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研究文献

合集下载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工作任重而道远,复杂且多变。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为了积极主动地完成组织机构关于此方面的工作内容,就需要不断加强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自身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组织快速发展。

论文通过对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问题和对策的阐述,旨在帮助组织机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工作实现长效发展,行之有效地搭建完善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组织运营模式,提高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的质量和效能,营造更富人文性的组织氛围,使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人员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的概述组织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部门是一个机构整体发展轨迹的记录和缩影,更是一个单位运营的缩影,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集机要保密、后勤保证、督促指导、后续落实、文职撰写等工作职能于一身。

可见,只有做好办公室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工作,才能为其他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从而提高组织运营机制的效率。

在新形势下,随着社会公共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办公室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工作有了新的变化。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状,自身的工作内容多样化,范围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组织中具有综合性、协调性的工作都由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部门来完成。

所以,时代的发展对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为单位的发展树立一种主动、超前、优质的服务理念,让组织机构能够顺畅运营。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工作存在的问题2.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服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办公室面临的服务对象众多,承担的服务品类繁多,服务工作常常伴随着艰巨性、复杂性、客观性、兼容性等特点,造成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办公室中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85版服务很难达到人人都满意的状态,服务评价参差不齐,工作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

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

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作者:陈涧泉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清末立宪运动的历史背景,阐述了清末立宪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清末立宪运动对我国宪政建设的影响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清朝末期;立宪运动;内容;历史背景;启示1 清末立宪运动的历史背景自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200年的时间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推向了世界的前列,其中康熙乾隆盛世更是盛极一时。

然而,强盛的国势使中国产生了停滞不前的封闭心态,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长远的不良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清朝长期的封闭思想完全限制了其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身的发展,相比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完全无力招架。

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更是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此期间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天朝上国的门户显得破烂不堪。

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国人民造成了重大的伤害。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为了使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得以改变,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而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与统治地位,也不得不开始研究镇压国内反抗与反抗西方列强入侵的方法。

部分大臣站在使用的角度,提出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列强入侵的战略,于是洋务运动就拉开了帷幕。

洋务运动强调的是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以增强国力,而没有考虑中国现有封建君主政治体制的改变。

然而洋务运动对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改变这并没有实质意义,仅仅对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没改变中国现有的封建君主政治体制,那么就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这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形式属于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结合的产物,其封建性质与买办性质仍没有得到根除,因此在现实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之后中日甲午战争更是彻底推翻了中国洋务运动,对于清政府施以了沉重的打击,自此之后,部分人认识到只有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入手,才能真正拯救国家与民族。

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

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
府宣布 预备立 宪之后 ,并没有积 极 的落 实立 宪的重要 思 想,而是将 “ 大权 统于朝廷 ”作为重点实施 目标 。针对庶政舆论机关 的建立清政府持一个消极 的态度 ,这使其受到 了革命党 人的抨击 ,并 且也没有失去了立宪派人士 的支持 ,甚至地方督抚以及 朝中大臣也纷 纷上奏,反 映开设议 院的强烈要求 ,以此满足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1 9 0 7 年9 月,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达 了资政院设立 的谕 旨,然而 针对 下达的谕 旨,清政府却没有实 际的行动,直到 1 9 0 8 年7 月,才开始 资政 院的相关筹设 ,同时拟定资政院议程。
2 清 末 立 宪 的 主 要 内 容
2 . 1中 央与 地方 官制 改革
标 ,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 自身的封建统治地位 。
2 . 3 资政 院与 咨议 局 的筹设
在 地方各 省咨议局 的筹建 方面 ,其对 于地方宪政 的改革有着十分 重要 的意义 。1 9 0 8 年 ,清政府制定并公布 了 《 咨议局章程 》,对咨议 局的功 能与人员安排进行 了规定与安排。相比于以往清政府设置 的机 构,咨议局这一机构是 由地方士绅选举而得,具有各类 章法 ,其人员 组成包括 了大部分立宪派 以及小部分著名工商界代表 。咨议局是地方 的代议机构 ,其工作职能是本地区预决算、地方 公益、征 收地方税收 等的审议 ,其与资本主义 国家的议会有着较强的相似性 ,同时其立法 程序 也相对完备严格 ,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由此可见地方咨议局还是 属于具有民主性 的机构。
3关于对清末立宪运动的思考 关于清末立宪运动的进步意义,主要分为一下四个方面 : 首先是传播 了宪政意识 ,清末立宪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代 表,对于中国人民的法治 思想起到 了启蒙作用 。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 进程不断推进,宪政意识得 以有效传播 ,民主意识与宪政理念也因此 深入人心,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具有初步宪政意识 的知识分子 ,推动 了 我国近代现宪政运动的发展 。 其次是弱化 了皇权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清末立宪运动的起源是西 方列强的侵略 以及人民革命运动进程 的推动 ,然而立宪是清政府 自主 选择 的结果 ,其性质使皇权弱化 的重要表现 。清末立宪运动是一次限 制君主权力的尝试 ,其对 于我 国宪法 的形成起到 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是君权限制从有到无,宪法的权威 也逐渐弱化 了君主 的权威性 。清末 立宪运动使 民主宪政思想深入人 心,而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必然 会 以失败而告终 ,例如袁世凯的复辟,仅仅经历 了8 3 天就失败 了;又 比如张勋的复辟,也是昙 花一现 。如此种种都告诫世人 ,封建专制 已 经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之上。清末立 宪运动冲击 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 制社会,使封建专制 的合理性逐渐被推翻 。 再者是民权的确 认,清政府通过法律 限制皇权 的同时也在一定程 度上对 民权予 以认可,并将民权作 为了预备立宪 的重要议程 。 《 钦定 宪法大纲》 中的部分条款 以及咨议局与资政 院的开设都充分说 明了这 点。使人们逐步对 民权有 了一个正确 的认识 ,并促进 了民众 民主政 治素质的提升 。

《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

《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

«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凡㊀樊∗提㊀要㊀«东方杂志»创刊以来ꎬ以推动立宪为职志ꎬ并结合中国国情对开设国会展开讨论与思考ꎮ杂志通过讨论开设国会的必要性及其路径ꎬ试图构建立宪派的话语表达平台ꎬ达成对政府约束与监督的目的ꎬ进而推动政治改革发展ꎮ在实现媒介对权力的影响与制约的同时ꎬ形成报刊社会和政治政权的有效互动ꎮ关键词㊀«东方杂志»㊀开设国会㊀预备立宪«东方杂志»被称为近代杂志中 时期最长久而最努力者 ꎬ①于1904年3月创刊于上海ꎬ直至1948年12月休刊止历时45年ꎬ共出版44卷ꎮ由于存续时段长㊁内容丰富㊁篇幅厚实ꎬ该刊深具思想资料库的功能ꎬ是近现代中国许多重大社会政治话题的重要文献记录者ꎬ也是20世纪前半叶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型刊物之一ꎮ同时ꎬ«东方杂志»的编辑与作者群体ꎬ虽然政见取向不同ꎬ但作为重大社会政治活动的亲身参与者ꎬ他们借助该刊表达了不同群体的政治立场与思想言论ꎮ早期«东方杂志»的决策群与主笔群主要有夏瑞芳㊁张元济㊁孟森㊁高凤谦㊁陶葆霖等人ꎮ②他们①①②凡樊ꎬ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ꎬ三联书店ꎬ2011ꎮ夏瑞芳(1871~1914)ꎬ商务印书馆经理ꎬ曾就读于基督教教会学校ꎬ后为预备立宪公会董事ꎮ张元济(1867~1959)ꎬ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ꎬ曾中进士ꎬ参加过维新变法运动ꎬ提倡西学ꎬ后为预备立宪公会董事ꎮ孟森(1866~1938)ꎬ«东方杂志»主编ꎬ曾为廪生ꎬ有留日经历ꎬ后为预备立宪公会董事ꎮ高凤谦(1870~1936)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主任ꎬ曾中秀才ꎬ赞成康梁维新ꎬ有旅日经历ꎬ后为预备立宪公会董事ꎮ陶葆霖(1870~1920)ꎬ«东方杂志»主编ꎬ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ꎬ后为资政院议员ꎮ大多出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ꎬ多曾在幼年时期受中国传统封建教育ꎬ成年后接触西学ꎬ赞成维新ꎬ成为新型知识分子ꎮ在报刊运作上ꎬ这类群体倾向经营民办报刊ꎬ商人属性明显ꎬ因此也是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ꎮ在晚清救亡图存的浪潮中ꎬ他们逐渐发现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ꎬ积极拥护宪政ꎮ因此ꎬ推动君主立宪成为早期«东方杂志»类刊物的重要诉求ꎮ«东方杂志»镜像中的清末立宪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背景下报刊与政治的互动ꎬ其背后涉及地域环境㊁媒介报人㊁公共领域等多种内外因素ꎮ清末立宪是晚清政府的一场自救改革ꎮ1901年ꎬ清廷实行 新政 以图自救ꎮ立宪派认为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政治改革ꎬ 欲救其弊ꎬ固非改定政体不可 ꎬ①改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成为立宪派呼吁的核心内容ꎮ君主立宪制度的三要素为宪法㊁国会㊁责任内阁ꎬ此三者中ꎬ国会又为立宪政体之基石ꎬ也为预备立宪之重点ꎮ1906年8月ꎬ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ꎬ实行官制改革ꎬ为开设国会做准备ꎮ«东方杂志»大量刊文表示赞成ꎬ同时对为何推进立宪㊁如何推进立宪等问题刊文探讨ꎮ清政府以人民程度未及为由ꎬ拖延开设国会ꎬ并于1907年下谕设资政院以为过渡ꎮ«东方杂志»刊发评论文章«论开国会当先于地方自治»ꎬ认为资政院并不具备议会性质ꎬ其 贵族与士商杂居ꎬ行政与立法混成ꎬ绝非上议院应有之规制耶 ꎬ是一个 名义事实之两不相容 的机构ꎮ②1908年8月ꎬ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的期限为九年ꎮ«东方杂志»转而鼓吹速开国会ꎬ动用大量篇幅支持国会请愿运动ꎮ«东方杂志»关于开设国会的一系列探讨ꎬ经历了从赞成预备立宪到主张速开国会的态度转变ꎬ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媒介与政治互动的关系以及新式知识分子以文参政的历史轨迹ꎬ值得深入研究ꎮ一 «东方杂志»对开设国会必要性的探讨在立宪政体中ꎬ国会地位至关重要ꎬ其拥有参与制定宪法的权力ꎬ是立宪的核心ꎮ除拥有立法权以外ꎬ国会还具备对政府的监督权ꎬ可以通过财政㊁行政两方面对政府运作进行监督ꎬ拟通过监督国家预决算整顿财政ꎬ促进国家富强ꎮ关于国会与立宪的讨论ꎮ宪政的实行ꎬ必先确立 三权分立 ꎬ三权82㊀民国研究(2019年春季号㊀总第35辑)①②«论立宪为万事根本»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0期ꎬ1905年ꎮ«论开国会当先于地方自治»ꎬ«东方杂志»第4卷第12期ꎬ1907年ꎮ分立是确立宪政的标志ꎬ是立宪政体划分权力的理想解决途径ꎮ«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赞同 三权分立 之说: 立法者不能定苛法以虐民ꎬ行政者不能任意行为以扰民ꎬ司法者不能以不法之处分施之于民ꎬ而国家于以治 ꎮ①而三权中ꎬ立法权为最重ꎬ故须先建立国会ꎮ关于国会与宪法的讨论还有多处ꎮ«论中国立宪之要义»中明确指出 国会者ꎬ立法之机关也 ꎬ②强调只有国会拥有立法权ꎬ 庶政始有更张之本 ꎬ 政府乃有催促之机 ꎮ③所谓立法权ꎬ即是参与制定宪法的权力ꎮ 议院者ꎬ实立法之机关也ꎬ宪法之立以国民公认为准ꎬ故必有代表国民者会议决定之ꎬ乃可以颁行中国 ꎮ④评论性文章«国会预备议»指出ꎬ宪法是立宪政体的重中之重ꎬ 若夫国会ꎬ则上下两院皆属臣民之责任ꎬ上下院之根本即立ꎬ精神既合ꎬ则宪法之根本亦立ꎬ而宪法之精神亦出 ꎮ⑤在国会的职权之中ꎬ最重要的是立法权ꎮ施行立宪必有宪法ꎬ宪法必由国会所立ꎮ国会代表国民利益决议宪法条陈ꎬ出台的宪法兼顾国家与人民利益ꎮ国会乃 宪法之母 ꎬ应先设国会ꎬ继而制宪法ꎬ随后民刑各法方可推行ꎮ所以 国会者ꎬ为立宪国国体之总命脉ꎬ为第一级发生之原生物ꎬ为自专制政体进入于宪法政体之转捩机键 ꎮ⑥«国会预备议»一文认为ꎬ 立宪之要点ꎬ只在开国会一事ꎬ则预备立宪之要点ꎬ亦即在预备国会一事而已 ꎬ⑦开设国会是立宪之预备的主要事宜ꎮ国会的法理地位决定了其对于立宪意义重大ꎮ宪法的确立以国民公认为准ꎬ而 代表国民者ꎬ会议决定之 ꎮ«论中国立宪之要义»指出ꎬ 宪法议院二者不能相离 ꎮ⑧国会不仅参与制定宪法ꎬ也参与编订其他法律法规ꎮ孟森在«宪政篇»提出相同看法ꎬ认为中国 欲为法治之国ꎬ则非开设议会不为功 ꎬ 将来编定六法ꎬ惟于议会通过ꎬ则各直省自可一律推行 ꎬ⑨并列举日本宪法第三十七条ꎬ英国宪法第六十一条ꎬ德国宪法第五条相关内容ꎬ从法理权限㊁权力来源方面强调国会重要的法理地位ꎬ以及在立宪中的核心作用ꎮ92«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述君权第五»ꎬ«东方杂志»第3卷临时增刊ꎬ1906年ꎮ«论中国立宪之要义»ꎬ«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ꎬ1904年ꎮ«都察院代递孙洪伊等吁恳速开国会»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ꎬ1910年ꎮ«论中国立宪之要义»ꎬ«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ꎬ1904年ꎮ«国会预备议»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2期ꎬ1908年ꎮ«论开国会当先于地方自治»ꎬ«东方杂志»第4卷第12期ꎬ1907年ꎮ«国会预备议»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2期ꎬ1908年ꎮ«论中国立宪之要义»ꎬ«东方杂志»第1卷第5期ꎬ1904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关于国会与政府的关系ꎮ立宪政体中ꎬ国会除拥有立法权之外ꎬ还应具备监督权ꎮ 议院者ꎬ所以监督政府而使政府负完全之责任者也ꎮ ①国会监督政府ꎬ同时政府向国会负责ꎮ国会的行政监督权ꎬ主要有质问权与弹劾权ꎮ 国会对政府的监督不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ꎬ而是国家之法律对政府的监督 ꎬ所以政府又称为 法律上之内阁 ꎬ②责任内阁应向国会负责ꎮ 有国会ꎬ则与之对待之责任内阁ꎬ始能成立ꎮ国会有议政之权ꎬ然后内阁得尽其职务ꎬ内阁负全国之责ꎮ ③国会对政府的监督是内阁建立的前提ꎮ内阁建立以后ꎬ国会的行政监督权依然关系到政府的运行ꎬ 使政府开明也ꎬ固乐得议会之赞成ꎬ政府而未尽开明也ꎬ亦正赖议会之攻错ꎬ总之ꎬ议会者所以助政府之进行者也 ꎮ④除行政监督权外ꎬ国会还掌握财政监督权ꎮ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保证ꎬ财政管理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影响重大ꎮ«论中国于实行立宪之前宜速行预算法»一文把国会的财政监督权大致分为两类ꎬ一是对于税收的批准权ꎬ即国家在征收租税时ꎬ 议会必先预计承诺政府收支之数 ꎻ⑤二是预决算的审批权ꎬ 国家银行与夫交通储蓄劝业银行之设ꎬ以集资本为第一义ꎬ必有议会而后银币钞票可以得国民之信用ꎬ如此则财用足而实业兴 ꎬ国家预决算及金融政策必须通过国会的监督ꎮ⑥关于国会与国家富强的探讨ꎮ晚清以来ꎬ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积贫积弱ꎮ«东方杂志»本社撰发«宪政篇»指出ꎬ国会的召开有助于抵御外侮ꎬ实现国家富强ꎬ 速开国会而后ꎬ国权乃可扩张ꎬ内治乃可整理 ꎬ⑦认为开设国会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ꎮ«论立宪为万事根本»认为ꎬ开国会㊁立宪法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途径ꎬ 为今之计ꎬ中国而欲自保其民ꎬ则不可以不宣言立宪 ꎮ⑧«宪政篇»指出ꎬ自甲午庚子之后ꎬ我国集天下之财以应赔款ꎬ国库空虚ꎮ新政实施以来ꎬ各地革新ꎬ筹备预备立宪各项事宜ꎬ财政入不敷出之局面亟待解决ꎮ解决财政问题主要依靠税收ꎬ税收出于人民ꎮ专制政体下ꎬ强征赋03㊀民国研究(2019年春季号㊀总第35辑)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署两广总督袁树勋奏中央集权宜先有责任政府及监察机关折»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7期ꎬ1910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都察院代递孙洪伊等吁恳速开国会»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ꎬ1910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论中国于实行立宪之前宜速行预算法»ꎬ«东方杂志»第3卷第13期ꎬ1906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论立宪为万事根本»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0期ꎬ1905年ꎮ税ꎬ人民生活困苦且税收难征ꎮ开设国会ꎬ 预算决算之案每年提出于议会ꎬ则中饱之弊ꎬ无自而除 ꎮ①国会又使 人民得有公举代表之权ꎬ国家乃能加以增重负担以纾国难之责 ꎬ人民可参与国家事务行使权利ꎬ人民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得以形成与发展ꎬ 人人以军国民之资格收军国民之实用 ꎬ使 人人知交纳租税以供国家多种支出费用 ꎮ②人民对国家尽应尽之义务ꎬ保障了一国的赋税和征兵ꎬ促进国家富强ꎮ此外ꎬ«宪政篇»认为ꎬ对于君主或者政府与别国缔结的任何条约ꎬ国会皆拥有否决权ꎬ 贸易及国民担负之条约ꎬ须得两院之同意ꎬ始有施行之效力 ꎮ③在列强倾轧ꎬ威胁国权之际ꎬ 有国会以辅助之 ꎬ④国会有议政之权ꎮ无国会之时ꎬ政府垄断大权ꎬ擅自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ꎬ 政府受困于上ꎬ国民不满于下ꎮ每缔一约ꎬ事前则秘密万端ꎬ事后则亏损百出 ꎮ⑤而立宪国ꎬ国会可对政府外交事宜提出建议ꎬ因为 一二人可以劫持ꎬ而亿万人不可以劫持ꎬ一二人可以巧诱ꎬ而亿万人不可以巧诱 ꎮ所以ꎬ开设国会 以民气为外交后盾 ꎬ⑥有利于国家主权的捍卫ꎮ二 «东方杂志»关于开设国会路径的思考在探讨开设国会必要性的同时ꎬ«东方杂志»也刊文指出开设国会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ꎬ其中ꎬ发展教育㊁开启民智和推行地方自治等是其重要基础ꎮ发展教育ꎬ养成国民资格ꎮ«论立宪当有预备»一文认为ꎬ人民若要参政ꎬ 必不能不知政治为何事ꎬ不解人权为何物 ꎮ立宪之前ꎬ 必先养成多数完全无缺之立宪国民ꎬ使人民智识之程度相仿ꎬ自制之能力相仿 ꎬ⑦具备参政的能力ꎮ林觉民认为国民程度的提高ꎬ须大力发展教育ꎬ 教育既遍ꎬ国民胥智ꎬ政治上之知识皆磅礴于人人之脑中ꎬ而后自治之能力随在ꎬ可以发挥以之充议员之选ꎮ闻国家之事ꎬ其恢恢乎游刃有余矣 ꎮ⑧从这一时间段«东方杂志»发表的文章看ꎬ教育措施大致可归为三13«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都察院代递孙洪伊等吁恳速开国会»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ꎬ1910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都察院代递孙洪伊等吁恳速开国会»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ꎬ1910年ꎮ«论立宪为万事根本»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0期ꎬ1905年ꎮ舜修:«论立宪当有预备»ꎬ«东方杂志»第3卷第3期ꎬ1906年ꎮ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ꎬ1905年ꎮ点:普及基础教育ꎬ加强法政教育ꎬ兼顾道德教育ꎮ其中相较于高等教育来说ꎬ对适龄学童实行强迫教育更为急迫ꎮ«普及教育议»指出ꎬ普及教育的根本在于 一每一州县至少立一速成蒙学师范学堂ꎬ以造就小学教习ꎬ为教育普及之根本 ꎮ① 普及小学堂以外ꎬ另设无数绝大补习学校ꎬ凡年长失学及农工商贾中之识字明理者皆入之授ꎬ以普通科学以养成其普通之知识ꎮ ②实行立宪ꎬ须加强法政教育ꎬ培养法政人才ꎮ«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提及加强法政教育ꎬ 以启导其法律之思想 ꎬ俟其毕业以后 于立宪之事ꎬ固已粗知崖略 ꎮ③«国会预备议»进一步指出ꎬ议员的素质养成首要为有一定学识ꎬ世界大势㊁地方民俗商情均与政治息息相关ꎬ须学习 普通法理学㊁普通政治学㊁普通经济学㊁世界近世史㊁我国内政外交之大略及其源流沿革 ꎬ④还应了解选举法原理ꎬ议院法之原理ꎬ会议之章程规则ꎮ 宜多开研究调查会ꎬ广设法律学堂 ꎬ⑤以养成法政思想ꎮ«东方杂志»登载«修订法律大臣伍沈会奏请专设法律学堂折»ꎬ认为:政府设立法律学堂㊁宪法研究会ꎬ普及法政知识ꎮ法律学堂开设的课程科目ꎬ 其主课为法律原理学㊁中国历代刑律㊁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㊁东西各国法制比较㊁各国宪法各国民法及民事诉讼法㊁各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㊁各国商法交涉法㊁泰西各国法ꎻ辅助课为各国行政机关学㊁全国人民财用学㊁国家财政学 ꎮ⑥法政科与法政学堂的设立ꎬ普及法政知识ꎬ为国民参政奠定理论基础ꎮ此外ꎬ«论中国当注意于精神教育»一文提出: 民智未开ꎬ民德未具ꎬ则无论国政之为新为旧ꎬ必随其政之所至ꎬ而成为各类弊端 ꎮ⑦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ꎬ应兼顾道德教育ꎮ«论救中国必先培养国民之公德»指出: 比年以来ꎬ政府亦尝言维新㊁言立宪ꎬ乃徒有形式而无精神ꎬ终不能达改革之目的ꎬ收自强之效果ꎮ此何故哉?曰国民无公德故 ꎬ国民无公德ꎬ 则以知有一身而不知有同胞也ꎻ知为一身求幸福而不知为同胞求幸福也ꎬ自私自利ꎬ必至于败群 ꎮ⑧其认为ꎬ德义㊁公正是议员所需具23㊀民国研究(2019年春季号㊀总第35辑)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普及教育议»ꎬ«东方杂志»第3卷第3期ꎬ1906年ꎮ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ꎬ1905年ꎮ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ꎬ1905年ꎮ«国会预备议»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2期ꎬ1908年ꎮ«述养成议员资格第九»ꎬ«东方杂志»第3卷临时增刊ꎬ1906年ꎮ«修订法律大臣伍沈会奏请专设法律学堂折»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8期ꎬ1905年ꎮ«论中国当注意于精神教育»ꎬ«东方杂志»第1卷第4期ꎬ1904年ꎮ«论救中国必先培养国民之公德»ꎬ«东方杂志»第3卷第7期ꎬ1906年ꎮ备的必要素养ꎮ 宜提倡公益养成直言敢谏之风 ꎬ 宜养成其国家思想ꎬ勿拘牵于局部ꎬ勿驱逐于感情 ꎮ①«论救中国必先培养国民之公德»则主张ꎬ开设品行科㊁修身科加强道德教育ꎬ培养国民的国家集体意识ꎮ推行地方自治ꎬ养国民参政意识ꎬ练国民参政能力ꎮ«东方杂志»刊载大量地方自治相关文章ꎬ其中«论地方自治宜先行之于都市»指出: 今之策中国者ꎬ莫不曰救亡ꎬ救亡莫亟于立宪ꎬ立宪莫先于地方自治ꎮ ②«论地方自治为预备立宪之根本»认为ꎬ预备立宪的途径之一 发展教育ꎬ与地方自治密切相关ꎬ 欲实行强迫教育之制ꎬ尤非从自治入手不能培其根而固其基 ꎬ③推行地方自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ꎬ也是开设国会的重要路径ꎮ国会是 人民舆闻政治之所 ꎬ④人民参政议政的能力直接影响国家大政方针ꎮ推行地方自治可以培养国民的参政意识ꎬ锻炼国民的参政能力ꎬ为开设国会创造条件ꎮ中国封建专制数千年ꎬ人民长期蜷伏于高压政治下ꎬ更注重自身利益的保护ꎬ 只知有个人不知有国家 ꎮ«地方自治政论»指出ꎬ若欲使国强ꎬ 必非藉少数豪杰英武强毅之威力ꎬ而必恃有多数团体整齐严肃之精神 ꎮ治理国家并非依靠少数精英豪杰ꎬ需要人民参与㊁共同努力ꎬ使人民知晓国家 非君主一家之私物ꎬ而凡具个人之资格者ꎬ皆含有国家之一分子者也 ꎬ⑤培养人民的参政爱国意识ꎮ«解释地方自治之意义及其分类»认为ꎬ地方自治将人民的权利ꎬ尤其是政治权利落于实处ꎬ地方人民成为地方管理机构的一员ꎬ拥有在本地区的办事之权ꎬ 得使人民练习政治ꎬ举各地之政务ꎬ任其自治ꎬ使人民与政务亲接ꎬ可使知政治为何物ꎬ以增长人民之权利心 ꎮ地方事务直接关系到地方百姓的生存发展ꎬ因而要激发其参与政治事务的积极性ꎬ 养成人民之公共心ꎬ人民惟知个人利益而无公共心ꎬ则各欲自保其利益ꎬ必置公共之政务于不问ꎬ故先使从事地方公共政务ꎬ使知公共之利益保全而后各个人之利益可以保全ꎬ进而参与国政ꎬ亦不至视国家之利益与人民之利益为二物ꎬ此地方自治所以大有益国家也 ꎮ⑥在此过程中ꎬ政府 既不抑勒而行干涉之方33«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㊀①②③④⑤⑥«述养成议员资格第九»ꎬ«东方杂志»第3卷临时增刊ꎬ1906年ꎮ«论地方自治宜先行之于都市»ꎬ«东方杂志»第3卷第9期ꎬ1906年ꎮ«论地方自治为预备立宪之根本»ꎬ«东方杂志»第4卷第1期ꎬ1907年ꎮ«都察院代递孙洪伊等吁恳速开国会»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ꎬ1910年ꎮ«地方自治政论»ꎬ«东方杂志»第1卷第9期ꎬ1904年ꎮ«解释地方自治之意义及其分类»ꎬ«东方杂志»第4卷第12期ꎬ1907年ꎮ于社会利益之冲突ꎬ又不纵恣而踏放任之弊 ꎬ①对于人民对立宪知识的认知㊁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的提高㊁参政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ꎬ从而促进人民程度的提高ꎬ为开设国会奠定政治基础ꎮ三 «东方杂志»对预备立宪态度的演变对预备立宪的态度ꎬ从«东方杂志»刊登的关于国会的文章看ꎬ经历了由期望㊁赞成到反对的转变ꎮ一开始ꎬ«东方杂志»刊文认为ꎬ预备立宪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ꎮ«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中以日本立宪改革为例说明ꎬ 宜仿日本成法ꎬ先颁布于国中ꎬ以六年为期ꎬ实行立宪ꎬ庶全国人民皆得预备ꎬ而不致于手足无措 ꎬ其认为预备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六年ꎬ因为六年时间足以使 今日小学之学生悉行成材 ꎬ此后便可举行宪政ꎮ②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ꎬ«东方杂志»中赞成立宪需预备ꎬ与此同时ꎬ对如何预备提出自己的看法ꎮ薶照③在评论性文章«立宪私议»中指出: 英国宪政ꎬ出于相因而化ꎬ成于相习ꎬ故宪典无成章ꎮ德国以联邦相合ꎬ国体自别ꎮ法经屡革之后ꎬ制度最有秩序ꎬ惟政体为共和ꎮ美之政体如法ꎬ而分省如国ꎬ各省立法自治ꎬ有欠统一ꎮ欧美各国之情势ꎬ不同如是矣ꎮ日本采欧美之善ꎬ就本国之宜ꎬ灿然成一国典章ꎬ于日本固称完善ꎬ而情势又不同中国ꎮ ④加之我国人民因为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高压之下ꎬ 泯泯昏昏ꎬ蠢如鹿豕ꎬ知书识字者千不得一ꎬ明理达时者万不得一ꎮ家庭之中无礼教ꎬ乡里之中无团体ꎬ郡县之间ꎬ视同秦越ꎬ省界一分ꎬ尔诈我虞 ꎮ所以ꎬ如果不改变人民现状ꎬ即使 颁布宪法ꎬ与民更始ꎬ其如民智之幼稚ꎬ民力之绵薄何ꎬ吾恐宪政既立而国民茫然无措 ꎮ⑤亟待施行的是先通过加强教育与推行地方自治ꎬ使国民具备法政知识和参政能力ꎬ而后再开国会㊁立宪法ꎮ在赞成预备立宪的同时ꎬ«东方杂志»刊载大量文章明确预备事项并切实推进ꎮ1906年ꎬ«东方杂志»出临时增刊ꎬ名为«宪政初纲»ꎮ针对清廷预备立宪政策ꎬ明确提出四点纲要: 一曰司法行政分权㊁二曰地方43㊀民国研究(2019年春季号㊀总第35辑)①②③④⑤«论地方自治为预备立宪之根本»ꎬ«东方杂志»第4卷第1期ꎬ1907年ꎮ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ꎬ1905年ꎮ薶照:本名汪允宗(1872~1918)ꎬ同盟会会员ꎬ曾留学日本ꎬ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的成员之一ꎮ薶照:«立宪私议»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0期ꎬ1905年ꎮ觉民:«论立宪与教育之关系»ꎬ«东方杂志»第2卷第12期ꎬ1905年ꎮ自治㊁三曰国民教育㊁四曰征兵令 ꎮ并指出: 以上四端ꎬ举其纲要而已ꎮ其他若立豫算ꎬ编统计ꎬ定税则ꎬ颁新律ꎬ皆宪法施行前所当有之事也ꎮ ①«东方杂志»不仅对立宪的主要筹备事宜进行规划ꎬ对具体预备事项也进行了罗列ꎬ 按年胪列钦定筹备事宜为纲ꎬ而按月汇其成绩 ꎮ②每年的筹办事项也在其«宪政篇»中刊登罗列ꎬ供人民参考ꎬ以督促政府ꎮ不仅如此ꎬ宣樊③在«筹备宪政问题»一文中详细列举了中央和地方分别须筹备的事项ꎬ认为在中央须 立宪法ꎬ编议院法及选举法ꎬ变通旗制章程ꎬ调查人口总数ꎬ复查全国岁出入确数 等ꎬ地方 续办厅州县地方自治及城镇乡地方自治ꎬ创办乡镇简易识字学塾及推广ꎬ筹办乡镇巡警 等ꎬ且预备立宪应重视 筹备之次序ꎬ筹备之缓急 ꎬ按照清单逐年推进ꎮ④1908年8月ꎬ清廷宣布以九年为预备期限ꎬ«东方杂志»并不赞成ꎮ心史⑤在«宪政篇»指出ꎬ 其前日所订筹备清单ꎬ必纡回至九年之久者ꎬ既为吾全国之民所不能忍 ꎬ并表示 急望缩短期限以国会为根本之计 ꎮ⑥同时«东方杂志»积极支持与配合国会请愿运动ꎮ关于国会请愿运动的刊文自1908年始ꎬ1910年为最甚ꎮ孟森认为自1906年«仿行立宪上谕»到1908年ꎬ两年间在立宪准备方面效果并不显著ꎬ究其原因ꎬ与清廷立宪的态度不无关系ꎬ清廷 故为迟且难之说ꎬ甚或悍然立于反对之地 ꎮ⑦1910年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2期载«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ꎬ第7卷第3期载«再记国会请愿代表进行之状况»ꎬ第7卷第7期载«国会请愿之近状»ꎬ第7卷第8期载«国会请愿之近状»ꎬ跟踪持续报道请愿进程及出台的各种决议ꎬ鼓吹请愿运动ꎬ支持速开国会ꎮ«论开国会当先于地方自治»明确表示ꎬ 不先有国会ꎬ则资政院仍为专制政体之政务局ꎬ都察院与立宪绝不相符ꎬ即地方自治之美名ꎬ亦永远立于预备之地位而无见于实施之时日 ꎬ⑧认为应先开国会ꎬ地方自治方得以更好地推行ꎮ对于加强教育与立宪的先后ꎬ«东方杂志»有过反复ꎬ但官制改革以后ꎬ其明确提53«东方杂志»对清末民初开设国会的探讨(1904~1911)㊀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述预备立宪第八»ꎬ«东方杂志»第3卷临时增刊ꎬ1906年ꎮ孟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9期ꎬ1908年ꎮ宣樊:本名林獬(1874~1926)ꎬ别名林白水ꎬ著名报人㊁新闻工作者ꎬ曾任«警钟日报»主编ꎮ宣樊:«筹备宪政问题»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1期ꎬ1910年ꎮ心史ꎬ即孟森ꎮ心史:«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7卷第1期ꎬ1910年ꎮ孟森:«宪政篇»ꎬ«东方杂志»第5卷第7期ꎬ1908年ꎮ«论开国会当先于地方自治»ꎬ«东方杂志»第4卷第12期ꎬ1907年ꎮ。

清末海外立宪派与立宪运动

清末海外立宪派与立宪运动

清末海外立宪派与立宪运动摘要:20世纪初,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立宪运动。

这场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海外立宪派在推动立宪运动的兴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清政府“皇族内阁”的出现,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宣告结束。

本文将从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中寻找海外立宪派的足迹。

关键词:海外立宪派预备立宪立宪运动立宪派亦称君主立宪派,是20世纪初中国政坛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群体。

他们的基本主张是:继续保持以清朝皇帝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改变它的政权组织形式,颁布宪法,召开国会,建立责任政府,以便资产阶级上层能够参与政权。

清末立宪派的代表人物,在国内主要是一批与官场有密切关系的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著名绅士,如张謇、汤寿潜、汤化龙等,在海外则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

一、海外立宪派的早期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分散于日本、欧美各地。

为了能够争取国内政治上的优势,康梁展转欧美,发动华侨集资筹款,宣传君主立宪。

1899年7月,康有为等人在加拿大创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亦称中国维新会。

并陆续在美洲、日本、南洋等地建立组织,共建立总会11个,支会103个。

以保救光绪、反对慈禧和抵制革命为宗旨。

设总部于澳门,以澳门《知新报》和日本横滨《清议报》为喉舌,宣传君主立宪。

此外,保皇会还在海外创办了不少报刊,如旧金山的《文兴日报》、《世界日报》、《金港日报》、《大同日报》,檀香山的《新中国报》,纽约的《中国维新报》,加拿大的《中华维新报》、《日兴报》,澳大利亚的《东华新报》,新加坡的《天南新报》、《南洋总汇报》,马尼拉的《益友新报》,香港的《实报》、《香港商报》,澳门除《知新报》外,还有《镜海丛报》、《濠镜报》,横滨的《新小说》、《新民丛报》等。

这些报刊都以宣传保皇、维新、立宪、救国为宗旨,形成保皇会的宣传网,吸引了很多海外华侨,保皇会在海外的影响盛极一时。

我国晚清预备立宪的困境研究

我国晚清预备立宪的困境研究
教 圈晚 靖 须 各 互旁 钓 囤镌研 宓
口 樊 锐 陈 纯 柱
清末 宪政 运 动是 中国宪政 法制 现代 化 的历史 起 点 。引 发这 场立 宪运 动 的因素 是多 方 面的 : 治 上 , 政 清政 府 内焦外 困 , 宪 势力 崛 起 ; 立 经济 上 , 末 封 建 清
经济 体 制 遭 到破 坏 , 民族 资本 崭 露 头 角 ; 化 上 , 文 中 西方 法律 文化 碰撞 融合 , 民权意 识觉 醒 。 当时 处 于 内 忧 外 患 的清政 府 已意识 到 , 政 治制 度上 革新 , 行 从 进 法 制 改革 和立 宪 活动才 是挽 救 民族 危机 的关键 。 _二 晚清预 备 立宪 的 时代背 景和 特征 分析 ( 晚清预 备 立 宪的 时代 背景 一) 1 治 背景 : 政府 内焦 外 困 , 宪势 力崛 起 。 9 . 政 清 立 1 世 纪末 2 世纪 初 , 国最 后 一个 封建 王朝 , 方面在 0 中 一 经 历 了戊 戌维 新失 败 、 义和 团起 义 、 国联 军 入侵 等 八 系列 重 创后 ,民族危 机 和 国内矛盾 达 到 了空前 激 化 。 治者 似乎 觉察 出不 改革 中国 已经没 有 出路 了 。 统 为缓 和统 治危 机 , 清政府 着 手准备 实施 新 政 。 另一 方 面在戊 戌 变法失 败 后 , 以康 、 梁为 代表 的维 新 派并 未 销 声 匿迹 , 而是 采取 不 同的形 式传 播 维新变 法 思想 , 并 在二 十世 纪初 形 成 了一股 强大 的政 治势 力 ,史称
之所 在 。妄 图 以法 典化 的形式 使清 政府 的统 治合法 化, 颁布法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 其结果是必然失败 的。 当然 , 制西方 的清 末新 政也未 必是 一无 是处 。 仿 辛亥 革命断 送 了清 廷 ,但 是 国 民政 府仍 然继 承 了清 政府 确立 的君 主立 宪制 下的 三权分立 政 体 、近代法 律体 系 、 政 机构 的设 置 、 行 地方 自治 运动 等 。 , 二、 晚清预 备 立宪 的准 备 与成 果 预备 立宪 前夕 ,清 统治者 内部 以慈禧 为核 心 的 新政 派掌 控 了国家 的最 高决策 权 , 于 当然 的“ 属 当权 派 ”无官 无职 的在 野人 士属 于“ , 立宪 派 ”’ 当时的 。在 背 景下 ,作为 朝廷命 官 的 当权 派与作 为在 野人 士 的 立 宪派是 各怀 心思 。 一 . ( ) 一 当权 派 与立 宪派的 具体 准备 1当权 派 的立宪准 备 。 政府 于1 0 年9 . 清 9 6 月颁 布 了《 仿行立 宪上 谕》 表 明了 其 对宪政 体制 的态 度 。 , 清 政府 对 于立宪 没有 一个具 体 的时 间安 排 ,也没 有一 个详 细缜 密 的方案 , 只是 接受 了五 大 臣的建议 , 决定 实行 立宪 。 9 6 1 月. 10 年 0 , 编撰 官制大 臣 , 参访 君 主 拟 立 宪 国家 官制 厘定 ” 实行 三权 分立 。 , 同年 1f , l 厘定 l 官制 大 臣通 电各省 , 强调 “ 厘定 官制 为立 宪之 预备 ” , 要求各 省 参 照 中央官 制 推行地 方官 制改 革 。 年7 次 月 清 政 府 颁 布 《 宪应 如 何 预 备 实 施 准 各 条 举 以 闻 立 谕 》宣 布 “ , 自今 以后 , 如何 切 实 预备 不 徒 托空 应 , 乃 言, 宜如何 逐渐 施行 , 能确有 成效 , 宜博访 周资 , 乃 亟 集思 广益 , 凡有 实知 所 以预备 之方施 行之 序者 , 准各 条举 以闻。 ”】 【 2 , 由于官制 改革未 能 达到理 想 的效果 , 受其 影响 , 其他 方 面的立 宪准 备也 就进展 缓慢 了 ,这不仅 令 多 数立 宪派 人 士失望 , 更令 光绪 皇帝不 满 。 随后 鉴于各 方 压力 , 政 府加 快 了 立宪 筹备 工 作 , 于 1 0 年9 清 并 97 月 改考场 政治 馆为 宪政 编查 馆 , 司立 宪筹备 , 专 且第 二 次 派 出大 臣 出 使 国外 , 专 就 宪 法一 门 ,详 细 调 “ 查 ” 而后 以资政 院为基 础 , 手组 成代议 机关 。 管 。 着 尽 这些 措施取 得 了一 定 的成 就 ,但 由于清 廷没有 给 予 民众 实行 宪政 的具 体时 间安排 ,立 宪仍 被认 为是 遥 遥无 期 的 。 2立 宪 派的 民间 动员 。E俄战争 之后 , 宪派认 . l 立 识 到 : 实 现 宪政 , 要 仅靠 光绪 皇帝 是 行 不 通 的 , 最终 要靠 人 民来争取 。 着《 行立 宪上 谕》 随 仿 的颁布 实施 , 立宪 派开 展 了深入 的基层 动员 活动 。 一方 面 , 宪 派 立

清末立宪研究文献

清末立宪研究文献

清末立宪研究文献清末立宪研究文献中文之部一、著作《清代人物传稿》下编戴逸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费正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革新派巨人康有为》林克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林增平等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

《梁启超与立宪政治》董方奎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法)弗郎索瓦·魁奈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人民出版社1993年。

《清末新政史》张连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近代对民主的追求》徐宗勉、张亦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近代中国宪政史》殷啸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出版。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出版。

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出版。

二、论文1、总论《论清末实行预备立宪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董方奎《安徽史学》1990-1《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侯宜杰《历史档案》1991-4《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侯宜杰《史学月刊》1991-4《清季政府及其覆亡论析》迟云飞《北方论丛》1992-2《清政府为何灭亡在1911年》迟云飞《求是》(内部文稿)1991-24《清政府衰败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迟云飞《湖南师大学报》1992-1《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萧功秦《战略与管理》1993年创刊号。

《慈禧新政评议》刘平《学海》1993-5《略论清末改革的社会背景》罗大正《齐鲁学刊》1994-4《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点认识》徐宗勉《近代史研究》1994-4《论清政府与清末近代化的迟缓》季云飞《学术月刊》1994-3 《改革开放的历史误区-湖北新政运动失败探析》宋亚平《近代史研究》1994-1《晚清地方势力的发展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对策及影响》朱英《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4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马勇《近代史研究》1995-1《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近代史研究》1995-2《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陈今晓《中州学刊》1995-5《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沈振群《江西师大学报》1995-1《清末新政失败论议》谢俊美《历史教学》1995-11《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张连起《学习与探索》1995-2《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清末政治》曾田三郎《史林》1995-2《晚清史研究的新趋向》朱英《近代史研究》1996-1《掉入陷井的清末宪政》杨小川《探索与争鸣》1996-8《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金冲及等《光明日报》1996/3/12《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陈向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从甲午到清末中国两次改革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守中《烟台大学学报》1996-2《清末新政通论》周积明《求索》1996-6《掉入陷井的清末宪政》杨小川《探索与争鸣》1996-8《端方与清末宪政》迟云飞《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九辑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必然性_丁应通

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必然性_丁应通

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试论清末预备立宪的必然性t丁应通本世纪初,清政府领导了自上而下的清末预备立宪运动。

在探讨这场政治体制改革动因时,历来的研究者大都援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说法,认为清廷是/看见革命形势一天大于一天,就想利用立宪两个字,骗骗汉人,叫他不要革命。

0¹但揆诸史实,如此解释清末预备立宪原因未免太简单化。

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除了有消弥革命的目的外,在更大程度上它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实在性。

一、国内国际力量推动清廷实行君主立宪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主体的要求。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在中国出现,西学的传播,使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而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为维护本阶级利益,排除腐朽的封建专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八、九十年代之交,根据新兴阶级力量弱小的实际,早期维新派思想家郑观应、何启、胡礼垣明确提出并开始宣传引进西方分权学说,制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试图通过与地主阶级共掌权柄的方式,实现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的理想。

甲午战争后,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参政的愿望加强了,君主立宪方案得到了广泛传播,由少数人的设想而日渐成为一种社会思潮。

经过维新派的努力,资产阶级迎来了维新运动的最高潮)))1898年的戊戌变法。

虽然变法由于维新派陷入帝后之争而流产,º但1901年,清廷再度宣布变法,举办新政。

其内容则是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补充。

新政的实行,一方面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

据统计:1901-1911年十年新政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无论是厂矿数还是资本额都是1901年前二十年的2倍以上。

新式教育发展更快,1909年全国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123所、学生22, 262人;师范学校415所,学生28,572人;地方学校59,117所,学生160万人左右;留日学生1901年只有280人,1905年就发展到8000人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立宪研究文献中文之部一、著作《清代人物传稿》下编戴逸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晚清史》(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费正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革新派巨人康有为》林克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辛亥革命史研究备要》,林增平等主编,湖南出版社1991年出版。

《梁启超与立宪政治》董方奎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赖肖尔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法)弗郎索瓦·魁奈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侯宜杰人民出版社1993年。

《清末新政史》张连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近代对民主的追求》徐宗勉、张亦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近代中国宪政史》殷啸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9年出版。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出版。

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出版。

二、论文1、总论《论清末实行预备立宪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董方奎《安徽史学》1990-1《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侯宜杰《历史档案》1991-4《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侯宜杰《史学月刊》1991-4《清季政府及其覆亡论析》迟云飞《北方论丛》1992-2《清政府为何灭亡在1911年》迟云飞《求是》(内部文稿)1991-24《清政府衰败是辛亥革命成功的重要条件》迟云飞《湖南师大学报》1992-1《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萧功秦《战略与管理》1993年创刊号。

《慈禧新政评议》刘平《学海》1993-5《略论清末改革的社会背景》罗大正《齐鲁学刊》1994-4《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几点认识》徐宗勉《近代史研究》1994-4《论清政府与清末近代化的迟缓》季云飞《学术月刊》1994-3《改革开放的历史误区-湖北新政运动失败探析》宋亚平《近代史研究》1994-1《晚清地方势力的发展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对策及影响》朱英《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4-4 《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马勇《近代史研究》1995-1《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朱英《近代史研究》1995-2《论晚清近代化的制约因素与政府作用》陈今晓《中州学刊》1995-5《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沈振群《江西师大学报》1995-1《清末新政失败论议》谢俊美《历史教学》1995-11《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张连起《学习与探索》1995-2《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清末政治》曾田三郎《史林》1995-2《晚清史研究的新趋向》朱英《近代史研究》1996-1《掉入陷井的清末宪政》杨小川《探索与争鸣》1996-8《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金冲及等《光明日报》1996/3/12《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陈向阳《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2《从甲午到清末中国两次改革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王守中《烟台大学学报》1996-2《清末新政通论》周积明《求索》1996-6《掉入陷井的清末宪政》杨小川《探索与争鸣》1996-8《端方与清末宪政》迟云飞《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九辑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90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陈向阳《近代史研究》1998-1《李育民2、考察政治《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的动因及其演变过程》伊杰《近代史研究》1989-3《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在晚清历史上的地位》陈荣勋《齐鲁学刊》1990-43、官制改革《试论清末官制改革》徐军《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2-2《浅析晚清中央统治机构的改革》王贵文《辽宁大学学报》1993-4《晚清政府机构改革述评》徐友春《学海》1993-6《评清末官制改革中赵炳麟与袁世凯的争论》侯宜杰《天津社会科学》1993-1《丙午官制改革与清末政局》袁亚忠《山东社会科学》1996-24、资政院《略论清末资政院议员》罗华庆《历史研究》1992-6《论清末资政院第二届常年会》罗华庆《河北学刊》1991-45、立宪思想《清统治集团的君主立宪论与晚清政局》王开玺《北京师大学报》1990-5《清末筹备立宪期间统治集团内部的思想分化》董丛林《河北学刊》1990-3《清统治集团君主立宪论评析》王开玺《清史研究》1995-46、清廷内争、政局《袁瞿党争及其对清末宪政改革的影响》程为坤《清史研究通讯》1990-1《丁未政潮中康梁派活动考略》郭卫东《历史档案》1990-1《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雷俊《华中师大学报》1992-4《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与清帝退位》张玉芬《辽宁师大学报》1993-1《丁未政潮与预备立宪》张践《四川师大学报》1994-2《试论宣统政局与清王朝覆灭》李细珠《北方论丛》1995-5《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沈振辉《江西师大学报》1995-1《晚清政治改良中的地方与中央》朱英《战略与管理》1995-2《预备立宪和清末政局演变》吴春梅《安徽史学》1996-1《清末袁世凯与岑春煊关系述论》张华腾《河南大学学报》1996-5《权监势力与晚清朝政》董丛林《河北学刊》1995-3《论立宪运动中的权力之争与辛亥革命》林志玲《山东师大学报》1995-4《晚清政治改良中的地方与中央》朱英《战略与管理》1995-27、立宪派《论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问题上的纷歧》张锡勤《求是学刊》1989-5《戊戌以后康梁与清廷官员的联络活动》迟云飞《北大史学》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8、司法独立《论张之洞与沈家本的修律》唐自斌《湘潭大学学报》1993-1《清末宪政编查馆拟订政事结社集会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1994-4《清末报律的实施》王学珍《近代史研究》1995-39、比较《清末预备立宪与日本明治宪政》罗华庆《近代史研究》1991-5《清末预备立宪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罗华庆《北方论丛》1991-310、人物《清末筹备立宪时期的杨度》侯宜杰《近代史研究》1988-1《袁世凯与预备立宪》廖大伟《史林》1990-3《载泽奏闻清廷立宪“三利”平议》罗华庆《近代史研究》1991-2《袁世凯地方自治剖析》陆建洪《史学月刊》1991-4《如何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侯宜杰《近代史研究》1992-6《试论清末北洋集团的政治文化》李明伟《史学月刊》1993-5《杨度与清末礼法之争》唐自斌《湖南师大学报》1993-1《岑春煊与袁世凯》石立民《社会科学家》1993-5《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孔祥吉《历史研究》1993-1《对国内外袁世凯研究的分析与思考》张神根《史学月刊》1993-3《张謇代程德全所拟奏折剖析--兼论张、程尚未从主张立宪转倾向共和》吴纫《南京师大学报》1994-3《载泽与清末预备立宪》宫玉振《北京档案史料》1994-2《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刘高葆《学术研究》1996-6《熊希龄与清末立宪》周秋光《湖南师大学报》1996-5《汤寿潜与晚清新政》茅家琦、吴春梅《历史教学》1995-1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林志钧编:《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周秋光编:《熊希龄集》,湖南出版社1997年出版。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丁贤俊、喻作凤编:《伍廷芳集》,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

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刘晴波、彭国兴编:《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年出版。

曹从坡等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盛宣怀:《愚斋存稿》,思补楼1932年印行。

许同莘:《张文襄公全集》,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

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11、督抚《清末督抚与预备立宪的宣示》谢霞飞《湖北大学学报》1996-3《地方督抚与清末预备立宪》刘硕《河北学刊》1996-5《晚清地方势力的发展与中央政府的对策》朱英《探索与争鸣》1996-112、地方自治《晚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操纵与控制》马小泉《历史档案》1995-4其他《清末外务部历史地位初探》杜继东《兰州学刊》1990-6。

《清末学部述评》杜华秋《江西师大学报》1990-4。

《清末新政与财政》梁义群《历史档案》1990-1《论清末的法规》乐英《历史研究》1993-5《1909年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心态》岑红《江海学刊》1994-6《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王开玺《中州学刊》1994-1《立宪时期清政府的融汉倾向》林吉玲《山东社会科学》1995-2《晚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操纵与控制》马小泉《历史档案》1995-4《清末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划分评析》张神根《史学月刊》1996-1《清末边疆地区举要》赵云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4《农村衰败与晚清现代化的受挫》吴毅《天津社会科学》1996-3中国港、台著作《辛亥革命起因之分析》李炳南正中书局1987年出版240P《伍廷芳与清末政治改革》张云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邹傥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论文《宪政编查馆研究》,载《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16编,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袁世凯给端方的一封信:瞿鸿与丁未政潮》林熙《大成》1988-5《立宪派的“阶级”背景》张朋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辑(上)1993年《晚清新政的历史意义》陈俊华、张恒忠《历史》(月刊)第93期1995年10月日文之部一、论文《热中の人----端方传》(二)浅原达郎纪要《泉屋博古馆》6号1990年1月;(三)7号1991年2月;(五)9号1993年3月;(六)10号1994年3月《近代中国における文官制度导入への模索と日本》熊达云《历史学研究》第649期1993年9月《日清、日露战争と清末政治》曾田三郎《历史评论》532期1994年8月《光绪新政下の出使大臣と立宪运动》川岛真《东洋学报》75卷3、4期1994年3月《清末の政治考察五大臣の派遣と立宪运动》孙安石中国《社会文化》9期1994年6月《清末裁判制度の改革》西川真子《东洋史研究》53卷1期1994年6月《清末における中国宪政导入の试みに对する有贺长雄の影响と役割について》熊连云《政治公法研究》46期1994年8月《光绪新政期,政治考察五大臣の日本访问》孙安石《历史学研究》685期1996年6月二、著作《日中两国近代化の比较研究》依田家六兴出版1989年9月280页《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における近代学校制度の成立过程》福村出版1993年463P 《中国の近代化と政治的统合》横山英、曾田三郎英文之部一、论文Chang, Peng-yuan: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late Qing:conception and practice .Bulletin of the l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Taiwan) No.18 1989 P95-113 (张朋园:《晚清立宪运动的思想与实践》)Chuang,Chen-kuan :Liang Ch’i-chao and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1992 (《梁启超与中国立宪运动》)二、著作Hicky ,Paul Christopher :Bureaucratic centralization and public finance in Late Qing China ,1900-1911 . Harvard Univ .389p .(P.Ch.希基:《晚清官僚中央集权与国家财政》)Min,Tu-ki: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and the 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1990 309p.(闵斗基:《中华帝国晚期国家政体与地方权力的变化》)Thompson ,Roger R .:China’s local councils in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1898-1911 .--Cambridg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 .1995 262P.(汤普森,R .P .:变法时期中国的谘议局,1898-1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