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学新授课的主导思想与操作流程教学内容

最新数学新授课的主导思想与操作流程教学内容
最新数学新授课的主导思想与操作流程教学内容

数学新授课的主导思想与操作流程

冯盼

1.新授课的目的与作用。

新授课的目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但是学习的目的却是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做到灵活运用,学以致用。

2.新授课教学环节中应遵循的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一)一节课的知识块不宜太多。一节课如果特别分散,对于学生掌握起来不方便,我认为一节课不超过三个知识块是比较合适的。

(二)处理好学习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新授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新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提升能力,提升能力的基础是学会新知。新授课上切不可拓展得太多、太难以至影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处理好学习新知识与做题之间的关系。新授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做题是为了检测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效果。一节课上千万不能让做题成了主角。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也是做不尽的,而只有掌握好了新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题目。教师应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上下更大的功夫。

(四)高度重视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未曾预想到的,而恰恰是学生理解把握新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掌握新知意义重大,老师切不可回避,应向全体学生提出,共同思考后解决。决不能因为影响教学进度或为省出时间解决教师已经设计好的其他问题而不予解决。

(五)避免一对一的问答。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不是一两个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上让尽量多的学生思维动起来是我们的主旨。如果教师长时间和一个学生对话,就会使其他学生受到冷落。有的教师,叫起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后,从学生的答案中又生成了许多个问题,还是让同一学生来回答,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不能只是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回答。

(六)杜绝先叫学生,再提问题的现象发生。课堂上教师提问时,每一次都应是先提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再找学生展示。如果先叫学生,再提问题,其他学生可能对该问题就不思考了,还由于所叫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答非所问,浪费教学时间。

(七)学生回答问题、展示自学结果时,教师不宜中间打断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回答问题,不能一出现问题便打断学生,教师开始讲解,一定要让学生回答完毕。一方面学生最后可能将答案回答的特别完美;另一方面中间打断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受阻,不能继续回答问题将浪费大量教学时间;三中间打断学生,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八)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节课,重点一定要突出,重点知识应占时多,学生讨论充分。非重点知识,学生看一看即可理解的,一定要少占用课上时间。同时,对于很好理解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解决,可放在作业中处理,以余出时间更好地学习重点知识。

3.新授课课堂操作流程的主导思想。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立足知识基础,着眼提高能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问题激起思维,以探究产生共鸣,以争辩掀起高潮,以问题解决实现目标达成。

4.新授课的操作流程。

一般情况下,新授课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上课阶段和课后反思阶段。

首先,我们先说说课前准备阶段。课前准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备课。我校的备课模式:“3+1”备课模式,也就是个人初备、集体备课、课前复备和课后反思。个人初备,每个备课组成员必须写出备课提纲,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尽量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同时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以便集体备课时会诊,共同排除困难。个人初备能够促进教师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打好研讨基础。个人初备时,新教师最好能写出详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主持,每一位任课教师结合自行初备的教学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特别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对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建构、对教学方法和措施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认真研究,充分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对个体的教学设想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真正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并形成最后的导学案。课前复备,根据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再次备课。课后反思,上完课后我们都要进行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导学案。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备课。

1.备教材。备教材是指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用书,以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和设备情况等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导学案。那么,怎样钻研教材呢?就是要弄清编者的意图各个环节的设计,编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比如:

二年级下册《长方形的特征》,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对长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它是为以后学习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做基础。教材一开始就设计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这就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思考起来比较容易,增加学生学习后面内容的自信心。接着,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由蓝灵鼠出示对边的定义,为后面对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猜想和验证打下基础。接着,兔博士提出问题:“仔细观察,大胆猜测一下: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并猜测长方形的特点进而验证出长方形确实有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欲望,并且我相信,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接着,由兔博士提出要求:“小组合作,验证一下: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吗?”要求小组合作来验证,这就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相互合作的意识。接着由蓝灵鼠提问:“怎样验证长方形的4个角是不是直角呢?”在这个问题中虽然没有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来完成,由于前面的一个验证引导到位,学生们在验证角的特点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借助小组的力量来完成。教材在提完每一个问题之后,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验证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最后,教材出示一个长方形,并由大头蛙指出长方形长和宽的概念。练一练部分,教材设计了2道练习题,分别对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两个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

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另外,应该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和反映,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应进行不同的分析了解。例如,(1)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注意力不持久,既爱说又爱动,形象思维仍占主导,逻辑思维很不达,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所以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小状况,比如铅笔或橡皮丢了、这个同学碰到了那个同学等等,在备课时教师应把这些突发状况考虑进去。(2)中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识态度,开始尝试自己做出判断。他们比一二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听课,不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而且特别关注老师是否“公平”。(3)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3.备方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再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研读式、读读写写式、练习式、操作式、小组合作研究式等。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适合自己、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上课前的复备这一阶段下足功夫。

4.设计和编写导学案。导学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互动探究、合作掌握是我校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本环节采用版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三个版块(基础学习、能力提升、拓展训练),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编写导学案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体现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梯度性(梯度不能太大),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我们接着说上课阶段。上课的时候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学习,这部分一般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自主探究,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导学案去探究新知识。可分为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课前教师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发动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根据导学案上教师给出的学习目标、重点知识去阅读课本,进行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框架来探究完成本课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在课上利用5分钟左右对学生课前自学进行了解,再根据课前的探究情况来进一步准备本节课课堂上将要重点讲授和强调的知识,并确定重点讲解的方法。第二种,课程开始后,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第二步,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询问学生还有那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自己独学、对子之间相互解答或者小组内解决,较难的知识点班内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一般低年级学生采取教师带领完成基础学习部分。

能力提升,所谓提升,一定是要在新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和思维的提升。虽然我们使用的是集体备课形成统一的导学案,但是教师必须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在课前进行复备。比如,上学期我所教两个班,期中一个班学生的能力比较强,我就另外设计问题,以便符合学生们的能力水平,另一个班学生能力一般,我就按照导学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部分也应该遵循个人独学、对子之间对学、小组内群学和班内讨论、教师点拨这个规律。

拓展训练,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随堂随练,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的运用情况。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抽组或指定小组在班内展示,订正答案,教师适时总结。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可分为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挥教师的主导型,好处在于课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来重现完成的知识体系,并突出重点问题;第二种,让学生来总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将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代替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评价,在上课阶段不可或缺的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应及时的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评价要做到准确得体,催生活力,捕捉亮点,学会赏识。

当堂检测,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本环节习题设计既要体现基础知识,又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形式要灵活多样,例如:选择、填空、判断、识图、填表、连线、列举等等。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一方面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最后,课反思阶段。我认为,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反思。教师反思:1.反思成功之处,例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反思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3.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反思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课后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理论性东西可以少写,尽量用描述性的语言,把问题或闪光的东西记录下来。学生反思:当一节课上完后,学生要思考这节课哪些是基础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三点”我掌握了吗,如果这“三点”没有掌握,我们该怎么办,如何去进行弥补;要思考这节课学到了哪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会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吗;要思考这节课哪些能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何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如何把生活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

5.附一份导学案。

教案序号:23

滦县海阳私立学校导学案

教师带领学

生完成基础

学习,先组

内交流,再

班内交流。

(1)先自己

想一想你能

用什么方法

来验证。

(2)用你手

中的长方形

纸验证自己

的猜想。

(3)把你的

方法和得出

的结论在组

内说一说。

(4)把你们

得出的结论

记录下来。

基础学习(5分钟) 1.同学们,请你从图中把长方形找出来吧。 (1)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把你的发现和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3)把你们组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2.想一想:长方形的4条边和4个角有什么特点?和组内同学说说你的猜想。 能力提升(28分钟) 1.验证猜想: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23分钟) (1)验证边的特征 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 长方形的对边( )。 (2)验证角的特征。 我们组得出的结论是: 长方形的4个角( )。 2.长方形的长和宽。(5分钟) (1)请同学们观察长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学习流程 个性笔记 长方形4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叫做对边。 长方形 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宽

1.组长指派

本组同学展

示。

2.展示时说

一说你们判

断的理由。

3.别的组展

示时,我们组要认真观

察、思考,

及时补充。

由量得快的

同学展示测

量方法。 (2)同桌互相指一指手里长方形的长和宽。 拓展训练(8分钟) 1.不用测量,你能快速说出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吗? 2.判断下面的图形那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是,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课后回顾:

本节课我们组得到:

我得到:

1.填空。

(1)长方形有( )条边,( )个角。

(2)长方形的对边( ),对角( )。

(3)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 ),短边的长叫做( )。

2.不用测量,直接写出另外两条边的长度。

5厘米 3厘米 4厘米 2厘米 4厘米 2厘米 6厘米

1厘米

(完整版)(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全息互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们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即: 一、口算,训练思维 每天至少进行2分钟口算,2分钟应该练习多少道呢,县里六年级口算比赛5分钟110道题,依次五、六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40道题;三四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30道题,一二年级2分钟至少练习20道题。训练形式多样化,建议采用口算卡、课件展示学生快速写答案这样的形式,可以面向全体。检查组随机进入各班与教师和学生座谈,问:你们参加过口算比赛吗?你们口算怎么训练的?以什么样的形式训练的?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回答这些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情境一是教材自然呈现的情境图,二是教师可以适时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这里注意教师要隐去情境图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有疑问有思考。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图中数学信息,进而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归类、适当肯定,适时引出要探究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重点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三、建立模型,启迪理解完善思维 基本环节是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思考探究(生本教学中叫个人自学或独学)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针对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演算、推理等多种方法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此过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切忌问题一出就让学生讨论。 小组交流(生本教学中叫小组讨论或对学)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这环节一定要落实,教师平时要加强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如表达、倾听、质疑、交流,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能力,让小组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 教学模式是能用来计划课程、选择教材、指导教师行动的’“范例或方案",它是为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设计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可以进行具体操作,但不能因此而作茧自缚,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学模式。何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只有适应于一定社会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的最佳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选择教学模式时,同时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等诸多因素。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构建以下模式。 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 一、新授课 (“引导----发现"模式) (一)模式构架 新授课一般采用“引导----发现"模式。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 2.探究尝试 在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作为指导者要对学生的探究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3.数学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反馈的形式可以是提问、也可以是板演,但必须以全体学生都参与了思考为前提),然后教师通过必要的讲解,明确这些结论,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知识系统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 湘教版必修1

新课改高中地理的教学模式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二、湘教版地理学科的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是“活动”板块,这些“活动”板块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点。 1、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活动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往往是学生可观察、可感受、可操作和可评价的。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标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在新课伊始创设情境:小东是个“小书迷”,昨天去逛新华书店,看中了三本书,回家向妈妈要钱买书。妈妈给了他100元,小东拿到钱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忘记三本书的具体价格,只记得其中两本三十几元,一本十几元,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买。 1、设问:同学们觉得100元够买这三本书吗? 2、追问:每本书具体价格多少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就能作出判断呀? 3、小结:感谢大家帮助小东解决了困惑。看来,生活中有些问题,不用精确计算,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4、最后:判断购物钱数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上舍入”或“下舍入”的方法进行估算,这样比较简便。 我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了唤醒学生的估算意识。有意识地“绕开”具体数据,通过推理、估计也是能够找出结果的。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三亚市林旺初级中学麦文强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种现象如何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区”等与投影有关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果。 三、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个体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特别是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广度,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也能很好地面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如:学习完“探索勾股定理”(八上)内容后,可安排这样的训练题:如下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有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出若干个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的和恰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种以上的方案。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目的: 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新授课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课型,体现了学生是怎样学数学的。新授课的学习直接影响着学生“双基”的掌握和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策略会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的程度和参与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的有效性,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并在数学课上得到生动的发展,也为了促进我组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学期我们研究的重点是,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在新授课教学设计中应该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能否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主动权往往在教师的手上。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基本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怎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新授课的课堂中来?怎样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数学知识,在实现数学教学的学科目标的同时,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的终身发展有帮助的知识和能力。 二、本学期做的工作: 1、学期初进行课题研究会议,商讨本学期研究内容和方向,分工合作。 白宏颖:课题计划和总结的撰写。 张玲:新授课教学现状分析。 王晓红、高彩霞: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搜集整理。 2、进行了新授课教学现状的分析,并撰写了分析报告。 (1)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其二,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 (2)教师角色定位难: 其一,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提问题,学生答的教师串讲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其二,表现为放手不管,学生活动太多,教师起不到主导作用。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技能不达标。 针对此现状,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一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探”的课堂模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用“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的“讲”更精一些。另一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赛”的形式让学生充满激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新知,提高能力。实现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的、合作的、平等愉快的知识殿堂这一目标。 三、填写了新授课教学模式教学设计表。 课题组成员自主选择新授课课题,从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为课题的开展积累了第一手材料。 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 通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在原有新授课的教学流程基础上,把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定位在三步四环节。 (一)课前延伸 “课前延伸”分为三部分: (1)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围绕本节课的有关概念,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衔接的前期台阶。 (2)为了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准备。 (3)有效地课前自主学习活动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模板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不唯模式,但又需要一定的模式,这正如“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为了真正使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研究探索、归纳总结出符合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提供的几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不是静态的条条框框,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模式,其间完善发展的空间是很大的。教师们可以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有选择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模式,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完善,最终总结出既能发挥自身优势、切合本校实际,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之一:“多元互动”探究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实现课程、教材教法的一体化的设计,其主要教学程序为“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环节。各环节中渗透着“学”和“教”的统一、学生“活动”与教师“引导”的统一,以形式多样、学生和教师“多元互动”为特色。 一、基本程序 “多元互动”探究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呈现展示──引入角色──探究活动──角色置换──评价归纳”五大教学环节,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组织下,积极参与学习探究过程,并领悟如何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1.呈现展示环节 即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通常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形成的地理资料,呈现的形式是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班展示。 2.引入角色环节 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在分析教材、理解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并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教学媒体等,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和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主体的角色,并向学习

初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

关于上好初中数学新授课的教学反思 上传: 张文荣更新时间:2013-1-14 21:10:48 一新课改下的新授课的新理念 新课改大背景下,如何以课改新理念为指导,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扎扎实实的初中数学新授课,是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思考的问题。我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感悟,认为上好一堂初中数学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来备课和上课: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情境设计和例题和习题安排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它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目标,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 二.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对每一个学习目标都要有相应的内容 过程和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反之作用于每一个教学内容(包括题目)、创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都要体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运用这三种方式教学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 四、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上好一堂数学课的立足点应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乐趣无限的“数学环境”,同时尊重学生应是建立在如何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基础上的。 五、尊重知识 数学教学首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没有知识的教学即使有最华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空洞和盲目的。殊不知数学课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课,数学课堂应是以是否落实系统的数学知识,是否培养学生数学修养为唯一目标的。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让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固有的挑战性。 六、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我们首先应尊重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规律。数学知识本身就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一般不具有跳跃性。我们对教材的处理、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应如此。其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数学学习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规律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心理规律没有发展到某个程度,就不要拔苗助长,任何事物总是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急功近利。 七、尊重自己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开发者,是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探索者和创造者。长期教学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应自然升华形成别具一格、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应该是每位教师的终身追求,是教学的高境界,不要轻易受一些“时尚理论”的左右,应有自己明辨是非、虚心吸取的能力。 八.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中,要关注数学教学本质。 数学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总结活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九.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同观点、不同的方法、质疑等,教师都要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关注生生交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使其做到能让同学们听懂并能理解所表达的数学思想,鼓励生生之间开展辩论式的讨论。 十.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学”模式好,教学更有效——谈小学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因此,课程改革势必引起一场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三学”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突出了数学课题研究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突出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让课堂“导学”更精彩,教师会“导”,学生才会“学”。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导学? (一)、导学要以趣诱思,设疑激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一筒米,设疑:将这筒米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学生猜想,老师演示.老师接着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这个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的学生认为圆柱削尖后可以得到圆锥,圆锥应该和圆柱有关系.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和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什么办法能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呢?他们的关系对于圆锥体积计算有什么帮助呢?“刨铅笔”教学片断,选择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猜想找到支点,通过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保证了下一步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导学要以旧引新,迁移知识。 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提问:“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又问:“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发现,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导学要注重学法,提高能力。 通过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及时提示他们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从中年级开始,我用程序思考题引路,提示阅读方法和重点。拟定阅读思考题时,我十分注意:①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②符合教材的知识结构;③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学生按照思考题提出的问题、要求、方法、步骤去看课本(插图)、理思路、找难点、抓重点、想疑点。 二、让课堂“练学”更实效,教师会“选”,学生才会“练”。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数学教师只有会选“精而有效”的练习题,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掌握得更精,更牢。 (一)、练学要告别呆板枯燥,体现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是孩子们一看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新授课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上好新授课的关键是突出“新”,即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获取新知,当堂解决新问题。 新授课通常包括基础知识课、概念课、定理推导课等课型。 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当堂达标 一、创设情境 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的备课或导学案、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同时教师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链,适当地组织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带着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解决设计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三、合作交流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⑵提出的问题要明确且有思考价值。⑶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组内之间互帮互助,兵教兵。⑷教师要重视对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⑸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四、自我反思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学获得成功的保障。为有效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可在课堂上许多环节适时“留白”,如在出现规律处留下思考的空白,在创设情境处留下悬念的空白,在新授部分结束后留下回味的空白……并给学生适度的时间和空间,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即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通过不断提问、追问,使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得到升华,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培养。 五、当堂达标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课前准备的研究 课前准备,最重要的是备课,备课其实就是老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再组合的教学计划过程,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破解过程,是教具学具的准备过程。小学数学课,一般分为三种类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由于课型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课前准备的要求也不同。现在就新授课的课前准备的六个环节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仔细研读教材是课前准备的必要环节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由富有教材编排经验,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专家组成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对小学数学各个知识点在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例题,演算过程,插图,练习题的安排都是经过反复思考,仔细推敲确定下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读教材就是读例题,读解题过程、思考过程,读概念结语,读反馈练习(做一做),读习题安排。读教材就是要知道教材编排的目的,明白编排的意图,知晓例题的作用,找到与例题相对应的练习题,巩固题,提高练习题等。只有仔细、认真、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读,才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深浅度,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进行课前准备。 二、科学合理地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是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 仔细研读了教材,就应该确定课时教学内容了。确定课时教学内容是对教材内容的分解、重组过程,具有再创造性。分解、组合课时教学内容要注意:1.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课堂教学的合理性,3.便于老师的教,学生的学。

小学数学四段式九环节新授课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获取数学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转移,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四段·九环”新授课教学模式,“四段”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结构程序,即“情景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九环”是指四个结构程序之下的九个具体教学步骤。 “四段式·九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

三、基本模式解读 第一:“情景导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学习过程。因此,该环节的目的就在于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有什么”—观察情境图。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有什么”物体,

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我省强力规范办学行为,对各科的周课时数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以往相比较,地理学科的课时量每周比原来减少了二分之一。课时减少了,还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模块教学任务,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大力构建地理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新理念。 1.全面解读课标,把握主干知识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教材,共有四个版本,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选择时需要具有一双慧眼,选择好一本主打教材,并适当涉猎其他版本的教材;但是选择哪一套教材都只是末,而它们的根基是新的课标,因此首要的是熟悉新课标,把握住课标的精髓,抓住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对课标的认真解读,围绕标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高考考点等,让学生对主干的地理知识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便适当分配学习时间,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化解难点,为真正掌握知识做好铺垫。使教学紧紧围绕课标的核心思想走,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这一环节一般约需2分钟。 2.精选整合试题,尝试自我检测 这里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平时教学是先疏理,再训练,即所谓的“导与练”;在这里可以采用“练与导”,先结合课标与考纲,精选与整合一些优秀的试题,先让学生练习,让其练习中尝尽受挫的感觉,从而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在接下来的复习与教学中就更能主动地去学习和弥补知识点的不足。试题一般题源来自于多年积累的:历年高考模拟卷中的,历年高考卷中的,自编与原创的部分试题。学生通过训练,就清楚了自身的薄弱点,以及自己知识储备与高考能力要求的差距,从而激发他的求知欲与好胜心。在试题整合时注意以下三点:①选择清晰、直观的试题因为只有那些直观形象,清晰逼真的文字、图像才能为 学生欣然接受,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②选择时代性强的试题因为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人文地理教学, 一些资料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③丢弃“繁陈偏怪”的试题经过多年教学的教师应该有很多积累,但对自己的 资源要时常换入活水,抽取那些繁难的、陈旧的、偏奇的、怪异的试题,选取能吸引学生注意,能增强师生互动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精选试题的演练及自我检查,达到了对知识薄弱点的把握与高度重视,复习与教学就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这一环节一般约需15分钟。 3.精心设计布白,进行自主建构

浅谈初中数学新授课的导入

浅谈初中数学新授课的导入 阳新县白沙中学柳丰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来,可以为全节课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教师新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的知识。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些教学导入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初中数学新授课导入技巧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选择最优的教学结构是开展系统教学的关键,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也取决于课堂讲授。而课堂教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对于新授课,课堂导入更是课堂教学重要一环。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新课的导入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整个教学的定位随其定位而定位。 一、一个成功的导入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关联性原则 在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紧扣中心,围绕主题,做到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和生活实际;符合学科课型的特点和需要。

(二)导入必须简洁、精练、紧凑——简洁性原则 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练,一般应控制在3-5分钟之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导入必须合适、灵活——灵活性原则 每一种导入形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定的应用范围。没有最佳的导入方法,只有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一堂课究竟如何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自身条件和设备情况等因素灵活选择导入方法。(四)导入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导入——参与性原则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是学习情况来体现。要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如果学生不参与,就会导致导而不入。 二、新课导入的作用分析 1.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模板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的解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单位.一定教材单元的教学,要求每一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完整地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由于教学任务不同,便有了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一般在一节课只完成一两个教学任务的叫做单一课,完成两个以上教学任务的叫做综合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单一课,可分为准备课、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检查测验课、作业讲解课.综合课以综合与实践课最为典型. 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媒体及教材)相互、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新授课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的课型.由于所选择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的选择以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选择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式.在这里,着重研究普遍适用于几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再现经验 实施新课程以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伊始都要为学生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供攀爬的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机与活力.但一些教师只把创设情境作为一种点缀,或者由情境直接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其实这两种做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前者自不必言问题之所在,后者又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谓心理表征,即心理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规则和形式.心理表征的建构包含两层涵义: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建构新信息的过程即是对旧信息的重新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既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要为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上课伊始这样叙述道:“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有的学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解读

小学数学“四环节教学模式”新授课环节解读 一、模式流程:(根据青岛版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将新授课的四环节制定为如下四个环节) 1.情境创设(复习旧知、预习反馈、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 2.合作探索(动手操作、实验活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系统建构等。) 3.自主练习(本课相应练习巩固应用、检测评价。) 4.梳理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梳理知识点,引导评价、反思。) 二、模式的解读及实践过程 (一)情境创设 目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导入新课: 可以采用实验导入式、故事导入式、热门话题导入式、疑问悬念式导入、图解式导入、复习导入式、音像导入式等各种不同形式进行。 (二)合作探索 目的要求:合作探索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的前提下,教师为达成学生学习目标落实,采取及时矫正的策略,有层次地呈现新知,组织学生交流和展示;通过引导、点拨等多种方法,为学生的思维助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认知水平。它包括自主学习、质疑互动、展示交流、总结提炼、巩固练习等环节。此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备课,定准目标,确定切实可行的学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策略,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建构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环节我们可以细分为: 1.出示自学指导的学习活动设计:(达到四明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学习时间或用1. 2. 3.4代替)--细化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课堂教学案例 2.学生学习活动程序: ①自主学习:首先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其次要有明确的自主学习目标和任务,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②组内(间)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质疑互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能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会问或会质疑,对要解决的问题有自

江苏新高考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2008年新高考地理学科教学建议 一、模块分析 1.08年新高考方案 江苏2008年普通高考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具体讲,就是由“3个(语文、数学和外语)统考科目、七个(理化生政史地技)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普通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三部分组成。其中学业水平测试又分为5门必修水平测试和2门选修水平测试。因此除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组织外,由省统一组织的高考考试将有三类,设有三个本科门槛即5门必修应达5C,2门选修应达2B,统考科目总分达省本科投档线。学业水平测试达6A者,可在统考科目总分中加10分参与划线,统考科目以440分划本科线,以480分排序投档。 可见08新高考模式对于三门统考科目仍以原始分计算,但削弱了相互(原为五门)间的互补关系,加大了区分度。对于学业水平测试以等级区分,虽模糊了同一等级中分数间的差异,但互相独立,将现在的三门综合测试变成了逐门等级测试,提升了各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筛选功能。你达到标准就上,否则就没有上本科资格。故对于学生来说学业水平测试,尤其是选修水平测试一点也不能失误(只考一次),一旦失误将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因此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科双基夯实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2.08年新高考模式下的地理学科地位 高中地理,作为2008年新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有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水平测试。 必修层次的水平测试在每年的4月8~9日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报考二次。考试时间75分钟,等级计算方法: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参加两次测试的,取较高等级计算成绩。可见必修学科的水平测试是以分数60分作为划定C级的标准线,且比例控制在95%以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控制难度(相当于现在的会考水平)以本为本,以标为纲,多快好省的狠抓双基,力争大面积丰收。 选修层次的学业水平测试在每年的6月9日,考试时间100分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可报考一次。选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满分为120分,根据考生成绩按比例折换成相应的等级。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其中前5%为A+;B级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其中20%—30%为B+; 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可见选修层次的水平测试等级是以比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