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试卷和答案

心理咨询师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试卷和答案单选题(共20题)1. 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属于()。
A.嫉妒B.羞耻C.内疚D.社交焦虑【答案】 C2. 冲击疗法的对象应当是()。
A.只需排除精神病性障碍的患者B.预先接受体格检查的求助者C.可以不考虑年龄因素的求助者D.所有要求消除焦虑、恐惧障碍的求助者【答案】 B3. —般情况下,听觉感受性在()岁逐渐下降。
A.35B.50C.60D.75【答案】 C4. 把事实作为一种结果,进一步去寻找原因,这种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是()A.正视现实B.相关分析C.就事论事D.分析迹象【答案】 D5. 在工作过程中,员工为求速度、不顾质量的做法违背了( )。
A.诚实劳动的要求B.公平公正的要求C.善于合作的要求D.甘于奉献的要求【答案】 A6. 生物反馈疗法重点强调的是()。
A.简历经典条件反射B.生理信号的检测C.咨询师主导控制D.求助者主动参与【答案】 D7. 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
A.心理不健康状态B.异常心理状态C.功能性机能失调D.神经过程紊乱【答案】 A8. 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心理冲突的()。
A.严重程度B.性质C.持续时间D.特征【答案】 B9.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英文缩写为()。
A.HAMDB.HAMAC.SDSD.SAS【答案】 A10. 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属于()。
A.—般生活压力B.社会环境性压力源C.叠加性压力D.心理精神性压力源【答案】 B11. 开放式团体的特点是()。
A.团体有凝聚力B.团体中成员会有所变化C.容易达成目标D.彼此熟悉【答案】 B12. 不适宜作为咨询对象的个体的特征之一是()。
A.人格正常B.学历偏低C.行动自觉D.智力偏低【答案】 D13. 在团体咨询的工作阶段,团体成员的反应不包括()。
A.充满了安全感B.彼此难以谈论自己或别人的心理问题C.积极地开放自我D.愿意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答案】 B14. 发展常模就是()。
大学生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原因浅析

大学 生 常 见 心 理 与 行 为 问题 及 原 因浅 析
田 忠 文 ( 辽 宁大学 辽 宁沈 阳 1 1 0 0 3 6 )
摘
要: 本文从 心理 学 角度 分析 了9 0后大 学生心 理 与行 为 问题 的主 要 形式 , 并从 生理 学 、 社会 性及 心理 因素三 方 面对 问题 产生原 因进
1 一般 心 理 问题
针 对具 体 的与 实际处境 相联 系 , 具 有 浓烈道德 色彩 的问题发生 的心理 冲突 , 属 于常型冲 突 , 这 些 学 生 他 们 的 情 绪 反 应 在 正 常 的范 围 内 , 持 续 时 间一 个 月 。 一 般 是 针 对 学 校适 应 、 人际关系、 与 考 试 相 联 系 以 及 恋爱等方 面问题 。
友可以 寻求到帮 助和安慰 。 加 上 校 园 文 化 中有 一 些 负 面 影 响 , 如 质 量 内容 低 劣 的 图
( 2 ) 急性短暂性精 神障碍 。 两 周 内 急 性
起病 , 以 精 神病 性 症 状 为 主 , 起 病 前有 相 应 的心 因 , 在 2~3 个 月内可完全恢复。
2 严重 心 理 问题
针 对具 体 的与实 际处境 相联 系 , 具 有 浓 烈 道 德 色 彩 的 问 题 发 生 的心 理 冲 突 , 属 于 常 型冲 突 , 但情 绪 已 经开 始 泛 化 , 持 续 时 间为二个 月以 上六个月以下 。 围 绕 的 问题 与一般心理 问题相近 。 以 上 两 种 问题 , 一部分人 可以 通过 自 己的 努 力 自行 解 决 , 有 的 需 要 通 过 心 理 咨 询 得 到 缓 解 或 消除 , 还 有 一 少 部 分 人 处 理 不当, 可 能 转 为 非 精 神 病性 障 碍 即神 经症 , 更有的人可 能出现精神病性障 碍。
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能综合分析影响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 生物学因素
一、遗传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原因主要有遗传以及与遗传有联系 的素质,生理生化改变以及有机体损伤等。
(一) 遗 传 的 分 类
1.直接遗传:指的是明显由于遗传因素而引起的行为异常。
(1)单一突变基因异常 (2)染色体常
2.间接遗传:是由于某一遗传性而引起的异常行为。 3.轻微遗传:是指某些行为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遗传只 起轻微的作用。
(二)研究遗传因素的方法
1.家系研究 2.双生子的研究: (1)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差异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作用。 (2)异卵双生子: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四、生理发育迟缓
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造成儿童孤独、退缩、自卑的性格,导致其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五、生化改变
机体内对脑的功能有重要影响的中枢神经物质的代谢异常,可能成为 诱发生理和心理活动障碍的重要原因。
考核知识点: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物学因素 考核要求: 1.识记:遗传因素、先天素质、机体损伤 2.领会:胎内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二、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环境因素之间复 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先天 素质
三、机体损伤或疾病
机体损伤或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是影响学前儿童 心理健康发展和造成他们心理发生障碍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分娩中可能出现的损伤。分娩过程中的异常可能造成脑损伤。 (二)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
幼儿心理健康保健

4.自然环境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对幼儿的心理健康
会造成影响。例如,环境的污染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与 心理健康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从而也就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自然环境剧变,如洪灾,火灾,沙尘暴,风暴袭击等等,造成环境的破 坏,社会的不稳定,整个社会都处于紧张的气氛中,这些都会增加幼儿 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感觉不安全。
(3)为幼儿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有效路径、创设一个宽松、愉快、 和谐的心理环境。
(五)不爱分享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主动 自愿地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 会行为。从内涵上看,分享至少偶应具备三个特征: 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 悦的情感体验。分享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有 助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 的需要。而幼儿不爱分享则有碍幼儿与他人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
幼儿心理健康保健
目录
一
影响幼儿心理 健康的因素
二
幼儿常见心理行 为问题及预防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生物学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 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前提到过,许
多疾病都会遗传,如婴儿孤独症、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儿童多动综合症等。疾病会导 致幼儿躯体 受损或躯 体发育 障碍,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幼儿出现 某些不正常的 心理活动和行为,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嫉妒
【知识链接】 嫉妒的不良影响
嫉妒是一种破坏性因素,它对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果幼儿长期处于嫉妒这种消极不良的心理体验之中,情绪上便会产生压抑感, 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器官功能减弱,机体协调出现障碍。而这种障碍又会加剧 不良的心理体验,时幼儿产生诸如忧愁、怀疑、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形成恶 性循环,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损伤。此外,嫉妒还会影响孩子读一实务进行正 确客观的认识,容易使孩子产生偏见,产生怨天尤人的思想,影响孩子与他人 的正常交往,最终压抑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2023年心理咨询师二级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识别病因

识别病因一、单项选择题1. 从未接受过病毒抗体检测的患者, 一经确诊患有艾滋病往往会出现( )。
A 配合治疗B 积极应对C 心理或情绪危机D 能面对现实答案:C[解析] 发病前从未接受过病毒抗体检测的患者, 一般没有病毒感染者的心理体验, 等到出现症状时才就医, 一经确诊往往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
多数患者会出现心理或情绪危机, 表现为末日降临、茫然不知所措、陷入悲观、绝望的心境。
2. 关于心和身的关系, 以下哪一描述是正确的?( )A 生理功能的改变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改变B 心理活动的改变会引起生理活动的改变C 生理功能的改变会引起心理活动的改变, 心理活动的改变也会引起生理活动的改变D 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互为独立的答案:C3. 认知治疗技术在改变( )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功。
A 抑郁症的认知B 焦虑症的认知C 疑病症的认知D 幻觉答案:A[解析] 相比其他几项,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更多的负性自动想法和功能失调性态度, 导致患者认知失真或认知歪曲, 同时患者能够觉察到这些想法的失真。
4. 寻找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时应该考虑( )。
A 宗教因素对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B 家庭因素对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C 生理年龄对心理问题形成的影响D 环境与心理问题是否有因果关系答案:C[解析] 寻找生物学原因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 ①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②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 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③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C项);④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5. 情绪推理是指( )。
A 选择性积极注视B 在情绪状态下做出推理C 回避, 在情绪状态下做出推理D 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然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答案:D6. 自动想法概念是指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进入人头脑中的( )。
A 似乎有效或真实的想法B 无效的而不真实的想法C 无效的或不真实的想法D 似乎有效而真实的想法答案:A7. 选择性概括是指( )。
心理变态的生物学基础从生理学角度解析异常心理行为的成因

心理变态的生物学基础从生理学角度解析异常心理行为的成因心理变态的生物学基础:从生理学角度解析异常心理行为的成因在心理学领域,人们经常遇到一些异常的心理行为,比如情感异常、性格异常、心理障碍等等。
这些异常行为往往会对个体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严重的影响。
了解心理变态的生物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些异常心理行为的成因,从而为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神经递质的角色神经递质是人体内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在异常心理行为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在情感异常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多巴胺水平的增加会导致人对奖励的追求,从而引发成瘾行为。
此外,其他神经递质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等也与异常心理行为有关。
二、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心理变态形成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具有与心理异常相关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然而,环境的刺激和经历也对异常心理行为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影响。
三、神经系统的畸变异常心理行为的成因还与神经系统的畸变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疾病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异常功能,从而引发心理异常。
如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的运动障碍和心理抑郁往往与神经系统的受损密切相关。
此外,颞叶癫痫也与攻击性行为和脑内多巴胺不平衡有关。
四、激素的作用激素是人体内起到调节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化学物质。
研究发现,异常心理行为的成因可能与激素的水平异常有关。
例如,丧失亲人导致的悲伤和抑郁往往伴随着皮质醇水平的增加,皮质醇是与应激相关的激素之一。
此外,雌激素和睾酮等性激素也与性别特定的心理异常行为有关。
五、脑结构的异常异常心理行为还与脑结构的异常密切相关。
例如,结构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孤独感和社交障碍与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的异常有关。
这些异常可能会导致个体在社交活动中的困难和情绪的不稳定。
结论综上所述,心理变态的生物学基础是多方面的。
生物的心理学与行为

生物医学研究生物体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而生物心理学则研究这些问 题如何影响心理和行为,以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生物医学问题。
研究方法与技术
脑成像技术
使用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等技术来观察大脑活动。
生物化学分析
测量和分析生物体内的化学物质 ,如神经递质和激素,以了解它 们如何影响心理和行为。
它探讨生物因素(如基因、大脑结构 和生物化学过程)如何影响心理和行 为,以及心理和行为如何影响生物因 素。
生物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关系
与神经科学的关系
生物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密切相关,神经科学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而生物心理学则研究这些神经过程如何影响心理和行为。
与心理学的关系
生物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采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 生物因素与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精细化研究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精细化,深入探讨不同物种、不同个体 、不同情境下生物心理与行为的差异和特点,揭示其背后的 神经和遗传机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 应用拓展:随着生物心理学与行为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拓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动物保 护等领域的应用实践。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THANKS
感谢观看
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进行学习,如巴 甫洛夫的狗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
通过奖励和惩罚机制进行学习,如斯金纳的 鸽子实验。
社会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学习,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
通过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行学习,如皮 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记忆形成、存储与提取机制
心理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心理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心理疾病是一组与情绪、思维和行为异常相关的临床症状,它们对患者和他们家庭、社交网络造成巨大负担。
虽然多个因素可以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但神经生物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疾病与神经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基础知识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一、神经递质与心理疾病1.1 神经递质概述神经递质是大脑和神经系统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化学物质,通过传递信号来实现神经元之间的通信。
对于各种心理功能,比如情绪、认知和行为调控,神经递质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2 Dopamine(多巴胺)与精神分裂症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和运动控制相关。
许多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存在功能异常,这可能是导致他们经历幻觉、妄想和认知障碍的根本原因。
1.3 Serotonin(5-羟色胺)与抑郁症5-羟色胺是一种影响情绪、睡眠和食欲等心理功能的重要神经递质。
临床实践中发现,抑郁症患者常伴随5-羟色胺系统功能紊乱。
增加5-羟色胺水平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状态。
二、神经回路与心理疾病2.1 杏仁核-Limbic系统回路与焦虑症杏仁核作为大脑中情绪处理的重要区域,通过与Limbic系统其他结构相互作用来参与焦虑症的发生发展。
神经科学家已从分子层面开始揭示焦虑症发生机制,并开发出相关治疗方法。
2.2 前额叶皮层-Hippocampus回路与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与重复性思维和行为有关的心理疾病。
前额叶皮层和Hippocampus之间的回路异常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神经回路,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遗传学与心理疾病3.1 基因突变与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儿童时期发生的神经发育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
科学家已经鉴定出许多相关基因,突变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突变能够改变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社交互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5、考虑遗传,家族病史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4、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贝克的认知曲解的几种类型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2、任意推断;3、选择性概括;4、过度引申;5、过度夸大或过分缩小6、个人化;7、选择性消极注视;8、情绪推理;9、应该倾向;10乱贴标签。
贝克歪曲认知的七种逻辑错误1、主观推断2、选择性概括3、过度概括4、夸大或缩小5、个性化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7、极端思维阳性强化法的适应症:1、认知偏差、2、负性情绪、3、情感障碍。
阳性强化法的操作步骤:1、明确治疗靶目标、2、监控靶行为、3、设计新行为结果、4、实施强化。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1、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种行为。
2、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的适应症:1、认知偏差、2、焦虑抑郁3、行为不良。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源:1、艾理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
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
3、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原理:(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
①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程序:(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
(2)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
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
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
(最具特色最常用)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
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
c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
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Rational Self-Analysis)。
(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
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目标:包含两层含义——(1)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
(具体目标)(2)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
(终极目标)具体达到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自我接纳,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敢于尝试,参与,宽容。
系统脱敏法1、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2、原理: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
创始人:沃尔普。
由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发展而来的,是应用最广和实证研究最多的行为治疗方法。
3、操作步骤(07、5):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过程有三个阶段:学习放松技巧;建构焦虑等级;系统脱敏4、系统脱敏发的注意事项有:(08、5)⑴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登记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⑵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
⑶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
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
⑷如果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冲击疗法1、适应症:恐惧、抑郁、强迫2、原理(07、5):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其原理是消退性抑制。
冲击疗法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
3、步骤:①筛选确定治疗对象;②签订治疗协议;③治疗准备工作;④实施冲击治疗。
4、注意事项:①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②经求助者同意,签订协议,方可采用此法③在冲击疗法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因无法忍受而提出中止治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咨询师若有求必应则会一事无成。
④治疗中若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停止治疗:通气过度综合症;晕厥或休克厌恶疗法1、适应症:强迫症、窥阴癖、露阴癖、戒烟戒酒。
2、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
3、治疗原理:①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个不快的刺激,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体验。
②反复实施,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
③此后再次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不快刺激便会产生厌恶体验,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目的。
4、步骤:确定靶症状;选用厌恶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5、注意事项:①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此疗法。
②签订知情同意书。
③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
④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模仿法原理: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及行为主义理论定义: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步骤: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设计示范行为;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注意事项:①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一般来说,模仿法更加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
②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
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越强,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
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当适时和恰当。
生物反馈法(08、5)⑴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位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⑵生物反馈仪的基本原理如下:生物反馈治疗是在古老的养生之术(如气功、瑜伽)基础上的重大突破,是心理治疗技术与现代科技合璧的结晶。
3、注意事项:(1)、辨别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各种睡眠障碍;②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③某些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紧张症、紧张性头疼、书写痉挛等了;④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禁忌症:①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②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③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疼、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
(2)、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
生物反馈仪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06、11)1、原理(06、11):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1)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问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2)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2、贝克认知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观念)(1)适应症:抑郁症、认知偏差、情绪障碍。
(2)治疗原理:①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负性认知,导致抑郁焦虑和和行为障碍。
②协助求助者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确判断。
③改变求助者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④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处理日常问题;不能对自动化思维某些错误观念加以内省;过分按规则行事是认知歪曲、产生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的原因。
情绪困难的人存在的逻辑错误是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方向歪曲。
(3)贝克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识别自动性思维(提问、自我演示和模仿);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核心);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开始-高峰-消退)。
3、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雷米的理论与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但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
提出中心——边缘模型:中心问题是自我概念,错误观念以集群方式出现,重要性不尽相同,有中心和边缘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