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一、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原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传统、习惯习俗等方面。

这些差异是由长期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民族等因素所决定的。

在口译过程中,由于口译者自身文化背景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中西方文化的一些缺失现象,主要原因包括:1. 语言的文化符号不同:中西方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符号的不同,比如某些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和内涵,导致口译过程中的误解。

2. 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中西方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采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这就容易导致在口译过程中理解上的偏差。

3. 文化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习俗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比如在礼仪、饮食、宗教等方面,如果口译者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就容易造成口译的缺失。

二、英汉口译的策略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缺失现象,口译者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提高口译质量。

具体而言,英汉口译的策略包括:1. 加强文化学习:口译者需要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包括中西方的历史、宗教、思想、习俗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口译内容,避免出现文化缺失现象。

2. 注重语言的文化适应: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文化适应性,即在口译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翻译的内容更具有当地文化的特色。

4. 善用文化衔接点:在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要善于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善用文化衔接点,使得口译的内容更具有中西方文化的共鸣和共通之处,避免出现文化的缺失。

三、建议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缺失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出相应的建议:1. 加强口译人才的培养: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口译缺失现象,需要加强口译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具有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口译人才。

2. 加强口译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口译理论的研究,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丰富口译理论体系。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重要桥梁,而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口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缺失现象,影响着口译的准确性和效果。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分析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并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将具体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将总结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强调英汉口译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口译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可以为提高口译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对口译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口译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文化缺失现象时的口译策略。

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以及在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缺失现象,我们希望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这些方法和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为提高英汉口译的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最终,我们旨在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口译困境提供一定的启示,促进口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2. 正文2.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口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中西方语言结构的不同导致口译者需要通过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传达准确的意义。

中文中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口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灵活的转换,避免信息的丢失或误解。

在习俗方面,中西方社会有着不同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口译者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确保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也存在差异,口译者需要在传达思想和情感时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避免引起误解或冲突。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中西方文化缺失是指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和不匹配现象。

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涉及到文化观念、价值观、习俗等方面。

在英汉口译中,遇到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以确保意思的准确传达。

以下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的具体例子出发,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中西方文化在节日习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的圣诞节和复活节是重要的节日,而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则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当面对这种节日文化缺失时,译者可采取“加注释”和“说明解释”的策略。

通过在译文中加入对文化差异的解释,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节日的含义,从而避免文化误解的发生。

中西方文化在饮食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人喜欢吃午餐、晚餐和宵夜,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有平衡的三餐。

当面对这种饮食文化缺失时,译者可采取“转化为类似习惯”的策略。

通过将西方的饮食习惯转化为中国人更熟悉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中西方有不同的而认知。

当面对这种价值观的文化缺失时,译者可采取“调整文化表达”的策略。

通过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译文在保留原意的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还需要注意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的历史故事和典故的差异。

中国人熟悉的《红楼梦》和西方人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面对这种文化差异时,译者应采取“参照类似故事”的策略。

通过将西方故事与中国读者熟悉的故事进行类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英汉口译中面对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以确保意思的准确传达。

这包括加注释和说明解释、转化为类似习惯、调整文化表达以及参照类似故事等策略。

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弥补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有效的口译传达。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

中英互译中如何处理语言或文化的差异?一、咬文嚼字,恰当选择词汇和翻译策略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的差异,而准确的翻译是解决语言差异的关键。

在进行中英互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和特定环境来恰当选择词汇。

无论是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英文翻译成中文,都要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既要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又要使译文贴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二、注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中英两种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差异明显,因此在翻译中要注重这一差异。

中文的韵律多为平仄抑扬,英文的韵律则以强音和节奏为主。

为了使翻译更加流畅,要注意适度调整句子结构,使句子的音韵和韵律在目标语言中得以体现。

三、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在中英互译中,要特别关注文化差异。

在翻译某些特定文化和习惯时,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合理的调整。

此外,在进行中英互译时,也要注意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以确保翻译结果在语言习惯上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读者。

四、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通过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达到更准确地表达。

比如,借用修辞手法中的拟人、对比和比喻等手法,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产生视觉和情感的共鸣,使翻译更加生动有趣。

五、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中英互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和学习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从而避免翻译中的误解和冲突。

总结起来,中英互译中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需要咬文嚼字、注重音韵和韵律、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在中英互译中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如何在口译中弥补中英文化差异

如何在口译中弥补中英文化差异

如何在口译中弥补中英文化差异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编码,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解码,所以口译人员作为跨文化意识的载体在信息传递中起着桥梁作用。

译员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在于它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不同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更在于它能从字面意思之外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语用意义。

因此,在英语口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常重要。

在口译教学过程中,使口译力求做到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特征,即准确性(Accurately)、得体性(Appropr iately)、文化性(Culturally)。

一、跨文化差异的内涵1.文化内涵及习语的差异。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条件导致人们生活经历的相似,于是表现出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

下面这些词汇几乎拥有相似的概念和文化内涵。

如狐狸!和fox!都有狡猾的意思;驴!和ass!都表示蠢笨;猴子!和monkey!都有调皮的意思等等。

但是,英语中的dog!绝没有汉语中走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血喷头,狗东西,狗腿子!等的贬义内涵,因为狗!被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

因此,像lucky dog,clever dog,top dog,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Each dog has its day.!等都用来指不同的人,并无恶意,不能简单译成幸运狗、聪明狗!,而是处理为幸运儿、聪明的家伙!。

猪!往往被中国人认为又懒又笨,而讲英语的人却认为猪很聪明,甚至可以被警察训练来缉毒。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真龙天子、龙的传人!被用来称呼古代皇帝及中华民族,但龙!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认为是邪恶的、可怕的吐火巨兽。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经常出现,这反映出这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习惯和价值观。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翻译者的理解和翻译,甚至导致翻译误解或无法对原文做出合适的反映。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缺失现象入手,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礼仪、文化习惯、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

这些差异容易在语言上反映出来。

例如,中国人往往更加注重尊重和谦虚,会使用更多的委婉语言;而西方人则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达。

这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开门见山”这个短语的翻译。

在西方,这句话被认为是直接表达,但在中国,人们更喜欢使用一些更为客气的语言,比如“请进来”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拍马屁”,在中文中属于贬义词汇,在英文中却没有类似的说法。

相反的,英语中有一些表达方式在中文中也没有,比如“注意力失调症”、“转型期”等等。

二、探讨英汉口译的策略在英汉口译中,翻译者需要寻找一种比较完美的平衡点,既不能丢失原文的意思,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

1.理解语境当遇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理解语境,搞清句子背后的含义。

比如,遇到“开门见山”这种表达,翻译者可以结合上下文的情况,寻找适当的翻译。

为了让译文更符合语境,有时翻译者还需要在原有的翻译基础上加入一些解释性的内容。

2.尊重文化差异在英汉口译中,翻译者需要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要过分追求直译。

适当的调整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去。

比如,在中文中,“开门见山”这个短语在口语中非常常见,但在英文中这样的表达不太合适。

因此,翻译者可以使用一些与上下文相关的词语,使得译文表达更加地恰当。

3.挖掘分层次信息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有些道理和思想是相通的,需要翻译者挖掘分层次的信息。

例如,关于如何和人相处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思想。

当翻译这类内容时,翻译者需要针对性地寻找出口,而不必拘泥于直接翻译原文。

浅谈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浅谈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浅谈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姜怡【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7【摘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英语口译者带来的困扰更多、更复杂。

英语和汉语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将会给英语口译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口译译员只有了解英、汉两种语言风格的异同和不同的民族心理状态,处理好在口译中出现的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

%For English-Chinese interpreter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is more difficult than 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basing on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make interpretation more difficult. So the interpret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and the different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deal well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interpreters build a communication bridge between east and west.【总页数】2页(P124-125)【作者】姜怡【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文理系,四川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相关文献】1.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英文化差异 [J], 梁河英2.浅谈中英文化特色和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 [J], 张静;谷娟3.浅谈中英文化中的颜色差异 [J], 吉秀云4.浅谈在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的差异 [J], 姜怡5.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影响 [J], 王宇[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有哪些呢?你都有了解吗?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经验分享:浅谈翻译资格口译中如何弥补中英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传密不可分。

而“跨文化交际”,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因此, 在交流中, 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 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①。

英国有他自己的社会风俗与礼仪:一般风俗跟中国相比,车辆在马路的左边行驶。

驾车者会给行人让路,但并不总是这样。

大部分人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公共汽车站、银行、邮局等地方等待服务时要排队。

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

在自动扶梯上,靠右站好让别人通过。

提出请求时要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要说"thank 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

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

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使用主人家的电话前要征得许可,并且要商量怎样付电话费。

在室内吸烟可能不被主人接受。

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先询问主人会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在中国的宴会上,客人在最后一道菜吃完后会迅速离开。

而在英国文化中,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

聚会因此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邀请去主人家吃饭,一吃完就离开是非常不礼貌的。

餐桌礼仪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碟子里的所有事物是礼貌的行为。

剩下食物可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把叉放在盘子上,把刀放在它旁边表明你已经吃完了。

如果你还在吃,就把刀和叉分开放在碟子上。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

但要同时说话和吃东西是很难的。

而在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用一只手遮住它。

食物人们不吃动物的所有部分,如头、足和某些器官。

他们如果看到中国人食用每一部分,可能会感到震惊。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习惯和爱好卫生的标准似乎不同。

人们不喜欢化学品,却不把碟子上的洗洁精冲干净就用它。

"Do It Yourself"(D.I.Y.自己动手)和园艺是许多英国人的爱好,因为在英国人工非常昂贵。

如果主人在自己的花园上化了很多工夫,他们很可能会为它感到骄傲。

因此,恭维他们的花园是进行进一步谈话的很好的开始。

交友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

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他们感到奇怪和不自在。

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或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②这些差异是译员在翻译当中要注意的,如果翻译不当会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译员在这当中要担当好桥梁的作用了。

下面我们看一些礼宾用语的中英文化差异以及他们的译法:一、问候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

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

”说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

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

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

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

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二、称呼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方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Ladies and gentlemen三、交际套语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

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

”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

”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 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

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

”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怎么样,今天就谈到这里吧?”生硬、突然的说法:Well,shall we stop here for today?地道的习惯用语:Thank you for….。

Shall we call it a day?3,“今天的菜不好,请多多包涵。

” 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

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Bon appetite,或者Enjoy yourself。

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

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4,“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

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

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

Hope you like it。

5,“你每月挣多少钱?”这恐怕是令人最忌讳的私人问题了,太敏感了。

若非要表打这个意思,应该把问题变为间接问题,不针对个人。

若对方是销售经理,可以说:About how much dose a sale manager make a year?在做口译当中,除了要注意这些差异以外,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有着丰富的口语习惯词汇我们不能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

比如:“This evening,if you have tim e , we can go to the movie together .” “Well, I will play it by ear!” play it by ear—-“用耳朵来弹奏”? 不是!这里的play it by ear 英文原意是:to decide sth. at the moment you need to and not before 因而这里意思可理解为:“今晚如果有空,你可以和我们一块去看电影。

”“到时候再说吧!”有些词不能停留在望文生义上,要挖掘深层意思。

例如:英文中就有child wife/husband一说,这个词就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孩子妻子/丈夫”了,它的确切意思应该是“老夫少妻/老妻少夫”。

还有这句话:This machine is the last word in technical skill.其中the last word 就不好理解,原意为:最后一句话,最后决定权…但在这里应该是:(同类事物中) 最新形式,最先进品种。

因而这句可译成:这台机器是技术方面的新成就。

我们在理解习惯语时,不仅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它的习惯表达意思。

例如:A: “What are we going to have for the lunch? Fish, pork meat, beef steak, or bread?”B: “You name it!”这里name字用作动词:命名,指定。

中文我们可以整句理解为:“你尽管说吧!”或“你说一个吧!”而不要译成:“你起个名吧!”虽然英文里有这个意思,但中文这样就有一点别扭了。

③丰富的文化背景和相关专业知识会有助于口译员的临场发挥。

但是扎实的语言基础才是关键。

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的训练,才能在现场口译中做到游刃有余。

翻译资格考试中级口译考试模拟训练We are all intimately familiar with at least one language, yet few of us ever stop to consider what we know about it. The words of a language can be listed in a dictionary, but not all the sentences.Speakers use a finite set of rules to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 set of sentences. These rules comprise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It includes the sound system and the way in which sounds and meanings are related.This linguistic knowledge is, however, different from linguistic behavior. If you woke up one morning and decided to stop talking, you would still have the knowledge of your language.Language is a tool of communication. But if language is defined merely as a system of communication, then language is not unique to humans. A basic property of human language is its creative aspect.参考答案虽然我们人人至少通晓一门语言,但很少有人会静心思考一下对语言了解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