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技术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随着人们对肉类需求的增加,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从饲料管理、环境管理和疾病防控三个方面介绍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一、饲料管理饲料是生长育肥猪生长所必需的营养源,合理的饲料管理对于猪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1. 饲料配方:根据生长育肥猪的生理需求,科学配制饲料。
饲料中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满足猪的生长需求。
2. 饲料进食量控制:根据生长育肥猪的体重和生长阶段,合理控制饲料的进食量。
过量的饲料摄入会导致猪的肥胖和消化系统问题,而过少的饲料摄入则会影响猪的生长速度。
3. 饲料质量检测:定期对饲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饲料的营养成分符合标准。
饲料质量差劣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
二、环境管理良好的环境管理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促进生长育肥猪的健康生长。
1. 猪舍设计:合理设计猪舍,确保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适度,并保持舒适的生存空间。
猪舍内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2. 猪舍温度控制: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合理控制猪舍的温度。
幼猪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提供适宜的温暖环境,而育肥猪则需要相对较低的温度。
3. 猪舍通风管理:保持猪舍内的空气流通,排除臭气和粉尘,维持空气清新。
适当的通风可以改善猪的舒适度,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三、疾病防控疾病是影响生长育肥猪健康和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做好疾病防控工作是饲养管理的关键。
1. 疫苗接种: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疫情情况,及时接种猪病常见疫苗,提高猪的免疫力,预防疾病发生。
2. 疫病监测: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问题。
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患病猪只、消毒猪舍等。
3. 饲水管理:保证猪只饮用的水源清洁卫生,避免水源污染引发疾病。
饮水设施要保持畅通,定期清洗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猪各生理阶段的的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细节

猪各生理阶段的的营养需求与饲养管理细节1、猪的生理阶段猪的生理阶段划分说法不一,一般猪自出生到出栏要经历乳仔猪、断奶仔猪(15-30公斤体重)、育肥前期(30-60kg)、育肥后期(60kg-出栏)几个生长阶段。
猪各生理阶段常用参数2、猪的生长育肥规律2.1 总体的生长(1)绝对生长即日增重,取决于年龄和起始体重的大小,是体重随年龄变化的绝对生长曲线,总的规律是慢——快——慢。
(图)绝对生长模式(2)相对生长相对生长速度——相对于体重的增长倍数、百分比或生长指数却随体重或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图)相对生长模式2.2局部生长从胚胎开始,最早发育和最先完成的是神经系统,依次为骨骼系统、肌肉组织,最后是脂肪组织。
(图)相对生长模式2.3研究生长肥育规律的意义研究各种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调节营养水平,有目的地控制生长,包括速度、生产性能(效率),做到优质、高效、低耗地进行畜牧生产。
3、不同阶段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3.1乳仔猪的营养及饲养管理仔猪培育是搞好养猪生产的基础。
这个阶段是猪一生中生长发育最迅速,物质代谢最旺盛,对营养不全最敏感的阶段。
仔猪培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断奶育成率高低和断奶体重的大小,影响母猪年生产力和肥猪的出栏时间。
其目标就是尽量减少哺乳和断奶阶段的死亡率,提高育成率和断奶重,并使仔猪在断奶阶段平衡过渡。
乳仔猪的营养需要NRC营养需要量规定,5-10公斤体重的仔猪在自由采食情况下对日粮营养物质需要量如下表:乳猪饲料开食补料(1)母猪的泌乳高峰在产后20-30天,30天以后泌乳量明显减少,而乳猪的生长速度却越来越快,为了保证3周龄后乳猪能大量采食饲料以满足快速生长所需的营养,必须尽早给乳猪开食补料。
6-7日龄的乳猪开始长出臼齿,牙床发痒,常离开母猪单独行动,特别喜欢啃咬垫草、木屑等硬物,并有模仿母猪行为的特性,此时开始补料效果最好。
(2)补料的方法是在母猪产房内设置乳猪补料栏,留有洞口,乳猪可自由地随时进栏吃料。
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讲解

• 能量高使胴体品质降低,而适宜的蛋白质能够改 善猪胴体品质,这就要求日粮具有适宜的能量蛋 白比。由于猪是单胃杂食动物,对饲料粗纤维的 利用率很有限,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随饲 料粗纤维水平的提高,能量摄入量减少,增重速 度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因此猪日粮粗纤维不宜过 高,肥育期应低于8%。
• 矿物质和维生素是猪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 质,长期过量或不足,将导致代谢紊乱,轻者增重减慢, 严重的发生缺乏症或死亡。生长期为满足肌肉和骨骼的 快速增长,要求能量、蛋白质、钙和磷的水平较高,饲 粮含消化能 12.97~13.97MJ/Kg,粗蛋白水平为16%~ 18%,适宜的能量蛋白比为188.28~217.57粗蛋白克/ 兆焦DE,钙0.50% ~0.55%,磷0.41%~0.46%,赖氨 酸0.56%~0.64%,蛋氨酸+胱氨酸0.37%~0.42%。肥 育期要控制能量,减少脂肪沉积,饲粮含消化能 12.30~12.97MJ/Kg,粗蛋白水平为13%~15%,适宜 的能量蛋白比为188.28粗蛋白质克/兆焦D13.28兆焦/千克,粗蛋白 水平在生长期为16%~18%,肥育期为13%~14%。以 谷实、豆饼为基础的生长肥育饲粮,补加0.1%~0.15% 赖氨酸,饲粮粗蛋白水平可下降2个百分点。
• 2、后备猪要求生长发育正常,到配种时又不过 肥。对国外引进品种可以有两种处理:一是按生 长育肥猪饲养,到配种前期2个月限食以控制肥 度;二是在整个培育期按标准限量饲喂,其生长 速度控制在8~9月龄配种时体重达100~120千 克。地方猪种沉积脂肪早,需限制饲养,以防配 种时过肥。
• 二、定采食的因素及对能量和氨基酸供应的影响
• 1、采食量的调控
• 猪采食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络 调控,多种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影响猪采食行 为及采食量。如:AB01富安宝是一种新型动物 采食中枢调节剂,在猪体内能刺激神经肽Y(NPY) 的分泌,使用AB01富安宝,血液中NPY的浓度 可提升20-30%,NPY具有激发猪摄食中枢兴奋 性,使猪食欲增加,采食量提高。神经肽Y(NPY) 具有促进胰岛素、胃泌素、甲状腺激素(T3、T4) 等激素的分泌,提高基础代谢率,促进猪生长。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标准

生长育肥猪的饲养标准猪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动物之一,猪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肉类食品。
因此,科学合理的猪的饲养标准对于猪的生长发育和肉质品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生长育肥猪的饲养标准。
一、环境条件。
1. 猪舍,猪舍应保持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猪舍内部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猪舍的建筑和设施应符合相关标准,保证猪的生长环境舒适。
2. 饮水,猪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清洁饮用水,饮水设施应保持畅通,水质清洁,定期更换和消毒。
3. 饲料储存,饲料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发霉变质,保持饲料的营养成分。
二、饲料配制。
1. 营养成分,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的需求,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合理。
2. 饲料种类,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品种特点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包括全价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等。
三、生长管理。
1. 生猪选种,选择优良的生猪种猪,保证种猪的遗传品质,提高后代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2. 饲养管理,定期进行疫病防治,保证猪群的健康状况;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避免浪费和营养过剩;定期进行体重测定和生长监测,及时调整饲料配制和管理措施。
四、疫病防治。
1. 疫苗接种,按照猪的生长阶段和当地的疫情情况,合理进行疫苗接种,保证猪的免疫力。
2. 疾病监测,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猪的疾病问题,避免疫病的传播和流行。
以上就是生长育肥猪的饲养标准的相关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保证猪肉的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满足人们对优质猪肉的需求。
育肥母猪的知识点总结

育肥母猪的知识点总结育肥母猪是养猪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生猪养殖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育肥母猪的育肥过程是一个需要精心计划和管理的过程,只有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育肥母猪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下面将从营养、饲养管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对育肥母猪进行全面的总结。
一、饲养管理(一)饲料管理1. 合理膳食:育肥母猪在育肥期需要摄入适量的饲料以保证营养需要,同时也要注意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平衡搭配。
精选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能量的饲料,避免单一的饲料过度摄入造成的问题。
2. 饲料添加剂:可以根据育肥母猪的需要添加适量的饲料添加剂,比如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等,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促进母猪的生长发育。
3. 防止浪费:避免喂食时间过长和饮水温度不合适等情况,同时还要保证饲料的干净卫生,避免霉变或污染。
(二)饮水管理1. 定时定量:根据母猪的具体需要设定饮水的时间和量,确保母猪获得足够的水分。
2. 清洁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饮水器,避免水质污染导致的疾病传播。
3. 水质监测:定期对饮水质量进行监测,确保水质符合标准,避免水质不良影响母猪的健康。
(三)环境管理1. 温度控制:保持运输母猪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导致母猪的压力增大。
2. 通风换气:保持母猪猪舍内空气流通,避免粪气、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
3. 疾病防控:定期对母猪进行体检,防止传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营养管理(一)蛋白质供给1. 蛋白质需求:母猪在育肥期需要摄入充足的蛋白质以支持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育,同时也是生产后的哺乳和生长需要。
2. 蛋白质来源:可以通过添加豆粕、鱼粉、玉米等高蛋白饲料来满足母猪的蛋白质需求,保证其肌肉和组织的正常生长。
(二)能量供给1. 能量需求:育肥母猪在哺乳和生长期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身体代谢和运动,合理的能量供给能够提高育肥母猪的生产性能。
2. 能量来源:可以通过添加玉米、麦麸、糖蜜等高能量饲料来满足母猪的能量需求,保证其能量摄入的平衡。
秋季育肥猪饲养管理的措施

秋季育肥猪饲养管理的措施1.饲料管理:饲料是猪只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源,合理配制饲料是保证猪只健康生长的基础。
秋季是猪只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应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需求,合理配制饲料。
在饲喂过程中,要根据猪只饲养数量和体重来确定合理的饲喂量,避免过度饲喂或饲喂不足。
2.饮水管理:饮水是猪只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也是保持猪只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秋季天气开始变冷,需要增加猪只的饮水量,保证猪只饮水的持续供应。
饮水设施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更换水源,防止细菌滋生。
3.疫病防控:秋季是猪只易感染疾病的季节,主要有猪瘟、猪蓝耳病等。
饲养场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及时对猪只进行防疫,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同时,要定期进行场地消毒,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4.环境管理:秋季气温逐渐下降,需要做好猪舍的保温工作,保证猪只的舒适度。
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内空气的新鲜度。
在饲养过程中,要定期清理猪舍的粪便和废料,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滋生的可能。
5.健康管理:在秋季育肥猪饲养管理中,要对猪只进行定期体检,监测猪只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
发现猪只生长异常或有疾病症状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或调整饲喂方法,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
6.运动管理:秋季是猪只生长速度较快的时期,需要充足的运动保持猪只的体形和肌肉发达。
在饲养过程中,要给予猪只适当的活动空间,鼓励猪只进行活动,增强猪只的运动能力。
7.饲养密度管理:在秋季育肥猪饲养管理中,要根据饲料供应和猪舍空间,合理控制猪只的饲养密度,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导致疾病流行。
8.销售管理:秋季是进入猪只市场供应旺季,要做好猪只的销售管理。
在销售过程中,要确保猪只的质量和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及时销售猪只,保证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秋季育肥猪饲养管理包括饲料管理、饮水管理、疫病防控、环境管理、健康管理、运动管理、饲养密度管理和销售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只有全面细致地做好这些方面的管理,才能确保猪只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业的效益。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育肥猪饲养管理技术要点育肥猪饲养管理是养殖业中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需要掌握以下技术要点:一、饲料管理1. 合理配制饲料:根据育肥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合理配制饲料,保证饲料中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充足和平衡。
2. 定时定量喂养:每天定时定量喂养,保证育肥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提高饲料利用率。
3. 保证饲料品质:确保饲料新鲜、无霉变、无杂质,避免因饲料问题引起育肥猪生长障碍。
二、饲养密度1. 控制饲养密度:合理控制育肥猪的饲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引起猪群争斗、过密引起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
2. 调整饲养密度:根据育肥猪的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饲养密度,保证猪群有足够的空间生长。
三、饮水1. 提供充足饮水:保证育肥猪随时饮用到充足、清洁的水,避免因缺水影响生长。
2. 定期检查水质:定期检查饮水质量,确保水质清洁无污染,防止饮水引起的疾病。
四、温度控制1. 控制室内温度:保持育肥猪舍内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和健康。
2. 调整温度:根据季节和天气情况,适时调整猪舍内的温度,为育肥猪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定期检查1. 检查生长情况:定期检查育肥猪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数据,评估养殖效果。
2. 检查健康状况:定期检查育肥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等问题,保证猪群的健康水平。
六、疫病防治1. 免疫接种: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计划,保证育肥猪的免疫接种率达到规定标准。
2. 疫病预防: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消毒、减少人员和动物的流动等,降低疫病的发生率。
3. 疫情处理:一旦发生疫情,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病的扩散和传播。
七、饲养员管理1. 培训饲养员:定期对饲养员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提高饲养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育肥猪的管理要点

育肥猪的管理要点育肥猪的管理是养殖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猪的生长发育和肉质品质。
为了确保育肥猪的健康和高效生长,以下是一些育肥猪管理的要点。
1. 饲料管理:饲料是育肥猪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
首先,要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体重制定合理的饲喂计划。
其次,要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
最后,要定期检查饲料的储存条件,避免发霉或变质。
2. 环境管理:育肥猪的生长环境对其健康和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确保猪舍的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其次,要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防止疾病传播。
此外,要提供充足的饮水设施,确保猪群的水源清洁卫生。
3. 疾病预防:疾病是影响育肥猪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疾病预防至关重要。
首先,要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常见的猪病。
其次,要定期检查猪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此外,要加强猪群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疾病的传播。
4. 生长监测:生长监测是评估育肥猪生长情况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定期测量猪的体重和体长,记录生长曲线。
其次,要观察猪的饮食情况和粪便状况,及时发现生长异常或健康问题。
此外,要定期进行屠宰检查,评估肉质品质和屠宰率。
5. 疾病处理:如果发现育肥猪出现疾病或健康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首先,要隔离患病猪只,避免疾病传播。
其次,要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此外,要加强猪群的营养管理,提高猪只的免疫力。
6. 屠宰和销售:当育肥猪达到适宜的屠宰体重时,要进行屠宰和销售。
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屠宰场进行屠宰,确保屠宰过程符合卫生和质量标准。
其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肉质要求,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方式。
此外,要定期进行销售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估育肥猪的经济效益。
育肥猪的管理要点包括饲料管理、环境管理、疾病预防、生长监测、疾病处理以及屠宰和销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技术
猪育肥的最终目的是使养猪生产者以最少的投入,生产出量多质优的猪肉供应市场,以满足广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并从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为此,生产者一定要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满足生长肥育猪的各种营养需要,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从而达到猪只增重快、耗料少、胴体品质优良、成本低和效益高的目的。
1.生长肥育猪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
根据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我们按猪的体重将其生长过程划分为二个阶段即生长期和育肥期。
1.1生长期:体重20~60千克为生长期。
此阶段猪的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功能不很完善,尤其是刚刚20千克体重的猪,其消化系统的功能较弱,消化液中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满足猪的需要,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并且此时猪只胃的容积较小,神经系统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也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是骨骼和肌肉的生长,而脂肪的增长比较缓慢。
1.2肥育期:体重60千克~出栏为肥育期。
此阶段猪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都逐渐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有了很大发展,对各种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都有很大改善;神经系统和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也逐步提高,逐渐能够快速适应周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
此阶段猪的脂肪组织生长旺盛,肌肉和骨骼的生长较为缓慢。
2.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
生长育肥猪的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瘦肉率来体现的,因此,要根据生长育肥猪的营养需要配制合理的日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瘦肉率和肉料比。
动物为能而食,一般情况下,猪日采食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沉积脂肪也越多。
但此时瘦肉率降低,胴体品质变差。
蛋白质的需要更为复杂,为了获得最佳的肥育效果,不仅要满足蛋白质量的需求,还要考虑必须氨基酸之间的平衡和利用率。
能量高使胴体品质降低,而适宜的蛋白质能够改善猪胴体品质,这就要求日粮具有适宜的能量蛋白比。
由于猪是单胃杂食动物,对饲料粗纤维的利用率很有限,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随饲料粗纤维水平的提高,能量摄入量减少,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降低。
因此猪日粮粗纤维不宜过高,肥育期应低于8%。
矿物质和维生素是猪正常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长期过量或不足,将导致代谢紊乱,轻者增重减慢,严重的发生缺乏症或死亡。
生长期为满足肌肉和骨骼的快速增长,要求能量、蛋白质、钙和磷的水平较高,饲粮含消化能12.97~13.97MJ/Kg,粗蛋白水平为16%~18%,适宜的能量蛋白比为188.28~217.57粗蛋
白克/兆焦DE,钙0.50%~0.55%,磷0.41%~0.46%,赖氨酸0.56%~0.64%,蛋氨酸+胱氨酸0.37%~0.42%。
肥育期要控制能量,减少脂肪沉积,饲粮含消化能12.30~12.97MJ/Kg,粗蛋白水平为13%~15%,适宜的能量蛋白比为188.28粗蛋白质克/兆焦DE,钙0.46%,磷0.37%,赖氨酸0.52%,蛋氨酸+胱氨酸0.28%。
3.生长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3.1日粮搭配多样化:猪只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单一饲粮往往营养不全面,不能满足猪生长发育的要求。
多种饲料搭配应用可以发挥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研究证明,单一玉米喂猪,蛋白质利用率为51%,单一肉骨粉则为41%,如果把两份玉米加一份肉骨粉混合喂猪,蛋白质利用率可提高到61%。
3.2饲喂定时、定量、定质:定时指每天喂猪的时间和次数要固定,这样不仅使猪的生活有规律,而且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提高猪的食欲和饲料利用率。
要根据具体饲料确定饲喂次数。
精料为主时,每天喂2~3次即可,青粗饲料较多的猪场每天要增加1~2次。
夏季昼长夜短,白天可增喂一次,冬季昼短夜长,应加喂一顿夜食。
饲喂要定量,不要忽多忽少,以免影响食欲,降低饲料的消化率。
要根据猪的食欲情况和生长阶段随时调整喂量,每次饲喂掌握在八九成饱为宜,使猪在每次饲喂时都能保持旺盛的食欲。
饲料的种类和精、粗、青比例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变动太大,变换饲料时,要逐渐进行,使猪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这样有利于提高猪的食欲以及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3.3以生饲料喂猪:饲料煮熟后,破坏了相当一部分维生素,若高温久煮,使饲料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降低其消化利用率,且有些青绿多汁饲料,闷煮后可能产生亚硝酸盐,易造成猪只中毒死亡。
生料喂猪还可以节省燃料,减少开支,降低饲养成本。
3.4掌握日粮的稀稠度:日粮调制过稀不仅影响唾液分泌,而且稀释胃液,影响饲料的消化。
饲喂稀料使猪干物质进食量降低,同时猪排尿增加,消耗体热。
因此,日粮调制以稠些为好,一般料水比为1:2~4。
冬季应适当稠些,夏季可适当稀些。
3.5饲养方式:饲养方式可分为自由采食与限制饲喂两种,自由采食有利于日增重,但猪体脂肪量多,胴体品质较差。
限制饲喂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猪体瘦肉率,但增重不如自由采食快。
3.6饲料品质:饲料品质不仅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而且影响胴体品质。
猪是单胃杂食动物,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直接沉积于体脂,使猪体脂变软,不利于长期保存,因此,在肉猪出栏上市前两个月应该用含不饱和脂肪酸少的饲料,防止产生软脂。
3.7分群技术:要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和吃食情况进行合理分群,以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均匀。
分群时,一般掌握“留弱不留强”、“夜合昼不合”的原则。
分群后经过一段时间饲养,要随时进行调整分群。
3.8调教与卫生;从小就加强猪的调教,使其养成“三点定位”的习惯,使猪吃食、睡觉和排粪尿固定,这样不仅能够保持猪圈清洁卫生,有有利于垫土积肥,减轻饲养员的劳动强度。
猪圈应每天打扫,猪体要经常刷拭,这样既减少猪病,又有利于提高猪的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3.9防寒与防暑;温度过低时,猪用于维持体温的热能增多,使日增重下降;温度过高,猪食欲下降,代谢增强,饲料利用率也降低。
因此,夏季要作好防暑工作,增加饮水量,冬季要喂温食,必要时修建暖圈。
3.10去势、驱虫与防疫;猪去势后,性器官停止发育,性机能停止活动,猪表现安静,食欲增强,同化作用加强,脂肪沉积能力增加,日增重可提高7%~10%,饲料利用率也提高,而且肉质细嫩、味美、无异味。
在催长期前驱虫一次,驱虫后可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疾病预防工作,注意疫情监测,及时发现病情。
3.11防止育肥猪过度运动和惊恐:生长猪在育肥过程中,应防止过度的运动,特别是激烈地争斗或追赶,过度运动不仅消耗体内能量,更严重的是容易使猪患上一种应激综合症,突然出现痉挛,四肢僵硬严重时会造成猪只死亡。
3.12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水是调节体温、饲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和剩余物排泄过程不可缺少的物质,水质不良会带入许多病原体,因此既要保证水量充足,又要保证水质。
实际生产中,切忌以稀料代替饮水,否则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