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PPT课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 成 1.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 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 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练习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 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百多个思想流 派 B.各派为了自己的观点不顾事实竭力诋 毁对手 C.对后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 碍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D.各学派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 收、融合
源头指:
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百家争鸣
D.学术下移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 本原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 B.各国相继变法 C.战争繁频 .D.社会处于经济、政治大变革时期
孔子三千弟子手執竹簡漫漫歌頌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庙
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 长1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 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 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
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两个家族。 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 的哲学家,他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 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 总统; 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 赌徒和酒鬼。他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 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 远流长的影响,
有 何 感 想?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人教版)PPT课件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 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 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的发展。
.
7
儒家 1号人物:孔子
[名人档案]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成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孔子
头衔: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主要工作: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
.
8
1.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
4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 法与方案。 (3)阶级关系: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摘自《中国新闻网》
.
26
奥运会表演
.
2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 慧。”
.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28
世界看老子
《老子》哲学对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的形成。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 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的发展。
.
7
儒家 1号人物:孔子
[名人档案]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卒:(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 成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孔子
头衔: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
主要工作:教书育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面发展观
.
8
1.孔子的主张和贡献
.
4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 法与方案。 (3)阶级关系: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摘自《中国新闻网》
.
26
奥运会表演
.
2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 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 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 慧。”
.
孔子在汉城 孔子在柏林28
世界看老子
《老子》哲学对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思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和老子 ppt课件

ppt课件
23
2、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
(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ppt课件
24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ppt》课件
7
(二)孔子的思想
一、政治思想
1、“仁”——思想核心
(1)含义: “仁者爱人” (2)方法: “忠恕 ”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 语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 等级名分制度.
(2)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正名”
齐景公问礼,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反映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ppt课件
10
问题探究
提问:“仁”和“礼”是什么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 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 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 求仁的境界。
3、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
ppt课件
17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 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 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子
孔子的思想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课件(文科课件)

儒家
“克己复礼”
没落消极奴隶 主贵族 没落积极奴隶 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层 下层贫苦民众
法家
“君主专制、
以法治国”
墨家
“兼爱、非攻” “无为而治”
道家
道家的“无为” ——恬淡朴素,宽容谦逊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平等博爱 法家的“法治” ——以法治国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4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仁” 与 “礼 ” 核心:“仁” (含义: 即“爱人”,“仁者爱人”
) 实现“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别人)10 的方式 “克已复礼”(对自己)
“以德治民” (2)民本思想: 教育方式:首创私学 (3)教育思想: 教学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
பைடு நூலகம்
孟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政” 2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3 、人性论: “性本善”论
孟子
(三)荀子及其主张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 国人。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的利益。是儒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 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 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 的丞相李斯。
荀子的思想
1 、政治主张: “仁义”和“王 道” 2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3 、 人性论: 性本恶
荀子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爱人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足食…民信之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人教版 历史 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共26张PPT)

老子 道家
庄子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哲学上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继承老子的学说,相对论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孔子说:我仁; 孟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修养,竟可以产生如此源 远流长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
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
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十九大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史记·孔子世家》
2、孔子的思想 思想核心: “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伦理观:“性相近”
礼: 社会行为规范,是外在的。
“中庸”之道
理想: 和谐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 化的基本精神。
古为今用
1、发挥孔子“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思想, 培养“和谐社会观”。 2、发挥孟子行“仁政”和“民贵君轻”民本思 想,培养“仁政民本观”。 3、发挥老子辩证法思想,培养“智慧人生观”。 4、发挥法家“以法治国”和“法不阿贵”思想, 培养“法律至上观”。 5、发挥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培养“博 爱和平观”。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 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共32张)PPT课件

酒”。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
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
的入室弟子。
12
荀子
政治:主张“仁义”和“王 道”, “君舟民水”
哲学:“天行有常”、“制 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伦理想观:人性本恶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
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思想观 政治观 伦理观
仁,礼
仁义
仁义
仁,德治
仁政民贵 君轻
王道 君舟民水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思想的演变
1.1 百家争鸣
1
百家争鸣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涌现及各学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后世主要 分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 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
方技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 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史(2002年版高级中学教科书3 )
材料三:“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学
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使私人办学蓬勃兴起,像孔子所办的
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等级,只要
学生送给他““束士俯””(一阶串腊层肉)的作为兴学费起,就可以了。这
样便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因而有学问的人多了起
“合则留不合则去”,因此,人才的流动也空前的频
繁。
——中国通史 4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 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 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 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 学在民间 ,学术思想自由活跃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课件(共30张PPT)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 “万乘之主,千 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战国后期韩国贵族,秦王 嬴政为了他不惜发动战争, 到秦国后还未被重用就被 同学李斯害死与狱中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韩法 非 家 观点主张 子
集权观:加强中央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与时俱进 改革强国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周
春秋 时期
战国 秦统一 时期 六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5世纪 中后期
公元前 221年
• 一、历史背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 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 诸侯,或在夷狄。”(《史记》)
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
你认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有什么意义?
对当时: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恩泽后人
学习这一节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性相近也。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也,孰不可忍也。
51岁从政; 55岁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 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者72人
——《论语》
思想主张 文化成就 教育成就 现实意义
——《韩非子》
战国后期韩国贵族,秦王 嬴政为了他不惜发动战争, 到秦国后还未被重用就被 同学李斯害死与狱中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韩法 非 家 观点主张 子
集权观:加强中央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与时俱进 改革强国 认识论: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西周
春秋 时期
战国 秦统一 时期 六国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5世纪 中后期
公元前 221年
• 一、历史背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 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 诸侯,或在夷狄。”(《史记》)
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 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 六、百家争鸣的意义
你认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具有什么意义?
对当时: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 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恩泽后人
学习这一节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性相近也。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
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也,孰不可忍也。
51岁从政; 55岁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73岁去世 从教40余年,弟子三千,贤者72人
——《论语》
思想主张 文化成就 教育成就 现实意义
历史必修三第一课.ppt

(3)观点 建地主阶级利益
仁的思想
同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孔子
爱人 以德治民
性相近
孟子
仁政
荀子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中文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 理”
•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庄周梦蝶
你能讲讲“庄 周梦蝶”的故 事吗?这则故 事反映了庄子 的什么思想?
“齐物”思想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 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 与!不知周也。俄然觉, 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 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 梦为周与?周与蝴蝶, 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物化’。”
中年时代
(1)鲁国从政,名声大振 内:出任中都宰、司空、司寇、代理宰相治 理鲁国 外:参加夹谷之会为鲁国赢得外交胜利 (2)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决意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再次返回 晚年时代 鲁国
专心教育、整理古典文献(儒家六经)
孔子三千弟子手执竹简漫漫歌颂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2.产生的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根本原因: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社大会大夫变崛革起。奴隶制
走向解礼体乐,崩封坏建制度兴起,社会转型天。下大乱
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孔 庙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杏 坛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是一种内在的修养。
“礼”强调 的实质是什 么?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道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 \法\道的老师,如何遏 等学生自我觉悟。
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
“克己复礼”
没落消极奴隶 主贵族 没落积极奴隶 主贵族 新兴地主阶层 下层贫苦民众
法家
“君主专制、
以法治国”
墨家
“兼爱、非攻” “无为而治”
非攻 尚贤 墨 子
三、其他学派代表人物:
学派 道家 道家 代表者 老子 庄子 所处时代 主要观点 春秋晚期
“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 战国时期 “清静无为”。
法家
墨家
韩非子
墨子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法治”
“兼爱、非 攻、尚贤”
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把他们全抓了; 孙子说:战场见高低!
体味儒家思想
• 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人无有不善。 • 富 贵 不 能 淫,贫 贱 不 能 移,威 武 不 能 屈,此 之 谓 大 丈夫。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人性观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点(伦理 观) 孔子 孟子 荀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庄子故事
逍遥的人生 态度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俄 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庄子· 齐物论》
周庄梦蝶图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韩非子名言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以上言论反映了韩非的 治国主张是什么?
墨子——墨家创始人
止 主要思想: 楚 攻 宋 兼爱
仁 克己复礼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性本善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其它
有教无类
君舟民水
性本恶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2、早期儒学的影响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 然大宗。
老子名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是世界的根本
法家 儒家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异。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儒家: 法家—— 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法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3、代表流派和人物: 4、百家争鸣的影响:
(1)对当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
体味儒家思想
在这些关于仁的言论中,哪一个最能代表孔子的 “仁”?
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 那么,怎么去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实践“仁”呢?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 子曰:恭宽、信、敏、惠。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 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6.圣•保罗 • 7.蔡 伦 „„ • 18.秦始皇 …… • 20.毛 泽 东 • 21.成吉思汗 …… • 75.老 子 …… • 82.隋 文 帝 …… • 92.孟子 ……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单
元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 第 2 课 读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3、4 课
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排名(剑桥大学历史系)
• 1.穆罕默德 • 2.艾萨克•牛顿 •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 5.孔 子
请回答:
下列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 点和主张? 墨家 道家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 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 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道家
道家的“无为” ——恬淡朴素,宽容谦逊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平等博爱 法家的“法治” ——以法治国 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认识: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本课小结:
一个现象: “百家争鸣” 四个原因: 政治、经济、阶级 关系、思想文化
四家学派:
两个表格:
儒墨道法
孔孟荀、老庄韩墨
课外图片观赏:
名 纵 道 阴 儒 家 兵 墨 法 横 家 阳 家 公 家 家 家 逍 家 张 孙 少 天 李 卫 遥 月 良 玲 羽 明 斯 庄 子 神 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