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思维

合集下载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确定病人的疾病或病因的过程。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医生需要运用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一、模式识别法模式识别法是指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将其与已知的疾病模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可能的诊断。

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模式,能够快速地将病人的表现与某种疾病相对应。

例如,当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医生会立即想到可能是肺炎,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来确认诊断。

二、排除法排除法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逐步排除一些不可能的疾病,从而缩小诊断范围。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结合临床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估。

例如,当病人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会首先排除一些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然后再考虑其他可能的疾病。

三、假设检验法假设检验法是指医生根据已有的病人信息,提出一个初步的诊断假设,然后通过检查和评估来验证或修正这个假设。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一个最有可能的诊断假设。

然后,医生会根据这个假设,制定相应的检查和评估方案,并根据检查结果来验证或修正诊断。

例如,当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可能首先考虑到颅内压增高,并通过脑部CT或MRI等检查来验证诊断。

四、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帮助确定诊断。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病人详细地描述病情,从而获取更多的线索。

例如,当病人出现腹痛时,医生可能会问病人腹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诱因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五、直觉判断法直觉判断法是指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凭借自己的直觉来确定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临床诊断是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不仅要求医生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医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和判断。

临床诊断思维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等信息,运用逻辑、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全面、准确地推断出患者所患疾病的过程。

一、全面收集信息在诊断疾病之前,医生首先需要全面收集与患者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等。

通过系统地收集与疾病相关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建立起对疾病的全局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倾听患者的述说,并细致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

此外,医生还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手段进行必要的检查,获取更为全面的诊断信息。

二、逻辑推理与归纳在收集到足够的诊断信息后,医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思维方法进行疾病的分析和判断。

逻辑推理是指根据现有的信息和知识,运用逻辑规则对问题进行推理和证明。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有条理地推理。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持续性咳嗽和咳痰,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

医生将根据这些信息推断该患者可能患有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

归纳是从具体的事实中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普遍性结论。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通过归纳思维,从已经积累的临床经验中找出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相符合的疾病,并将其作为诊断的可能性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医生不能仅凭经验进行诊断,而是需要提供充足的证据进行论证和支持。

三、演绎推理与模式识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出发,基于一些已知的事实或观察来得出新的结论。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的典型表现,运用演绎思维进行推理。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并在体检中发现右上腹痛、肝区压痛等体征,医生会考虑到可能是胆囊炎或胆石症等胆道疾病。

模式识别是指医生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整合和对比,识别出患者所患疾病的特定模式。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
• 从临床特点想到可能是某系统的疾病
• 联系该系统的解剖与功能
• 掌握各解剖部位的常见病
• 具体评价该病的性质与部位
第三节 临床诊断思维原则
有病与无病 器质与功能 一元与多元 良性与恶性 问号与句号 动与静
常见与少见 全身与局部 个性与共性
诊断与治疗 病人与疾病 病人与医生
有病与无病
遵循先对就诊者考虑有病的原则。
动与静
遵循“动”是绝对的这一原则。
诊断与治疗
遵循恰当的安排治疗时机的原则。
病人与疾病
遵循既抓好本次疾病,又全方位治疗的原则
病人与医生
遵循医生处于主导地位的原则。
诊断思维方法与循证医学
临床医学已开始迅 速从经验医学 (Experiencedbased Medicine)向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转变, 并将成为21世纪临床 医学发展的趋势和主 流。
菱形诊断法----以“血尿”为例
血尿
浮肿、血压高 尿频、尿急、尿痛 绞痛、未见结石 Tb史阴性、结核菌阴性 无止痛片病史 恶液质(-) 双侧肾肿大
多囊肾
从疾病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 程序诊断法 • 除外诊断法
• 目录诊断法
• 经验诊断法
• 接近诊断法
从系统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 又名:“模块式诊断思维方法”
§4 正确的诊断从哪里来
• “正确的诊断”定义 对疾病本质的更深刻的接近 • 要得到正确的诊断,一名出色的医生应 做到以下几点
• • • •
具备高尚的医疗服务素质 做到可信的疾病资料搜集 占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 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
临床诊断思维概说 判定正误的标准 误诊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有哪些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有哪些

临床诊断思维的六个步骤有哪些?临床思维的程序包括:收集信息、分析综合和提出假设。

1、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临床思维的第一个阶段,也是诊断过程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症状、查看病历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包括患者的主诉、病史、家族病史、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通过收集信息,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基础。

2、分析综合:分析综合是临床思维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寻找可能的病因和诊断。

3、提出假设:在这个阶段,医生需要根据之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最后的假设。

假设的内容可以包括诊断、治疗方案、药物选择、手术决策等。

临床思维的基本定义和作用:1、基本定义:(1)临床思维是指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充分地沟通和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

(2)结合其他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患者的家庭和人文背景,根据患者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活动。

2、作用:临床思维可以提高医生的专业技能。

临床思维是医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因为医生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诊断和解决疾病。

通过不断的练习,医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水平,不仅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病情,而且可以更快地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各种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对患者疾病进行判断和诊断的过程。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诊断过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1. 演绎法演绎法是一种根据已知的规律、原理或者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演绎法来推断患者可能的疾病类型。

2. 归纳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的事实中归纳出一般性规律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多个患者的病例,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或规律,从而预测其他患者的可能诊断。

3. 类比法类比法是一种通过将问题与已知的类似问题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与已知的疾病进行类比,找出最为相似的疾病进行诊断。

4. 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是一种从结果或目标出发,逆向推导出原因或方法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从可能的疾病进行逆向思考,找出导致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原因。

5. 综合思维法综合思维法是一种将多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等多种思维方法综合运用,全面分析患者的病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6. 系统思维法系统思维法是一种将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系统地分析患者的疾病,避免片面和局部的诊断。

7. 鉴别诊断法鉴别诊断法是一种通过对比不同疾病的特点,找出最符合患者情况的诊断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将可能的疾病进行鉴别,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8. 概率思维法概率思维法是一种通过考虑不同疾病的发生概率,找出最可能的诊断的思维方法。

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生概率,对可能的诊断进行排序,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医学专题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医学专题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 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 实践的循环过程。通过每一次循 环,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一 步,直至最终认识疾病。这是哲 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 实例。
二、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 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 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它学 科中常有的思维方法既有共性, 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 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是很有帮 助的。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 是古希腊的著名医学家,被后 人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 他曾说“医学家就是哲学家”。
一、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⒈临床资料收集过程; ⒉通过分析资料作出诊断的过程; ⒊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
诊断的检验或修正过程。
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 个临床工作之中。
特点三:资料的不完备性
临床资料调查的内容极其广 泛,项目繁多,在调查时又往往 会遇到各样的限制和困难。有人 甚至把临床思维说成是“用不充 分的资料作出充分的决定的过程” 这种说法虽然未必恰当,但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临床工作的特点。
虽然疾病是一个有特点的自然 历程,但临床上不可能等待这一历 程的充分表现,因为,等到这一历 程完全表现时,患者或许已濒临死 亡,正是由于临床诊断的时间上的 紧迫性,因而决定了临床诊断常常 需要在不充分的资料上作出。
体格检查:T37.8℃,R24次/分, P110次/分,BP140/95mmHg, 意识清楚、语言流利、表情痛苦、面 色苍白、四肢发凉、身出冷汗,呈轻 度喘息状态。头、颈部检查无异常, 胸部外形略呈筒状,叩诊呈鼓音。心 脏听诊节律正常,无病理性杂音。腹 部平坦,无压痛。肝、脾均未触及。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是指医生在病人就诊时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病情判断和诊断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1. 面部诊断思维法:通过观察面部表情、肤色、皮疹等特征,判断可能的疾病。

2. 逐步缩小诊断范围法: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逐步排除不可能的诊断,缩小诊断范围。

3. 归纳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其归纳为一类疾病,然后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

4. 病例对比法:将患者当前的症状和病史与自己以往的类似病例进行对比,提高诊断准确性。

5. 综合法:将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多方面信息综合分析,找出最可能的诊断。

6. 交互作用法:根据不同疾病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推测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

7. 疾病特征法:根据不同疾病的特征和发病规律,推测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

8. 典型病例法:根据疾病的经典病例特征,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该类疾病的诊断标准。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
1.及时性原则:要求医生对疾病要能够及时诊断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及时治疗的基础。

2.准确性原则: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3.层次性原则:在鉴别不同的疾病时,必须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键层次。

4.整体性原则: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为一个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

5.具体性原则: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在一般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发病情况、病症的个体差异,作疾病特点与整体状况的具体分析。

6.动态性原则:医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内在联系,随着病情的演变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断思维刘跃梅曾祥运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健康状态的诊查和对疾病所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

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

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同样正确的认识疾病也是有效地治疗疾病的前提。

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家对于诊断都十分重视。

同样对于实习医生来说,学会正确的诊断思维也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诊断,除了必备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章要谈到的问题。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诊断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医生通过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对疾病本质的、理性的、抽象的判断,得出对于疾病诊断的理性认识,继而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病程的发展与治疗的效果,反过来验证原来的诊断,进一步肯定或修改甚至否定原来的诊断。

如此多次反复,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

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认识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⒈临床资料收集过程;⒉通过分析资料作出诊断的过程;⒊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诊断的应验或修正过程。

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之中。

首先,临床资料的收集过程,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内容。

能否收集到真实的、重要的临床资料是获得临床诊断的关键阶段。

是正确诊断的前提。

这就要求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必需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出发,不能随意主观臆断,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第二,有了第一手临床资料不等于得出了临床诊断,还必需对临床资料进行个别分析,对每一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资料用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找出关键环节,提出诊断线索。

这个过程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最重要的过程。

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即实现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要的地位,因此,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医学理论,将众多的临床资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及各种思维方法,去伪存真,找出其内部联系,从而得出诊断。

这也是衡量一名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临床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一种认识,属于主观范畴。

它的正确与否还需通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

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诊断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医疗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产生。

它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反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地验证或修改自己原有的诊断,在继续发展的疾病面前多次证实、补充、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得出最正确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

通过每一次循环,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一步,直至最终认识疾病。

这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

临床思维的特点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

临床思维与其它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方法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对象的复杂性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人体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整体,而人类疾病同样也是极其复杂多样。

加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这种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必然要作用于认识的主体,因此,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也是极其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

临床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认识对象是有思维、有行为的人,他具有思维能动性,在许多情况下,他会有意无意地参与临床思维活动。

这就使病史及临床症状这一客观内容加入了病人的主观因素。

如果病人的主观因素是正确的,则有利于临床诊断,反之,则会干扰临床医生的诊断思维。

因此,临床医生在临床思维和诊断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排除病人的临床思维和诊断的干扰,使自己的思维尽量符合病人的客观表现,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第二,时间的紧迫性临床思维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间观念很强,时间就是生命并非口号,而是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

在多数情况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尤其在是重危急诊,必需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否则,将危及病人生命。

这就要求医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疾病作出较正确的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

对于急诊病人来说,由于时间的克不容缓,则不容许医生慢条斯理地询问病史,从容不迫地查体,按部就班地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

而是要求医生简短地问病史,大致查体,有针对性地做一、二项即刻能得到结果的实验室检查,得出八九不离十的诊断,甚至是只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就进行合理的抢救措施。

这除了要求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要求有迅速把握疾病整体特征的能力和抓住疾病的关键体征的能力。

这也是实习医生在实习期间必须掌握的能力。

第三,资料的不完备性临床资料调查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繁多,在调查时又往往会遇到各样的限制和困难。

有人甚至把临床思维说成是“用不充分的资料作出充分的决定的过程”这种说法虽然未必恰当,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床工作的特点。

虽然疾病是一个有特点的自然历程,但临床上不可能等待这一历程的充分表现,因为,等到这一历程完全表现时,患者或许已濒临死亡,正是由于临床诊断的时间上的紧迫性,因而决定了临床诊断常常需要在不充分的资料上作出。

因此,如何用不充分的临床资料,作出正确的诊断,也是实习医生应学习的能力之一。

第四,诊断的概然性所谓概然性判断是断定事物可能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暂时还不能确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这也是临床诊断思维的特点之一。

大多数临床诊断,特别是初步诊断,是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的可能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主观的具有概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得以验证。

应当指出,临床诊断的概然性,并不等于随意性、不确定性,而是根据临床事实作出的“最可能”的判断。

正确认识临床诊断的概然性,对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防止临床误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了解了临床诊断的概然性,就会在诊断中自觉地克服主观主义,养成谦虚谨慎,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事实,克服粗疏的作风,从而使临床诊断建立在更客观、更科学、更可靠、更有效的基础上。

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临床上诊断思维方法很多,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以下几种。

㈠顺向思维法是对一般比较典型的疾病常用的方法,是以病人的典型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为依据,直接作出诊断。

如有人饮食失常,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可以直接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直接诊断法)。

㈡逆向思维是根据病人的病史及体征的某些特点,可能为某范围内的某些疾病,然后根据进一步检查或辅助检查,否定其中的大部分,筛选某种或几种疾病。

此种思维方法是对较疑难的病例常用的方法。

㈢肯定之否定有时为了确定诊断,需要用“肯定之否定”的思维方式,排除某些疑诊。

即对某些疑似诊断,假以其肯定,以此来解释全部病史和体征,发现其矛盾,从而否定该诊断,即临床上经常所说的,不能以其解释全部的临床表现,故诊断不成立。

㈣否定之否定在诊断初步成立以后,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准确性,可用此方法。

假定该诊断不成立,其病史体征另以其它疾病解释,均不成立,证明原来的诊断成立。

㈤差异法是在临床思维中,随时注意不同类、种、型疾病的差异,不同病人的特点,抓住其特殊性。

它是其它各种思维方法的基础,贯穿于整个思维过程。

总之,以上的种种思维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综合的、交替使用。

在复杂的疾病诊断中,多数首先根据病史体征要点划定疑诊范围,以逆向思维方法逐一排除其它,提出几个疑诊以肯定之否定的方法,排除近似疾病,最后以否定之否定方法进一步确定诊断。

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正确的诊断是正确的治疗的基本前提。

在临床诊断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㈠整体原则所谓整体原则,就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坚持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不仅是诊断观的要求,也是医学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同周围其它事物互相联系着,都是统一联系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人体生命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它的联系性和整体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由许多细胞、组织、器官组成的整体,它们的组织结构、代谢过程和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不同,但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这种联系是客观实在的。

因此。

在临床诊断思维过程中,应该把诊断治疗的对象看作是一个有机联系或者处于联系中的整体。

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着重了解机体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以及精神与机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综合地准确地考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较正确地诊断。

㈡具体原则具体原则,就是在诊断过程中,要在一般理论指导下,着眼于机体和疾病的特点,对于个体的差异性和发病情况做具体分析,针对其特点进行诊断,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努力防止千篇一律的教条化、公式化的倾向。

简言之,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原则。

例如,同样是血便,对于小儿应首先考虑直肠息肉,对于老年人,如无痔便血,首先应考虑直肠癌;对于青年则应首先考虑痔疮。

这就是具体原则的具体体现。

因此,依据具体原则,则要求在诊断疾病时,必须在通晓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患者在机体反应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其所患疾病及其表现的特殊性,防止思想僵化,把基本理论当做教条和公式去生搬硬套。

㈢动态原则动态原则,就是要求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疾病,不能用静止的、僵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疾病。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体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时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生命活动中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特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示出来。

疾病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方面,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

另一方面,临床诊断也要不断验证,随着病程的发展和治疗、疗效的变化,也许要改变诊断,也许要增加诊断,有的甚至要重新认识,重新诊断。

总之,疾病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之中,因此,临床诊断思维必须坚持动态的原则,注意病情变化,及时对疾病作出科学的诊断。

㈣安全原则安全原则,在诊断时,必须从抢救和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有利于病人身体康复出发,一切为病人所想,向病人负责,尽可能地选择最优诊断。

安全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优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较少考虑罕见病;②、尽可能选择单一诊断,而不用多个诊断分别解释各个不同的症状;③、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必须肯定排除器质性疾病;④、尽量少用试验性治疗等等。

这些内容虽有例外,但还是基本符合临床思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