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生活》知识体系整合及典型例题

合集下载

2019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三、文化生活 Word版含解析-

2019大二轮高考总复习政治文档:三、文化生活 Word版含解析-

三、文化生活串讲一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思维脑图※※分类存储※(一)原因(二)※思维脑图※※分类存储※(一)原因(二)1.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 )提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2.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 )提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经济和科技是决定性因素。

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是不同的。

( )提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行为的评价也可能相同。

4.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 )提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个人主动参与的过程,个人可以防止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

5.民族节日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提示:×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6.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 )提示:×尊重文化多样性不等于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7.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 )提示:×各民族文化各有自身的特点,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不会逐渐趋同。

8.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 )提示:×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途径之一,但并非主要途径。

9.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 )提示:×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一味认同。

10.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提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1.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 )提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其基本特征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12.文化发展要先继承,后发展。

( )提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13.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 )提示:×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

2021届高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框架与知识点整理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继承性要求?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创新的途径?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实质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及其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求文化发展原因、途径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理解“学习型社会”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P31(1)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凶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和价值:①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

②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文化的共性: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

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二轮复习体系整合(第三、四单元)

高三政治《文化生活》二轮复习体系整合(第三、四单元)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答题点睛★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7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常见设问角度民族精神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多结合重大时事素材,从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等角度考查。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设问角度:(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2)运用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3)结合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说明民族精神为什么永不泯灭?(4)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二、必备答题术语如何弘扬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

(2)根本途径: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又丰富发展。

(6)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强基固本。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09 文化与生活(讲)(含解析)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09 文化与生活(讲)(含解析)

专题09 文化与生活【讲备考】1.从考点角度看,文化对人的影响属于高频考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等是近年高考的冷考点;从题型角度看,上述高频考点以主观题形式考查的可能性较大;从命题背景材料角度看,“一带一路”、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值得持续关注。

2.选择题常正面考查文化产生于实践活动、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的表现等,也常以误区的形式侧面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影响和塑造人等。

通过具体事例如“一带一路”等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通过文化与人的关系,考查文化影响和塑造人。

【讲重点】一、文化的特点与实质1.文化的特点从产生看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从文化素养看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从文化体现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2.认识文化的实质二、文化的作用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文化与综合国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讲典例】考点一文化的特点与实质例1.(2016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

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

”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A.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答案】B例2(2015·全国卷Ⅱ·20,4分)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引起热烈反响。

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

《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表明了韩国民众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③④符合题意。

大高考高考政治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

大高考高考政治全国通用二轮复习配套课件:第三部分 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
专题九 文化与生活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核心点一 文化与生活
精神活动
特有
社会实践
物质载体
精神力量 物质力量
决定 反作用于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素养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重要因素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1.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
剖析 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可以转化为物质
力量。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解析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差异,体现一定的经济、政治决 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体现一定的经济、政治,A正确。 B、C、D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文化的作用
[要点精讲]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 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 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 社会的发展。
完全同步的。
(× )
剖析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
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得文化的发展先于或落后
于经济的发展。
核心点一 核心点二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要点精讲] (1)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 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 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 的发展(文化反作用的表现)。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18讲 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必修3)

高考政治 二轮复习  文化生活 第18讲 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必修3)

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
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
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
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
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加大了宣传和培育的实效性。可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①要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物质载体 ②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
基础工程 ③可以消除思想差异凝聚社会共识 ④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③错误,人们的思想差异不会消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④错误。
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 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
易错点3 不能正确理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提醒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中心环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矫正训练3 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
提醒 两者不矛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以增
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矫正训练4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把“三个倡导”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
答案 A
9.经济发展起来以后,社会领域的利益纠葛、无序竞争、行为失 范等问题日益凸显;物质生活逐渐丰盈,人们的权利意识也不 断增强,对公平正义也有了新的诉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角度看,这就要求( ) A.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B.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C.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D.社会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应的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故选B。A、C不符合题意; D错误。 答案 B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共38张幻灯片)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文化生活》知识点梳理(共38张幻灯片)
2021/2/19
•课本结构 · 目录 第一单元 文化的作用
总体 结构
2021/2/19
第一单元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作用(对社会) 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 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注: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个人)
•1、表现

、文化影响着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风俗礼节)

、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三观”)
•2、特点

、潜移默化(氛围、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主动)

、深远持久(“乡音难改”——风俗;“三观”)
•3、文化塑造人生
• 20优21/2秀/19 文化能丰富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落脚点是立德树人。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考查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理念的典型事迹,使试题的主题和材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他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2.依法治国理念: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立法、司法、执法、守
2021/2/19
•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
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 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 能力。不是简简单单地考查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遵循 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考试社会意义和 现实目的。

201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宝典 专题三 《文化生活》主干结构图+主观题答题技巧

2013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宝典 专题三 《文化生活》主干结构图+主观题答题技巧

目录三. 1.《文化生活》主干结构图..............。

.。

.。

..。

(33)2。

《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关键词句……….。

..。

………………。

36《文化生活》主干结构图一、文化的作用二、文化的传承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塑造人生原因文化传播的途径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多样性感受(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意义态度—----—尊重传统文化形式特点作用对待态度1、文化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面观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作用 对待传统文化的辩证态度传统习俗传统建筑 积极作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受文化的继承性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艺 消极作用 传统思想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作用、意义) 怎样创新(途径)“贵、和" “和谐社会”三、中华文化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原因(包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为什么(地位、重要性)怎么做(途径)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原因喜的原因 忧的原因文化多样性先进 有益 落后 腐朽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 具体做法大力发展 支持 改造 抵制《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关键词句集锦一、如何做1.文化的影响或作用或价值或功能: A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轨高考三文化知识体系整合一、文化的作用1.从本质上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性质上看,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看,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3.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可以促进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6.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7.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8.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9.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典例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

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思路分析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力量。

二、文化发展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经济、政治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3.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推动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教育等都可以推动文化的发展进步。

5.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6.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发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人人都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8.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典例2】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方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聆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根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思路分析首先对材料中的具体措施分层,然后对应教材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角度分析。

图示如下:答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1.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3.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4.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5.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6.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8.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11.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13.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1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15.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6.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17.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 18.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提示 1.×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2.×深远持久不等于永久不变。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4.×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

多样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5.×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9.×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根本途径。

10.×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1.×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3.×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4.×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1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6.×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17.×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8.×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依托高考大数据分析软件精编而成)一、选择题1.(2018·湖南省郴州市高三第二次质监)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

在漫长的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数的政客商贾、文人兵卒行进在这条古道上,由此留下了大量的城池、建筑、诗歌和故事,让古蜀道升华为一条南北文化交融的立体系统。

这表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③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④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全方位展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蜀道的开凿始于战国时期,这条惊险奇绝的古道堪称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历史文化的“活文献”。

这说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赋予“自然”的东西以文化,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古蜀道是巴蜀文化的展示,但是全方位说法错误,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 B2.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却对红色情有独钟。

红色代表了喜庆、祥和、热烈、奔放,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

这主要表明()A.红色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解析中国红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成为中国文化的底色,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C符合题意。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A说法错误。

B、D与题意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