》中的“晋灵公不君”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分析古代历史人物形象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影响;(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差异;(3)学会运用历史观念,评价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当以德治国;(3)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晋灵公与后世明君的对比;(3)晋灵公不君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如何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晋灵公的背景及《左传》的地位;(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晋灵公会被认为是“不君”?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的行为举止,分析其不君的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深层原因;(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报告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晋灵公不君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2. 让学生结合所学,评价晋灵公这个历史人物;3. 推荐阅读:《左传》其他篇章,了解古代历史人物形象。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一位后世明君,与晋灵公进行对比,分析其治国理念和政绩,从而加深对君主责任的认识。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晋灵公不君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宏观历史观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

4.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翻译2. 人物分析和讨论3. 文学特点解析4. 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 课后作业布置教学重点:1. 课文的理解和翻译2. 人物性格的分析和评价3. 文学特点的识别和应用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2. 深入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和参考译文2. 相关历史资料和参考书籍3.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单介绍《左传》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2. 引发学生对晋灵公不君故事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和翻译(15分钟)1.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

3.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人物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赵盾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 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人物的分析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角度评价人物形象。

四、文学特点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学特点。

2. 学生举例说明文言文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等技巧。

五、相关历史背景介绍(5分钟)1. 教师简述晋灵公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学生了解晋灵公和赵盾的历史地位和关系。

3. 教师强调历史背景对理解课文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翻译、人物分析和讨论、文学特点解析以及历史背景介绍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晋灵公不君》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翻译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024年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2024年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晋灵公不君的表现。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作品简介:《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三、整体感知: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师板书字词)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词句。

4、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

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

《晋灵公不君》教案及翻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3)能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学会对比分析,探讨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3)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的运用;(3)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左传》及《晋灵公不君》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2)要求学生查找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成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模拟;(2)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进行表演;(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行君道、明法度;(2)讨论君主如何成为明君,为人民谋福祉;(3)培养学生勇于批判、敢于质疑的精神。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重要词汇和成语;2. 运用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写一篇小短文;3. 深入研究古代君主的政治智慧,准备课堂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重要词汇和成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文中的句式和语法的运用能力;4. 学生在合作探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5. 学生对古代君主政治智慧的思考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与“春秋笔法”;了解《左传》,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探究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涵以及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影响;通过细读文本,探究春秋笔法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春秋笔法”的运用特点和文化内涵,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正直无畏的精神。
(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大臣们对晋灵公的劝谏,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试具体分析。
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宰夫:厨师。胹:煮。熊蹯:熊掌。
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
翻译: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车载着经过朝廷。
第三段: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饮:yìn给……喝。
伏:埋伏。甲:披甲的士兵。
右:车右。提弥明:晋国勇士,赵盾的车右。
趋登:快步上殿堂。
三爵:三巡。
骤:多次。
贼:刺杀。
辟:开着。
盛服:穿戴好上朝的礼服。
假寐:闭目养神,打盹儿。
主:主人,靠山。
翻译:晋灵公还是不改过。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厌烦他,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不入:不采纳,不接受。
三进:向前走了三次。及:到。溜:屋檐下滴水的地方。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什么。初:开端。鲜:少。克:能够。终:结束。
赖:依靠。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衮:天子的礼服,借指天子,这里指周宣王。阙:过失。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衮:指君位。
翻译: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您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有始有终。’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第四段: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田:打猎。首山: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
2.小组合作探究解读其他几段。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探究其中一段,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派3名代表展示,1人朗读,1人解释关键字词,1人翻译。
第二段: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4.晋灵公及相关介绍。
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褒扬君主的谥号: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君主的谥号: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君主的谥号: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
《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出自《左传》的文章——《晋灵公不君》。
2.了解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舍,住宿。翳桑:首山附近的地名。
食之:给他东西吃。
宦:给人当奴仆。
遗:送给。
箪:盛饭的圆筐。食:饭。
橐:一种盛物的袋子。
与:参加,介:铠甲,代指甲士。
翻译: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倒转武器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免于祸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就自己逃走了。
3.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而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藤文公上》
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不信、昏庸)
作者选取四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让读者充分感到,晋灵公实在不配当君主,他的被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从以下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无论是史籍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前代,且为元明所不及。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是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由于我怀念祖国,结果给自己找来了忧患。
五、析一析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
(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满足个人的奢侈欲望。(贪婪)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荒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残暴)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3.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
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
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三、译一译
1.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段。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用繁笔写的是士季。士季如何去见灵公,灵公如何假装没看见,士季向前走了三次,最后来到滴水檐下了,灵公才不得不抬眼看士季。这里,作者写得很详细,也很有趣,使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晋灵公很聪明,一看到士季,已经知道其来意了,所以他假装没看见,先是躲避,等躲无可躲之时,又抢先主动认错,以此来堵住士季的嘴。士季虽然不完全相信灵公的话,但也无法深谏了,只能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类的话来劝勉一番。这是繁笔。
第五段: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