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上-物质的溶解 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3)(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3)(新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3)(新版)浙教版八()班姓名组别一、课前尝试1、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的下,物质在中达到时所溶解的为在的溶解度。

2、物质根据溶解能力的大小可分为、、、难溶物质。

3、课前准备:配制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所需的器材和药品。

二、新知尝试(一)溶液的配制1、溶液浓度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可以用或来表示。

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相对含量就,溶液的浓度也。

2、尝试一:完成教材30页的例题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

如果要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结论: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3、尝试二:教材30页活动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50克。

(1)计算:配制此溶液需要氯化钠克,水毫升。

(2)称量和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3)溶解:将用量筒量取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

待氯化钠完全溶解时,10%的氯化钠溶液就配制好了。

结论: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二)相关计算1、教材31页例题:配制1000毫升溶质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2、结论:溶液在稀释前后用公式可表示为三、同步尝试1、下列各组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等于10%的是()A、0、5克硝酸钾溶于4、5克水中B、50克硝酸钾溶于0、45千克水中C、0、01千克硝酸钾溶于100毫升水中D、10千克硝酸钾溶于90千克水中2、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C、溶液的质量D、溶剂的质量3、将10克氯化铵溶解在100克水里,配制成氯化铵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溶质氯化铵的质量为10克B、氯化铵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1%C、氯化铵溶质质量分数为10%D、溶剂水的质量为100克四、变化尝试4、将混有少量细沙的硝酸钾2克溶于48克水中,所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A、等于4%B、小于4%C、大于4%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5、将30克某物质溶于270克水中配成溶液,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欲使它的浓度增加一倍,可增加溶质克或蒸发溶剂克;欲使它的浓度变为5%,可加入水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 学会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 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4. 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难点:溶液的稀释过程中有关密度、体积、质量、质量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计算器、草稿纸。

2.教学器材:托盘天平(带称量纸)、量筒(100mL )1只、药匙1把、烧杯(100mL )1个、玻璃棒1根、手纸。

蒸馏水、食盐(氯化钠)固体。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并进入新课:我们知道胃液中含有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胃液过多时易得胃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在给农作物或树木喷洒农药时,药液太稀不能杀死病虫害,药液太浓时又会毒害农作物或树木。

因此,在配制溶液时,我们若能知道它里面所含的溶质的量,我们就会避免象胃酸过多或农药过浓所带来的危害。

科学上常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来定量的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溶质质量分数可以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 34─例1(只看题不要看解题过程)例1.在农业上有时用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多少千克?(可用投影或倍投打出来)教师:下面请同学说说,题目中150千克是什么的质量?(较多学生举手)学生:是溶液的质量。

教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吗?(都同意)那么,16%在题目中又是什么量呢?它的含义是什么?(举手的学生比较少)学生:是不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含义我不太清楚。

教师:回答的不错。

16%的含义是若溶液取100份质量,则溶质就占16份质量。

具体点说就是100克溶液中,有16克溶质;或100千克或100吨溶液中,有溶质16千克或16吨的溶质。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点头)那好,100份质量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我们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 溶液的配制计算与应用 溶液的稀释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板书)那么,150千克溶液中,应当有溶质多少千克呀?学生齐答:有24千克。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如,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36克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 1.5 物质的溶解(第1课时)导学案浙教版1、5 物质的溶解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说出二者的区别。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课前自学操作现象结论(1)往一定量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搅拌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色。

硫酸铜(能/不能)溶于水(2)再加入一定量硫酸铜,搅拌固体溶解了一部分,最后有在常温下,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硫酸铜是的,说明(1)中溶液是的,(2)中溶液是的(饱和/不饱和)将(2)中溶液和固体一起加热固体完全被溶解升高溶液的,硫酸铜又能继续溶解。

结论:在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溶质是的。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活动1:硫酸铜的溶解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下,在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溶液。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标准:。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二、浓溶液和稀溶液1、定义:浓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有较(多/少)溶质的溶液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有较(多/少)溶质的溶液2、活动2: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P30页四、拓展提升1、下列方法中,可用来检验某种溶质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的是()A、将溶液适当加热B、将溶液适当冷却C、再加入溶剂D、添加溶液的溶质2、将某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加水B、加入硝酸钾固体C、升温D、恒温蒸发水分3、将某温度下氢氧化钠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加水B、加入氢氧化钠晶体C、升温D、恒温蒸发水分E、降温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C、饱和溶液是不能溶解任何其他溶质的溶液D、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课堂小结】饱和溶液:溶液不饱和溶液: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五、当堂检测1、有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降温、、。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平哥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导学案

平哥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导学案

八年级(上)科学编号:010502 主备:祝小平使用时间:2014年9月日姓名:八年级科学上册§1.5.2 物质的溶解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会查阅溶解度表;3、了解物质溶解性等级分类及常见物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课前预学、课中交流】知识链接:气体的溶解度: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如在0℃、1个标准大气压时1体积水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此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

气体的溶解度除与气体本性、溶剂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强有关:其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

由于气体溶解时体积变化很大,故其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显著增大。

1、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大小叫。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

2、一般地,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的;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是的。

可见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的大小主要是由和的性质决定的。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划分依据:室温(20℃)时的溶解度。

>10g称为物质,例如:;1~10g称为物质,例如:;0.01~1g称为物质,例如:;<0.01g称为物质,例如:。

4、溶解度:在下,某物质在克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S)。

溶解度数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

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表示在。

5、根据生活经验,你觉得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合作学习】1、如何理解物质的“溶解度”概念所表达的含义★2、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推导饱和溶液溶质、溶剂质量和溶解度的定量关系:3、分析――――表1-7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o c)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溶解度(克)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表1-8 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o c)0 20 40 100溶解度(克)0.173 0.165 0.121 0.076思考:1、以上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变化的关系。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物质的溶解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
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
变的科学观点。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_ 。

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_ ;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与_ 有关。

3.在研究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在相同的_ 、相同的_ 并且也相等的情况下,该物质能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4.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_ _;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_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1.(2分)物质在溶解时往往会有温度变化,它与吸热、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有的温度会升高,是放热
B.有的温度会降低,是吸热
C.有的温度不变,放热和吸热等效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2分)打开瓶盖后,摇晃雪碧饮料会冒出气泡,说明摇晃过程中
A.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了 B.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大了
C.水蒸发减少了 D.无法判断
3.(3分)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影响蔗糖溶解于水时快慢因素的是
A.水的质量B.颗粒是否成粉
C.水温 D.是否搅拌
4.(3分)闷热的夏天,池塘里的鱼总是游到水面上,解释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正确的是( )
A.夏天的鱼特别喜欢在水面上
B.夏天水温高,鱼到水面上乘凉
C.夏天水温高,水中氧气少,鱼就游到水面上
D.夏天的水面上营养特别丰富,鱼就游到水面上
5.(3分)夏天用脸盆接自来水静置后,盆壁会出现小气泡,而冬天却没有这种现象,这是因为( ) A.夏天的自来水里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没有
B.夏天的自来水里没有气体,冬天的水里有
C.夏天气温高,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往外跑
D.冬天气温低,自来水里气体的溶解性小,气体不会往外跑
6.(3分)一定质量的蔗糖放入一定体积的水中,搅拌后比不搅拌时溶解加快,说明( )
A.搅拌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增强
B.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
C.蔗糖在水中只要搅拌就可以无限制地溶解
D.温度是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7.(3分)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
A.物质种类 B.温度高低
C.压强的大小 D.以上都是
8.(1分)物质的溶解性是_ _(填“定性”或“定量”)描述物质溶解能力的概念。

9.(5分)物质的溶解能力随 _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_ ;气体在液体中溶解时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_ _,压强越大,气体溶解能力_ 。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_ 。

10.(6分)探究实验——食盐在水中溶解_ 的影响因素,体现了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注意此实验的前提条件是食盐的_ 一定,水的_ 一定,然后再来讨论影响因素。

可能影响的因素有:_ 、_ 、_ 等。

11.(3分)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_ 。

例如,高锰酸钾_ 于水,而泥沙就_ 于水。

12.(3分)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

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_ ,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_ _,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_ 。

13.(3分)物质的溶解性是某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_ 的大小。

溶解速度表示物质溶解时的_ 。

一、选择题(5×5分=25分)
14.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冷水加热,发现有气泡从水中逸出,这说明
A.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B.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C.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小
D.水分蒸发,固体从液体中析出
15.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水不可以鉴别出来的是( )
A.食盐固体碳酸钙固体高锰酸钾固体
B.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C.汽油酒精浓盐酸
D.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氯化钾固体
16.夏天,实验员在实验室配制了一瓶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并密封放置,到了冬天发现瓶底有大量的晶体析
出,这是因为( )
A.变成了不饱和溶液
B.温度下降,硝酸钾的溶解性减小
C.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
D.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加
17.下列因素中,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A.溶质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液的温度
D.溶液的浓稀程度
18.要减小硝酸钾的溶解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采用的方法是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加入一定量溶剂 D.蒸发部分溶剂
二、填空与简答题(2×6分=12分)
19.如图所示,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未溶解。

给烧
杯加热,结果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而氢氧化钙固体增多了。

20.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三、实验探究题(10分+13分=23分)
21.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 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_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 _。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优点在于: 22.探究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1)问题1: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假设1:温度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取一杯雪碧,给它微微加热。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

(2)问题2: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吗?
假设2:气压是影响气体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实验:按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现象:
①活塞往外拉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 _。

②活塞往里推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 _。

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气压越大,气体的溶解能力越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