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剧作,由著名剧作家曹禺创作。
该剧以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社会风貌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来自北京的戏剧家郭小武与上海女作家马明月之间的恋爱故事。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北京人》的剧作特色。
《北京人》的剧作特色之一是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北京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的社会动荡时期。
在剧中,曹禺通过描写上海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和人们的心态,呈现了上海社会的冷漠、世故、和人情冷暖。
剧中的一些对话和情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一部缩影,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曹禺在《北京人》中着重刻画了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郭小武是一个在北京学习京剧的年轻人,性格坚韧,有着自己对戏剧的追求和热爱。
而马明月则是一个自由、敏感而又固执的女作家,她有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独立的人生观。
在剧中,曹禺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展现了他们的内心矛盾与挣扎,使得他们的性格塑造更加具有深度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北京人》剧作的特色还在于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特性。
在该剧中,曹禺巧妙地运用了独白、对白、唱词、音乐等艺术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
曹禺还采用了闪回、倒叙、联想等表现手法,使得剧情更加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剧中的音乐、舞蹈等元素的融入,也使得该剧在艺术表现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曹禺在《北京人》中所展现的人性关怀也是该剧的一大特色。
在剧中,曹禺对人性的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贯穿始终,他通过郭小武和马明月的命运、情感和内心挣扎,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矛盾和美好。
在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中,曹禺始终表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关怀,这使得《北京人》成为了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剧作。
曹禺的《北京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重要剧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人物性格刻画、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关怀,这些特色使得该剧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曹禺的作品及分析分析

作品介绍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 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 1 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
1933 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1935 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 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
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 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

对曹禺的戏剧《日出》的赏析曹禺的戏剧《日出》创作于二十世纪年代。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社会最为黑暗的时期。
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最突出的政治和经济的现象,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寡头统治和垄断资本的形成和集中。
他们凭借特权操纵金融,把魔爪伸向各个领域。
他们掀起的投机事业,使全国金融界都卷入投机狂潮之中。
这不仅使民族资本家身受兼吞之灾,更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的深渊。
四大家族统治集团的魔影笼罩全国,操纵亿万人民的命运。
《日出》戏剧中的金八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的社会支柱,反映出四大家族金融垄断的某些侧影。
《日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反映了这段时期的历史,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日出》中对现实的真实而深刻的揭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漆黑的世界”的图画,深刻的揭露了最黑暗的卖淫制度,揭露了金钱统治的罪恶、金钱制度的残酷,以及由此造成的人间的种种惨剧。
从小东西被逼身亡,黄省三全家的服毒自杀直到陈白露的死,这大大小小的悲剧,都昭示着是社会制度的窳败。
造成社会的大大小小悲剧的根源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以及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黑暗统治。
这个时期的贫富分化的矛盾更加尖锐化,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日出》可以说是三十年代的社会的一面镜子。
戏剧中的各种人物就是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典型代表。
各种人物处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心灵的扭曲。
人伦道德被抛弃,代之出现的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
不择手段的捞钱,不择手段的玩钱,成了金钱拥有者和崇拜者生活的至高无上的信条,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
人性的扭曲达到了至高点。
《日出》整个戏剧中,充满了鲜明的对比和种种矛盾的冲突。
对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贫富分化的揭露,主要通过“不足”与“有余”两个社会阶层的对比来实现。
在作品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有余者”和“不足者”的对立和变化,而且还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物链。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及意义曹禺创造性地吸收融会中外戏剧创作的经验,将话剧这一外来的艺术样式,与中国传统的戏剧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了话剧艺术民族化、现代化的进程。
他的主要剧作不仅关注具体的时代和民族,而且具有超越性的内涵和丰富的可阐释性,代表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一、将情境作为其戏剧创作的契机,重视氛围情境的营造。
曹禺剧作的戏剧情境有着一以贯之的特色,这就是以暴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社会现实的黑暗为母题;以悲剧为主要体裁;以苦难中的女性为中心人物。
二、曹禺剧作洋溢着诗的激情、追求诗的意境,变现出一种诗化的倾向。
曹禺剧作的诗化特征不仅要从作品中浓郁的诗意,充满诗情画意的场面、借鉴诗歌表现等外在的艺术形式来衡量,而更应该看到,曹禺是将戏剧作为诗来写的。
从创作角度说,曹禺的戏剧创作方式更接近于诗人的创作。
面对创作素材,他不是冷静地分析、理智地编排,而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相互交融中去构思、去创作的。
从作品的角度说,将戏剧作为诗来写,不是说要求它具有诗的形式规范,而是要追求诗的意境,使之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
曹禺的剧作无不洋溢着强烈的抒情性,人物身上往往集中了极端了爱与恨。
即使在《北京人》中,感情表现虽深沉含蓄了很多,但人与人之间也汹涌着感情的潜流。
此外,作为诗歌中最为常见的象征性意向以及表现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曹禺的剧作中也同样大量存在。
三、在戏剧艺术手法方面,曹禺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华。
曹禺剧作善于构织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在多线索交织的情节推动下,通过集中的矛盾关系,统一严谨的结构来组织戏剧冲突。
《雷雨》在锁闭式结构的统领下,通过回溯的方式将跨度长达三十年的情节浓缩至最激烈、最集中的一段落笔,使剧本正好呈现各种矛盾冲突的最后结局,精巧而又周密;《日出》采取“横断面”的结构方法,人物互为宾主,交相映衬,构筑起社会生活的全貌,共同完成主题意蕴的凸现。
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方面,曹禺总是能根据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身份、教养以及处在不同境况下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人物的语汇、语调和节奏,以表现人物不同的个性。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

浅谈曹禺《北京人》剧作特色1. 引言1.1 介绍《北京人》剧作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里程碑。
该剧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曹禺以其敏锐的思辨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和人性的弱点。
《北京人》以家庭为纽带,展现了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使得《北京人》不仅是一部关于家庭的戏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之作。
通过《北京人》,曹禺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时代问题的敏锐洞察,为中国戏剧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人》的背景是中国社会动荡的30年代,这一背景为剧作的冲突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其影响深远。
1.2 概述剧作的受欢迎程度《北京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作为曹禺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北京人》以其深刻的社会现实题材、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剧作中呈现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使其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设计紧凑合理,语言含蓄细腻,表现手法富有戏剧性,这些因素都为《北京人》的受欢迎程度贡献了不少。
剧作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也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深思人生与社会,因此《北京人》一直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对当代舞台艺术的启示和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在中国戏剧史上,《北京人》的地位不可撼动,它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影响并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和戏剧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 正文2.1 剧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曹禺的《北京人》是一部以当时中国社会政治背景为背景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
剧作背景主要是20世纪初中国经历的动荡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问题和矛盾,如帝制的日益腐朽、封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外国列强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等。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戏剧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不仅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还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以期对其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将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例如,他的代表作《雷雨》就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命运,以及人性的丑恶和道德的沦丧。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使得曹禺的作品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象征性的人物、情节和场景的塑造,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原野》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脆弱和对生命的追求。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得曹禺的作品在当时的戏剧界独树一帜,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曹禺的戏剧作品还具有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例如,在《日出》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与妻子的关系冲突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两面。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曹禺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此外,曹禺的戏剧作品还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
他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使得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戏剧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例如,在《原野》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爱情的追求的描写,引发了观众对爱情和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使得曹禺的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之,曹禺的戏剧艺术传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刻的人性洞察力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上。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

论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创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名。
曹禺的戏剧作品涉及人性、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曹禺戏剧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和论述。
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主义曹禺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现代史上的动荡时期。
曹禺的作品对于反映当时的人性、社会和历史有着独特的见解。
曹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披露了80年代中国社会和家庭的丑陋面貌,展示了人们在家庭、婚姻、爱情和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在《雷雨》中,曹禺通过展示人性的黑暗面,揭示了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的丑恶和封建家庭的残酷。
独特的言语风格曹禺的戏剧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闻名。
他制造了大量的口语语言和苍白的现实语言,这种语言风格在他的戏剧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曹禺的语言风格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他的作品《原野》中,家族成员之间的动态变化和情感变化都被精确地反映在了曹禺的语言中。
此外,在《日出》以及《日出东方》,曹禺的诗意语言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希望的共鸣。
深刻的人物描写曹禺塑造的人物深入人心,令人难忘。
他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人物思想和性格方面的高超洞察。
曹禺以表演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例如,《雷雨》中的明星及其母亲、那个下岗的工人,他们的人物个性深入人心,令人印象深刻。
他们的行为和表情,都完美地展示了他们的情感。
曹禺作品的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令人难以忘怀。
他以现实主义姿态描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仍保持了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的作品往往以矛盾和对抗的方式出现,并始终关注人类历史的演变。
他的语言清晰易懂,能够清晰反映人物情感和思想。
他的人物形象,形象生动,难以忘怀。
总之,曹禺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悲观和对文学的强烈热情,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都令人感到深刻,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简述曹禺戏剧创作的特点
曹禺(1910年-1993年)是中国戏剧家、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
他的戏剧创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现实主义倾向:曹禺的戏剧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真实的感受。
他常常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人们内心的矛盾冲突。
2. 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曹禺的戏剧作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戏剧结构严谨:曹禺的戏剧作品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整部戏的形式,对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清晰的安排和梳理。
他的戏剧作品常常在整部戏的框架内,通过对人物关系和情节的逐步推进,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内心世界。
4. 表达思想情感:曹禺的戏剧作品表达了深刻的思想情感,他的戏剧作品常常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矛盾,反映出人性的深层次内涵。
5. 语言优美:曹禺的语言优美,具有诗意和哲理性,他的戏剧作品的语言运用丰富,富有文化内涵和表现力,能够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曹禺的戏剧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情感、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篇章,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
关于《浅析曹禺戏剧的创作与戏剧观》,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之第五篇
摘要:曹禺是中国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 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是中国诗化戏剧的集大成者, 他的杰作实现了中国现代戏剧与传统诗学精神的沟通和对接。
从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开始, 曹禺就力图与当时风行的问题剧划清界限, 《雷雨·序》正像是诗化现实主义的宣言, 提出了一个“戏剧诗的美学观念”。
关键词:曹禺,戏剧创作,《北京人》
曹禺的诗化现实主义美学思想表现在他的真实观上, 这种真实观可概括为“诗意真实”, 曹禺强烈的诗情, 不仅来自于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历史人生的艺术良知, 更来自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责任感与良知推动着他去关注生活并向深层发掘, 在对生活的深入体验与强烈感受中孕育、激活创作的诗意灵感, 而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则使他超越了一般的阶级和是非道德范畴, 他的剧作进一步开拓了悲剧的表现领域与精神刻画的深度, 他不追求道德审判的胜利或大团圆的结局, 也不渲染悲壮崇高的氛围, 而是通过不幸者的命运, 写出了一种忧愤深沉、缠绵沉挚的美。
一、《北京人》的创作背景
《北京人》写于1940年, 是曹禺先生艺术成就最高的戏剧作品。
《北京人》不刻意追求人为的戏剧效果, 果断舍掉了一般剧作者所追求的所谓的“戏剧性”, 连曾文清的自杀, 曹禺先生也将其低调处理在了暗场, 只借曾文彩的口哀哀说了一句“耗子, 闹耗子”。
剧中充满了作者对于诗一般的境界和氛围的营造, 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是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结合”, 这叙事诗与抒情诗在《北京人》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戏剧的情境是诗的情境, 一切景象皆有象征意味, 可以说是中国诗化现实主义剧作中最杰出的典范。
在写作此剧时, 曹禺先生“正热爱着契诃夫, 感到时代的苦闷, 也憧憬着时代的未来”, 《北京人》并不是契诃夫戏剧的效仿品, 它具有极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韵味, 蕴含着曹禺先生对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深刻的沉思, 标志着他的诗化现实主义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更精醇深厚、圆润自然的阶段。
但《北京人》确实有着与契诃夫戏剧相近的气质, 《北京人》也类似于富有批判精神的, 诗意的含泪的喜剧。
曹禺先生本人在1957年曾说过:“《北京人》可能是一出喜剧, 不是悲剧, 应当老让观众笑。
”这种“喜剧”自然
不是巴赫金所说的拉伯雷式的“庄谐体”和闹剧手法, 用误会事件或夸张的人物令人捧腹大笑, 而是采取心理描摹和性格刻画的现实主义手法, 让人物严格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行动, 甚至不怕观众在某一瞬间对剧中的喜剧人物产生同情, 剧情以生活潜流的形式向前发展, 是日常生活形态的喜剧, 是文雅、含蓄和微妙的喜剧, 是偏爱象征手法、带有忧郁气质的喜剧。
微妙的冷嘲多于直接的热讽, 愤世的精神不是锋芒毕露而是诗意含蓄, 这夹杂痛感、讽刺, 怀有怜悯的、叹息的喜剧, 更体现出喻世、劝世和醒世的意味。
二、《北京人》的创作观点
《北京人》发表在抗战时期, 却只字未提抗战, 《北京人》引导观众站在历史的高度, 去认识剧中那些抱残守阀、朝着死亡走去的人物, 从而对中华民族所长期崇尚的封建文化做出反思, 从民族的根基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 探究了人类生活的真正意义。
曾家曾经是个“不是个蓝顶子、正三品都进不来”的封建
士大夫家庭, 在大幕拉开的时候, 已经失势的曾家只徒留外表的些许庄严堂皇, 里面住着一群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死魂灵, 仍把祖宗的光荣和规矩作为法宝, 生活在一种虚幻的精神胜利法之中。
行将朽木的老太爷曾皓最心爱之物是一口刷了几百道油漆的棺材, 任凭要账的人已经围堵外面, 还盘算着再刷上多少道才能“勉强睡了”。
长子曾文清天资聪慧, 落在这腐朽的土壤上只能成长为废物, 终日写诗作画, 养鸽子品茶, 对妻子思懿的攻击, 他只能痛苦念叨着“你这是何苦”, 靠鸦片来熬过心灵的痛苦。
曹禺先生曾回忆:“当时我有一种愿望, 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 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 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
袁家父女与曾皓一家住进同一个大院, 是剧作家安排的一种鲜明的对比, 袁家父女脱离了封建羁绊, 相互以“小猴子”“老猴子”称呼, 过着快乐且充满无限活力的生活, 这是对曾家繁文缛节、腐朽没落的一个尖锐的讽刺。
幸运的是, 瑞贞、愫方这两个拥有纯洁灵魂的女人最终脱离了这个家庭, 去寻找新的出路。
在临近剧终的时候, 曾文彩安慰着曾皓说:“等吧, 爹, 等
到明年开了春, 爹的身体也好了, 重孙子也抱着了, 江泰的脾气也改过来了, 哥哥回来也找着好事了……”而观众已经明白, 封建士族的“春天”再也不会回来了, 中华民族必须与之彻底告别。
曹禺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学和传统戏曲的修养, 又潜心考察了自古希腊悲剧以来的戏剧思潮, 广泛研究了近代欧美戏剧创作的各种流派与作品, 他的剧作融汇着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传统, 坚持着易卜生的精神又吸收了契诃夫、奥尼尔的精华, 他对外国戏剧进行了最广泛的借鉴, 却绝不会与任何一个剧作家的作品雷同, 这是因为他的借鉴不是机械照搬, 而是注入了中国艺术的精神, 贯穿着中国艺术的韵味, 走了一条民族化的道路。
曹禺剧作的民族独创性不仅在于他写了中国的人事, 还在于他是以中国的艺术精神来消融转化外国戏剧的形式因素。
点击查看>>曹禺戏剧论文(优选8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