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思维1

合集下载

【医疗科学】临床诊断思维(1)

【医疗科学】临床诊断思维(1)

2 起病
3 部位
4 性质
5 程度 6 缓解方式
7 持续时间
8 病程
9 放散部位
10 伴随症状 疼痛伴心悸、
气短。
27
临床诊断:
• 典型劳累性心绞痛。
28
二、从疾病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一)程序诊断法 (二)除外诊断法 (三)目录诊断法 (四)经验诊断法 (五)接近诊断法
29
1、诊断依据 (1)易患因素 (2)起病 (3)症状 (4)体征 (5)辅助检查
41
第六节 误诊
误诊的概念
错误的诊断 对疾病的判断未正确,或未完全正确
误诊界定的划分
非过失性误诊 过失性误诊
42
误诊原因
病人因素 医生因素 客观因素
43
误诊分类(自学)
• 按过失原因分类
责任性误诊
不良的服务态度、工作作风、思维方法和职业道德
技术性误诊
兼有性误诊
• 按误诊的形式或程度分类
10 伴随症状
24
1 诱因
2 起病 3 部位 4 性质
5 程度 6 缓解方式
7 持续时间
8 病程 9 放散部位
近两年劳累后 有类似发作史。
10 伴随症状
25
1 诱因
2 起病
3 部位
4 性质
5 程度 6 缓解方式
7 持续时间
8 病程
9 放散部位
向左肩、左前 臂内侧放射。
10 伴随症状
26
1 诱因
10
(三)科学的思维是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现状一 设备现代化,思维简单化
现状二 病史问两句,查体写两行,化验单一大排,高昂的检查项目挨个来
现状三 (1)在广泛应用现代化诊疗器械的今天,为什么误诊率非但没有 降低反而有增设趋势?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临床诊断是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医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和判断。

临床诊断思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等信息,运用逻辑、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全面、准确地推断出患者所患疾病的过程。

一、全面收集信息在诊断疾病之前,医生首先需要全面收集与患者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

通过系统地收集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建立起对疾病的全局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倾听患者的述说,并细致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外,医生还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检查,获取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

二、逻辑推理与归纳在收集到足够的诊断信息后,医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思维方法进行疾病的分析和判断。

逻辑推理是指根据现有的信息和知识,运用逻辑规则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证明。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有条理地推理。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持续性咳嗽和咳痰,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医生将根据这些信息推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归纳是从具体的事实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普遍性结论。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通过归纳思维,从已经积累的临床经验中找出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疾病,并将其作为诊断的可能性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生不能仅凭经验进行诊断,而是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进行论证和支持。

三、演绎推理与模式识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出发,基于一些已知的事实或观察来得出新的结论。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的典型表现,运用演绎思维进行推理。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并在体检中发现右上腹痛、肝区压痛等体征,医生会考虑到可能是胆囊炎或胆石症等胆道疾病。

模式识别是指医生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整合和对比,识别出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定模式。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有哪些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有哪些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有哪些?临床思维的程序包括: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和提出假设。

1、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临床思维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诊断过程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症状、查看病历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包括患者的主诉、病史、家族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通过收集信息,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2、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是临床思维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寻找可能的病因和诊断。

3、提出假设: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根据之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最后的假设。

假设的内容可以包括诊断、治疗方案、药物选择、手术决策等。

临床思维的基本定义和作用:1、基本定义:(1)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地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

2、作用:临床思维可以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

临床思维是医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因为医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诊断和解决疾病。

通过不断的练习,医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水平,不仅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情,而且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1、分析病史:了解患者的个人资料、疾病发病时间、疾病发展过程、症状变化、治疗措施等,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发展轨迹。

2、全面体检:通过体检以了解患者身体的各种状况,并可以判断身体得到保护的程度。

3、特定检查:通过一定的检查方法来帮助判断疾病。

例如,X射线定位、检查血常规及生化指标等。

4、系统分析:对于症状的产生,通过分析病理、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来找出疾病的病因和机制。

5、模式匹配:利用科学建模和匹配技术,对症状、特征和关键信息进行涵盖性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医学模型。

6、问题分解: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逐个解决,最后整合成一整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7、经验判断:基于医生的经验,依据以往的类似病例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

8、证据导向: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证据,来判断患者的状况和诊断方法是不
是可靠的。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综合分析:综合各种线索和信息,准确评估病情或问题的应对方案。

不仅仅依靠个别信息进行判断,而是将多个方面的数据考虑在内。

2. 细致观察:进行仔细观察,并注意细节。

通过观察病人或问题的各种表现、症状和特征,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3. 提出假设:根据已有的信息和观察,提出可能的诊断或解释,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

这些假设应该是客观的,基于医学知识和经验。

4. 验证假设: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测试或观察,验证或排除提出的假设。

这些验证方法可以是实验室测试、影像学检查或面对面的观察等。

5. 判断和推理:根据验证结果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

综合分析所有的证据,判断诊断或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6. 反思和学习:对于诊断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学习。

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找出可能的错误或改进的方法。

总的来说,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是综合分析、观察细节、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判断和推理、反思和学习。

通过这些原则的应用,可以提高精确诊断的能力。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对患者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的过程。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诊断过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1. 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根据已知的规律、原理或者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演绎法来推断患者可能的疾病类型。

2.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多个患者的病例,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或规律,从而预测其他患者的可能诊断。

3. 类比法类比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与已知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的疾病进行类比,找出最为相似的疾病进行诊断。

4. 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一种从结果或目标出发,逆向推导出原因或方法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可能的疾病进行逆向思考,找出导致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原因。

5. 综合思维法综合思维法是一种将多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多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6. 系统思维法系统思维法是一种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系统地分析患者的疾病,避免片面和局部的诊断。

7. 鉴别诊断法鉴别诊断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疾病的特点,找出最符合患者情况的诊断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8. 概率思维法概率思维法是一种通过考虑不同疾病的发生概率,找出最可能的诊断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生概率,对可能的诊断进行排序,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
1.及时性原则:要求医生对疾病要能够及时诊断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及时治疗的基础。

2.准确性原则: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3.层次性原则:在鉴别不同的疾病时,必须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键层次。

4.整体性原则: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为一个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

5.具体性原则: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在一般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发病情况、病症的个体差异,作疾病特点与整体状况的具体分析。

6.动态性原则:医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内在联系,随着病情的演变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
患者的疾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
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

1.有效沟通: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建立初步诊断的框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
行后续的检查和诊断。

2.全面分析: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不仅要注重局部病变,还要注意患者全身的病情变化。

通过全面的分析,
有助于找到病因、确定诊断。

3.刻板印象的避免:医生应避免过度依赖个人经验或既有的印象来诊断,而应根据患者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客观信息来进行分析。

避免刻
板印象能够提高准确性和避免误诊。

4.增量法诊断:医生应通过逐步追加或逐步排除来诊断,而不是一次
性给出最终结论。

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不断积累的信息来修改和调整初步诊断,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5.尊重患者权益:医生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不泄露患者的个
人信息。

同时,医生还应主动向患者解释诊断过程和诊断结果,并听取患
者对治疗方案的意见。

6.团队合作:临床诊断是一个团队工作,医生应与其他医疗人员(如
实验室技术人员、影像学专家等)紧密合作。

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确诊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有效沟通,全面分析,避免刻板印象,增量法诊断,尊重患者权益以及团队合作,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点检查内容和目的
• 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眼部检查。患者的主要症状 是眼睛红、痛、视力下降,应重点检查角膜、结膜以 及患者的视力情况。目的是观察角膜病变的形态、角 膜是否有溃疡以及是否有新生血管、是否有前房积脓 等眼前节病变
(二)眼部检查结果

视力:右眼手动/30cm,矫正不 提高,右眼眼压13mmHg,光定位、 红绿色觉正常。裂隙灯检查:结 膜充血,全角膜浸润水肿,角膜 中央及颞侧基质混浊,角膜中央 有一3mm×3mm溃疡灶。后弹力层 皱褶,KP(十),前房深度正常, 房闪(+),瞳孔圆,晶状体及眼 底视不清。眼球无突出,运动自 如。左眼视力1.0,裂隙灯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
(六)近年来,有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HSK,也取得
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由于板层角膜移植基本不出现内
皮或基质型的排斥反应,所以该手术可以采用较大直 径的移植片移植,最大程度地清除病变的角膜组织, 从而使术后HSK的复发率明显下降,临床研究显示板层 角膜移植是治疗病变未累及后弹力层基质型HSK的一种
有效方法。
视力下降,具有明显的眼红、畏光等严重的眼部刺激
症状,通常伴有脓性分泌物附着,角膜浸润水肿明显,
有溃疡灶,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结合实验室检查,
如角膜刮片进行革兰做出诊断;
(三)鉴别诊断:
(2)真菌性角膜炎:通常有角膜植物外伤史,以及典型 的角膜病变表现,如菌丝苔被、伪足、卫星灶或内皮 斑等,结合实验室检查,如10%氢氧化钾湿片法可以检 查到真菌菌丝,角膜刮片或病变角膜的培养能够进一 步确定真菌的菌属、菌种。有条件的医院应用共焦显 微镜检查能够更为迅速地做出诊断,并能动态观察不 同感染时相下角膜组织中菌丝及孢子的情况。
1、首先抗细菌感染治疗,局部使用第四代喹诺酮类的加替沙星滴眼
液频繁点眼; 2、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局部使用阿昔洛韦滴眼液和更昔洛韦眼用
凝胶治疗,口服阿昔洛韦片;药物治疗1周,病情相对稳定;
• 视力右眼HM/10cm,角膜仍浸润水肿,前房积脓消失,虽然药物
治疗有效,但考虑伴有混合感染,角膜病变较重,很难完全治愈 和恢复视力,故考虑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术后角膜片送 病理检查,证实为细菌性炎症,HSV-1抗原检测阳性;
(5) 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患者发病后的就诊、诊断、治 疗经过及其疗效,对其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 参考价值;
2、既往史: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 病史; 3、个人史:患者职业为农民,久居地为出生地,否认 吸烟、饮酒史; 4、家族史:患者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三)问诊结果
• 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农民,初次发病在20年前,有 感冒的病史,轻度发热和头痛,数天后出现右眼发红、 轻度磨痛、视物轻度模糊不清,但无脓性分泌物,在 当地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给予治疗感冒的 中药冲剂口服,并给予局部滴眼液治疗(药物治疗不 详),治疗1周后逐渐好转,半月后恢复正常。以后 每年感冒后发作,与季节无关,已经反复发作过5~6 次,每次经药物治疗后均能好转。此次发病,亦是与 感冒有关,药物治疗不能缓解,病情急剧加重,眼部 红、痛加剧,视力明显下降;
(三)鉴别诊断:
(3)棘阿米巴角膜炎:常有与体征不符的剧烈疼痛10% 氢氧化钾显微镜下可见原虫的双层壁包囊,免疫荧光, 共焦显微镜检查
(四)临床上尚没有任何药物能够彻底根治HSK。其最根本的治疗原则是在抗病毒药物治 疗的基础上,再联合其他药物或手术进行对症治疗。 1、上皮型HSK原发感染者通常可以自愈,复发者主要依靠局部频繁使用抗病毒药物, 然后根据角膜病变情况再调整用药,一般逐渐减量,滴用糖皮质激素是禁止的; 2、基质型HSK主要发生机制是由于角膜基质中的病毒抗原长期存在,诱发机体的免疫 炎症反应,其主要治疗是应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以抑制病毒抗 原诱发的宿主免疫反应;
随访内容:
• 随诊时注意检查患者的视力、眼压、植片缝线的情况、 有无HSK复发和免疫排斥反应的情况等。

WHO(2001年)报道,角膜病在世界范围内已占致盲 性眼病的第二位,仅次于白内障,感染性角膜病是角 膜盲的首要原因。 (一)HSK是由 I 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1)感染所致的具有极高致盲性的感染性角 膜炎。人类是HSV-1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通过密切接 触传染。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50/10万。在6个月~5岁的 儿童感染中约60%有潜伏感染。正常成人HSV-1血清阳 性率为90%。
• 病原微生物培养:可以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缩 短疗程,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对治疗特别是手术后调整用药有指 导意义,应列为常规。
3、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共焦显微镜检查,动态观察不 同感染时相下角膜组织中菌丝及孢子,可以早期诊断 真菌性角膜炎和棘阿米巴角膜炎。共焦显微镜检查是 一种快速、非侵入性操作,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孢子 及棘阿米巴包囊,灵敏度及特异性较刮片镜检和培养 更高。特别是对于感染部位较深的病变如深基质浸润 的真菌性角膜炎,刮片难以到达病变部位,镜检及培 养易得到假阴性结果,利用共焦显微镜则更容易作出 正确的诊断; 4、印迹细胞学检查作为一种快速、灵敏度高、简单且廉 价的诊断方法,虽其假阳性率较高,但目前仍然是病 毒性角膜炎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HSK诊断主要依据:反复发作病史,以及典型的
临床表现。对于临床表现不十分典型的病例,可借助 辅助检查,如印迹细胞学检查。印迹细胞学检查是利 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病毒抗原进行检测, 对病变角膜没有任何损伤,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可以
作为HSK诊断参考;
(三)鉴别诊断: (1)细菌性角膜炎:常在感染后24~48小时内发病,
(二)辅助检查结果 1、B超检查右眼玻璃体无混浊,排除化脓性眼内炎; 2、共焦显微镜检查未查见真菌菌丝和棘阿米巴包囊; 3、角膜病灶刮片显微镜检查 10%氢氧化钾湿片法未查见菌 丝;Gram染色见较多革兰阳性球菌,病原微生物培养结
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加替沙星敏感;
4、印迹细胞学检查 HSV-1(+);
• HSK的临床特点:临床刺激症状较细菌或真菌性角膜炎轻, 根据单纯疱疹病毒病变累及角膜的深度,将其分为三种临 床类型:上皮型(点状、树枝状、地图状)、基质型(浅 中基质型、深基质型)、内皮型。根据病程变化可分为活 动期、稳定期、晚变期;
1、右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活动期)
2、右眼合并细菌性角膜炎
• 患者术后视力0.3(右眼),眼压正常,角膜植片透明, 缝线在位,植片植床对合好,房水清,瞳孔圆,晶状 体透明。术后继续抗病毒和抗细菌治疗,并加用激素 全身口服和免疫抑制剂局部滴眼,以预防角膜移植术 后排斥反应
• 右眼术后4个月大体照相
思维提示 • 本例患者为HSK合并细菌感染,因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差,最 终实施手术干预; • 基质型HSK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由HSV-1感染所致的角膜炎,其反复 发作最终形成角膜瘢痕、角膜新生血管化直至失明。此例患者合 并细菌感染,药物治疗7天后,病情无明显好转,采取穿透性角 膜移植术。虽然穿透性角膜移植仍然是治疗基质型HSK常规方法, 但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内皮细胞的 慢性失功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重视; • 对HSK应重视早期干预和抗复发治疗,对反复发作的患者应及早 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是现代治疗的趋势。对合并感染的患者, 药物疗效差的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三)思维提示:
• 患者经初步检查,感染性角膜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但需要进一步检测引起角膜感染的病原体;
(一)辅助检查内容及目的
• 问诊和眼部检查的结果表明,感染性角膜炎的诊断可 以确定,下一步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辅助检查项目, 以其明确引起角膜感染的病原体,有目的性地进行治 疗。
1、B超检查明确眼内炎症范围、程度,炎症是否波 及玻璃体,有;无眼内炎症的风险等
(三)思维提示 • 患者为壮年、男性,按照常见病、多发病优先考虑的原则, 根据裂隙灯检查角膜有溃疡发生,辅助检查:共焦显微镜: G+球菌,培养为金葡菌阳性,对加替敏感,感染性角膜炎 诊断成立; • 根据患者反复发作的病史,首先考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 炎。辅助检查:印迹细胞学检查 HSV-1(+)支持本诊断;

本例角膜溃疡的存在限制了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因为有潜在诱发角膜溃疡穿孔的危险。
用药原则是在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情况下,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为了预防复发, 全身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咀嚼片口服,需持续1~3个月。
(五)HSV-1具有嗜神经性,可以在宿主体内潜伏。
近年临来研究发现:HSK患者行角膜移植以后,其3年 复发率从100%下降至10%左右,因为手术清除了HSV-I 潜伏在角膜内的病变组织,提出角膜可能是除了三叉 神经节外,另一潜伏感染源地。
病例诊断性思维1
阜阳泽明眼科医院
• 患者,男性,54岁,农民,眼科门诊就诊 • 主诉:右眼反复红、磨痛、视力下降20余年, 加重5天
(一)初步诊断思路
本例病例特点:
1、患者为54岁男性,壮年,职业为农民; 2、主要症状为右眼反复发作的眼红、磨痛、视力下降, 从患者的症状首先考虑可能为角膜炎,因为只有角 膜炎才能出现眼部充血同时伴有磨痛的症状;
(一)辅助检查内容及目的
2、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病原微生物培养以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 体(1)10%氢氧化钾生理盐水湿片可用于显微镜下查找角膜刮片 中的真菌菌丝;(2)10%氢氧化钾生理盐水湿片用于镜下直接观 察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 • 取材时应先擦去角膜溃疡表面的坏死组织,然后用刀片刮取溃疡
基底和边缘组织可提高阳性率,通过角膜病灶刮片,真菌菌丝或 孢子发现阳性率在90%以上;细菌性角膜炎通过刮片,可区分革 兰阳性或阴性菌,在未得到细菌培养结果的前提下,可以作为临 床用药的参考指标;
(2) 眼别:应询问是单眼还是双眼发病;
(3) 发病过程及特点:反映眼部症状的性质和变化。 视力下降的变化过程在眼科诊断中具有重要意 义,应询问患者视力是缓慢下降还是突然急剧 下降,以及眼部症状变化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