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

浅析《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形象

2012-06-04 23:31:00| 分类:西游记| 标签:西游记|字号订阅

假如取经是一个探险活动,最终目的就是取得真经,路径长十万八千里,唐僧师徒是探险队员,那么观音就是这次探险活动的承办方(如来是举办方),在探险过程中既能让队员们体现到“难”,又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帮他们一把,使其不至于在到达雷音寺取得真经之前丧命,也就是说保证了探险活动的成功。从这样看,观音是取经故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首先如来派其前往东土大唐作为选取取经人的代表,并且降服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以及白龙马护送唐僧往西域求取真经;另外,她还时刻关注取经的动态,在唐僧师徒遭遇围困即使伸出援助之手,助其脱困。

通过查资料可以了解到,观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并且当时的观音还是男子形象;另外据《悲华经》记载,观世音无量劫前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华严经》中则是“勇猛丈夫”。而自唐朝以后,观音则由男相逐渐变为女相。《西游记》所著时间为明代,而其观音形象皆为女相,这也与作者吴承恩所处年代是有很大关系的。然而吴承恩笔下《西游记》中的观音具有其特点。

首先,在民间,传说观音应该是属西天极乐世界,地位尊贵,充满神性以及佛性,是法相庄严的菩萨形象;那么相比之下,《西游记》中观音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生活化以及人情化。举例如下:

在第八回中作者对观音菩萨进行了正面的描写: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而在书第四十九回,唐僧师徒在通天河遇难,孙悟空在请观音下界解救唐僧时见到的观音是未梳洗的观音: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吴承恩由民间女子的容貌来描写观音的形象,这与唐代以后流传在民间杨柳观音的形象的传说切合。所谓“相由心生”在一定方面是不无道理的,以一个清丽美丽的女子形象来描绘观音,这与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而未梳洗的观音,就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当中讨论上帝是否像人类一样有生理之需一样,信仰者觉得这是对上帝的一种亵渎,而《西游记》中未梳洗的观音,便会使人叹道

“原来菩萨也是像普通人一样需要梳洗”。而从这里看到的并不是对观音神圣形象的亵渎,而在这里,观音被赋予的是更加生活化的,就如民间可爱的少女一样。

在吴承恩笔下,观音美貌女子的形象以及早晨未梳洗的清丽的少女,观音庄严的法相被弱化,与此同时,观音身上的神性与佛性也被消解了,那么增加的就是观音的生活化以及人情味。

其次,小说中除了生活化人情化的描写之外,观音还有世俗化的一面。

第十七回“观世音收伏熊罴怪”,孙行者向观世音求救,并且献计让菩萨变作苍狼精凌虚子,孙悟空见菩萨所变之后说“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回答“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乍看,或许会觉得这是菩萨的觉悟之高。而就菩萨的身份来说,妖精原本就是与其“不能相容”,在小说中妖精通常都皈依为菩萨如来等的坐骑,就是说妖精并不能与菩萨处于同一高度,而此时的菩萨听从孙行者的意见变作了妖精,这可不可以是算作对观音庄重法相的贬低,甚至是亵渎;另外观音自称妖精与菩萨“皆属无有”,这似乎可以在一定角度上看是观音居于自己的身份来否定了自己的存在,那么否定自己存在的实质是否就是吴承恩借观音之口,对神界的否定,对权威的挑战?

第四十二回,自称圣婴大王的红孩儿将唐僧抓走,并且放出三昧真火,使得孙悟空救不出唐僧,转而来向菩萨求助。菩萨听孙悟空说妖精变作菩萨的模样便勃然大怒“…那妖精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得一掼······”菩萨拿起净瓶时对悟空说“悟空,我这瓶中甘露水浆,比那龙王的私雨不同:能灭那妖精的三昧火。待要与你拿了去,你却拿不动;待要着善财龙女与你同去,你却又不是好心,专一只会骗人。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哪有功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甚么东西作当。”

佛经的经典著作之一《心经》有观自在菩萨“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之说,无悲无喜,“无有恐怖”。观音菩萨是佛教大乘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其右胁侍大势至合成“西方三圣”。从观音的地位来看,观音应是法相庄严,佛性很高,就如心经里的说一样“五蕴皆空”“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而《西游记》这一回中观音的“勃然大怒”与十七回“菩萨、妖精,总是一念”的说法又是存在了矛盾,如果十七回当中的菩萨觉悟高深,那么勃然大怒的菩萨就可以说是觉悟较前退步了。而这一回中不仅是觉悟性降低了,从其对悟空所说的“俏皮话”来看,观音的庄严更是所剩无几,与凡人的“怒”与“嗔”无太大的区别了,从而显现出来的就是其形象的世俗化。

从这两方面可见《西游记》中观音身上具有的生活化以及世俗化的特点,从一方面的特点来说,作者将观音原来的庄严弱化,在其身上赋予了普通人所具有的容貌及人性特点,从而使观音的神性以及佛性也弱化,而让其更加接近人的特征。然而从小说中亦仍可以感受到观音身上所代表的“慈悲主”“救苦救难观世音”的气质以及人格。例如小说第八回中,如来派弟子寻取经人时,观音“当仁不让”,用如来的话来说“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论“救苦救难”也“须是观音尊者”了。此外,观音在助唐僧师徒解难之时也主张不伤害无辜,例

如在收伏熊罴怪时,悟空将苍狼精凌虚子时。菩萨大惊道“你这个猴子,还是这等放泼!他又不曾偷你袈裟,又不与你相识,又无甚冤仇,你怎么就将他打死?”可见观音的“大慈大悲”。因此,尽管《西游记》中的观音在一些方面表现出生活化人情味以及世俗化的味道,观音本身所代表的“大慈大悲”是没有改变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