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济家 说说为什么消费品一分钱一分货,而一块钱两分货 最近连续不断跟人聊天和解释,总结一下,以后发..
一分钱一分货 例子

一分钱一分货例子
一分钱一分货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商品的价值和质量与其价格
成正比。
下面是一个例子来说明这句俗语的含义。
小明需要购买一个新的手机,他在某个平台上看到有两款手机,
一款是售价500元的手机,另一款是售价2000元的手机。
小明首先买了售价500元的手机,因为他认为价格便宜,所以觉
得能够满足他的基本需求。
然而,没过多久这款手机的屏幕就坏了,
而且电池寿命也很短,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随后,小明决定购买售价2000元的手机,虽然价格要比之前的
手机贵很多,但他听说这款手机的质量非常好。
果然,这款手机使用
起来非常流畅,屏幕显示清晰,电池寿命也很长,完全符合他的期望。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售价较低的手机对于满足某些人的
需求可能是足够的,但是由于质量不佳导致使用体验差。
而高价的手
机则通常具有更好的质量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这个例子很好地诠释了一分钱一分货这个俗语的含义。
俗语中的经济常识

俗语中的经济常识物美价廉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既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标准又关心其价值标准,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指优质产品耗费劳动多、价值大、价格高,反之,价格低。
但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也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此说法否认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变化。
一分价钱一分货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是价值规律的要求,但因价格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能形成一分钱买到多于一分钱或买不到一分钱的的商品都属于正常现象。
一手交钱一收交货体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物以稀为贵承认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但忽略了价值对价格的决定作用。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通过挑选、比较、鉴别其使用价值即质量性能等,再比较商品的价格高低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因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萝卜快了不洗泥反映了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和消费影响生产的道理。
同行不同利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一劳动生产部门的不同生产者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同,赢利就不同。
买卖心思不同消费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销售者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所以他们的心思才不相同。
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所以卖者比买者更清楚商品价值的大小,可根据商品的价格采取灵活的销售方式。
时间就是金钱金钱是货币的代表,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企业劳动时间多了,创造的商品总量就大,得到的金钱就多,所以时间就是金钱;还可以理解为:生产者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就能够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赢得更多利润。
效率就是生命指商品生产者如果使其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就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反之就亏损甚至破产。
薄利多销一种正确的营销策略。
名牌(品牌)即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良的服务树立起良好信誉和形象的、知名度较大的企业产品。
门头生意指的是具有良好信誉和形象的企业门店。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

你身边的经济学——两个简单的消费现象分析xx国庆假期间游走于xx的几个品牌专卖店中,发现了一些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看到打折自然跃跃欲试,商家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
可是,有人仔细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问题么?现举例说明一些商家的打折活动,并试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大家也xx在买便宜商品的时候,其实未必真的便宜。
大家对过季大甩卖,拆迁大挥本等方式促销,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每次看到这样的口号的时候,首先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真伪,所以一些稍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去一些比较大的商场消费,因为——用俗话来说“比较靠谱”。
去掉虚假的甩卖,不真实的拆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商场的打折策略:返券。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购XX元返XX元”,甚至是:“购XX元返XXX元”,这样便宜了么?对于“购100元返100元”消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xx,商店又送我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花钱么?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100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100元(购买大衣),可是得到的商品是大衣,手表(共价值200元),也就是说你花了100元,购买到了价值200元的xx,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5折。
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
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50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xx是不是真的价值100元,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100元,购买到了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而后又xx得到(当然,其实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100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
一分钱一分货的文案

一分钱一分货的文案
一分钱一分货,品质生活从选择开始。
在繁华的消费市场中,我们常听到“一分钱一分货”的说法。
这不仅是一种价格与品质的正比关系,更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态度。
一分钱一分货,是对价值的尊重。
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价格往往是我们最先考虑的因素。
但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念告诉我们,价格背后蕴藏着更多的是品质、工艺和服务的价值。
我们支付的每一分钱,都是对这些价值的认可和尊重。
一分钱一分货,是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需要仪式感,而品质就是生活的仪式感。
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商品,就是选择品质生活,选择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无论是家居用品、服装服饰,还是美食佳肴,我们都期待在享受物质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一分钱一分货,是对未来的投资。
在购买商品时,我们不仅在为当下的需求付费,更在为未来的生活投资。
一分钱一分货的商品,往往具有更高的耐用性、实用性和保值性,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保障和期待。
因此,一分钱一分货,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更要关注商品背后的价值和品质。
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以一分钱一分货的理念,开启品质生活的新篇章!。
品牌的效能 一分钱一分货

品牌的效能,更多在真实信息相对不流畅的环境中起作用。
(若在所有买家卖家全都彼此知根知底的地方,宣传所谓品牌就没有多大效能了,反正不依靠名声挑选东西。
)——反过来看,在一个相对大得多、大家不敢保证信息真实流畅的市场中,那七分钱就是为保证信息宣传所付出的成本这个现象可以概括成:越是高端的产品,利润率越高,在消费者眼中就是性价比低。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利润率就会相对低。
相对低端的产品,技术等各方面的门槛较低,竞争激烈,企业的利润率低,消费者就会感觉性价比高∙一、商品价格的心理功能(一)衡量尺度的功能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高的商品则售价高,价值低的商品则售价低。
但商品价值是抽象的,是不能人为计算的。
生产商品的个别时间有无数个,而哪个个别时间能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市场竞争,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一般来说.商品的成本高,价格相应也高;商品的成本低则价格也低。
但企业确定其产品价格时不可能单纯考虑成本因素,还会同时考虑需求水平、竞争状况等其他因素,成本相似的产品其价格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消费者不可能其体r解每种商品的定价工作情况。
而是习惯于根据经验把价格与价值及商品质量联系在一起,视价格为价值大小的标志,为商品质量的尺度。
消费者普遍认为“一分钱,一分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
尽管有些消费者具备一定的营销学知识,会对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但是以价格水平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与质量高低,仍然是大多数消费者奉行的价格心理准则。
∙(二)自我比拟的功能∙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还可能因价格而引起某些联想,把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情感、愿望、个性特征等联系在一起,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比拟,以满足个人的某种心理追求。
因此,商品价格不仅是价值的衡量尺度,而且具有某种社会心理意义。
这种自我比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地位的比拟。
比如有些消费者比较热衷于购买价格昂贵的名牌、高档商品,认为这是自我地位的显示;相反,他们对于低档的大众化商品、折价处理商品不屑一顾,队为购买那些商品有失身份。
分饼出原料出钱的故事经济学

分饼出原料出钱的故事经济学两个贪心饿鬼要分一个饼吃,这俩儿都不是省油的灯,谁要怀疑他少分了一丁点都跟对方没完。
怎样分?很多人会想,这简单。
二一添做五,平均主义。
这世界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没问题。
可是,谁来分?要是被分的那个总觉得对方给他自己分多了,怎么办?很多人会想,拿个测量仪!没问题。
可是那个被分的要是总觉得测量仪不够精确怎么办?总觉得对方量的时候和切的时候尺寸不完全一致怎么办?(看故事的看了后面的跟贴,也许觉得测量仪蛮好啊?!嘿嘿,这饼里有各种馅儿呢?有西洋参,咸菜,海鲜,白菜……,一大杂烩,什么仪器能分平均了?)很多人会想,找第三方来,品德高尚的那种。
前提:第三者不会从分配中获得任何利益,分配是白干活。
偶尔一次无所谓,长期白干活谁愿意?如果第三者可以从中获得利益,有点生活常识的人就能想得那两个家伙为了多分点,肯定贿赂第三方。
最终结果:第三者拿了整个饼。
走人。
很多人又想:再找一个品德更高尚的人来监督。
同上。
品德高尚到更的N次方,N趋近于无穷,除非他不食人间烟火。
否则,那个品德高尚到N次方的拿饼,走人。
没跑!中国文明悠久,可到今天还没完全想清楚这么个简单问题。
五千年过去了,思路停留在盼包公转世期望分饼人,心存公义。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分权制衡!两人商量好,一个动刀子切,另一个动手挑。
切者不能挑,挑者不能切。
天下太平。
于是当分饼制度一旦建立,这饼必越分越合理。
(这制度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谁在这次吃了亏,下次必然会想办法解决。
我备注在此,是因为那问题问的白痴到有点糟蹋这故事和分权制衡这一制度!)计划经济无非就是找一个人或组织来替大家分饼。
甭管倡导计划经济者自称或真的有多高尚,绝对权力意味绝对腐败!颠扑不破之真理!所以,在遇到那个提倡计划经济,提倡你把分饼权交给他的人,甭管他说什么,你得深想一层:这人儿,他是不是看上我这饼了?你要不愿意深想,嘿嘿……。
辩论赛

俗话说得好“一分钱一分货”,便宜大部分都没好货?那要看商家的诚信哦~现在有一些人购买东西都认为贵才好其实也不全是这样的,有些东西很贵,质量和便宜的差不多或者还没有它的好所以,还是那一句话咯“货比三家,价比三家。
”物美价廉是一句每个人都知道的词语很多"中国制造"就是“便宜有好货”的最好很简单如果真的是“便宜没好货” 那就不会有“性价比”了“便宜没好货”只是大家上当受骗后的一个说辞罢了一味的追求贵的是不对的,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如果人们一味的追求贵的会导致商家哄抬价格。
往小了说,到时,一切都贵的你们买不起,你们还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吗,往大了说,这也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答:.①“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一说法是片面,不科学的。
②从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上讲,使用价值好的商品,往往所消耗的劳动量比较大,当然价沪伐高和薨古胳汰供咯格也比较脯这样,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③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和供求关系上讲,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这样好货是可以便宜的。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人们在交换中,总是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
便宜没好货的反方,有两种可能1.便宜的好货2.好货也便宜这两种可能成立吗,成立,这个论题的关键词是有还是没有,要抓住这个对手就输定了首先:有便宜的好货吗?有!举国产品牌:回力,上海手表,永久自行车,全都是质优价廉,所以论点1成立。
回力品牌的鞋子比较耐用、价格便宜、穿着舒适等。
其次:好货有便宜的吗?有!什么较便宜,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同样是国际品牌,耐克、乔丹、361也好其他国际品牌也好,按照商业规律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中期开始,为了保证进销存,就不断的在打折,而且力度越来越大,打到4折5折,这个不就便宜了吗。
每逢节假日,电器用品打折力度最大,同样是便宜。
所以:有便宜的好货,好货也有便宜的时候,这是不争的事实!。
俗语与经济学名词对应

俗语与经济学名词对应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俗语与经济学名词对应”的内容:1. “一分钱一分货”,这不就是价值决定价格嘛!就像你买名牌包包,品质高,价格自然也高。
你说是不是?难道便宜能买到高质量的东西?例子:我朋友贪图便宜买了个所谓的“高仿”包包,没用几天就坏了,这才明白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2.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不就是成本转移嘛!比如说商家搞促销送赠品,其实赠品的成本早就加到商品价格里啦。
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儿吗?你还能想到别的例子不?例子: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活动,说是免费送礼品,结果发现入场门票贵得离谱,这不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嘛!3. “薄利多销”,这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体现呀!像超市里的日用品经常搞低价促销,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
你难道没见过这种情况?例子:我们小区门口的超市,经常把一些快过期的食品低价出售,买的人可多了,这不就是薄利多销嘛。
4. “物以稀为贵”,这显然是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嘛!像那些限量版的球鞋,因为数量少,价格被炒得老高。
这难道不是很常见?例子:之前有一款限量版的运动鞋发售,好多人彻夜排队去买,价格翻了好几倍,可不就是物以稀为贵嘛。
5.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和投资风险与回报多像啊!不投入足够的成本,怎么能获得大的回报呢?你觉得呢?例子:我表哥创业初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当时家里人都担心,结果现在公司发展得很好,这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6. “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不就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嘛!你总不能把所有钱都投到一个项目里吧。
难道不是吗?例子:我同事把所有积蓄都投到股票里,结果亏惨了。
要是懂得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也不至于这样。
7. “未雨绸缪”,这跟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一个道理呀!比如企业提前储备资金应对可能的危机。
这多重要啊!例子:疫情期间,那些提前做好资金储备的企业,就能轻松度过难关,这不就是未雨绸缪嘛。
8. “积少成多”,这跟储蓄和积累财富很相似嘛!每天存一点钱,时间长了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经济家说说为什么消费品一分钱一分货,而一块钱两分货最近连续不断跟人聊天和解释,总结一下,以后发...
最近连续不断跟人聊天和解释,总结一下,以后发链接就好了。
其实就是几个算法,一说就通。
下面全是举例,不代表专业意见、信息准确、算法严密。
============小众用户==========
1)苹果耳机是富士康1.6美元交货的(其他人可能需要三五个甚至更高,因为量小),卖200元多点儿,这不奇怪,苹果原装线也卖的很贵。
问题是:为啥苹果不选用好一点的耳机?比如找foster或者捷音特标配3-5美元一个的高端点儿的?
算法是:1.6美元的,就已经满足95%的客户需求了;采购3.6美元的,只能再多拿下2%的客户。
可是为了多拿下这2个挑剔的客户,标配3.6美元,那意味着为了新增这两位客户的满意,苹果需要多支付95位X2美
元=190美元
给你你干吗?你干的话,你股东乐意吗?
2)类似的,有汽车零部件。
用“brembo 每公斤40元”搜索,知道奔驰愿意为刹车盘每公斤减重付出40元。
至于宝马,还没换装。
那5%比较挑剔驾驶感受、能够细致入微的体会到每一点性能改善的车主,想多付800元都没戏。
并不是Brembo或者博世或者拜尔新材料或者很多零部件工厂没有先进的零部件,而是这些先进的零部件,贵了那么几十几百块钱,就始终不能被采用,有的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不了,他们只能年年去参展刷存在感、去跪舔、去磕头。
3)那么不满意的那5%怎么办?假定是只对音质不满意的那5%的金耳朵,不管外形的。
下面的计算都是极其粗糙的,仅作原理说明之用。
当然,任何一个市场空白都会有人想去钻。
OK,高音质耳机市场,现在你是负责魔声,或者Beats,或者YAMAHA的耳机的总经理。
首先,你清楚的知道,推广信息,只有5%的人会有反馈,那么推广费用摊销后,就得按照必需品的毛利,乘以很多倍。
然后,这么高的毛利,肯定很多人来争抢,音质这玩意儿,又不是液晶大屏摆满一墙非常好比较;多数客户其实很难试听出来哪个好哪个坏,结果估计自己市占率很低。
那再乘以几倍。
然后,由于这么高的加价,导致80%的消费能力的人无力购买,毛利就需要再乘以几倍。
作为厚道的一个大品牌,很自然的做法,就是把三五个美元交付的,定在200元(比苹果音质好一点还便宜呢),七八个美元交付的,定在600元,10来个美元交付的,定在1500元了。
大致如此,要不,你这总经理,准备滚蛋吧。
因为你会亏损。
造型设计、包装、明星代言、频道推广,哪一项不得花钱?花很多钱只有几个人买。
=====================渠道摊销,二八原则
=====================
媒体动不动就拿眼镜行业来扒一次,我也对人解释过很多
次。
主要是铺租转化率。
开一个眼镜店,假定铺租水电工资税费,外加装修和存货占用资金的利息,是每天2000元,假定每天配6副眼镜,那每付至少要加价三四百元。
至于那镜框还有玻璃镜片,材料成本是10元还是8元,跟这个有什么关系?
除非每天配30付,每年1万付,覆盖20万人群,其中三四万人戴眼镜,平均每三四年一付。
除非你希望周围没有眼镜店。
衣服也一样,代工十几元的衬衣,是几乎没法穿的烂货,三四十元的,就是主流品牌的低端品质了,代工价六七十元的,就是主流品牌的大几百的。
代工价100多?阿玛尼哦。
如同时代控股的报告中所提到的包包,三百就不错了呀。
皮鞋,三五十是普通的,一百多的?卖上千。
没办法,你来做也一样,甚至只能更差。
这些呢,除了渠道摊销是大头,还有个二八原则什么的在捣乱。
1年20个款,只有三五个赚钱大卖,不罕见。
和造星一
样,星探签来很多美女胚子,大火的比例呵呵。
可是每一个的培训包装运作费.....
为毛我现在只去迪卡侬(曾经有几年休闲类只买佐丹奴),因为只有这两家的衣服,品质能和我十几年前做外汇结算和信贷时,日本合资服装客户那里拿到的一两美元一件的长短袖T恤衫的品质水准相比。
呃我刚毕业时审单,看到出口的短袖T恤一个来美元一件时心想日本人怎么穿这么便宜的货,了解后才知道,这特么比我当时能买的最好的还要好,日本的品管、日本的设备,日本的布料缝线来料加工。
与那个相比,现在Zara GAP什么的,属于直接扔垃圾堆的,呃还可能要给日本人准备一粒速效救心丸。
化妆品就不提了吧........
=======================结语================
说这么多,其实是讲,很多东西,真的和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关系甚小。
大头在传播、说服、鉴别、保证、竞争信息和展示通路,以及受众的平均鉴别力还有购买力水平。
如果高档马桶圈在大陆是稀罕货,如果绝大多数消费者分辨
不出布料的细微差异,那么稍微好一点儿的东西,确实是要比日本贵很多才对。
否则谁卖好的呀?在日本加1000,一月出去10个,在中国加1000,1月出不掉3个(亏钱),加2000,出不掉2个(还是亏);加6000,能出一个给土豪,嗯哼不错,就加6000吧?
所以只好去日本背啦,或者,现成的有信任的群体,团.....团.....团......duang的就成了!
当然,我预计,未来很多工厂,会像小米/锤子/凡客一样,把用料(夏普的屏啊什么的)什么的,拆细了讲。
(这在以前电视报纸门户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能给你5秒钟面向所有人反复喊:掌握先进科技!科技以人为本!真材实料!药材好,药才好!妈的如果几十年后回来检讨,会认为这个时代过于厂家虚伪还有受众愚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