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纲一、课程导论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辨识和应对方法。
•掌握有效的应对压力和困难的方法。
•提升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心理韧性。
三、课程内容1.模块一: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的定义与特征–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的区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模块二: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处理–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介绍与应对–如何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3.模块三:压力管理–压力的概念及种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压力管理技巧和方法4.模块四: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与目标设定–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5.模块五:积极心态与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积极心态的方法–提升心理韧性的训练四、教学方法•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互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心理技能训练和实践五、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作业和小组展示•期末考试或论文六、参考教材1.《心理健康与自我管理》2.《压力管理与调节》3.《积极心理学导论》4.《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七、课程要求•准时参加课程并积极参与讨论•完成作业和小组项目•课后复习并及时向老师反馈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并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通过以上课程大纲,我们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对待课程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说课

目录
CONTENTS
• 课程概述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课程重点与难点 • 课程评价与反馈 • 教师团队与教学资源 • 学生实践与成果展示
01
CHAPTER
课程概述
课程简介
适用对象:大学生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
01
02
03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学分:2学分
2. 《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陈会昌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
06
CHAPTER
学生实践与成果展示
学生实践活动
心理健康主题演讲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与心理健康相关的 主题,进行5-10分钟的演讲,锻炼 表达能力。
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 常见的心理困扰情境,提高问题解决 能力。
课程大纲
第四章
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
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第六章
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
课程大纲
第七章
01
恋爱与性心理健康
第八章
02
网络心理与行为成瘾
第九章
03
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
02
CHAPTER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阐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个人成长和社 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心理健康对 个体发展的影响。
心理影片赏析
观看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影片,分析影 片中的人物心理,增强对心理健康的 认识。
心理健康调查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大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成果展示平台
(完整word版)大学生课程表模板(可编辑)

(完整word版)大学生课程表模板(可编辑)大学生课程表模板(可编辑)
1. 背景介绍
大学生课程表是一份重要的工具,用于记录大学生每周的课程安排。
对于学生来说,拥有一个清晰而方便的课程表模板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并及时做好准备。
2. 目标
本文档旨在为大学生提供一份可编辑的课程表模板,方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课程安排进行自定义。
3. 使用说明
3.2 编辑课程表
-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每日的课程安排。
- 按照文件中的说明,填写上课地点、教师姓名等信息。
3.3 打印或保存
- 编辑完成后,可以选择打印出来,方便随时查看。
- 也可以将编辑好的课程表保存为电子文档,方便在电脑或手机上随时查看。
4. 注意事项
- 在填写课程表时,要仔细核对课程时间和地点的准确性,避免因填写错误而导致误会或错过重要的课程。
- 每次课程的时间段应尽量合理安排,避免时间冲突,同时也要考虑到自己的研究和休息需求。
5. 总结
通过使用这个可编辑的大学生课程表模板,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并及时做好准备。
希望这个模板对大学生们有所帮助。
以上是关于大学生课程表模板的相关介绍和使用说明。
祝愿大家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取得好成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大纲201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姚萍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课程目标
本课程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结合心理咨询实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问题及心理健康的维护,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情商,提高心理免疫力。
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的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业困境,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和性心理问题,如何完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以及心理障碍的有关概念及求助途径。
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姚萍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申继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贾晓明,陶勑恒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江光荣主编,《选择与成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授课形式
课前有几分钟的小练习,主题与课程内容相关,两三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
除了老师的授课,还有讨论时间,讨论问题涉及大家常见的困惑,需要同学参与。
课后有总结性的配乐PPT(5-10分钟),帮助大家加深对每次课程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要求
要求能积极参与讨论,有问题请及时举手提问
课堂及课后有一些实践性练习和思考题
与每讲内容有关,并希望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请在课间或课后交给助教或老师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实践
成绩评定
平时出勤和课上讨论占15%
平时练习占35%
期末论文占50%
答疑请预约。
大学健康教育教案结构设计

教案名称:大学健康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
2. 培养学生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3.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2. 大学生常见的健康问题3. 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4. 预防疾病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对健康的理解和经验。
二、正文(45分钟)1. 教师讲解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熬夜、饮食不规律等。
3. 教师介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培养,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与大学生健康相关的案例,如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案例。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小组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健康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等。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教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健康计划或改变。
二、正文(45分钟)1. 教师讲解预防疾病的方法,如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如何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注意交通安全等。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健康主题的表演或演讲,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反馈。
四、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反思自己在健康方面的改进空间。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小组活动等。
健康教育教案大学

健康教育教案教案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掌握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预防方法。
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应对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如:“你有没有遇到过困扰你的心理问题?你是如何应对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即心理状态的平衡、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 强调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包括学业、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方面。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0分钟)1. 焦虑症:表现为担忧、紧张、恐惧、失眠等,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2. 抑郁症: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生活懒散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3. 网络成瘾:过度依赖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
4. 强迫症:表现为反复进行某种行为或思维,如洁癖、排序癖等。
四、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15分钟)1.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2. 学会心理调适:采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学会放松自己。
3. 增强心理素质:参加各类心理培训和活动,提高自我认知和应对能力。
4. 寻求专业帮助: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第二课时一、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15分钟)1. 介绍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2. 分析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如:沟通不畅、人际冲突等。
3. 探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提高沟通能力、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二、心理危机干预(15分钟)1. 定义心理危机:指个体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心理状态难以应对的一种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公共课课程编码:适用范围:总学时数:48 学分数: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制定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修订日期: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面向全院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学通识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课程,幸福而又成功的人生需要先进人生理念的思想洗礼、科学知识的接纳吸收、决策方略的学习操练、经典案例的借鉴思考,这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使命。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心理健康的理论;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和自我调适的策略。
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控制自我,积极调节个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时代、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能力。
具体地说:第一,引导大学生熟悉、把握健康心理的标准,正确认识自我心理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自觉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以积极、乐观、自信、创新、宽容、向善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第二,引导大学生学会从交往对象的言行正确把握交往对象的心理,并从把握自我的心理期求中理解、尊重和保护对方的心理期求,以培养创造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氛围的能力,为未来成就事业奠定基础。
对主讲教师来说,必须通晓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积累,教学风格稳健而又不失幽默风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而又注重师生互动。
对学生而言,全程听讲,认真记录,才可以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的理论技术;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更能够体验应用心理学课程的专业魅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普通心理学,它以研究和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注的心理问题为主要任务,因而在教学中首先必须不时地对大学生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变化进行调查研究,在掌握丰富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现象的理论探讨,并认真组织备课。
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意识,涵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营养与饮食、运动与锻炼、性健康、酒精与药物滥用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健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2. 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如健康饮食、运动和锻炼、心理健康等;3. 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等;4. 提高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应对压力等;5. 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校园健康活动和社区健康行动。
三、教学内容1. 健康概念及健康教育2. 身体健康:运动锻炼、营养饮食、睡眠和休息3. 心理健康: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知识4. 性健康:性知识、性安全、性行为健康5. 酒精与药物滥用:酒精、吸烟、毒品等6. 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常见疾病的预防和管理7. 健康促进与社会责任:校园活动、社区参与、健康宣传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等形式,介绍健康知识和理念;2. 互动体验:组织健康促进活动、实践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3. 案例分析:以真实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健康问题;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健康主题的调研和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5. 实践教学:组织校园健康活动、社区健康促进等实践教学活动。
五、评价方法1. 定期考核: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如校园健康主题日等;3. 课堂表现:主动参与讨论和互动的学生将获得额外加分。
4. 个人成长记录:鼓励学生每周对自己的健康行为和观念进行记录和评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健康水平,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社会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大纲
(供全校选修课使用)
前言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开设公共选修课。
为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
该课程共18学时,其中理论课14学时,实践课4学时。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互动式授课,以及相关理论课内容配以实践课,多样的授课方法。
本课程应达到的目标为1.增进大学生的卫生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2.帮助大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课程环境与健康主要内容有:现代的健康概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饮食、营养与健康、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大学生传染病的防治、大学生常见疾病防治、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
第一章健康
一、目的与要求
㈠掌握现代的健康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和任务,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终身健康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㈠健康与概念。
㈡亚健康及疾病的三级预防。
㈢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三、教学重点
㈠现代的健康概念及正确的健康价值观。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目的与要求
㈠明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㈡能够妥善处理生活事件和心理压力,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㈢了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及一般表现,学会在需要心理帮助
时能够明智地选择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㈣正确对待神经症,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精神疾病。
二、教学内容
㈠心理健康概述。
㈡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健康标准。
㈢应激与挫折。
㈣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㈥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
三、教学重点
㈠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㈡妥善地处理生活事件和心理压力,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㈢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㈣心理卫生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确定教育的重点,如对一年级学生应帮助他们尽快克服环境适应障碍,建立健全人格。
㈤对二年级学生应指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异性交往,正确处理各种挫折和心理矛盾。
㈥对三年级学生应引导他们充分开发自己的智力,创造性学习,同时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章学习卫生
一、目的与要求
㈠了解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用脑卫生知识。
㈡学会对学习负担的评价,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预防学习疲劳的发生。
㈢认识大学生在学习中常见问题的表现及原因,学会在更有效地学习的同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㈣注意用眼卫生,保护视力和尽早矫正近视眼。
二、教学内容
㈠学习的用脑卫生。
㈡学习负担的评价。
㈢大学生在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㈣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
㈤大学生在学习中应注意的其他健康问题。
三、教学重点
㈠大脑皮层功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㈡学习的用脑卫生。
㈢用眼卫生。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四章饮食、营养与健康
一、目的与要求
㈠了解膳食中营养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的原则,以及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结构。
㈡认识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㈢解膳食不平衡与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纠正不良的摄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
二、教学内容
㈠膳食中的营养素。
㈡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
㈢与膳食不平衡有关的疾病。
三、教学重点
㈠合理膳食与营养平衡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㈡不良的摄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五章环境与健康
一、目的与要求
㈠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污染、室内卫生、社会因素对人类生活与健康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㈡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
二、教学内容
㈠人与环境。
㈡环境污染。
㈢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㈣室内卫生与健康。
㈤社会环境与健康。
三、教学重点
㈠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六章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
一、目的与要求
㈠明确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学习生殖健康知识的方法。
㈡了解男女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与卫生,青春期性发育成熟与生殖避孕知识,青春期
性心理的发展与性心理卫生。
㈢正确对待性欲和性冲动,认识婚前性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树立科学的性道德观。
㈣认识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方法,规范自己的性行为,警惕和控制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发生与蔓延。
二、教学内容
㈠生殖健康与生殖健康教育概述。
㈡男女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与卫生。
㈢青春期性发育成熟与生殖避孕知识。
㈣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与性心理卫生。
㈤大学生爱情与性道德教育。
㈥艾滋病与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三、教学重点
㈠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㈡婚前性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
㈢艾滋病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方法。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七章大学生传染病的防治
一、目的与要求
㈠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㈡掌握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和痢疾等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㈢明确学校传染病管理的主要措施,提高大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意识,减少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教学内容
㈠传染病概述。
㈡大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㈢学校传染病管理。
三、教学重点
㈠传染性肝炎、肺结核和痢疾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八章大学生常见疾病防治
一、目的与要求
㈠了解大学生常见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预防措施。
㈡认识食物中毒的发生原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明确食物中毒的报告制度。
㈢懂得如何寻求医疗服务,使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二、教学内容
㈠疾病的常见症状。
㈡内科疾病。
㈢外科疾病。
㈣耳鼻喉科疾病。
㈤眼科常见健康问题。
㈥皮肤科疾病。
㈦口腔疾病。
㈧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㈨大学生就医及用药指导。
三、教学重点
㈠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溃疡病、慢性胃炎、原发性高血压、泌尿系统感染、急性阑尾炎、沙眼等常见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
四、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九章常见急症与意外伤害的自救
一、目的与要求
㈠掌握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和常见意外伤害的救护原则。
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通过自救互救,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二、教学内容
㈠外伤的急救。
㈡心肺复苏。
㈢意外伤害的种类及处理。
三、教学重点
㈠心肺复苏操作技术;常见的意外伤害的救护原则。
四、教学时数
8学时。
学时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