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合集下载

王应麟易学思想研究

王应麟易学思想研究

王应麟易学思想研究摘要:南宋王应麟的易学研究与刘牧的图书易、邵雍的数理易和程朱的儒理易有很大差异,其由象数入手,将象数与人文价值视野融为一体,阐释了《周易》经、传中的处世哲学和治国理想,秉承了浙东学派的事功精神,寄历史反思于学术研究,形成了多样化的援史解易模式,将易学史上的参证史事易推向纵深。

此外,王应麟注重散佚易学文献的收罗和整理,其开创的辑佚方法和基本原则对后世尤其是清代学者影响深远,推动了清代学术形态的嬗变,故被梁启超称为“清代考证学之先导”。

关键词:象数思维;援史解易;辑佚;学术嬗变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浙江宁波人,南宋著名学者,宋亡后拒不仕元,隐居乡野著书立说,《宋史》本传载其有《玉海》、《困学纪闻》等23种著作,王氏学生袁桷的《师友渊源录》谓其有《古易考》一书,但因亡佚,内容已不可考。

《玉海》列天文、律历等21类,凡200卷,是王氏早年为准备博学宏辞科的考试而制成的资料汇编,该书重资料类纂而轻理论抽绎,里面虽有很多易学资料,但究竟体现其多少易学见解是很难厘清的,而成书于晚年的《困学纪闻》则不同,是其一生治学的积累,充分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展示了多样化的治易方法和易学思想。

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专门探讨王应麟易学思想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鉴于此,今拟通过《困学纪闻》等对王氏易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学术的影响作系统梳理,抛砖引玉,以引起学界对其易学思想的关注和研究。

一、象数说与人文价值视域的融合汉代易家在观象系辞思维定势的影响下,发明了各种取象说验证《周易》“辞”与“象”的一一对应关系,致使象数之学迅速衰落,至隋唐之际几近消亡,但汉人取数之法在宋代得以延存并获得一定拓展。

与汉代易家注经不同,宋代学者多藉象数阐发所谓的大道义理,王应麟也是如此,但其依据的是汉人象数,而不是当时流行的图书之学和数理之学。

他认为《周易》古经是一部象书,天下之“数”皆来自易卦,圣人观象系辞而成六十四卦,因此释易不可“忘象”,认为王弼说以老庄解易不是正道,而是“蒙庄绪余尔”、“系小子观朵颐”,因为在他眼中“象、数相为经纬”,是易卦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对汉代象数非常重视,汉人象数之说如十二消息说、变卦说等在《困学纪闻》中大都得到体现。

困学纪闻(上中下)(全校本)(精装)(竖排版)

困学纪闻(上中下)(全校本)(精装)(竖排版)

困学纪闻(上中下)(全校本)(精装)(竖排版)--(宋代)王應麟注释解说词:欒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注译:(清代)翁元圻等作者:(宋代)王應麟注释解说词:欒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注译:(清代)翁元圻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12月开本:32开册数:3册光盘数:0定价:198元优惠价:168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内容简介《困学纪闻》(上中下)(全校本)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的力作。

王应麟,字伯厚,自号深宁居士,学者又称厚斋先生,其一生著述宏富,除《困学纪闻》外,还有《汉艺文志考证》、《汉制考》、《玉海》、《集解周书王会篇》、《词学指南》等二十余种著作,约六百多卷。

作者简介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

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人(今浙江鄞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

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是南宋末年的政治人物和经史学者。

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

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

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

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父亲王撝是吕祖谦学生楼昉的学生,曾任温州知州,应麟从小受其培养教育,19岁就中进士,21岁在衢州任主薄,他在成为进士後受到程朱学派的王埜和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於读经史,34岁时因其文章的优异和学问的广博,考上博学宏词科(在宋代是很少人能考上的困难科目)後官最官礼部尚书,当时宋代外有蒙古入侵,内有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主政,他曾上书论边防和批判当时政治。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的作者是谁

《三字经》的作者是谁一说是宋代人王应麟。

初著传说为宋朝王应麟,明、清两代人(如清初康熙年间王相与清末大学问家章太炎)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

其次,从文风看,王应麟的其他著作也多三字句,几年前,在鄞州还出土了王应麟用“三字经”句式作结尾撰写的庙记。

另外,王应麟是一个关心儿童教育的学者,除了《三字经》,他还有六本儿童启蒙读物(《词学指南》、《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小学讽咏》、《蒙训》。

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据。

一说是宋代人区适子。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一中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适子,顺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认为广东顺德人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

一说是明代人黎贞。

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

”即以为明代黎贞撰。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

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祖籍河南开封。

宋理宗淳�v元年进士,宝�v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

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

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

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

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

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蒙学著作《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

生平宋宁宗嘉定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223年8月17日)生于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元成宗元贞二年六月十二日(1296年7月13日)卒,年七十四。

父亲名�郑�字谦父,为楼�P的学生,曾官吏部郎中,预修中兴四朝国史。

应麟天性聪敏,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举进士,因受到程朱学派的王�负驼娴滦愕热擞跋欤�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

子部--考证之学

子部--考证之学

《风俗通义》 又名《风俗通》东汉应劭撰,三十卷,现存十卷 著者应劭是东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后汉书》有他的传。他著《风俗通义》力图 起到齐风俗、明义理、正人心的作用。 《风俗通义》原书三十一卷,包括《录》一卷,《隋书· 经籍志》著录于子部杂家 类。新、旧唐书也都有著录,所记卷数都是三十卷。至宋代,在《郡斋读书志》和 《直斋书录解题》都著录本书为十卷。现存十卷分别是:皇霸,正失,愆礼,过誉, 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 其书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 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对考证汉代社会习俗有一定的作用。 其书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 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对考证汉代社会习俗有一定的作用。 旧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元大德刻本,今人有王利器的《风俗通义校注》,1981 年中华书局本
子部 ——考证之学
姓名:郑活锋
专业:明清史
学号:161419
考证,又称考据。它的具体途径一般是广集资料,鉴别真伪, 究明正诂,分类归纳,以求得对正确解释历史问题的史料依据。 考证之学跟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之学有密切 的关联。它们离不开考证的方法,但不通过這些学问,也难以 做到取材博、用材精、训释正、类例明,从而有正确的考据。
今日所传各种版本的《梦溪笔谈》,都从南宋乾道二 年(1166)扬州州学刻本而来,旧本1975年文物出版社影 印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较好,今人胡道静撰有 《梦溪笔谈校证》
《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著,洪迈字景庐,号容斋又号野处,江西饶 州人。《容斋随笔》内有《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 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 故又名《容斋五笔》,共七十四卷。此书是洪迈一生的读 书笔记,据洪迈所作的自序中所言,前后有三十七年,还 不包括《五笔》所用的时间。

点校本《困学纪闻》审读报告

点校本《困学纪闻》审读报告

点赞批阅初审报告的终审编辑
《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一书的初审报告已经写得够全面、规范、仔细了,小满了16页A4纸,复审编辑写了近2页,也是中规中矩基本到位。

这时候,我们忽然发现,终审编辑的意见却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那种高屋建瓴、简明扼要的概括式写法,而是深入到了初审报告中,随处做了不少有意思的批示。

在“三、存在问题”一节的“(一)选目”一段上边,终审编辑批道:“选目应该严格按体例要求,重作选择。

”算是对初审编辑就选目存在问题给出了明确的回应。

在“(二)分类”一段下面,终审编辑对于初审编辑在中医学科分类上的犹豫批示道:“著录的体例一定要规范。

这是对全书质量影响重大的一项。

”在“(五)新编目录”一段初审编辑提出“编委决定根据原书内容重新编制目录”,终审编辑批道“至为必要”。

在“四、编辑制作”一节中终审编辑做出批示:“总目与分册目录的设计是可行的。

”然后在此后报告多项内容旁多次批示“可行”,足以让初审编辑感觉到终审编辑对他们的报告的阅读是仔细的。

然而,多次批示“可行”的意见并不会让我们疑心终审编辑在敷衍,在“六、后期开发”一节,初审编辑提出考虑把码洋过高的这部《丛刊》“拆大做小”以便读者个人购买,终审编辑则审慎地批示道“请调研需求后再定”。

最后,终审编辑在初复审编辑的报告之后写下了内容丰满的终审意见。

评审专家
点评。

王应麟诗论的文本特征及其诗学史意义

王应麟诗论的文本特征及其诗学史意义

情结与 ( 词学 指南 ) 的双重意义》 等论文 , 但
王应麟 的整个 文学研 究尤其 是诗 学 , 只有 刘 掰瑁《 王应 麟 的词科 学 与 文学》 一文 有所 涉
及, 并注意到 王 氏“ 以文献学治 文学 ” 的学术
临与韦昭一流注 释家之 学 , 无论 出发点 还 是
归结都是不同的。
王应麟 的学 问指归 , 是 鉴于 当世 习举业
者沽名誉而不务 实学的风气 , 追求博学 , 以通
儒 自期 。他初登进 士第 , 即曾有 言 : “ 今之 事 举子业者 , 沽名 誉 , 得则 一切 委弃 , 制 度典故
宋元之 际最渊博而有多方面学术开拓并
累, 但一直偏重于经史 、 学术思想 和文献学方 面, 在疑经精神 、 学 术思 想 、 文献学 方法 的历 史意义及其对 清代考据学的启示方 面发 明较 多 , 而涉及文学领域, 除 台湾 学 者 许 光 明
取得卓越成 就 的学 者王 应麟 ( 1 2 2 3 -1 2 9 6 ) ,
其是 清代诗话产 生 了不容 忽视 的影响。
关键词 : 王应麟 ; 《 困学纪闻》 ; 诗 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5 2 2 ( 2 0 1 4 ) O 1 0 - 0 9 1 - 0 8
诗文来看 , 他也无疑是一位诗文兼擅 的作家 。 有关 王应 麟 的研 究 , 应该说, 已有 相 当的积
Vo 1 . 31 No .1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7 - 6 5 2 2 . 2 0 1 4 . 叭. 0 0 8

王应麟 诗论 的文 本特征及其诗学史意义

一代硕儒王应麟

一代硕儒王应麟

一代硕儒王应麟
周冠明
【期刊名称】《宁波通讯》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本刊特约撰稿人周冠明同志因患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1月8日去世。

周冠明同志一生坎坷,但笔耕不辍。

古稀之年后,与《宁波通讯》联系密切。

他具有
较为广博的文史知识和较好的文字功底,积极、严谨的写作态度。

近年来,为本刊撰
写了《一身正气的全祖望》、《台湾文化始祖沈光文》、《为复明大业而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周冠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1
【相关文献】
1.中原硕儒武亿经学探研r——以《经读考异》为例 [J], 甘良勇
2.甘陇硕儒刘尔炘与近代兰州城市发展 [J], 唐相龙;李骞
3.为一代硕儒正名——读《箕子评传》 [J], 夏剑钦
4.一代硕儒书苑高人——马一浮书法艺术略论 [J], 云遐
5.顾硕儒、江晓玲、李宏磊、程子瑞作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

_王应麟著作集成_总序

2011年第4期(第26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42011(Vol.26)编者按:王应麟为南宋大儒,著述宏富,影响深远,然其著作一直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整理,不便学界使用,亦不利于王应麟研究的开展。

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与王应麟祖籍地浙江宁波鄞州区合作成立王应麟研究基地,自2008年起,邀约多位学者共同整理王应麟著作,合为《王应麟著作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年内将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

诚如傅璇琮先生在《集成》总序中所说:“这确也为我们现当代高等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之合作、沟通,提供值得研究之显例。

”兹将傅璇琮先生为《集成》所撰总序及各书整理者所撰前言先行发表(《困学纪闻》、《玉海》因点校工作尚在进行,暂付阙如),以飨读者。

《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傅璇琮(清华大学中文系)王应麟博学多才,著作宏富,其学术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八于《困学纪闻》提要,称“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实际则不仅仅是宋代,在我国学术发展史上,王应麟堪称第一流学者。

如梁启超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即称“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为清代考证学先导”。

《宋史》卷四八王应麟本传,详细著录其著作之书名、卷数,共23种,695卷;后清人张大昌为其所作之年谱,又补录8种,49卷,则共为31种,744卷。

个人著作如此丰多,在中国古代文献学史上,当亦为首列。

不过元明时期,其著作甚多佚失。

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则较为完整辑集其所存之著,今据该书所辑,列为:《周易郑康成注》1卷、《诗考》1卷、《诗地理考》6卷、《通鉴地理通释》14卷、《汉制考》4卷、《汉艺文志考证》10卷、《通鉴答问》5卷、《六经天文编》2卷、《困学纪闻》20卷、《玉海》200卷、《词学指南》4卷、《小学绀珠》10卷、《姓氏急就篇》2卷、《四明文献集》5卷,共14种,284卷。

这14种,涵括经、史、子、集四部,又涉及天文地理、典章制度、文献目录等,王应麟视野开阔,博学多识,确可称为通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吴漫(1975一),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万方数据
第10期
吴漫: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
49
门撰述了《汉书艺文志考证》一书,对380多种典籍进行了详 细考订。王应麟这种严谨考证的思想不但为后人树立了榜 样,而且进一步扩大了考证的范围,开启了新的治学门径;直 接对清代众多的书目考证之作,如张尔田的《汉书艺文志举 例》、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条理》、章宗源的《隋书经籍志考 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科学的考据方法 其一,比较法。王应麟的考据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是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记载的差异性为突破口 进行考订,例如指出《秦本纪》“按《左氏》,媵秦穆姬者,乃井
所考率切实町据。良有由也。”…卵蚴’实为中肯之言。
一、广博的考证内容 王应麟于考证天文、地理、人世、时令风俗直至朝章国 典、词语掌故、名人轶事等传统内容外,更为注重对前人注文 的纰缪、史料的不足、义例的妥否以及书目著作的失实等也 进行了深入考究。 其一,对前人注文的纠谬。王应麟不盲目信从他人注 文,对前代及当代之注总能审慎考证,发现并纠正了许多错 误。如《凼学纪闻》卷2《书》中,纠阮逸注之误:“《中说》薛 收曰:‘古人作元命,其能至乎?’阮逸注云:‘《元命包》,《易 书》也。’愚按:《春秋纬》有《元命包》,《易书》有《元包》。薛 收盖谓‘自作元命’,其言见于《吕刑》,阮注误矣。”又如,该 书卷12(考史》:“《乐书》作十九章,《索隐》云:‘《安世房中 乐》。’今考之《汉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 章。《索隐》误。” 收稿日期:2008~06—21
王应瞵(1223--1296),字伯厚,自号深宁居士,又称厚斋 先生。浙江宁波人。官至礼都尚书。在南宋疑古之风的熏 染下,王应麟兼采众家,广征博引,遍考四部,在文献学领域 取得r巨大成就。其中《困学纪闻》作为体现其文献学成就 的代表之作,不仅博得了时人的赞誉,而且赢得了后人的推 崇。本文拟就《困学纪闻》在文献考据方面的价值作以分析。 王应麟治学,重视对史实的考证,这在《困学纪闻》中表 现突出。《困学纪闻》凡20卷,除卷1l至卷16专为考史外, 其他各卷也往往涉及考证内容。在具体考证时,王应麟灵活 运用多种考证方法,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经史百家、诸子 文集中的讹误之处做了精审考证和纠谬。对此,四库馆臣称 赞说:“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 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抵,未可妄诋以空言。……
第24卷第10期 2008年lO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V01.24
No.10
October.2008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
——以《困学纪闻》为例
吴 天
漫 7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450052)
摘要:南宋学者王应麟兼采众家,广征博引,遍考四部,在考据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困 学纪闻》是王应麟晚年碎金所成。该书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其考据学成就。 关键词:王应麟;考据学;《困学纪闻》
者沈括在转引史料时粗疏致误‘2]‘唧’。
其三,钩稽法。除了求源法,钩稽考订也是王应麟常用
万方数据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之事为依托。 其二,以时间推算考证。例如《困学纪闻》卷13(考史》 “致堂论马援”条: 致堂论马援日:“光武非简贤者,必以其女为太子妃,逆 防未然,故不授以重任。”按《马后纪》,入太子宫在援卒之 后,防未然之说,非也。 南宋学者胡寅在《读史管见》中评论东汉名将马援说: “光武非简贤者,必以其女为太子妃,逆防未然,故不授以重 任。”王应麟据《后汉书・马后纪》记载,马后人太子宫,时在 马援死后,从而判断胡寅“防未然之说”是错误的。 再in(困学纪闻》卷lO(诸子》中: 《战国策》云:“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 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孔丛子》云:“老菜子谓予思日: ‘子不见夫齿乎?虽坚刚,卒尽相摩;舌柔顺,终以不弊。” 《汉・艺文志》:老莱子与孔子同时。当从《国策》。 王应麟根据“老莱子与孔子同时”,而子思为孔子嫡孙, 以时间逻辑判断,当从《战国策》。 其三,以产生较早的史料为据考证。王应麟认为越早的 记载越接近事实,越为可信,这是王应麟在比较史料中的信 古特点。例如王应麟考《史记》之误。《史记・齐世家》记 载:“胡公始徙都薄姑。周夷王之时,献公因徙薄姑,都治临 淄。”王应麟引《诗正义》说:“《诗・燕民》云:‘仲山甫徂齐。’ 《传》日:‘古者诸侯逼隘,则王者迁其邑而定其居。盖去薄 姑,迁于临淄。’以为宣王之时,始迁临淄,与《世家》异。毛公 在迁之前,其言当有据。”【2J(备“’ 其四,利用避讳考证。例如《困学纪闻》卷13《考史》中: 梁武帝日:“应天从人。”致堂谓:《易》之《革》日:“顺天 应人。”未闻“应天”也。为是言者,不知天之为天矣。愚按: 梁武之父名顺之,故不云“顺天”,避讳也。后人应天之语,盖 袭其误。” 此条就是王应麟根据梁武帝避其父讳“顺之”的道理进 行的考证。 又如,该书卷14(考史》中:“《李德裕传》:韦弘质建言, 宰相不可兼治钱谷。嘉事占六年《制策》:钱谷,大计也,韦贤之 言不宜兼于宰相。盖弘字避讳,误以‘质’为‘贤’。” 王应麟所运用的具体的考证手段,还不仅上述诸种,因 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王应麟之所以于考据学领域屡有 发明,利用多种考证手段,这与其博学密不可分。正因其博 学,所以能够将经学、史学、目录学、地理等各门学科知识融 会贯通,以此牵彼,综合运用,比较全面地实践了多种考证方 法。 参考文献:
的考史手段。所谓钩稽法,是指在考证过程中钩沉索隐、搜 求相关史料,从多个角度出发,在多个层次上稽考史实的方 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它需要考证者具备深厚的功力和 敏锐的眼光,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关节点;而其可行性则在 于:任何史料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人物、地点、时间、数 目、职官和制度等历史要素,这些要素决定着史料的真伪,以 这些要素切人,或由此及彼地追寻史料,或由表及里地连缀 史料,通过考察某一具体要素的真伪,进而论证整个史料的 真伪。王应麟在考据中,尤其擅长从考察入名、地名、职官、 制度等历史要素入手,纵横联系相关史料,从而考察某一历 史记载的正误。例如,《困学纪闻》卷十四《考史》中考《新唐 书》记载之误。《新唐书》中关于李泌辞让“大学士”头衔一 事的记载,颠倒错乱。王应麟以人物——崔圆为考证的切入 点,指出“崔圆相肃宗,在泌前”;因该事涉及唐代制度,再考 于《唐会要》,探明应是李泌以前朝崔圆为例辞让朝命,所以 《新唐书・李泌传》错在将李泌事以后误前。在这则考证中, 人物以及相关制度成了关键点,循此而究,史料所犯的错误 逐步得以彰显。 利用钩稽法查考史实,必然涉及许多相关的史料,所以 王应麟利用此法考订史实的结果,不但考证出是非,同时也 对原有史料作r进一步的补充,从而丰富了史料的内容,使 得历史记载更为完备。 例如,《困学纪闻》卷14{考史》中,关于唐太宗向群臣评 说魏征劝行仁义事,王应麟以唐太宗和魏征两人物为考查的 切入点.发现不同史书关于这段评说的文字有所不同。《新 唐书・魏征传》中,帝谓群臣日:“此征劝我行仁义既效矣。” 而《贞观政要》则云:“太宗谓群臣日:‘贞观初,人皆异论,云 当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唯魏征劝我,既从其言,不过数载, 遂行华夏安宁,远戎宾服。突厥自古已来,常为中国勃敌,今 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使我遂对于此,皆魏征之 力。…《新唐书》于《厨宾传》又云:“唯魏征劝我修文德,安中 夏。”王应麟以《资治通鉴》考之,发现其所记与《贞观政要》 内容颇相吻合,记载更加切实,内容更加生动。又如,本卷 中,“韦济试理人策第一”条,宋人胡寅评价唐朝人韦济说: “济被识擢,不闻以循良称,是实不副言矣。”为考杳胡氏之评 是否正确,韦济是否为人“实不副言”,王应麟『【j】样以人物为 考查的关点,考于《资治通鉴》“开元二十二年,相州刺史韦 济荐方士张果”的记载,不仪坐实了胡氏所评,还补充r韦济 “实不副言”,甚至逢君之恶的事实。因此,以钩稽法考证史 实的好处,不但考证出r是非异同,更于考证过程中增补了 史实。 三、多样的考证手段 其一,利用文献语占的时代特点考证。例如《困学纪闻》 卷ll《考史》“韦昭《洞历记》”条1 韦昭《洞历记》g纣无道,比干知极谏必死,作《秣马金阙 歌》。古歌尚质,必无“秣马金阙”之语,盖依托也。 三国吴人韦昭《洞历记》记载:“纣无道,比干知极谏必 死,作《秣马金阙歌》。”王应麟认为三代时的诗歌语言质朴, 不会出现“秣马金阙”之语,由此而断定“作《秣马金阙歌》”
伯,非百里奚也”[2】(嗍’一例。王应麟不但发现《史记》中关
于同一史事的记载前后互异,而且还通过朱熹的考证,指出 《左氏》中的相关记载也与之不同。不难发现,比较法是王应 麟考据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法,他往往以此人手来发现 问题。又如该书卷12《考史》“《宣纪》”条载:“神爵三年,益 吏百石以下奉十五。”王应麟据《通典》引廊劭“宣帝乃益天 下吏奉什二”云云,考得同一史事,二者所载相异。 其二,求源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后,还不能够 解决问题。那么,在众多的材料中如何采择出有力的证据以 决违依,这是考证过程中的重要关节。王应麟在处理这个问 题时,采用了求源的方法。求源,就是探求史料的源头。狭 义而言,即查考史料的出处;广义而言,诸如人物名字的来 历、文学体裁的出现、制度的设置,以及观点的市论都是王应 麟求源的对象。在考证过程中,王应麟擅长求源,即以查考 最早的记载作为考订的切入点,以最早的文献资料为证据来 解决问题。这种方法的理论在于,史料的流传过程是一个不 断被征引、转抄的过程,由于古人引文不严格,或仅据记忆而 不察原文,或摘录辞句而首尾不俱,因此极易出现讹误。所 以史源在同一系统史料中最为可信。王应麟在考据学上取 得的显著成就和他重视史源有着密切关系。具体来说,求源 法在王应麟的考史中概有三方匿的作用: 首先,溯史源确定名物、典故的原意,以准确理解史料。 例如,《文选・补亡诗》:荡荡夷庚。李善注:夷,常也。《辨亡 论》:旋皂舆于夷庚。注:引繁钦《辨惑》:吴人以舡楫为舆马, 以巨海为夷庚。庚者,藏车之所。王应麟考之《左传》,有“成 十八年,披其地以塞夷庚”句,《正义》注解为“平道也”,“夷 庚”二字出于《左传》,由此断定《选注》误…㈣㈦。 其次,溯史源推断史料的学术价值,以确定其可信程度。 例如,《资治通鉴》记载李德裕对杜惊称“小子闻御史大夫之 命,惊喜泣下”,宋人胡寅凭借李德裕的为人而推断必无此 事。王应麟考出此事出自唐代张同所撰的《幽闲鼓吹》,认为 “杂说不足信也”,否定了《通鉴》的记载心](n1拍’。 另外,溯史源以证史料转引之误。例如考证《梦溪笔谈》 中转引史料之误。王应麟据《梦溪笔谈》所言,在《后汉书・ 朱浮传》查找引文“彼蛆者岐,有夷之行”而未见,却在《西南 夷传》中发现有“彼徂者岐,有夷之行”之语。核对之下,《后 汉书》引录《诗经》的过程并未有误,反倒是《梦溪笔谈》的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