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辽宁省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9、劝学•教案【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介绍作者,解题;2 •正音正字;3. 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 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 .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 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9 劝学【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大致翻译课文、断句、诵读。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3、用15分钟左右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写作背景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预习自测题】1、字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 )..()参省跬.步 ( ) 骐骥.()埃.土()螯.()2、思路结构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三是。

3、思想感情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

【我的疑问】课内探究【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研读课文第一、二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掌握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1、解释下列词语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2、翻译重点句子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劝学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劝学 导学案

劝学——荀子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掌握“劝、中、假、绝”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3.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的重要性。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1.熟读、巧记、多写。

读准字音,注意按节奏朗读课文。

2.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

学会辨析词义,并对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行归纳总结。

3.查阅相关资料,大致了解荀子的思想。

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入手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观点,并加以分析借鉴。

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简易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运用比喻论证来说理。

3.探求本文提到的“求学之道”。

1.让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指出对方读音的错误,归纳出本课应掌握的字词。

2.课堂上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方式,小组代表展示,教师点拨、小结。

3.对文中“学”的涵义,可见仁见智。

学生在了解荀子思想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后组织语言发表观点,本身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4.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借鉴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和多角度阐述观点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发生了转移。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辞赋之祖”的文学家。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多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誉。

2.“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对立的两派。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doc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而)、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习难点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1.荀子,名,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的思想。

2.注音中()舆()有()槁暴()砺()参省()须臾()跤()楫生()畦()鸳()锲()镂()躇()螯()3.熟读课文1-2段(1)指出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

取之于蓝:木直中绳:其曲中规: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虽有槁暴: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意思和用法糅以为轮:通,释义:。

虽有槁暴通,释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3)词类活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其曲中规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合作探究】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 “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果检测】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古/今)劝学:糅以为轮: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翻译(注意特殊句式)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棘使之然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糅以为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自主学习】1.复习感知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2024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荀子·劝学》、《韩愈·师说》、朱熹《四书集注·劝学章》等,这些文献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儒家思想,并与《劝学》进行对比学习。
- 视频资源:寻找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讲座、访谈等视频资源,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成语大会》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示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 ①《劝学》的作者和背景。
- ②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 ③《劝学》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2. 关键词、词:
- ①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 ②劝学:劝勉学习的必要性。
- ②性:人性的特点和教育的目的。
3. 句:
-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并背诵《劝学》中的名句;分析并阐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是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 游戏:设计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参与度。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制作包含《劝学》文章内容、儒家思想观点和教学活动的PPT,方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强化重点知识。
- 视频:播放与《劝学》和儒家思想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古代教育背景和文化氛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劝学》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导学案1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劝学》导学案1

《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难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方法】:【知识链接】: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预习案一基础过关1.文学常识苟子,名况,宇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千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字音锲.而舍之(qiè)中.绳(zhòng)槁暴..(.gǎo pù)参省..(cān xǐng)跬.步(kuǐ)骐骥.(jì )埃.土(āi)螯.(áo)学习案:第一谋时一、整体感知文章1.内容感知(1)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著名的古代名篇,它在现代也一直受到广泛阅读和推崇。

这篇文章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等诸多价值观,为读者指引了一条学习成长的道路。

本文将从导学案的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使用《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收益。

第一步:阅读理解首先,学生需要进行阅读。

我们可以提供适合年龄段的版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或由老师为学生逐段解读。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其中的精髓。

通过此部分的训练,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劝学”的含义,从而激励自己为学习而奋斗。

第二步: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后,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老师可以以例句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使用的言语的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训练能够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步:心灵修炼的强化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将文章所反映的价值观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发挥出文章对于心灵修炼的正面影响。

他们需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勤奋发展智慧,思虑明达,心灵质朴”这些精神。

此部分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建立自我认知,让他们的心灵在学习中得到进一步成长。

结语通过以上三部分的训练,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劝学》这篇优秀的古代文章,并从中获得收益。

《劝学》所反映的许多价值观仍然具有现实的应用和指导意义,具有启示和引导学生奋斗学习、提升个人能力的深远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可以借鉴古人之智慧,挖掘自己的潜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通过《劝学》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更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分析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以及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进行心灵修炼的强化,学生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出自信心和自我认知,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班组:___姓名:___组评:_【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1、巧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虚词。

2.熟读、勤记、多写【相关链接】1、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了解背景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自主预习】1.注音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参省跬.步( ) 骐骥.()埃.土()螯.()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高中语文 第9课《劝学》导学案(第1课时)新人教版必修3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2 •掌握部分特殊句式的格式,初步练习文言句式的翻译。

3 •熟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的论述,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基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一公元前238 年),名况,号卿。

战国时赵国人,是赵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我 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
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他的文章说理 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 ,多用排比和比喻。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 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课堂演练]
(二)、课文中词句梳理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第一、二段
君子(
)曰:学不可以已
( ■)。

青,取之于(
)蓝,而( )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 ) 绳,輮以为( )轮,其曲中.(
)规,虽( )有(
)槁暴( ), 不复挺( )者,輮使之然(
)也。

故(
)木受绳则(
) 直,金( )就( )砺( )则利( ),君子博学(
) 而( )日( )参省( )乎(
)己,则(
)
知(
)明而(
)行无过(
) 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监,而青 于蓝;冰,水 为之,而寒于水。

2、故木 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跤槁二 音
時步规马

而暴
楔砺须
( )而不舍 金石可镂( )
( ) 舟楫(
)舆( )车
目()参()省( )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第一段中使用了哪几个比喻?用来说明什么道理?
《劝学》答案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文中重点的实虚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2•掌握部分特殊句式的格式,初步练习文言句式的翻译。

3•熟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的论述,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二、基础知识梳理
文学常识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一一公元前238年),名况,号卿。

战国时赵国人,是赵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
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

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第一课时
[课堂演练]
(一)、熟记字音
跬()步跂()而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中 ( )规槁()暴砺() 舟楫()舆()车
驽( )马二螯() 须臾() 参()省()
(二)、课文中词句梳理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第一、二段
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但)青于蓝;冰,水为(动词,形成,凝结)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
(做为)轮,其曲中(符合)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枯干,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这样)也。

故(所以)木受绳则(就)直,金(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则利(锋利),君子博学(广泛的学习)而(并且)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验证考察)乎(相当于“于”)己,则(就,那么)知(同“智”,智慧)明而(并且)行无过(过失)矣。

2.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而且每天检查反
君子广泛地学习,
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不可以已。

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3
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驭第一段中使用了哪几个比喻?用来说明什么道理?
(1)文章先以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J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找可以J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0
辽)文章进一步i殳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木直中绳,棘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辣使之然也。

”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 成気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

这显悠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
〔3)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