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缓控释制剂一直成为医药界的研究热点,并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
本文就缓控释制剂的概念、优点、剂型分类及常见的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缓控释制剂剂型分类制备技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已经开始了对缓控释制剂的开发研究,至今已经有50年的历史。
近些年,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缓控释制剂理论和制备技术趋于完善和成熟,同时人们对药品疗效越来越重视,要求也随之提高,缓控释制剂以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
本文对近几年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1. 缓控释制剂的概念缓控释制剂可分缓释制剂和控制制剂,缓释制剂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较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控释制剂是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2]。
2. 缓控释制剂的优点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①降低给药频率。
一般对于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患者需要频繁服药才能达到或维持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而缓控释制剂通常比普通制剂载药量大,可减少服药次数,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药顺从性。
②平稳释药。
普通制剂在一天内需要多次给药,导致患者的血药浓度会产生较明显的峰谷波动现象,而缓控释制剂因释药缓慢平稳,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
③提高疗效。
相对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释药缓慢且能长时间维持在有效治疗浓度,在吸收部位也可较长时间停留,因此能使药物较为完全地被吸收,显著提高药物疗效[3]。
④降低毒副作用。
普通制剂峰谷现象明显,当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易产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治疗床较窄的药物,甚至出现中毒情况。
而缓控释制剂血药浓度波动小,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高用药安全性[4]。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浅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doc

浅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摘要】缓释、控释药物可依照使用目的的差别分成口服、腔道粘膜、透皮吸收、植入等类别。
因为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给药次数并不频繁、对胃肠刺激较小、治疗时间较长、峰谷时期血药浓度波动不大、使用安全,所以也促进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令其获得了良好的进展。
【关键词】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引言: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具备了研发周期较短、资金投入较低的特征,并且制作的经济风险较低,单位药物含有的技术含量较高,商家获取的利润较为丰厚,使其与传统制剂相比更具有市场优势,所以被制药行业所重视。
一、缓控释制剂的定义与特点缓释制剂指的是在相应的释放介质中,通过标准缓慢、非恒速的方式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指的是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依照需求渐渐恒速或靠近恒速释放药物。
与其对应的普通制剂对比,这两类制剂给药次数至少降低一半或相对降低,可以提高或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其中控释制剂远比缓释制剂血药浓度更为稳定。
缓控释制剂为需要临床治疗所需而引发的[1]。
透过临床实践可以发现,有些慢性病患在通过普通制剂进行治疗时依从性较差,而缓控释制剂逐渐释放药物具有以下特征:1、可以稳定药物浓度,以免峰谷现象的发生,对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十分有利。
尤其对治疗窗窄的药物,能够确保其安全性与有效性;2、令血药浓度在长期内保持良好的治疗浓度,对半衰期短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以免夜间还需给药,使用更为方便;3、最大程度降低毒副作用。
二、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类别1、定速释放技术此种药物运用后在相对时间中可令药物释放与呼吸速度相持衡,并与自身的代谢有关。
此类制剂依照零级释放动力学定律,通过相应的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
定速释放技术能够降低血浓度波动,确保药效能长时间有效,提高病患的顺从性。
能够透过转变药剂的几何形状来转变药物的释放状况,比如环形骨架片、双凹型带孔包衣片、迭层扩散骨架片等。
2、定位释放技术为了提高局部治疗效果,可对病患采用定位释放。
缓释与控释技术

适用于需要减少服药次数的药物制剂。
控释技术适用范围
适用于需要根据病情变化精确控制药物剂量 的治疗领域,如癌症化疗、疼痛管理等。
适用于需要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 副作用的药物制剂。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缓释技术发展趋势
01
研究个体化差异对缓释制剂的影响,实现 个体化治疗。
选择合适剂型
02
根据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和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如片
剂、胶囊、贴剂等。
优化处方设计
03
通过调整药物与辅料的比例、选择合适的粘合剂、填充剂等,
优化处方设计,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缓释效果。
缓释材料选择
1 2 3
天然高分子材料
如明胶、海藻酸钠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 可降解性,适用于口服和局部给药。
原理
通过改变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溶 解度、扩散系数等),调控药物在体 内的释放行为,实现药物浓度的平稳 和持久。
发展历程及现状
初期阶段
简单包衣或骨架型制剂,实现基本的缓释 效果。
现代阶段
结合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开发智能响 应型控释系统。
发展阶段
引入高分子材料,设计复杂结构,提高缓 释效果和精确度。
缓释与控释技术
目 录
• 缓释与控释技术概述 • 缓释技术 • 控释技术 • 缓释与控释技术比较 • 缓释与控释技术应用实例 • 缓释与控释技术挑战与展望
01 缓释与控释技术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缓释技术指药物或其他活性成分从制 剂中缓慢释放,以保持长时间稳定的 有效浓度;控释技术则强调对药物释 放速率和量的精确控制。
工艺参数优化
抗菌素缓释控释片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抗菌素缓释控释片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引言:抗菌素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之一。
然而,常规的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着一些缺点,如剂量波动、频繁给药及患者依从性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抗菌素缓释控释片逐渐成为临床实践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介绍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特点、分类、制备方法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特点抗菌素缓释控释片是一种具有缓释和控释功能的药物制剂。
与常规的抗菌药物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1. 缓释:抗菌素缓释控释片能够通过调整药物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持续释放,提供长效治疗效果。
这样可以减少患者的用药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 控释:抗菌素缓释控释片可以控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释放,优化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通过将药物包裹在可溶性聚合物中,可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减少给药期间的剂量波动。
3. 可调性: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药物释放速率和时间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调整。
这种可调性使医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分类根据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制备方法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基质型缓释控释片:基质型缓释控释片是将抗菌素与一种惰性基质混合,制成固体制剂。
药物在基质中的扩散是主要机制,通过控制基质的性质和药物的溶解度,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
2. 聚合物包裹型缓释控释片:聚合物包裹型缓释控释片是将抗菌素包裹在可溶性聚合物中,制成微球或纳米颗粒。
药物通过聚合物的溶解、分解或膨胀,实现缓释与控释的效果。
3. 脂质体型缓释控释片:脂质体型缓释控释片是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制成微球或胶体。
药物可以通过脂质体的融合、聚集与分解,逐渐释放到体内。
三、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制备方法抗菌素缓释控释片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聚合物包裹法:将聚合物和抗菌素溶液混合,通过乳化、喷雾干燥或凝胶化等方法制备成颗粒状或薄膜状的控释片。
现代制药召开“缓控释制剂研究新进展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临床表现和对症治疗用药特点 ,对不 同中枢性 镇咳药和外周性镇咳药的镇 咳机制 、镇 咳强度 、临床应 用和不 良反 应等
J —一 — ] 、 L—一 — ) k— 一 — )、— ——一 )J —— 一 、 — — 一 —1 、 ——一 j ) —』 —— 一 j 、』 —— _ )_ J
3 干荣 富 .0 9年医药政策回顾与分析[ ]中国医药业杂志 , 20 J.
2 1 ,4 () 1 0 1 4 00 1 : 2—2. 2
业 走 出 了极不 平凡 的轨 迹 。
4 . 政 策与 制度 影响 医院用 药 2 ’
在我 国 ,医药市场始终受 新 出台的政策与 制度 的左 右 ,这 个观点 已被 历史所证 明 ,笔者也 曾多次撰文 阐 明
此 观 点 。 同家 发 改 委 自 19 年 1 月 起 开 始 对 药 品实 行 97 0
个 。在分析样本医院的用药情况时 ,发现 2 0 0 6年度 医院 用药 的增 幅明显跌人 谷底 ,这就 是被 药 品调 价政策所 影 响 的结果 ,所 以医改新 政的 出台 ,也 将会对 医院用药 产 生一定的影 响 ,必须 时时予 以关注 。 43 基 本 药 物 品种 在 医 院终 端使 用 分析 ’ . 医 院终端 虽 是 基本 药 物 的 主要 临床 使 用 渠道 ,但 SD F A南方所 的数 据证 明近几 年基 本药 物临 床用药 总体 金额 占医院用 药总额 的 比重呈逐年下 降趋势 ; 上海医工
2 0 ,4 (1 : 7 — 7 . 0 9 01) 8 0 8 5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药物制剂工程论文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摘要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持续发展,医药界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剂型的开发研究。
与新化合物实体开发相比,新的制剂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
近年来,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物;缓释控释制剂;辅料;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内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
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
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
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
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1、控释缓释制剂的优点近20 多年来,国外极为重视研究新剂型和新制剂的,其中的控释和缓释口服制剂是热点。
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1.1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
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1.2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1.3 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
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1.4 使药物化学稳定性得到增强。
在贮存期间,某些药物的常规制剂往往容易失效变质,或者被胃酸破坏,而将其制成缓控释制后,可以定时、定位地加以释放,稳定性可以有效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2.2 定位释放技术:定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
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
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且具有高黏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
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等[4]。
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可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
2.3 定时释放技术:定时释药可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效果。
定时释放又称为脉冲释放,即根据生物时间节律特点释放需要量的药物。
针对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时间发作的特点,研究在服药后可在特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如通过调节聚合物材料的溶蚀速度可在预定时间释药,释药的时间根据药物时辰动力学研究结果确定。
3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剂型及临床应用目前临床上适宜于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如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一些半衰期很短的或很长的药物也被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头孢类抗生素缓释制剂;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以适应特殊医疗应用等等。
这类制剂的品种已经涉及到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降高血压药、抗组织胺药、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各方面。
各种类型的缓控释制剂,如骨架型缓释制剂、包衣缓释制剂、缓释胶囊、微囊缓释制剂、缓释膜剂、缓释栓剂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3.1 缓释、控释片剂:孙伟张等[5]将丙戊酸钠以1∶2mol比例溶于eudragitS100乙醇溶液中,然后加入适量聚乙二醇6 000(PEG6 000)和滑石粉,喷雾干燥,得丙戊酸钠微囊,将微囊与8%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1%硬脂酸镁和0.5%的滑石粉等充分混匀,直接压片,制成丙戊酸钠缓释片,每片含主药250mg,经体外释药测定,结果表明,丙戊酸钠缓释片与普通制剂对比,释药的速率缓慢,且无突释作用,24h释放完全。
临床上作为广谱抗癫痫药。
施文等[6]用乙酰氨基酚淀粉、微晶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硬脂酸镁等制成对乙酰氨基酚缓释片,通过测定颗粒的可压性和片剂释放度来评价并确定制备工艺。
实验证明,分层颗粒为较理想的制备工艺,采用该工艺所制样品的体外释放度的体内生物利用度与美国麦克尼尔公司进口的对乙酰氨基酚控释片基本一致,达到国外同品种的技术要求。
临床上作为解热镇痛药。
陈珊珊等[7]研究制备法莫替丁胃内漂浮型缓释片,采用乳糖为稀释剂,果胶、HPMC为骨架材料,十八醇为阻滞剂,制备了法莫替丁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
经体外释放实验,累计释放百分率符合Higuchi方程(即释放量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其释药速度符合零级模型,比普通片降低,长效作用明显,成为临床上治疗消化性溃疡病1次/d的新剂型药物。
朱兆思[8]研制了尼群地平控释片,其方法为:把适量的单硬脂酸甘油脂与蜂蜡在加热条件下用氯仿融化,将含一定量的药物小丸用融化的蜡质溶液包上不同厚度的衣层制成微丸,将计算量的原药粉加稀释剂(速释部分)与不同厚度的微丸(缓释部分)加片剂辅料充分均匀,过2号筛后压片,每片含尼群地平10mg,这种采用“多级火箭式的原理”制备的控释片具有良好的控释作用。
药物进入体内后速释部分能迅速的溶解吸收并达到血药浓度,而缓释部分逐级释放,使药物作用平稳而持久。
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
王利胜等[9]研制盐酸二甲双胍缓释骨架片,采用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加入盐酸二甲双胍、乳糖至足量,粉碎过6号筛,充分混合。
加10%聚维酮K30(PVP)、乙醇液为黏合剂,制软材,加入1%硬脂酸镁作润滑剂,湿法制粒压片。
经体外释药测定,结果表明,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12h平均累积释放百分率为99.47%,药物的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说明本缓释骨架片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可持续缓药12h。
临床使用的普通片(盐酸二甲双胍片)2~3次/d,500mg/次口服,服药后迅速由肠道吸收,生物半衰期短,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的不良反应。
而缓释片可更好的发挥降糖药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服药次数,减轻不良反应,达到药物持久而平和释放的目的。
王雪明等[10]研制复方氨茶碱缓释片,用正交实验优化处方,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为骨架材料,用疏水性阻滞剂乙基纤维素(EC)调节药物释放速度。
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复方氨茶碱缓释片,每片含氨茶碱0.1g。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药氨茶碱的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它组份的含量,通过测定氨茶碱的体外释放度,缓释片与普通片相比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普通片在30min内全部溶出,而缓释片中药物释放缓慢,持续释药可达12h,其释药曲线经Higuchi方程拟合,累计释放百分率Q与时间的平方根t1/2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Q=24.1760 t1/2-7.699、r=0.9956。
临床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减少频繁给药所造成的血药浓度“峰谷”波动、易出不良作用的情况。
3.2 缓释、控释胶囊剂:夏运岳等[11]制备的双氯酚酸钠胃漂浮型胶囊是一种理想的缓释胶囊,能延缓释放时间,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制备方法为将羧甲基纤维素钠、硬脂酸、碳酸氢钠等辅料粉碎,过5号筛,与双氯酚酸钠混合均匀,装入空胶囊壳内,每枚胶囊含双氯酚酸钠200mg,将胶囊放入60℃的恒温加热器中热处理10min后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
临床用于抗炎、镇痛。
林宁等[12]研制了阿司匹林胃漂浮型控释胶囊,其体外溶出属零级动力学过程,K10=9.21%h;体内0~8h的吸收速度符合零级动力学的过程,K10=10.5%h;且体内外数据有显著相关性(r=0.9917,P<0.01)。
临床上作为非甾体类剂抗炎、镇痛药,用于抗炎、抗风湿治疗,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耐药性。
罗长荣等[13]研制乌拉地尼缓释胶囊,以丙烯酸树脂作为缓释材料。
将乌拉地尼与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各适量,粉碎、混匀过5号筛,用70%乙醇制粒,60℃以下烘干、整粒,作为速释部分。
另取乌拉地尼过6号筛,加入适量的乳糖和聚山梨醇脂,再用丙烯酸树脂与乙基纤维素(1∶2)的乙醇饱和液制粒,60℃以下烘干、整粒,作为缓释部分。
以速释∶缓释(1∶2)的比例装填胶囊即得,每粒胶囊含乌拉地尼30mg。
体外释放度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其释药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达到了缓释制剂的要求,12h累积释放97.8%。
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高血压和控制围手术期高血压。
3.2 缓释、控释微丸、微球:缓释、控释微丸是将药物与阻滞混合制丸或先制成丸芯后包控释衣膜而制成小型丸剂,其粒径通常<2.5mm,缓释、控释微丸装于微囊中,成为缓/控释微丸胶囊,近年来大量新辅料的出现,使缓释、控释微丸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被认为是较理想的缓/控释剂型之一,如汤真等[14]采用丙烯酸树脂Ⅱ号和Ⅲ号为包衣材料,将双氯灭痛制成肠溶性缓释微丸,体外溶出测定结果表明,该肠溶性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12h无药物释放,在人工肠液中12h累积释药为84.5%,释药75%的时间为6h,达到了缓释效果。
张瑜等[15]采用渗透型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丙烯酸树脂RL30D和丙烯酸树脂RS30D)包衣制备卡托普利控释微丸的研究。
释药稳定性考察,取体外释药方程研究项下的微丸,置于40℃、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进行加速试验,分别第0、1、2、3个月测定微丸的释放度,结果微丸释药情况稳定,克服了该药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半衰期短(t1/2短、仅为1.9h)等缺点,而制成缓释制剂。
临床用于治疗高血压及充血性心衰,有良好效果。
翟光喜等[16]研制低分子肝素缓释微囊,以乙基纤维素为囊材,正交实验设计优选制备工艺,用液中干燥法制备低分子肝素钠微囊,所得微囊颗粒圆整,粒径在100~800μm,载药量为56.3%。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囊中药物在8h释放率87%左右。
临床用于防治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覃宇悦等[17]采用聚乳酸[Poly(DL -lactite)]作为药物载体,制备替硝唑微球,可使药物缓慢平稳的释放。
药物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微球注入释放介质14d后,替硝唑累积释放率81.2%,缓释时间长达14d以上,把药物直接注入牙周袋内,使替硝唑在牙周袋内缓慢持久的释放,以达到持续有效治疗牙周炎的效果。
3.4 缓释、控释栓剂:李华等[18]研制盐酸曲马多缓释栓,采用壳聚糖(CS)及丙烯酸树脂Ⅲ号为成囊及缓释材料,制成盐酸曲马多微囊,结合中空栓技术研制包含速释、缓释两部分的缓释栓,对其体外溶出度、16名健康自愿者体内药动学特性及两者的相关性作了试验,并与普通栓、普通中空栓比较,结果表明,盐酸曲马多控释栓体外溶出呈一级过程,K0-1=24.6h-1,显速效,K2-12=2.0464h-1,显缓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