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

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姓名:李甜学号: 2007206006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中文系 2007级教育硕士李甜【摘要】语言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三个疏通1.文字2.词汇3.语法(二)三个了解1.语言常识2.历史常识3.文化常识(三)三个培养1.动力2.语感3.审美【关键词】文言文语言教学三部曲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无论是在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在提高素养方面,无论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在品质培养方面,都具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潜能。
但任何文章或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作为载体的,阅读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分析。
因此,语言教学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三个疏通1.文字第一要读音正确。
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一般课文注释中对于这些字都注明了读音。
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如“破读”的字。
读音的差别直接影响到词性和意义的理解。
如“衣”用作名词时读yī,用作动词(穿衣)时则读yì;“食”在表示吃时读shí, 在表示给人吃时读sì。
而有些破读现在已不特别区分,如铁骑的“骑”,旧读jì,现在可以读为qí了。
其次,文字要识记,尤其是古诗文中需要背诵默写的名句名段。
无论作为考试要求还是个人素质提高,这一点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中,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避讳字”、“讹误字”等概念。
“少益耆食”中的“耆”字,“失其所与,不知”中“知”字,“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字,……都是通假字。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便用了一个避讳字“人”。
作者有意将“民”写成“人”,避了李世民之讳。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例:“太后盛气而揖之。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文言文教学三步法作者/庄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可按《马说》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
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
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
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
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
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意义。
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
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
“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
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
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需要用补、]而竭”《曹刿论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古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

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徐强跨入新世纪,我们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迎来新的语文教材、教学大纲以及语文课程标准。
其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一步地教学探讨和改革。
仔细分析一下新教材,其中隐透出三个重要指导思想:“1、扎根于生活,着眼于学生,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2、注重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活泼地进行语文教学;3、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把握教材思想,确保语文教学的有序性。
”①从新教材各类文章的变化来看,古代诗词及文言文部分的变化最大,从量上分析,新教材这一部分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30%;新大纲随之也明确提出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核心要求就是三个词:诵读——理解——背诵。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另外,在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效果时,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新教材、新大纲、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多位有经验教师的数十年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并结合自身的大胆实践探讨,琢磨出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三部曲”,与同行们共寻古代诗词阅读教学的最佳教法,以促进语文改革。
(一) 诵读阶段语文课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学习、训练课,朗朗的读书声必不可少,品味优美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古诗词更离不开朗读。
洪镇涛先生曾极端地指出,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讲述,只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读。
这种说法在某一程度上肯定了诵读在古诗词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必须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教会学生吟读古代诗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中学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
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文言文,我们提出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第一部分:认识文言文。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比如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文化背景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
文的内涵。
第二部分:理解文言文。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句法、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第三部分:运用文言文。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文言文,比如写作、口语等,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上述三部曲,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为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唱响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2017.11阅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目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教学虽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世袭领地”,然而它在今天却并不为人们热情待见,甚至在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领域中几乎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就连公开课、评优课和课例课题等研究型活动都把之拒之于门外。
因此说,拯救文言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呢?笔者立足于初中语文课角度,拟就如下几方面试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以求商榷和共勉。
一、讲求形式多元,努力激发日常性学习情趣至圣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着在强调“乐”对于人的思想言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文言文需要在良好心境下进行吟诵和涵咏。
然而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教育途径和社会思潮多元化日益加重,由此导致的人心浮躁与前者之间出现了矛盾现象。
有鉴于此,想让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首先须要从教学形式上多做些文章,从中攫取不容忽视的“情绪智力”效益。
以《〈论语〉八则》教学为例。
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首先提出足以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无冕之王”是哪一位?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一部什么书?出产成语最多的又是哪一部书呢?待给出相应的答案后,笔者接着从“半部《论语》治天下”说起,从“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说起,从国内外的孔庙孔像说起……让大家听得神乎其神,不禁热血沸腾起来,由此激发了他们对《论语》学习的强烈期待。
再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说上一些合适的文言名句,什么“吾日三省其身”,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什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用这些“精美点心”不断地濡染并熏陶学生。
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

高中文言文入门三步曲练丽娜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刚进入高中学校门槛的高一新生来说,对于知识的探索充满了好奇。
高中语文的学习的方法与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其中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难度和广度不断加深。
文言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块领地,其重要性在整个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考纲对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也花费了大力气,在新课改的改革中身体力行,但有时收获却甚微。
我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文言文在作为一种已经脱离了其本身的语言生存环境的情况下,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尤其是作为高一新生,在完成由初中向高中学习阶段转型时,能尽快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整个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将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一新生要快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与进度,要学会大声朗诵、独立思考、自主翻译,做到眼、脑、手并用,增强阅读语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在这条教学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对我们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提出还是较高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发现自己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上花的时间并没有少,但学生的收效却是甚微。
这主要将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1)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通过有效地朗读来培养语感。
过多地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晰”的八字方针。
(2)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文言文的“语法规律”,以求达到“速成”,不注重培养学生通过根据上下文来“猜读”字义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这种脱离了语言环境,机械式地做练习中,忽视了其能力的真正的培养。
那么,如何让高中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呢?一、培养大声朗读习惯、增强阅读语感诵读是一门艺术,要咬嚼文字的意思,揣摩说话者的神气,体会文章的神韵。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言—文—意: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作者:暂无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6期江苏如皋实验小学(226500)何学芳[摘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衔接。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这一教学的基本方向,立足于“言”,让学生吟咏诵读;着力于“文”,让课堂情趣盎然;回归于“意”,让学生思接千载。
这样,让我们的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他们精神生长的力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言文三部曲[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6-012闻一多在《祈祷》中这样叩问:“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今普通的中国人连中国的经典著作都读不懂了,对《大学》《论语》《资治通鉴》……大概只知道其名称罢了,即使阅读也要靠译成的白话文。
如此这般,如何深入地了解和继承中国文化呢?很多有识之士反思: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
所幸,课程改革终于将文言文的学习之风吹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材之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文言文,含英咀华,且吟且诵,触摸古老华夏的命脉,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让“教育必须有根、有魂”这理念得以慢慢实现。
文言文教学承担的任务比较沉重。
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教授在《文言教学的反思及建议》中,把高中毕业前的文言文学习分成“启蒙——入门——提高”三个阶段。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这给我们明确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向。
朱文君老师倡导“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
结合自己的实践所得,笔者以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可“立足于言,着力于文,回归于意”。
一、立足于“言”,吟咏诵读文言文的“言”,其内涵并非狭隘地指实词、虚词的掌握,古代汉语的语法等知识层面的内容,“言”的最高层次应该是“语感”,文言的语感。
文言文学习三部曲

学海指南古诗文学习要达到“诵其文,通其意,明其理”,只有从这三个环节着手,自学文言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步骤如下:一、抓诵读环节,学会自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多读,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因此,首先要学会自读课文。
自读方法和步骤如下:(一)试读。
在试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工具书或资料,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顺。
在解决了阅读障碍以后,再根据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读准停顿,读出语气。
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读第2段排比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仅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三)深读。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读出抑扬顿挫,读出美感。
这样熟读成诵,就收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二、抓疏通环节,学会自译独立疏通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看、通、标、查、问”的方法自译课文,即:(一)看(看课文和注释)、通(逐段疏通课文)、标(对疑难字句标出记号)。
(二)查(查工具书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字句)。
(三)问(查工具书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积极询问同学和老师,大家经过讨论研究答疑解惑,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积累文言文词语的方法。
一般从六个方面来归纳整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重点实词。
根据不同课文的侧重点,还可有不同的取舍。
如《桃花源记》,可侧重于五个方面的知识归纳整理:一是通假字。
如文中的“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邀请;二是词类活用。
如文中“渔人甚异之”句中“异”,形容词用作动词;三是一词多义。
文中多义的词如“舍”(“便舍船”的“舍”是舍弃,作动词,而“屋舍俨然”的“舍”是房屋,作名词);四是古今异义。
文中的“妻子”“交通”“绝境”“无论”等词要弄清古义和现代汉语意思的不同;五是文言文句式判断。
本课中的省略句较多,对省略句式的判断以及对省略成分的补充,应该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能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进而学好文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
关于初中文言文的阅读教学,粗浅地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每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导入自然,简明而有趣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可介绍作者,写作时代背景,叙述情景、渲染气氛,也可叙述与课文有关的故事趣闻等。
例如:《晏子使楚》一文,我叙述晏子的轶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中了解晏子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
有时要导入的内容较多,还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例教学《三峡》一文时,我配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加入山水画的插图,使抽象的课文叙述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调动
了学生的兴趣。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知能力。
文言文语言结构和现代汉语不太相同,重视朗读,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朗读,能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文所营造的意境,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美,受到审美教育,而且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训练语感,掌握文言知识。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
可从以下几步着手:1、听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可泛读,尽量做到声情并茂,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
也可让学生听音频朗读,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分读课文,体会文意。
可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让学生以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3、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力求读出整齐美,从而对文章有所感悟。
也可利用好早读,例如听名家朗读去模仿,从而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整齐的气势;小组读;自由读来读出感受,读出感悟。
像《爱莲说》《陋室铭》等多篇文言文都可通过朗读来收到这样的效果。
总之,要想尽办法让学生的读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走进文字,发现文字背后古人说话时那抑扬顿挫的风采,体会古人那隐含在文字里的深沉的感情,久而久之感知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文言文可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初一重基础,认识文言文;初二重理解词句,品析文段;初三重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初一我要求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加深记忆和理解,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明白原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
”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在复习时加以巩固。
初二除了继续重视基础知识,还重理解词句,品析文段。
教学时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简单的文言文就以学生讨论为主;难懂的文言文就师生合作,文言趣事、古人轶事穿插其中,激发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加强课外阅读和教材中古文的联系。
书本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
近来中考很重视文言文课外阅读。
所以做好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很重要。
只有经常运用才能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化成自己的,才能“熟能生巧”。
所以要么不做,凡是要学生做的课外文言片段必定讲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三我就重视学生在整体理解基础的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领会主旨,拓展延伸。
同时教学时给学生讲明“熟悉课文,
灵活迁移”的原则,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成效不错。
我还特别重视文言文的复习巩固。
初三了,学生要学会将文言文各篇目联系起来,要学会归纳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要灵活翻译句子,要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进而提高文学素养。
那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这三年中要慢慢渗透这“文言文阅读教学三部曲”,持之以恒,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受益终身。
谢玉芳,教师,现居江苏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