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与管理-02讲课稿
农业经营与管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 ppt课件

• (五)农科工贸一体化经营型
• 发展阶段:
• 是现代农业经营的“航母级”形态。
• 分2类:
•
1、按照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
会化的要求组织的“农科工贸一体化”生产与经
营;
• 特点:通过涉农的“科、贸、工、农”集团经营、 联合经营或协作经营,从而形成竞争比较优势。
• 4、从农业结构看,农业企业化可以从本质上改变 农业和其他各业长期分割的状态,实现农业与二、 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 5、从资本利用看,农业企业化可使外来资本直接 投资于农业,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本 有机构成,获得与工业持平或略高于工业的平均 利润率;
• 6、 从农户地位看,农业企业化以企业为微观组 织载体,农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分 享所得收益真正成为独立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 (5)使生产者掌握农业生产的主动权,提高对市场
的预测和驾驭水平,同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
• 三、农业企业化经营
• (一)农业企业化的含义
是指将农业作为企业,根据市场经济 运行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 为中心,以农业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
• (1)以市场为导向 • (2)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 ( 3)以一大批农户组成的农产品商
品生产基地为基础 • (4)形成农工商有机产业链
• (二)农业产业化的特征
• • 产业一体化 • 生产专业化 • 产品商品化 • 管理企业化 • 服务社会化
(三)农业产业化组织类型
1.“龙头”企业带动型 2.市场带动型
•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行业专业知识讲课稿

农业行业专业知识讲课稿尊敬的学员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农业行业的专业知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和掌握农业行业的专业知识,对于提高我们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方面来讲解农业行业的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农产品的分类与特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农产品的分类。
农产品按照来源和用途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三大类。
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家畜饲料;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主要用于工业原料和能源生产;蔬菜水果则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要了解农产品的特点。
农产品有着与其他行业产品不同的特点。
首先,农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需要经过播种、生长、收割等一系列过程,因此具有时间上的延迟性。
其次,农产品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不同作物在不同的季节生长,需要根据季节进行合理安排。
此外,农产品的生产还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如气候、土壤等因素都会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农业生产技术。
首先,灌溉技术。
灌溉是通过引水系统将水源引入农田,提供足够的水分供作物生长需要。
灌溉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问题,提高作物产量。
其次,施肥技术。
施肥是指向农田提供养分,使作物能够充分吸收并利用养分。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并且对农产品质量也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农药使用技术。
农药是用于防治病虫害的化学物质,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环保性,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如今,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农业气象、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机械等方面。
通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准确性。
《农业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doc

《农业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经营与管理总课时量:60课时授课形式:面授讲解为主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按经济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的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经营管理的原理,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方法,资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组织与管理,农产品营销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初步形成按经济规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对规模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获取最佳效益的能力,为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
2.了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3.掌握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4.理解经济合同的条款和经济合同履行的内容。
5.了解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与管理。
6.了解农产品营销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7.了解农业生产经营成果核算与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1.能根据农产品市场变化合理确定经营项目。
2.学会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方法与技能。
3.初步学会合理配置与组合各种农业生产资源的方法。
4.基本掌握农产品推销的方法和技巧。
5.初步具有管理规模化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
6.基本掌握经济合同的签订方法和经济合同纠纷的处理程序。
(三)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通用模块第一单元农业经营与管理概述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二单元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教学内容和要求: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农业企业设立的程序和股份制企业组建的方法。
第三单元市场经济与农业生产经营教学内容和要求:能力培养: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方法。
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一章:农业概述PPT课件

2020/3/27
11
• 4。农业份额下降不等于农业重要性下降
• (1) 农业份额下降的原因:农产品的收入弹 性和需求弹性低;工业生产原料对农产品 原料的替代
• (2) 份额下降了的农业依然能够满足经济和 社会发展对数量更大、质量更优农产品的 需求,说明“小”的农业承载“大”的国 民经济,农业的地位不是变小,而是更重 要了
• ◆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成为大部分地区 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 ◆季节间分布不平衡。
• ◆热量、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频繁。
• ◆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
• ◆光、热、水资源的地区差异显著,地区间匹配 不均衡。
2020/3/27
20
• 2.土地资源 2006年10月31日国土 资源部公布的利用卫星图片计算出来的中国耕 地总面积为1.22亿hm 2 ,已逼近1.2亿 hm 2的底线;人均耕地面积约0.09 hm 2 ,仅是世界人均耕地的1/3。
• 中国疆域辽阔,国土面积约为960万k m 2 ,南北跨越49°15′,拥有从寒温 带到南热带(赤道热带) 9个热量带,热 量条件地带性差异明显,四季分明。中国 还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十分复杂。在 全部国土中,山地占46.5%,丘陵占1 9.9%,而平地只占33.6%。
2020/3/27
19
• 1.气候资源 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光、热、水和 空气,是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我国 农业气候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基础论的理论论证1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产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分工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上述两点不以国家和地区为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作用可能会有相应下降但其生态作用和社会文化作用却在不断提高
农业经营与管理说课课件

说教学程序
重点、难点
3、农业经济合同内容
当事人的 名称或者 姓名和住 址
标的
数量
质量
价款或 者报酬
履行期限、 地点和方 式
违约责任
解决争议 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当事人的 名称或者 姓名和住 址
农业承包合同中发包方、承包方的 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 的姓名、住址
说教学程序
标的
如土地承包合同中的土地、 农产品购销合同中的农产品
农业承包合同条款 订立合同双方: __县__乡__村__组__(以下简称甲方): __县__乡__村__村民(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调动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集体和个人收入,提高经济效益,为城乡市场和出口提供更多的农 副产品,根据中央(83)、(84)一号文件的精神,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和甲乙双方充分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以 便双方共同遵守。 第一条、承包副业的项目、内容_______ 第二条、承包期限承包期为__年,从__年__月__日起,至__年__月__日止。 第三条、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有权对乙方承包的特定副业项目生产经营实行监督检查。 2.甲方必须合理分配给乙方国家下拨用于发展副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专项贷款和其它物资,合理安排乙方接受 业务技术部门的培训。 3.甲方应该定期公布集体的财务帐目和副业生产提成费用的支出情况,接受乙方的财务监督检查。 第四条、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在承包期内,必须向甲方上交承包款__元(或上交__公斤__,__公斤__)其中,一九__年__月__日以前 上交承包款__元(或上交__公斤__,__公斤__);一九__年__月__日以前上交承包款__元(或上交__公斤,__公 斤__)。(或:按乙方的收入比例分成,甲方得__成,乙方得__成。) 2.对以上交承包款为承包形式者,乙方有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整生产经营项目;对以特定副业项目为承包形 式者,乙方在完成承包项目规定的任务之后,有权自主调整经营项目。乙方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有 权自主决定生产和经营活动。 3.乙方有权获得国家下拨的用于发展副业生产的公肥、农药,专项贷款和其它物资,有权接受发展副业的生产技 术培训。 农业承包合同
《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课件——项目四 农业企业的经营

购买数量
消费者讨价还 价的影响因素
产品质量
市场信息
3 波特模型分析法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控制力越强,就越能在产品价格、付款时间、付款方式等方面对农业 企业施压,在讨价还价上供应商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行业内部的竞争
处于成长期的行业,市场潜力和空间大, 竞争相对缓和,企业只要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就有一定立足之地;而当行业处于成熟期时,市 场基本饱和,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就会进行激烈 竞争。
行业结构特点的分析可以指导农业企业正 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项目与业务范围。行业发 展潜力也能影响农业投资决策,有必要对不同农 业产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市场需求、价格走势、 盈利空间与投资回报做好预测判行业竞争态势是 指企业所处行业中不同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分 析农业企业的行业的竞争态势,分析本企业在整 个行业中所处的竞争地位,企业才能作出科学的 经营决策。
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
投资回报
价格走势
盈利空间
1 外部经营环境
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中的农产品销售环境对农业企业影响巨大,如企业目标市场上相同或相近农产品的产 销规模、市场容量、供求状况,消费特点与购买行为、分销渠道与营销策略等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 响农业企业的投资决策与经营战略,最终影响企业的进入或退出,从而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劣势(weakness)
营 环
机会(opportunities)
境
威胁(threats)
2 SWOT分析法
主要是分析经营环境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确认企业当前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外部环境变化所 能提供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威胁。所谓优势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匹敌、 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所谓劣势是指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
农村经营管理发言稿范文

农村经营管理发言稿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发表农村经营管理方面的发言。
农村经营管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
我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观察,就农村经营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目前,我国农村经营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农村经营管理思想相对滞后,人们对农村的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上,忽视了农村经营的多元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其次是农村人才流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批有能力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导致农村经营管理缺乏新鲜血液,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升。
再次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给农村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最后是市场开拓的不足。
农村经营管理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这制约了农村经营管理的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更新管理理念。
农村经营管理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步伐,注重市场营销、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我们需要培养一支懂农村、爱农村、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引进工作。
同时,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和技术指导。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硬件条件,为农村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市场开拓,通过各种渠道推广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
在一个中等偏上的农业大国,农村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农村经营管理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农村经营管理面临种种问题的形势下,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精心管理、科学规划,就一定能够推动农村经营管理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课件(PPT 43张)

(三)审议修改计划草案
第 六 章 企 业 经 营 计 划
计划草案编制好以后,还需听取企业上 下各方面的意见,作必要的修改,经过 审议,最后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审议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对计划指标是否 积极可靠,各种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生 产布局是否合理,生产资源是否充分合 理地利用,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能否保 证完成,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等。
农业企业管理学教学课件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 六 章 企 业 经 营 计 划
• (三)控制作用 • 经营计划不仅是经营活动的纲领,而且也是对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进行控 制的尺度和标准。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按照预定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的方向发展。 • (四)鼓舞作用 • 经营计划通过展示出的一幅长期或中期的企业 发展蓝图,可以起着统率、组织、鼓舞、动员 全体职工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重大作用。如企 业人均收入目标、福利目标、市场占有率目标、 行业竞争目标等计划指标,制定得合理,就可 以激励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农业企业管理学教学课件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三)普遍性
第 六 章 企 业 经 营 计 划 计划涉及到组织内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至全 体成员。组织内高层、中层和基层的任何管理 活动都需要进行计划,组织内各层次管理人员 都会不同程度地参与计划的活动。就一个公司 而言,最高层领导负责制定总公司的战略计划; 市场销售部经理负责制定有关市场销售方面的 计划;生产部门经理则制定降低生产成本和充 分有效利用有限资源的生产计划;计划工作的 特点和范围会因管理层次和职权大小的不同而 不同,但每个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工作则是 肯定无疑的。
农业企业管理学教学课件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长期经营计划内容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2章第一节学时:2使用教材:《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二版)》刘强乔永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了解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2、也解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教学重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教学难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教法建议:教学内容第二章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若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一、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1、农业问题的内容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解决农业问题的中心内容。
2、解决方法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
3、土地改革运动成果 3亿多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彻底地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1、农业存在问题土地改革后,中国的农业变成了小农经济。
2、解决方法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采取了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从1953年初到1956年底,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到1956年底,全国有96%的农户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其中88%的农户加入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3、农业合作化的成绩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存在着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连续几年间,各项农业生产指标都有显著的上升。
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人民公社和大跃进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批判“反冒进”和右倾保守主义,大刮“共产风”。
在这种形势下,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兴修农田水利和大办农村工业的群众运动。
许多地方开始兴办一些大大超过高级社范围的工程项目,由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于是开始在一些地区硬拉在一起搞社际协作。
由于对这种简单协作产生的生产力作了过高的估计,中央认为高级社的规模和所有制程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号召进一步组建人民公社,急于将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单一全民所有制,试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在较短的时期内,全国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农业生产秩序混乱,给社员生活带来一系列困难。
2、“庐山会议”与农业发展1959年以纠“左”为初衷的庐山会议,结果却是反“右”。
不仅没有缓解已出现的经济困难,反而将国民经济拖入了更严重的困境,加上与苏联关系破裂和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1961年开始国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发展计划,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又得到了一定发展。
四、“文化大革命”和农业生产低速增长时期(1966—1978年)1、“反右”运动在“文革”期间,不但未能进一步改正人民公社化以来的错误,反而把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村政策的调整当作右倾表现加以批判。
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演变成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即实行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这种经济体制虽然相对明确了各级组织的所有权和自主权,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过于集中、经营过于单一和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
这一时期,极力扩大社队规模,推行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取消或限制社员家庭副业等。
社员的积极性再度受挫,生产上“大呼隆”、“磨洋工”现象十分普遍,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增长缓慢,农产品供应紧张。
尽管有的农产品产量有一定的增长,但却是以自然资源的破坏为代价的。
2、农业生产情况这12年间,全国农业总产值仅增加5%,年均增长3.1%。
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近2亿吨增加到3亿多吨,增长56.67%。
但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 kg上下徘徊,其他农产品人均占有量仍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产品仍然实行统购统销,低标准凭票供应的紧张状况未见好转,当时全国农村约有2.5亿人口温饱问题得不到保证。
五、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1979~1984年)1、大包干1978年12月,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按下18颗红手印,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大包干”,这一事件后来被誉为“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条例(试行草案)》认真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农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要求各地认真纠正农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切实保护农村中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
这两个文件的试行,推动了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恢复和发展。
3、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作了肯定,对推动“双包”的全面推广起了重要作用,家庭联产承包制得到迅速推广。
六、农业在波动中增长的时期(1986—1999年)1、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后,我国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一改1953年以来实施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开放农产品收购市场,但没有触动销售体制,导致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提高的同时,定销价格没有相应提高,由此带来的财政补贴负担越来越重,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
2、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宪法中,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标志着传统计划经济的结束,新的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始,我国的农业经济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农业结构调整1998年,我国开始启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在波动中有所下降。
粮食总产量1984年达到高峰40 731万吨后,从1985年开始陷入四年的徘徊状态;1989年粮食恢复增长,1990年达到最高记录44 624万吨,1991年又开始进入徘徊状态,1995年恢复增长,1996年达到最高峰50 453.5万吨。
在粮食总产量发生波动的同时,畜牧业、渔业发展却很快。
1984~1995年,粮食总产量只增长了14.6%,而肉类产品产量增长了211.2%,水产品增长了306.6%。
正是由于农业中非粮食部门的增长,使得农业总产值在粮食生产徘徊时期仍有3.4%~10.9%的增长率,说明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在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七、进入21世纪以后,多项惠农政策促使粮食产量创新高进入21世纪后,我国在保持农业稳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由于相关政策没有跟上,导致出现种粮增产不增收,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3年粮食产量跌幅达-5.8%。
1、一号文件2004年初,中央关注的目光重回农业,下发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004年当年的粮食产量就得到恢复性增长(图2-1)。
随后的2005—2007年,又连续下发3个1号文件,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等做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2、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1日在全国取消了农业税。
2004—2006年,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各种农业经营形式、农业经营组织不断涌现,农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图2-1 2002—2006年粮食产量与增长速度(摘自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农业经营与管理课程类型:专业课教学进程:第2章第二节学时:2使用教材:《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二版)》刘强乔永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掌握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措施。
教学重点: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总体要求、措施教学难点: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存在问题、总体要求、措施教法建议:教学内容第二节新时期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市场信息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如下:(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非农产业迅速发展。
到2000年,全国乡镇企业已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在乡镇企业从业,农民纯收入的34.5%来自乡镇企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图2-2)。
图2-2 农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产品供给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自1990年以来,因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全面增长,引起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变化。
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由全面短缺走向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告结束。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表2-1)。
表2-1 全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标单位2005年2004年2005年比2004年增减数增减%一、农村用电发电情况1.乡、村办水电站数个26 726.00 27 115.00 - 389.00 - 1.43装机容量万千瓦 1 099.50 993.60 105.90 10.66发电量万千瓦时 3 483 997.10 2 712 017.10 771 980.00 28.472.农村用电量万千瓦时43 757 016.90 39 330 271.60 4 426 745.30 11.26二、农用化肥施用情况农用化肥施用量(按折纯法万吨 4 766.20 4 636.80 129.40 2.79 计算)1.氮肥万吨 2 229.70 2 222.30 7.40 0.332.磷肥万吨743.80 736.20 7.60 1.033.钾肥万吨489.80 467.30 22.504.814.复合肥万吨 1 303.60 1 203.80 99.80 8.29三、农田水利情况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55 029.40 54 478.70 550.70 1.01 旱涝保收面积千公顷40 236.70 39 704.20 532.50 1.34 机电排灌面积千公顷36 715.60 36 055.40 660.20 1.8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统计公报(四)农业生产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也日益明显,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展,农民收入连年持续增长(表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