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中国政治制度史

合集下载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要紧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要紧指国家中央与地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明显特点。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确实是那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差不多内容。

如此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截了当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截了当统治的范畴只是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点,对畿外统治在专门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大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止世卿世禄,废止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点权力逐步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步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时期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终止。

那个时期能够划分为三个进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进展的初始形状。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进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进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确实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把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例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阻碍中央的集权,然而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尽管国家结构比较稳固,然而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点政治制度◆显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任何(制度)变革总有所因承接续,绝非一穷二 白起高楼。即便是“汤、武革命”,也仍是“殷 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 ——李泽厚
四、封建制的鼎盛:周
1、严整的宗法制度
族人尊奉宗主,小宗尊奉大宗;与“礼”结合。
政权组织与亲族组织合一,基层政权分配于血缘关系。
2、分封制度
包茅裂土仪式 朝觐盟会制度 • 周代封建制与 欧洲封建制的 同异
4、课程内容与结构
• • • • • • • • • 第一讲“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讲 皇帝制度 第三讲 中央政府体制 第四讲 地方政府体制 第五讲 古代监察制度 第六讲 古代官僚制度 第七讲 晚清的制度变革 第八讲 民国早期政体 第九讲 国民政府的党国体制 封建邦国时代
官僚帝国时代
近代国家时代
2、为什么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 学习古代政治制度有助于我们清醒地把握传统中 国留给当代的制度遗产。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 中,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把握未来。
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方法
• 微观考证:王仲荦《北周六典》 • 宏观分析:金观涛 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 中层理论: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五、从“协和万邦”到“海内一统” • • • • • 三代封建制度的“协和万邦”;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战国时期的制度转型与社会变迁; 中央集权与编户齐民; 秦帝国的“海内一统”!
课后思考
• 李峰在《西周的政体》(三联书店,2010)中认 为西周是一种“权力代理的亲族邑制国家”,属 于早期官僚制国家。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二、皇帝的权力
(4)贵族力量
2、皇权的限制
皇观 权察 与皇 各权 政不 治能 势只 力看 的制 实度 际规 关定 系, 。还 要 看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

中国政治制度史.精讲一、什么是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政治制度: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政治方法与原则的总和。

研究内容:一是国家体制;二是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三是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1、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政治体制、社会生活背景、政治理论依据、政权结构、政治运作及其产生的各种制度。

2、中国古代出现的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形式、机关官员责、权、利的划分及其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制度。

3、中国古代出现的制度对历史及现代的影响(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4、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的政治思想学说。

5、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监察制度等具体制度。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影响。

二、简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治、个人集权、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依据,政权和神权是制定制度的标准。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为儒家学派。

4、贵族特权与官僚政治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集权的制度上,行政权利包含一切,体现“人治”而非“法治”。

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公开承认等级差别,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对不同阶层的人的制度不同。

7、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无论汉族或是少数名族都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制度,“因俗而治”。

三、结合实例,谈谈你对历史上道路的选择,决定制约今天道路选择的理解?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我国的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一、名词解释1、官僚政治所谓的官僚政治,乃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礼崩乐坏所谓“礼崩乐坏”,即是原来的以血缘构成的宗法制受到破坏,原来的社会意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新的社会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通过权力使之达到合法化,新的政治治理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并且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3、朝聘“朝聘”,是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一种政治交往方式。

诸侯亲自觐见天子成为“朝”,派遣卿觐见天子称为“大聘”,派遣大夫觐见天子称为“小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的交往也开始称为朝聘,而在西周时是不许可的。

7、夷离堇制是辽代各部族的自治制度。

耶律阿保机曾把契丹和臣属契丹的部落编为20部,圣宗时扩展到34部,后来确定为48部。

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内四部族”,其次是“四大部族”,即: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奚六部。

各部设首领,称为“夷离堇”或“大人”,太宗时改为“大王”。

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是契丹统治的中坚力量,各有独立的治理权力。

4、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中央政务管理体制中“因俗而治”的政治管理机构的一种。

猛安谋克制原来是女真族在部落联盟时期的组织形式,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

完颜阿骨打时规定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

金代进入中原以后,在地方行政中保留这一制度,与州县形成互不统属的两个系统,施用范围除女真族之外,还有归附的契丹和部分汉人所在地区。

8、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改行临时任命的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平定思州、思南两宣慰使乱后,废土司,设贵州布政使司,置思州、思南等八府。

清雍正时,由于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更在云南、贵州等省积极推行。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1.群队:是一种分散的政治组织,其首领通常是由一些在狩猎中勇敢的、让其他成员羡慕的老年男人担当,但他“丝毫不具有强制权力”。

群队的规模一般在一百五十至二百人之间,个别的可以达到四百至五百人。

至于组成群队的原则,则不是基于血缘,亦即还没有氏族组织,它是一种“基于地域的社会群体”,是“人类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

2.部落: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部落相对于群队来讲规模要大得多,甚至可以达到二十万人,其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换言之,部落是由一些氏族组成的,但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血缘,而不是依靠强制力量,其政治组织也是非正规的、暂时性的,部落中间的领导人也是不正规的。

3.三有司:是一种执行机构,即司土(徒)、司马和司工(空)。

这类官名在甲骨文卜辞或商代铭刻中均不见﹐似为周人特有。

司徒主要管理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同时管理一般性的民事事务。

司马也称司戎,是西周掌管军队和军事行政的最高长官。

主要职能是率军保卫国家疆界,在战争中执行军法,纠察军队纪律等。

司空大体是负责国家工程的建设工作4.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战国晚期和西汉时的整合而形成的传说谱系,是中华上古杰出领袖的代表。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

关于“三皇”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说不指涉具体人物而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或“天皇、地皇、人皇”;另一说指涉具体的人物,如遂人、伏羲、神农、女娲、祝融等,遂人、伏羲、神农、大概就是当时最流行的看法。

而“五帝”也有多种说法,现在比较被普遍接受的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其内在基础是以父权为中心的血缘亲族纽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绪论中国政治制度史绪论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2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方法
必须注意学以致用,体用结合
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专制政体所存在的普遍意义的矛盾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两个要点和三个不可解决的矛 盾是什么? 4.近年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集中在哪些方面? 5.名词解释: 官僚政治 《三通》 政书 会要 类书 丛书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4.1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 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 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 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 力
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 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和参考书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0.3.2 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参考资料
0.3.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0.3.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概况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史学科研究
总结前代的统治经验,局限于对政治制度的解释、
注释和制度应用方面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及现代产生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各种有关政治的学说 5.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五四启蒙思想第一节新政治、新经济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发展原因忙于欧战的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提高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以及抵制日货。

2、发展状况1912―1919年:新建石矿470个新增资本1-3亿――1.4亿元超过辛亥前50年投资的总和。

二、新的阶级和政治力量崛起工人阶级由辛亥五六十万增加到1919年200万人资产阶级国内商会会员16万人华侨……2.1万人知识分子小学近千万中学 10万高等数万留日 8000名(1905年)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原因: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作队伍的壮大内因资产阶级共和的乌烟瘴气和怀疑心理激进民主派对真理的追求外因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影响巴黎和会引起矛盾的激化2、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主办《青年杂志》。

第二节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对于新文化运动:“不是正面出马,冲锋陷阵的主将,而是侧面策应,掩护大军的护法”。

对于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家。

对于文化事业,学界泰斗、教育家、科学家。

周恩来的评价:“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一、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作为总长,1912年2月8日至10日《民立报》上,发表了自己《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提出废除“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改行“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观教育、美育”五项宗旨。

强兵富国军国民教育武力实利教育财力公民道德教育品德――自由、平等、博爱世界观终极目的美育:独创性的作为世界观教育的手段这是一篇资产阶级教育方针的纲领性文献,它以民主精神和思想自由打扫封建教育的“马厩”,给教育界以活力、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二、“思想自由”与“兼容并包”1、教员聘请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旧派:刘师培、辜鸿铭白话文:胡适文言文:黄侃陈独秀:“自戊戌政变以来,蔡先生自己常以倾向于新的进步的运动,然而他在任北大校长时,……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思想自由的意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2、思想根源“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输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3、从教育的目的阐述“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4、作用其到保护新思想和新文化的积极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保姆与卫兵1、“劳工神圣”口号的喊出2、“劳动神圣”口号是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的响亮前奏,引起巨大反响。

3、针对林纾(琴南)对陈、胡的攻击,毅然声明:“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之培一人自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革新一派,即偶有过激之论,苟于校课无涉,亦何必强以其责任归之于学校耶?”4、支持李大钊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当然他是以“思想自由”的原则去研究马克思的学说。

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蔡元培自有其保护幼苗,施以灌溉的劳绩。

第三节激进民主主义者陈独秀的思想思想分期:第一阶段:康党生涯1896―1901年第二阶段:乱党时期1901―1915年第三阶段:共党时期1915――1923、2年第四阶段:右倾时期 1923、2――1929、11年第五阶段:托派时期1929――1942年王森然:“先生书无不读,又精通法文日文。

故其学,求无不精;其文,理无不透;雄辩滔滔,长于言才”。

“尝自诩当制造中国五十年新政治学术之结晶品,以谢国人。

其个性过强,凡事均以大无畏不顾一切之精神处理之。

无论任何学说,必参己意以研究之,无迷信崇拜之意。

故每当大会讨论之际,其意见迭出,精详过人;常使满座震惊奇绝,或拍掌称快,或呆目无言,诚为一代之骄子,当世之怪杰也。

”一、举起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1、在《敬告青年》中:“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自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①人权即民主“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人格之谓也。

②科学,既指自然科学,更指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法则。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2、民主与科学是从西洋的武器库中“拖来四十二生的大炮”。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笃,若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3、民主与科学是对近代进步文化的升华和总结。

林、魏:船坚炮利(军事)康、梁:变更政治(民主)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尊重科学陈独秀: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所以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正是在近代文化的土壤上,适应社会的新要求而树立起来的!二、对儒家“三纳说”的猛烈批判1、指出三纲的关键是培养奴隶道德“儒者三纳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

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2、指出封建纲常同共和制度是绝对不相容的。

《吾人最后之觉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

”“吾人果敢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绸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3、指出孔子之道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以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国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4、批判了封建迷信和偶像崇拜《偶像破坏论》:“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

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5、考察中西文化冲突交融的历史轨迹,指出伦理觉悟的重要性鸦片战争以还,产生“学术的觉悟”――“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木”。

甲午之役,产生“政治的觉悟”――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民国初年伪共和,引发“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伦理觉悟。

马克思认为,反动社会“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要实现“人的完全恢复”。

陈独秀争取的正是个性的解放。

只有人,才是高于一切的,才是现实世界的主人,这个思想,是封建主义君权和神权的对立物,所以犹如一柄锋利的剑,一把冲天的火,刺破封建网罗,照亮黑暗夜空。

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转化过程:1915年9月,在新青年上,宣传社会主义。

1919年4月,开始谈论俄国革命。

1920年4月后,开始认真宣传社会主义。

1921年7月,任中国共产党书记。

转化过程的思想:(一)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倒了,资本主义代之而兴,封建主义时代只是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次少数人得着幸福。

”“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底公例,都是不可逃的。

”(二)给民主与科学,注入新的社会主义的质素。

“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无产阶级民主)“我们士大夫阶级断然是没有革新希望的,生产劳动者又受了世界上无比的压迫,所以有输入马格斯社会主义底需要,……这些学说在社会上有需要一日,我们便应该当作新说鼓吹一日。

”(马克思主义科学)(三)宣传了劳动创造世界,“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的道理。

“世界上是些什么人最有用最贵重呢?必有一班糊涂人说皇帝最有用最贵重,或是说做官的读书的最有用最贵重。

我以为他们说错了,我以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

”“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

”“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四)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1920年9月,《谈政治》:“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战斗的时候,迫于形势,自己不能不组成一个阶级,而且不能不用革命的手段去占领权力阶级的地位,用那权力去破坏旧的生产方法”。

“我敢说,若不经过阶级斗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把持政权抵制劳动阶级的利器。

”四、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局限性1、理论上没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界限。

2、“二次革命论”的思想萌芽无产阶级“应该帮助”、“资本阶级内民主派和君主派战争”,但不能领导这场革命。

3、轻视群众的救世主意识“中国人民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坏的更是含贿卖国,盗公肥私”。

4、在哲学思想和宗教观方面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本能上的感情冲动”,是“生活活动的本源”。

“基督教是爱的宗教”。

以上反映陈独秀思想的复杂性。

第四节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李大钊的思想生平简介:1、青年时的忧国忧民2、1913年反对二十一条和复辟帝制3、1916年春《青春》宣传民主与科学“冲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4、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说明了他已转为马克思主义者了。

5、1920―1927年,创建共产党,为之奋斗。

评价:郭湛波:“学识渊博,思想深刻,刻苦自励,不畏一切危难;不只为中国近代第一流思想家,并为近代革命实行家”。

王森然:“宁以身殉党,以死偿学,不肯屈法以求容,其忠于主义,勇于任事,以视后之尸窃高位,伺敌人之喜怒,以?j媚取荣者为何如也”“民国以来思想界之一彗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