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17 高考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阶段,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基础而又重要的知识点和公式。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常用的物理公式,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一、运动学。
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公式,$s=v_{0}t+\frac{1}{2}at^{2}$。
速度公式,$v=v_{0}+at$。
加速度公式,$a=\frac{v-v_{0}}{t}$。
2.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公式,$E_{k}=\frac{1}{2}mv^{2}$。
动能定理,$W=\Delta E_{k}$。
3. 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速度公式,$v=\omega r$。
圆周运动加速度公式,$a=\frac{v^{2}}{r}$。
二、力学。
1. 牛顿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且仅当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弹簧振子。
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T=2\pi\sqrt{\frac{m}{k}}$。
弹簧振子的频率公式,$f=\frac{1}{T}$。
三、热学。
1.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2. 热力学公式。
热量传递公式,$Q=mc\Delta T$。
热力学效率公式,$\eta=\frac{W}{Q_{h}}$。
四、光学。
1.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n_{1}\sin\theta_{1}=n_{2}\sin\theta_{2}$。
2. 光的成像。
凸透镜成像公式,$\frac{1}{f}=\frac{1}{d_{o}}+\frac{1}{d_{i}}$。
五、电磁学。
1. 电场。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F = ma )–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定律):( F = m a )–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F_{12} = -F_{21}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动量和能量•动量:( p = mv )–动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动能:( E_k = mv^2 )–动能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做功,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加势能)保持不变重力、弹力和摩擦力•重力:( F_g = mg )–重力等于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弹力:( F_e = kx )–弹力等于弹簧常数乘以形变量•摩擦力:( F_f = N )–摩擦力等于摩擦系数乘以正压力温度和热量•绝对零度:( T_0 = 0K )–绝对零度是温度的最低点,等于0开尔文•热量:( Q = mcT )–热量等于质量乘以比热容乘以温度变化量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U = Q - W )–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热量减去对外做的功•热力学第二定律:熵的增加表示能量的分散和不可逆过程基本概念•电荷:( Q = I t )–电荷等于电流乘以时间•电压:( V = IR )–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电阻:( R = )–电阻等于长度除以横截面积和材料电阻率的乘积•串联电路:电流相同,电压分配•并联电路:电压相同,电流分配•欧姆定律:( I = )–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磁场强度:( B = )–磁场强度等于磁常数乘以电流除以两倍圆周率乘以距离•磁场力:( F = BIL )–磁场力等于磁场强度乘以电流乘以长度波动光学•波动方程:( y = A (kx - t + ) )–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动的振幅、波长、速度和相位•干涉:两个或多个波源的波相遇时产生的明暗条纹现象•衍射:波通过一个孔或者绕过一个障碍物时产生的弯曲现象几何光学•光的反射:( i = r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的折射:( n_1 i = n_2 r )–入射角的正弦值乘以入射介质折射率等于折射角的正弦值乘以折射介质折射率现代物理相对论•狭义相对论:( E = mc^2 )–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广义相对论:引力是由物质对时空的曲率造成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波函数:( (, t) )–波函数描述了粒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概率分布•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x p )–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不可能同时准确测量1.学习物理公式时,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

3、功与能观点:
功 W = Fs cos (适用于恒力功的计算)①理解正功、零功、负功; W w FS ②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W= P·t ( p= = =Fv) 功率:P = (在 t 时间内力对物 t t t 体做功的平均功率) P = Fv (F 为牵引力,不是合外力;V 为即时速度时,P 为即时功率;V 为平 均速度时,P 为平均功率; P 一定时,F 与 V 成正比)
q1 q 2 (真空中、点电荷) r2
磁场力:(1)、安培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F= BIL(BI)方向:左手定则 (2)、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F=BqV (BV) 方向:左手定则 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变 化得快。 核力:只有相邻的核子之间才有核力,是一种短程强力。
2 2 内能(发热) B BLV Ld B L V d
R
R
光学:单个光子能量 E=hγ 一束光能量 E 总=Nhγ(N 为光子数目) 1 2 光电效应 E km mv m =hγ-W0 跃迁规律:hγ=E 末-E 初 辐射或吸收光子 2 原子:质能方程:E=mc2 ΔE=Δmc2 汽车的启动问题:具体变化过程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关键是发动机的功率是否达到额定功率。
2
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光子的能量: E 光子=hγ;一束光能量 E 光=N×hγ(N 指光子数目)
mv 2 在光电效应中,光子的能量 hγ=W+ 1 2
原子辐射光子的能量 hγ=E 初—E 末,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 hγ= E 末—E 初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对于所有参与相互作用的物体所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一个物体的能量的数值 及形式都可能发生变化,但系统内所有物体的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合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主要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形和相互作用规律。
下面将介绍高中物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及相关的公式。
一、力学1.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当且仅当合外力为零时。
(2)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2.动力学(1)速度公式:v=s/t(2)加速度公式:a=(v-u)/t(3)路程公式:s=(u+v)t/2(4) 动量公式:p = mv(5) 动能公式:E_k = 1/2mv^2(6)功的定义:W=Fs(7) 功的公式:W = mas(8)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W=ΔE_k3.平衡力学(1)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2)力矩公式:M=Fd(3)杠杆原理:M1/M2=d2/d1二、热学1.热传递(1)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间的分子传递。
(2)热辐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3)热对流:热量通过流体传递。
2.热力学(1) 比热容公式:Q = mcΔT(2) 比热容的单位:J/(kg·℃)(3)热传导公式:Q=kAΔT/Δx(4)热功定理:ΔU=Q-W(5)热机效率:η=W/Q_h三、光学1.几何光学(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介质的折射率比。
(3)透镜的焦距公式:1/f=1/v-1/u(4)成像公式:m=-v/u(5)光的全反射定律: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
2.波动光学(1)光的干涉:光波的叠加现象。
(2)光的衍射:光波通过孔径或物体的边缘时发生弯曲现象。
(3) 杨氏双缝干涉公式:d*sinθ = mλ(4) 单缝衍射公式:a*sinθ = mλ四、电磁学1.静电学(1)库仑定律:F=k*(q1*q2)/r^2(2)电势能公式:U=k*(q1*q2)/r(3)电场强度公式:E=F/q2.电路(1)欧姆定律:U=IR(2)电功、电功率:P=IV,W=Pt(3) 串联电阻:R_eq = R1 + R2 + ...(4) 并联电阻:1/R_eq = 1/R1 + 1/R2 + ...五、原子物理1.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由水平周期和垂直族组成。
高考物理公式及知识点归纳(表格)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7、平抛运动
7-1、水平方向速度:
Vx=Vo
7-2、竖直方向速度:
Vy=gt
7-3、水平方向位移:
x=Vot
7-4、竖直方向位移:
y=gt2/2
7-5、运动时间
7-6、合速度
注:
(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10、力的合成与分解:
10-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
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10-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高中物理公式及知识点汇总
一、力
1、重力:
G = mg
g随离地面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重力约等于地面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
2、摩擦力的公式:
2-1、滑动摩擦力:
f=μN
①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②μ为滑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之完整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之完整版高中物理公式1.运动学公式:v = v0 + ats = v0t + 1/2at^2v^2 - v0^2 = 2as2.牛顿定律:F = ma3.能量守恒:E = Ek + Ep4.动量守恒:p = mv5.引力定律:F = Gm1m2/r^26.圆周运动:v = ωra = ω^2rT = 2πr/v7.功和功率:W = FscosθP = W/t8.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f = μFn9.能量和功:E = W + Q10.机械能守恒:Ek1 + Ep1 = Ek2 + Ep2以上是高中物理公式的概述,其中包括运动学公式、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引力定律、圆周运动、功和功率、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能量和功、机械能守恒等。
这些公式在物理学中非常重要,学生们需要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应用。
合外力为零或接近于零,或某个方向上的合外力为零时,下面的公式适用于一动一静的弹性碰撞模型:Mv1=Mv1'+mv2'①Mv2=Mv2'+M-mv1'②其中,M和m分别为两个物体的质量,v1和v2是碰撞前的速度,v1'和v2'是碰撞后的速度。
在电学中,元电荷的大小为e=1.6×10^-19C。
电荷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产生: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库仑定律表明,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场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 F/Q,其中F是电场力,Q是电荷。
在真空中,电场强度的决定式为E=kQ/r^2.电场线的方向与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
电势差可以表示为UAB=WAB/q,其中WAB表示从A到B的电场做功。
电势表示为从某点到无穷远的电势能。
场强可以表示为E=U/(4πkQ/r^2)。
电阻可以表示为R=ρ=l/A,其中l为电线的长度,A为其横截面积。
电流可以表示为I=Q/t,其中Q是电荷,t是时间。
电容可以表示为C=Q/U,其中U是电势差。
高考物理公式总结大全(精品版)

高考物理公式总结大全(精品版)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在高中物理研究中,掌握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力学方面的公式总结:1.胡克定律:f=kx(其中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G=mg(其中g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g极>g赤,g低纬>g高纬)。
3.求F1、F2的合力的公式:F合=F1^2+F2^2+2F1F2cosθ。
当两个分力垂直时,F合=F1^2+F2^2.需要注意的是,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分解时,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
此外,两个力的合力范围为|F1-F2|≤F≤F1+F2,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F合=0或Fx合=0、Fy合=0.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两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有: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1) 滑动摩擦力:f=μN(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需要注意的是,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无关。
2) 静摩擦力: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0≤f静≤fm(fm为最大静摩擦力)。
需要注意的是,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1) 公式:F=Gm1m2/r^2(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其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N·m^2/kg^2.2) 在天文上的应用:a。
高中物理高考所有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高考所有公式总结
在高中物理学科中,公式是学生们备考高考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熟练掌握各种公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的知识,提高解
题效率。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公式进行总结,希望对
广大物理学习者有所帮助。
力学部分
1. 力的计算公式:F=ma
2. 弹簧弹性系数计算公式:F=kx
3. 动能公式:Ek=1/2mv²
4. 势能公式:Ep=mgh
5. 动能定理:W=ΔEk
热学部分
1. 热传导方程:Q=mcΔT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
3. 热机效率公式:η=1-(T2/T1)
电磁学部分
1. 电流密度公式:J=I/A
2. 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公式:F=qvBsinθ
3. 安培环路定理:ΣBiLi=μ0I
4. 电场强度与电势差关系:E=-ΔV/Δx
光学部分
1. 折射定律:n₁sinθ₁=n₂sinθ₂
2. 薄透镜成像公式:1/f=1/do+1/di
3. 光的波动性质:sinθ=nλ
波动部分
1. 球面波的传播方程:y=Acos(2π/λ*t-2π/λ*x)
2. 声强公式:I=P/A
3. 双缝干涉方程:dsinθ=mλ
以上列举的仅是高中物理高考中常见的一部分公式,学生们在备考期间应该尽量多做题目,加深对各种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文所总结的公式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17
高中物理公式
(1) 滑动摩擦力: f=
N
(2) 静摩擦力:大小范围O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浮力F 浮=
液
gV 排 ;密度ρ=m V
a 万有引力=向心力:F G
m m r =⋅12
2
G Mm R h m ()+=2
V R h m R h m T R h 2
22
2
24()()()
+=+=+ωπ
b 、近地卫星mg = G
Mm
R 2(黄金代换);地球赤道上G 2
R Mm -N=mR ω
2
不从心
同步卫星G
2
r Mm =mr ω2
c. 第一宇宙速度mg = m V R 2
V=
gR GM R =/
d. 行星密度
=
2
3GT π(T 为近地卫星的周期) V 球=334R π S 球=4πR 2
e. 双星系统 G
m m r 12
2
=m 1R 1ω2
=m 2R 2ω2
(R 1+R 2=r)
F 合=0或F F x y ==⎧⎨
⎩00
F=o 或F x =o F y =o
共面力的平衡 F M 合合,==00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F 合 = ma 或a
F
m
=
或者 F x = m a x F y = m a y
向心力
F m v R m R ma ===2
2ω向
牛顿第三定律
F F =-'
物理概念规律名称 公式
匀速直线运动 s vt =
匀变速直线运动
t
v v s as v v at t v s at v v t t t ⋅+==-+
=+=222
102
022
00,, 平均速度:
v s t
=
V t/ 2 =V V t 02
+=
s t
V s/2
= 2
2
2t o v v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 t/2 <V s/2
①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v s t v v t
t ===+202
②相邻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都相等,即
()s s s s aT a s s m n T m n 213222
-=-===
--…,初
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时间间隔相同时 S Ⅰ:S Ⅱ:S Ⅲ=1:3:5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位移间隔相同时 T Ⅰ:T Ⅱ:T Ⅲ=1 : ()23(:)12--
s = aT 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自由落体运动 gh ,v gt h gt v t
t 22
122==
=,
竖直抛体运动 v v gt h v t gt t =±=±
00212
, v v gh t 202
2=± (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对称性) 平抛运动
速度: V x = V 0
V y =gt
2
2y
x v v v +=
'
02
0x y
22v gt v v tan 21x
x y x y t v gt -=====β ① 位移: S x = V o t
2
y gt 21s =
轨迹:y g v x =20
22
线速度: V=
t S =T R
π2= R 角速度:=R
v f T t ===ππφ22 S=R θ
向心力: F= ma = m ωm R
v =2
2 R=mv ω= mR 2)2(T π
轨迹:y R x =
-22
W = Fs cos
(恒力做功)
W=Pt (拉力功率不变) W=f S 相对路程 (阻力大小不变)
22222211212
1212121kx mgh mv kx mgh mv ++=++或者E p = E k m 1v 1 + m 2v 2 = m 1 v 1‘
+ m 2v 2’或p 1 =一p 2 或 p 1 +
p 2=O
(1) 波长、波速、频率的关系:v f T
==
λλ
=VT x=vt (适用于一
切波)
(2) I 如果S S 12、同相
①若满足:L L n n 21012-==±±λ(),,,…,则P 点的振动加强。
②若满足:L
L n n 2
1212
012-=
+=±±()()λ
,,,…,则P 点的振动减弱 II 如果S S 12、反相,P 点振动的加强与减弱情况与I 所述正好相
反。
(3)一个周期质点走的路程为4A 半个周期质点走的路程为2A 一个周期波传播的距离为 半个周期波传播的距离为/2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