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模型是否建立_地梁层_的探讨
框架结构扭转不规则的处理实践及讨论

84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第8期框架结构扭转不规则的处理实践及讨论闫雨,康宝玉(内蒙古新雅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O LO O O O)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框架结构设计中控制扭转的两个指标,并结合实际工程讨论了处理框架结构抗扭转变形过大的方法。
关键词:框架结构;抗扭刚度;周期比;位移比中图分类号:T U3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81(2014)08一0084一03国内外历次大地震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和抗扭刚度太弱的结构,在地震中会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国内一些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也表明,过大的扭转效应会导致结构的严重破坏。
结构设计时主要通过限制两个指标来控制扭转,这两个指标即位移比和周期比。
1概念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3有如下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限制楼层位移比和限制扭转平动周期比两者虽然都和结构的抗扭有关,但关注的角度不同。
对楼层位移比的限制,关注的是结构实际承受的扭转效应;而限制结构扭转周期和平动周期的比值,其目的是对结构的抗扭能力大小的判断。
扭转周期过大,说明该结构的抗扭能力弱(注意,结构不一定有扭转,可能是完全对称的结构,如抗侧刚度过于集中在平面中部的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等),这类结构一旦遭受意、收稿El期:2014一03—18外的扭转作用,将导致较大的扭转破坏,结构设计中应尽量避免。
结构设计经验:PKP计算25条注意事项

结构设计经验:PKP计算25条注意事项如何选择合理的结构模型与参数始终是困扰结构设计人员的难题,今天就分享某大型设计院总共的25条设计经验......结构设计1、周期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厂房和砖墙较少的民用建筑,取0.80~0.85,砖墙较多的民用建筑取0.6~0.7,(一般取0.65)。
框架-剪力墙结构:填充墙较多的民用建筑取0.7~0.80,填充墙较少的公共建筑可取大些(0.80~0.85)。
剪力墙结构:取0.9~1.0,有填充墙取低值,无填充墙取高值,多数取平均值0.95比较保险2、地震作用计算中,在GE计算时,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和活荷载代表值的组合系数:(1)活荷质量折减系数:是指计算地震作用(地震力)计算时,计算质点质量(恒+活活荷质量折减系数)用到的一个折减系数。
(2)、活荷载代表值的组合系数:是指计算地震作用(地震力)计算时,计算重力代表值(竖向荷载)的一个折减系数,直接用于竖向力(恒、活)作用下的结构内力计算。
与上述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区别不大,因为:既然重力(竖向力)考虑了多少活载,在计算地震力时也应考虑多少活载,两者是有相关性的,一般两者取值一样,最新版的SATWE已取消了一个系数,仅填一个即可:厂房:均取0.7,仓库应取大值(0.8~1.0),仓库超载可能极大,取1.0较稳妥。
民用建筑按规范:一般情况取0.5,藏书库、档案库取0.8。
按实际荷载输入情况(例如:专业厂房按实际荷载输入),计算取1.0。
具体可参考准永久值系数,最小一般取0.5,当活载较大时,此系数对结构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应慎重取值。
3、活荷载组合系数c:是指多个可变荷载同时作用的组合系数,如:G恒+W风+cQ活组合中的系数。
备注:活荷载重力代表值组合系数E与活荷载组合系数Q上述所代表的意义具有类似又有区别,类似的地方:两者都可理解为组合系数,活荷载组合系数c是与风、吊车等其他可变荷载的组合,活荷载重力代表值组合系数E也是组合系数,它是地震作用组合。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

如何区分:基础梁,基础拉梁,基础连梁,地下框架梁,地梁1、从结构分析角度来说,基础梁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
作用于建筑结构上的荷载和结构物自重,通过柱和墙传递到基础,基础又将其传递到地基土。
基础对地基土产生了作用力,同时地基土对基础产生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工程界称其为地基反力。
凡是受到地基反力作用的梁,我们称其为基础梁。
基础梁受地基反力的作用,在跨中无墙区域,产生向上隆起的变形趋势。
与上部结构的腾空梁在受到竖向荷载向下作用后向下弯曲变形恰恰相反,所以在过去没有电脑、没有AutoCAD的年代,习惯上把基础梁视作“倒梁楼盖”体系,就是这么一个原因,与基础梁相反,不受地基反力作用,或者地基反力仅仅是地下梁及其覆土的自重产生,不是由上部荷载的作用说产生,这样的地下梁,就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基础拉梁”、“基础连梁”,或者是地下框架梁。
2、地下框架梁DKL顺便提一句,单层工业厂房,杯形基础的杯口上方,紧靠柱放置在杯口上的预制“基础梁”,它是用来托墙的,是将其上墙体的重力荷载传递到杯形基础,这梁本身不受地基反力的作用,不是结构分析意义上的“基础梁”,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俄语翻译不懂专业而翻错的一个前苏联的专业名词,将错就错,错到现在。
若这梁的上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低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JLL,其纵向钢筋必须锚入基础,不是锚入柱子,因为在施工JLL时,KZ还仅仅只有插筋,没有形成柱子,所以不存在锚入柱子的说法;若某梁的下表面与基础(承台)顶面持平或者高于基础(承台)顶面,这梁是DKL,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6G101-6)(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桩基承台)第38页第2节第5.2.1条中阐述得明白:地下框架梁系指设置在基础顶面以上且低于建筑标高±0.000(室内地面)并以框架柱为支座的梁。
其纵向钢筋必须按照上部框架梁的相关要求锚入柱子。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07-02 15:00:56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 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答网友建不建地梁层与是否考虑裂缝

本人乃三人行李工,小李飞刀是也。是三人行结构专业客服,两年多工作经验,但已在老师的指导下做过好些大项目了。QQ:1129729659,欢迎大家拍砖
混凝土全能网络指导班
(3个月视频培训+2年实际项目的指导)
课程1:结构体系(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及复杂高层)
课程10:整体控制指标超限的调整,16大指标的详细调整方法。
课程11:结构构件计算超限的调整
课程12:结构构件计算超限的调整
如剪力墙超筋,有三个层次的调整,最低层次的调整是:分清楚是那类超?比如有剪压比超,稳定性超,斜截面抗剪超,施工缝超等等;不用的超限调整方法不同,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课程13:SATWE计算合理性的判断及处理方法
课程35:TSSD中各类楼梯的计算及楼梯各构件的计算
课程36:TSSD及CAD中楼梯施工图的绘制
课程20:TSSD及CAD柱平法施工图的绘制
课程37:梁柱节点
课程38:钢筋的锚固及连接
课程39:抗震缝、沉降缝、伸缩缝
课程40:施工后浇带
课程41:坡屋面建模的各种方法及施工图的绘制
课程42:常见节点大样的计算及绘制(包括雨篷,阳台,挑檐,女儿墙,飘窗,老虎窗,烟道,窗脚等)
1、建不建地梁层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拉梁距基础顶的距离而定。这个三人行结构的公开讲座里专门讲过。注意:不要把基础拉梁和基础梁混淆了,还不清楚的可以看三人行结构的博客上的文章。
2、可以不考虑裂缝,只要满足构造就可以了。
(1)裂缝的计算公式还不准确,国外的有些规范允许不考虑裂缝。裂缝只是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只要满足承载力极限状态,结构就不会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是满足人们正常使用的。所以规范上也只是用了“可”而不是“应”。(可以不用算,但在构造上一定要满足规范)比如三人行董工讲座中的钢筋约束区的应用。
无地下室框架结构整体计算模型的讨论

取法。在手工计算时一般假定上部结构 嵌固在拉梁顶 面; 也有假定嵌固于基础顶面的, 特别是 采用计算机分 析后, 这种做法 要根据 具体 情况考 虑回 填土的 侧限作 用。这两种计算模型差异较大, 影响结 构的周期、首层 层间位移角等 计算结 果, 导 致结构 配筋 特别是 首层结 构的配筋结果有较大差别。
由于框架梁和柱的最终配筋采用了上述两次计算
结果中的较大值, ∀图集#的做法看起来 是偏安全的, 好 像是合理的。但 是, 这 种做法 不能简 单地 看作是 仅增 加了少量配筋, 确保了结构的抗震安全性。
汶川地震发 生后, 大 量框 架结构 的震 害证明 框架 结构没有 完全 实现 强 柱弱 梁! 的 预期 目标[ 6 14] , 部分 框架发生了框架柱的严重损坏甚至整 体倒塌。工程界 的一个基本共 识是, 层进行 补充 计算, 一 个重要结果就 是增加 了首 层顶板 框架梁 的配 筋, 提高 了首层顶板框架梁的抗震承载力。这样 的设计, 与 强 柱弱梁!的抗震 设计原 则是 背道而 驰的, 远离了 大震 不倒! 的抗震设防目标[ 15] 。
对于靠近地面处设置拉梁的多层现浇 钢筋混凝土 框架, 进行抗震 计算时 柱脚嵌 固端 的位置 存在 不同的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9BA J28B01) , 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重点 项目资助( 9081502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50978148) 。 通讯作者: 赵作周, 博士, 副教授, Email: zzzhao@ tsinghua. edu. cn。
基础对柱脚 的约束 情况 很复杂, 与地 基土的 承载 力、基础埋置深度、回 填土质 和密 度、室内 外地面 做法 的刚度、基础 拉梁 的设置 情况等 多种 因素有 关[ 3] 。文 [ 4] 建议除非柱基础设置在基岩上, 否则 应按照弹性基 础考虑, 如果基础小, 而且在 可压 缩性土 上, 柱脚 约束 接近铰接。无论 哪一 种情况, 柱脚都 很难 达到完 全嵌
地梁的模板计算规则

地梁的模板计算规则
1. 地梁的荷载计算,首先需要确定地梁所需承载的荷载,包括土压力、水压力、交通荷载等。
这些荷载将影响地梁的设计厚度和强度。
2. 材料选择,根据地梁所需承载的荷载和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通常包括木材、钢材或混凝土等。
材料的选择需考虑其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方便性等因素。
3. 模板尺寸计算,根据地梁的荷载和材料强度,进行模板尺寸的计算,确定模板的厚度、宽度和支撑间距等参数,以确保地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 考虑施工条件,在模板计算规则中还需要考虑施工条件,包括施工现场的地形、周围环境、施工设备等因素,以确保模板的施工和安装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地梁的模板计算规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计算工作,需要综合考虑荷载、材料、尺寸和施工条件等多个因素,以确保地
梁结构的安全可靠。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需要由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详细的计算和设计,以满足工程要求和安全标准。
浅谈坡地建筑结构建模分析与基础设计

浅谈坡地建筑结构建模分析与基础设计浅谈坡地建筑结构建模分析与基础设计摘要:坡地建筑通常存在场地高差大地质情况复杂等问题,对于带有地下室的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建模中对地下室参数定义及地下室底板及基础的结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文章结合某实际工程案例,对坡地建筑的结构建模与基础设计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分析,并给出施工方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坡地建筑;地下室;结构建模;基础设计坡地建筑不仅可以满足正常使用性能,还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近年来,在国内许多城市都进行坡地建筑的开发利用,坡地建筑以其特有的错落有致的变化,使建筑具有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优势。
然而,在高差较大、地形复杂的坡地建造的建筑物,基础持力层不在同一标高上,且标高相差较大。
坡地建筑由于基础持力层高差大,特别是带地下室的建筑,常会出现结构模型与实际工况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这就要结构设计人员根据坡地建筑结构的特点,利用设计软件进行合理的建模分析。
本文通过对位于坡地上的某公共建筑进行研究,给出了合理的建模措施和设计方案。
1带地下室坡地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上部结构建模问题坡地建筑通常在建筑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存在较大的场地高差,对于带地下室的坡地建筑,其地下室通常存在一侧有覆土,一侧对外敞开的半地下室情况。
半地下室只在一侧或者两侧有覆土约束,与传统地下室情况不同,对于结构建模中地下外墙的定义及地下室层数的定义存在一定的争议性。
而在模型计算中,这点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扭转不规则问题。
结构建模中应结合具体的场地情况和建筑条件,合理地定义地下室外墙刚度和地下室层数,合理考虑部分覆土对半地下室的有效约束作用,避免模型计算中出现严重的扭转不规则。
同时应有概念设计的意识,合理分析软件计算结果,从概念的角度,加强非覆土部位的结构刚度,减小刚度不均匀,减轻结构扭转效应。
1.2地下室底板的建模问题带地下室坡地建筑,其持力层标高变化较大,地下室底板通常存在部分区域位于基础持力层,部分区域距离基础持力层较远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向构件均不出现受弯及受剪屈服, 梁均不出现受 剪屈服, 仅核心筒连梁出现受弯屈服。连梁受弯屈服 使整体结构在较中震大的地震作用下, 具有较大的 延性和耗能能力。 6.3 对本工程进行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表明, 大震作 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核心筒在 大震下保持弹性, 核心筒能够在大震下不出现剪切 破坏, 确保结构达到“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目标。 6.4 静力弹塑性和动力弹塑性分析表明, 尽管结构 的顶点位移角、最大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均满足规 范要求, 且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但这两种计算结果相 差近 25%。因此, 这两种计算分析方法哪种更能合 理地反映结构在大震下的实际受力和变形情况, 还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19000 8000 3000 8000
* +
(
8000
8000
8000
8000
8000
8000
①
②
③ 48000 ④
⑤
⑥
⑦
图 2 地梁布置图
[ 算例 2] 除基础面标高为- 2.5m 外, 其余同上。 [ 算例 3] 除基础面标高为- 3.5m 外, 其余同上。
11
2008 年 2 月 第 2 期
摘 要: 总结目前工程设计中基础连系梁在计算模型中的一般处理方法,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做法对整体结构的影 响, 结果表明“地梁层”的建立与否对其有一定影响, 计算模型必须正确反映工程实际中地梁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关键词: 计算模型; 基础联系梁; 地梁层; 时程反应分析
1 概述
律套用, 或任何工程都取这两种计算不利结果进行 设计, 则必然会造成工程费用和时间的浪费。
12
表 2 结构各层最大水平位移及最大基底剪力
算例 1
算例 2
算例 3
项层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 1
模型 2
目数
多遇 罕遇 多遇 罕遇 多遇 罕遇 多遇 罕遇 多遇 罕遇 多遇 罕遇
4 9.684 60.90 9.845 61.90 9.896 62.22 9.767 61.41 12.02 75.58 9.526 59.89
架结构, 层高除底层为 4m 外, 其余各层均为 3.3m, 标准层结构布置如图 1, 除标明外主梁为 300×700, 次梁为 200×500, 柱截面为 600×600。采用柱下独立 基础, 基础面标高- 1.5m, 地梁截面为 250×600, 其布 置如图 2。所有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 C30。
位移 ( mm)
1 4.473 28.23 4.063 25.57 6.018 37.83 4.573 28.75 8.096 50.91 5.601 35.21 0 0 0 0.467 2.915 0 0 1.063 6.684 0 0 2.020 12.70
h △u 1230 195 1112 176 1080 172 1139 181 926 147 1117 178
温差效应包括竖向温差效应和水平温差效应, 本工程塔楼平面中的外框柱绝大部分均处于立面幕 墙包围的范围以内, 竖向构件中面温度基本与室内 相同, 可不考虑竖向温差效应的影响, 水平温度效应 可用整体温差来考虑, 本工程取整体温差为±15℃施 加于 MIDAS 三维结构模型上计算, 所有结构构件均 考虑温度荷载引起的内力。
设计人员在利用软件建模计算时, 对“地梁层” 的处理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①直接将结构首层层高 增大, 使首层高度等于 2 层楼面到基础面的高度, 模 型中不考虑地梁的影响, 地梁配筋用手算确定; ②在 计算模型中多建 1 层所谓的“地梁层”, 第 1 层层高 取地梁面到基础面的高度, 第 2 层层高取 2 层楼面 到地梁面的高度, 地梁的配筋由软件计算结果确定。
“模型 2”较小, 反之则较大。不同算例中顶点水平位
对两种模型进行时程反应分析, 计算时选用 EL 移与层间位移角有着不同变化, 说明基础埋深及地
CENTRO NS 地震波, 峰值为 341.7Gal, 如图 3 所示。 梁的布置对结构整体受力和特性的影响较大。
将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分别调整到七度多遇地震
参考文献
6 结论
6.1 本工程在确定采用钢管混凝土柱框架- 混凝土 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前提下, 比较了不设伸臂桁架、仅 设伸臂桁架以及同时设伸臂桁架和环状桁架这 3 种 方案的利弊, 最终决定采用不带加强层的框架- 核 心筒结构体系, 它能较好地满足结构位移限值和受 力要求, 避免了因设置加强层而导致核心筒和周边 框架柱弯矩及剪力的突变, 有利于结构抗震。 6.2 中震不屈服分析表明, 在中震作用下, 本工程
利用结构软件计算分析是在一定的假定情况下 进行的, 不同的工程形式必须对应其合理的计算假 定, 这些假定也必须体现在计算模型中, 这样才能设 计出安全、合理、经济的结构。上述两种做法在一定 的情况下是合理的, 但若不考虑工程实际情况而一
3 算例分析
3.1 计算模型及基本参数 [ 算例 1] 某综合办公楼工程, 4 层钢筋混凝土框
在工程设计中, 为了控制结构基础的不均匀沉 降和承担建筑底层分隔墙的重量, 一般都会在基础 承台面或柱子间设置一些连系梁。当结构未做底板 时, 这些基础连系梁通常是处于回填土中且是一层 无 楼 板 的 梁 系 。 本 文 中 将 这 层 梁 系 结 构 简 称 为 “地 梁层”, 由于该层表面看似简单且不太重要, 故较难 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层高分别为 5.5, 6.5, 7.5m, 其它各层为 3.3m; “模型 2” 深增大而增大的简单关系。从 3 个算例中两种模型
设“地梁层”, 共 5 个结构层, 首层层高分别为 1.5, 2.5, 的层间位移角对比结果可见, 当基础埋深较大时,
3.5m, 2 层层高为 4m, 其它各层为 3.3m。
从两种计算模型在七度多遇和七度罕遇地震作
( 35Gal) 和七度罕遇地震( 220Gal) 两种情况, 沿结构 用下最大基底剪力的对比结果( 见表 2) 可见, 3 个不
X 向输入。
同算例情况下, “模型 2”在多遇和罕遇地震时的基底
加速度 ( GAL)
400
300
200
பைடு நூலகம்100
0
- 100
- 200
)
19000 2700 2600 2700 3000 2700 2600 2700
* +
( 2700 2600 2700 2700 2600 2700 2700 2600 2700 2700 2600 2700 2700 2600 2700 2700 2600 2700
①
②
③ 48000 ④
⑤
⑥
⑦
图 1 标准层结构布置图
最大 3 8.612 54.19 8.663 54.47 9.242 58.11 8.696 54.64 11.36 71.40 8.835 55.55
水平 2 6.855 43.09 6.692 42.06 8.017 50.41 6.908 43.43 10.12 63.62 7.569 47.59
- 300 0
300 600 900 1200 1500 1800
时间历程( 点数)
图 3 EL CENTRO NS 波
剪力都大于“模型 1”。根据 3 个算例数据对比, 可知 基础埋深越大, 结构的基底剪力越小。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的分析对比, 我们发现两种不同计算 模型的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异, “地梁层”的建立不同 情况对整体结构的性能和受力特点都有较大的影
2 工程设计中的一般做法
实际工程中地梁的标高通常是由水电等其它专 业确定, 这就使得地梁与基础面通常不在同一平面 上, 目前的工程计算软件还很难准确合理地反映上 部 结 构 、基 础 与 地 基 三 者 共 同 作 用 的 关 系 。 工 程 计 算中, 一般将结构的嵌固点假定在基础面上, 以此进 行简化计算。“地梁层”由于自身的特点, 如何正确 将其反映在计算模型中, 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任立飞等: 关于计算模型是否建立“地梁层”的探讨
FEB 2008 No.2
采 用 三 维 有 限 元 结 构 分 析 程 序 SAP2000 进 行
“模型 1”中基础埋深越大, 结构最大层间位 移
建模, “模型 1”不设“地梁层”, 共 4 个结构层, 首层 角越大; “模型 2”中的层间位移角并不是随基础埋
最大基底 1434 9013 1629 10240 1312
剪力 Vb( kN)
注) h △u 为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倒数。
5246
1460
9182
1207
7587
1448
9103
2008 年 2 月 第 2 期
邓建强等: 广州珠江新城广晟大厦超高层结构选型及设计
FEB 2008 No.2
向变形差异。研究分析表明, 核心筒剪力墙在轴向 压应力下的竖向变形小于钢管混凝土柱, 而徐变产 生的竖向变形则较大。当两种因素同时作用时, 最 大竖向变形差约为 14mm, 发生在结构第 34 层[5]。为 了避免竖向变形差导致框架梁支座产生较大的附加 内力, 施工阶段在梁端附近部位预留后浇梁段, 待主 体封顶后再对该后浇梁段进行混凝土封堵。 5.2 温差效应
[ 1] JGJ 3- 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S] [ 2]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广州广晟国际大厦风洞试验报
告[ R] [ 3] 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 广州广晟国际大厦工程场地地
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R] [ 4]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广晟国际大厦超限高
层抗震审查报告[ R] [ 5] 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州广晟国际大厦结构初
1 0.6758 0.6221 0.7686 0.6672 0.8861 0.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