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创造力VS中国的基本功
中国与美、德、以色列教育的54个致命差异

中国与美、德、以色列教育54致命差异1、为谁而学: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因而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而中国的教育总是要事先给学生做出细致繁琐的各种规定,该学什么,学多少,什么时候学,该怎么学等等,中国的学生视学习为功利,因而习惯于应付,学习是家长、老师的事情,是为升官发财找工作而学,学得被动、教条、无奈。
2、育人目标:美国不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极其看重学生“创造力”和自学精神的培养,因而才会有美国白领不会算10减6等于几貌似“可笑”的事情发生,他们觉得要趁孩子年龄小时抓紧培养创造性思维,尤其是要培养孩子们的自学精神与能力或曰学力。
而中国教育特别重视所谓的“双基”,重在练“基本功”,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美国的学生低分高能,中国的学生高分低能。
因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不愿意接收中国学生,在他们看来,中国教育是培养知识的奴仆,而不是在“育人”。
3、课堂:中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总结,把学生教到无问题就好;美国的教育善于给孩子一个启发,把学生教到能不断提出新问题。
中国的课堂要举手发言,美国的课堂鼓励自由发言。
中国的课堂如果对教师的结论不同意会遭受批评,而在美国的课堂上则受到表扬。
中国的课堂讲纪律,美国的课堂讲人之权。
4、师生关系: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刚踏入学校就知道老师总是高高在上。
我国还流行一句忽悠了大众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在美国教授也没有什么权威可谈的。
美国人不承认权威。
中国孩子盲目崇拜老师,觉得老师总是对的,中国的老师喜欢保持威严,不苟言笑,美国老师很喜欢和小孩一起聊天,是极好的朋友关系。
美国承认知识上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老师会多次认真地告诉所有学生:老师会永远像母亲一样的同爱所有孩子,不管孩子品德好还是还是品德次,不管孩子健康还是疾病,不管孩子聪明还是愚蠢,不管孩子能干还是笨拙,不管孩子富裕还是贫穷。
浅谈中美篮球文化对青少年篮球培养的影响

浅谈中美篮球文化对青少年篮球培养的影响1. 引言1.1 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在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上,美国篮球文化由来已久,篮球在美国是一项十分流行的体育运动,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学校或社区参与篮球活动。
而在中国,篮球运动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整体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及美国。
在篮球文化的发展历程上,美国有着悠久的篮球历史,拥有众多传奇球星和丰富的篮球传统,这些都对美国篮球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比之下,中国的篮球文化相对年轻,虽然近年来逐渐壮大,但距离美国篮球文化仍有一定差距。
在训练方法和理念上,中美篮球文化也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注重的是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强调个人技术的提升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让每个球员在不同位置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而中国传统篮球训练则更注重基本功的打好,重视集体荣誉和纪律性的培养,偏向于统一的战术安排和执行。
这种差异也影响了青少年篮球培养的方式和效果。
中美篮球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历史积淀、训练方法、比赛文化等方面,而这些差异也影响了青少年篮球培养的发展和成就。
1.2 青少年篮球培养的重要性青少年篮球培养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篮球运动能够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篮球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青少年需要进行大量的奔跑、跳跃、运球、投篮等动作,这些动作可以有效锻炼身体各项肌肉,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青少年参与篮球运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球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才能取得胜利,因此青少年在篮球队中学会了如何与队友们有效沟通、互相配合,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至关重要。
篮球运动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在比赛中,青少年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压力和困难,锻炼他们的毅力和意志力。
青少年篮球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既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又能够培养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成功之路必须 要通过一条独木桥,这就是高考。 对很多中国学生而言,可能会因为 一分只之差,而幸运的跨进一流学 府的大门,也可能会因为一分之差, 而被残酷地淘汰。对于中国的高等 学府而言,你是否是个有理想、有 抱负、有责任心的学生,都不重要, 只要你的高考成绩符合大学的招生 要求,这种单纯的量化标准把很多 优秀的学生挡在大学门外。
主动发现为辅。
美国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 容,以学生兴趣为中国:中国的教育带有浓重的 国家色彩,学生的一些思想收 到桎梏。
其二
美国:每股的学术提倡自由, 中国:1、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学习的结果,所以 富有较强的创新探索能力。 导致中国馆会以考试的成绩评论学生的好坏。
2、中国的教育方式沿袭旧法,灌输知识,导致 学校考试和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 戏。
四、课外生活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中国一般不太允许小孩参加真正的社会活动。但在美国小学生一旦走进校门就开始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了。美 国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发参与,经费也是大家共同出资、共同寻求赞助。比如,8岁的孩子会帮人家清洗洗 衣机,一次8美元,为别人演奏等等,把赚到的钱拿来搞活动。当然并非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赚钱,也有很 多是打义工的。美国让小孩接触社会环境的方式非常多,他们认为教育即生活。中国的学生课外生活基本上 被作业占领了。而且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 ——以中美为例
16 港口物流管2班 朱一帆 54号
内容提要
01 教育理念 02 教育目标 0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04 课外生活 05 考试制度 06 总结反思
一、教育理念
Education Philosophy
中美实力对比分析报告

中美实力对比分析报告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目前有着激烈的经济竞争。
本
文就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济实力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3万
亿美元,预计2024年GDP将达到20万亿美元。
美国在2024年拥有
GDP18.57万亿美元,但美国的GDP增速却不如中国,而且美国的财政赤
字也比中国大得多,财政赤字为中国的3.9倍。
二、劳动力
中国有13亿多的劳动力,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国家发展提供
了强大的支撑力。
美国在2024年劳动力总量为2500万,相对于中国来说,劳动力量较少,只占中国的20%。
三、技术实力
中国的科技水平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若干领域已经达到
国际先进水平。
尤其是与美国相比,从智能手机到航天技术都有了很大的
发展,中国的科技研究对抗美国各领域技术的优势也渐渐发挥出来。
目前
美国仍是世界科技领导者,但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投资者。
四、军事实力
根据全球军事强国排名,中国的军事实力仍然位居第三,紧跟美国和
俄罗斯。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差别和互补性?

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和美国有什么差别和互补性?
在当今世界上,中国和美国是两个最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国。
两国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和互补性,本文将从以
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结构的不同
中国和美国的经济结构有着较大的差别。
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战略性
新兴产业,以及制造业和服务业。
而美国则依赖科技创新和高端服务业。
中国在制造业和出口方面占有全球重要地位,而美国则在高端技
术领域占有绝对优势。
这种差别的存在为两国提供了很好的互补性,
互相补充彼此的不足。
二、产业优势的区别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方向的不同,两国拥有的产业优势也不同。
中国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美国
则在军工、航空航天、能源、金融等高端产业上占据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而美国则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三、发展模式的差异
中国和美国的发展模式均有其特点。
中国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外资相
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美国则注重创新
和研发,倡导市场机制,更追求效率和效益。
这种差异再次为两国的
互补性提供了契机。
综上所述,中国和美国在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和发展模式上有着较大
的差别和互补性。
两国可以通过合作达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并在全球
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两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一种重要的事业应运而生——教育。
然而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文化造就了教育的不同形式。
中国有传统发展出来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看中培养个人能力的素质教育之间究竟存在什么差异。
我们能否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教育模式呢?而这种新的模式又如何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呢?在提出这些问题后,我们进一步探究两种不同的教育的特点。
当前,"减负"和"素质教育"无疑已经成了教育部门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又涌现出一批出国热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希望一探其中乾坤,把中国目前的教育和西方的教育进行一番比较。
现在有不少人对西方的素质教育推崇备至,根据优胜劣汰的定律,那中国的教育是不是早该被淘汰了呢?然而应试教育在今天仍然发挥着他的作用。
虽然这和中国的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但我们也不能把他全盘否定,他也存在着它本身的价值。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新进文明的程度,还决定着国家的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一次次的涌起了出国热潮,由此现象我们不得不深思:难道西方的教育就真的是完美的吗?中国现行的教育就真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经过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并且身为学生的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有很多感受和想法,也对其怀有很大希望。
下面,我就将从学校教育具体的介绍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学校教育:去过国外读书的学生们都会觉得国外的学校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然而,中西方在学校教育上存在的差异是显著的。
下面,我将一一道来。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政策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在实行素质教育之前,我国的学校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
从表面上看,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极大的飞跃。
但是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对目前自己的学校执行的素质教育表示不满意。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优势和缺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优势和缺点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注重修养身心,塑造优美形体,传承千年的舞蹈技艺。
而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作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培养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舞蹈技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优势和缺点。
优势:1. 塑造优美形体:中国古典舞强调舞者的身体美感和形体线条,通过基本功训练能够帮助舞者塑造优美的形体,使舞者的姿势和动作更加协调、流畅,给观众留下良好的视觉印象。
2. 增强身体素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融合了舞蹈技巧和身体训练,包括柔韧性、力量、平衡等方面的训练。
这些训练不仅能够使舞者的身体柔韧度和力量得到提升,还能够提高舞者的平衡感和协调性,增强整体身体素质。
3. 培养艺术表达能力:基本功训练是中国古典舞学习的基础,它的目的不仅仅是熟练掌握动作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舞者对艺术表达的理解和能力。
通过基本功训练,舞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典舞的内涵和情感,将其通过舞蹈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的艺术魅力。
4. 增加自信心和意志力: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一项辛苦而严格的训练,需要舞者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
通过坚持不懈地进行基本功训练,舞者能够逐渐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技巧水平,从而增加自信心和意志力,这对于舞台表演和生活中的挑战都具有重要意义。
缺点:1. 耗时耗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需要舞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反复练习。
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单项技巧训练,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身体训练和反复的整体动作排练。
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容易导致疲劳和耐心的不足。
2. 伤害风险: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舞者需要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技巧练习,这些练习往往要求舞者具备较高的柔韧性和力量。
如果训练期间不注意保护身体,容易导致舞蹈伤害,如扭伤、拉伤、韧带损伤等。
因此,舞者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需要注重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3. 单一性:基本功训练强调技巧的掌握和动作的规范,容易使舞者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舞蹈的内涵和表达。
有关创造力优先还是基本功优先的英语作文

有关创造力优先还是基本功优先的英语作文Creativity vs. Mastery: Which Should Come First?IntroductionIn the field of art, design, and creativity, a debate has long raged on about whether creativity should take precedence over mastery of basic skills, or if it is the other way around. Some argue that creativ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innovation and progress, while others maintain that without a solid foundation of basic skills, creativity will be limited in its potential.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both sides of the argument and attempt to come to a conclusion on which should come first: creativity or mastery.Creativity First: The ArgumentThose who believe that creativity should come first often argue that innovation and originality are crucial in today'sfast-paced world. In an era where technology is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new ideas are necessary to stay ahead of the curve, creativity is seen as a key ingredient for success. Without creativity, we would be stuck in a cycle of repetitive and uninspired work, unable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 is possible.Creativity also allows for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fresh ideas that can solve complex problems in new and unexpected ways. It encourages thinking outside the box and taking risks, which can lead to breakthroughs that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 a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 By focusing on creativity first, individuals can tap into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create work that is truly innovative and groundbreaking.Mastery First: The ArgumentOn the other hand, those who believe that mastery of basic skills should come first argue that without a strong foundation, creativity will be limited in its potential. Basic skills such as drawing, composing, writing, or coding are essential building blocks that allow for creativity to flourish. Without a soli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individuals may struggle to translate their creative ideas into tangible results.Mastery of basic skills also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creativity to thrive. By mastering the fundamentals, individual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rules they are breaking and push the boundaries of what is possible in a more deliberate and purposeful way. This ensures that creativity is grounded in a solid foundation and has a higher chance of succes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debate between whether creativity should come first or mastery of basic skills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one. While creativity is essential for innovation and originality, mastery of basic skills is equally important in provid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reativity to flourish. Instead of viewing creativity and mastery as opposing forces, perhaps we should see them as complementary elements that work together to produce truly exceptional work.Ultimately, the best approach may be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creativity and mastery, allowing for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originality that comes with creativity, while also ensuring a strong foundation of basic skills to support and guide creative endeavors. By finding this balance, individuals can unlock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create work that is both innovative and technically proficie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创造力VS中国的基本功
广州一位中学校长参观美国学校后对美国老师在课堂上能将现实生活的例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加赞许,同时他表示他对美国初中生表现出的计算能力很吃惊,认为我们中国的同龄人早在几年前就熟练掌握了,这位校长还说知识的获取是创造力的基础:“knowledge acquisition is the basis for creativity.”美国著名的教育杂志<<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就此开展了在线讨论:“是不是美国学校太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solving),牺牲掉了扎实的学习基本功?是不是中国的学校太专注于数学和科学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有没有皆大欢喜的链接点?你的观点如何?”
那天一早到校,电子邮箱里就有<<教育周刊>>发来的在线讨论链接,过去看了一下话题,心想,嘿,这个话题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了,空下来去参与参与。
结果那天特忙,到下午过去看时,讨论已结束了,遗憾之余,把所有的跟帖都看了一遍,呵,好热门的话题呢,踊跃发言的有大公司的总裁,教育博士,大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及老师,我大概把众多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第一位发言的是一所大学的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老师,她以她多年来教授许多中国学生ESL课的经历为证,猛烈抨击中国校长有关知识的获得是创造力基础的观点,在她长长的帖子中她描述了她教过的许多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不了解
做研究的不同方式(have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forms of research),不会写研究报告,他们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对小组讨论或是面对面的面谈interview束手无策,他们搞研究只满足埋头收集数据。
她还认为中国学生总是习惯被动地等待她的讲解, 指导, 缺乏找到课题,探索问题所在,调动积极地思维去找准课题研究地目标的能力,习惯等待老师给题目,习惯认为所有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One right answer)。
她认为如果这位中国校长指的是这种找出“一个正确答案”的能力,那很可能中国的初中生比美国的强,但能用一个正确答案回答的问题都属于布鲁姆(Broom)六种认知能力中初级的前三类(依次是: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她在课堂上用到认知能力后三类的高层次挑战性问题的时候,这些中国学生完全不知所措(at a complete loss),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就是不想有创造力be creative,他们明显不擅长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最后,这位ESL 老师不客气地说,这位校长先生,感谢你来我们的国家访问,但希望你对你表态发言的事情做过深入研究后再发言。
这里我要插一句的是knowledge acquisition显然是中式“知识的获取”的直译英文,但acquisition带有被动接受的意思,美国老师们不会用这个词来描述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我相信这位校长的原意可能是“知识的掌握,积累”等等的,如果翻译成knowledge and skills, foundation等可能更易被老美接受理解,而事实上美国许多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力的学者都相信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与创造力相辅相成,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旧的基础上的革新,创造,而不是凭空创造出来,这我在我的有关美国天才教育的书中专门有讨论。
接下来的帖子支持ESL老师,强调课堂上来自现实生活,研究性,探索性的研究课题方式project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带动出创造性的学习结果,而
这种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完成学校教育,走入职场和生活成功至关重要, 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比这位校长强调的计算能力重要得多。
而一位有在前苏联,以色列及美国教学经验的老师却首先表态美国的教育系统确实缺乏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创造力很了不起,但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知识基础上,也就是老美头疼的:下苦功hard work,美国的学生have fun 太多了。
接下来一位呼吁要为”中国崛起”感到高兴,要迎接挑战的是在上海培训过中国老师,在美国教中国研究生的老师,他坚持说认为“没有创造力的中国人”noncreati ve Chinese中国能在本世纪的科学技术,经济上迅速崛起是可笑的,中国学生是有实力的。
第一位ESL老师接下来讲了个故事:多年前有一组来自亚洲的老师参加美国的一个天才教育的研讨会,他们的公文包里塞满了有关创造力的论文,与会期间抓紧一切空档时间向美国同行求教这个创造力问题,他们很迷惑,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数理知识那么好, 明显超越美国的学生,但这些能力没有能转化成创造力呢?为什么在标准化考试中独占鳌头的亚洲, 不是获诺贝尔奖最多的呢?
她还附了“诺贝尔得主一览表”:
头名状元:美国270位
2.英国101
3.德国76
4.法国49
5瑞典30
6瑞士22
7荷兰15
8前苏联14
8意大利14
10丹麦13
11日本12
12奥地利11
13加拿大10
14西班牙6
14澳大利亚6
15爱尔兰5
16以色列5
16波兰5
16南非5
16阿根廷5
21印度4
很显然,亚洲除了日本和印度榜上有名外,中国还有待零的突破。
这位老师还意犹未尽地说她的中国学生告诉她从来没有中国老师问过他们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或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他们从来没有过“brainstorming”
大脑风暴式思维的经验,因此他们在比如财会等以数学为主的课程中得心应手,
而在MBA这种更复杂的课程的学习中碰到类似“假设…”“请用事例来支持你的假设….”之类的问题就抓瞎了,因为这种出题方式与他们在中国习惯的老师出数学题目,他们找正确答案的思路太不一样了。
一位老师说她原来也一直以为亚洲的教育培养出色的学生,但是她在日本教中学和在韩国的大学教书经历改变了她的看法,她认为亚洲的学校着重死记硬背和考试技能的训练,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习惯于盲目接受教条的思想和事实,大多数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养成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她并且指出有的亚洲国家扫盲率数据有假, 对学习有障碍的学生没有额外帮助和服务, 美国的教育工
作者应为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美国教育的优势不可低估。
有趣的是一位在中国生活了八年,同中国中小学老师有过紧密接触的博士说中国正努力摆脱考试对教育的束缚,而美国在<<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压力下正
东施效颦,走中国的老路,用考试和教学成果来衡量教育呢。
一位老师的帖子一语中的,她说衡量一个教育体制的成败,要看这个教育体制培
养出的成年人的成果,作为如何,而不是看还在教育体制中在校学生的成绩表现。
虽然跟帖无数,意见各有不同,但绝大多数老师认为虽然要将中国教育着重基本
功的训练的长处结合到美国教育中来,同时几乎所有老师都认为学生的想像力,
创造力及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要比单纯知识的死记硬背来得重要得多,只习惯于听老师讲课,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知识信息极大,丰实多变的二十一世纪的,几乎一致认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会毁了美国教育。
恰巧第二天早上上班途中,又听到电台讨论有关中国培养比美国多得多的工程师的问题(上星期去教学研讨会说到2010年世界上90%的工程师都会是从亚洲毕业的),但有参与讨论者断言,根据他在中国与大学生接触的经验,除了少数一流大学,中国二三流大学培养的工程师都几乎不合格,没有技能可言,更无创造能力,数量虽大,质量不高。
这些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不得不让人吃惊呢!
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到底是互相取长补短呢,还是互相进行角色对换,美国学校
中国化,中国学校美国化?
我很惊讶于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发展和深入,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非常了解中国教育的现实,他们知道中国的高考是怎么回事,他们知道中国有铺天盖地的考试
辅导复习题,老师上课一切围绕考试进行,学生机械死记硬背,如同组装流水线,他们知道希望工程,知道农村的孩子一旦上了大学再也不会回到家乡,但是我们的“核心机密”老美还是搞不清的啦,比如,他们看到这些年中国高校扩招,盖了那么多教学楼,想当然以为中国对教育投资很多,想当然以为中国的老师备受尊敬,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好学。
(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