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诗论文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

《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共3篇《诗经》战争徭役诗研究1近年来,对于《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的研究日趋深入。
在这些诗歌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的战争生活和徭役制度,从而了解古代社会的军事制度和社会状况。
本文将从《大雅•荡》、《国风•周南•关雎》、《国风•卫风•干将》三部分入手,探讨战争徭役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军事制度以及社会组织。
《大雅•荡》中,抒发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它描述的是古代百姓在战争中被强制卷入的现实,表现了徭役制度的无情和痛苦。
比如《荡》中的“谁能荡荡?/维萑之华。
”这句反复出现的句子,道出了古代百姓为了卷入战争所经受的种种折磨。
《荡》中的“荡荡武城/所将必服。
/谁能予之?/尔庶几矣。
”更是表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徭役制度。
这些贡品,在远离战争的地方生活的百姓都不愿意交付,但是在战争时期,要求百姓纷纷上交,让他们肝肠寸断。
这一序列构成了《荡》的主旨,即表达了古代战争徭役所造成的深重伤害。
《国风•周南•关雎》则是古代战争徭役诗的典型代表。
它记录了诸多古代的战争岁月,通过歌颂武将和百姓的忠诚、英勇,反映了战争中徭役的不同身份和作用。
《关雎》中的“敦彝中国/莫敢寝食/靖共王/自彼氐壤/至于夷陵/饮石泉流/彼其之子/保有父母”描绘了这些百姓忠诚的心、英勇的精神,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古代百姓战争中的处境和角色。
《关雎》之中还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这句诗用精神荡漾的语调,形容女子在战争时期的聪慧和坚韧,以及她们承担战争时期重重压力的身份。
《国风•卫风•干将》则以战争削弱的初期组织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节奏和步调。
它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古代社会中的军事组织,反映了军事制度的特殊性质。
在《干将》中,“王于小东,使刖于西墉。
公刘作重华。
”表现了分割后的军事,也表现了军事的组织性和分工性。
《干将》中的“公刘作重华,赵宣在上头。
”更是表达了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官员之间的等级制度。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包括了关于战争的诗篇。
这些战争诗篇既是古代战争史料的重要来源,也是古代战争思想的重要反映。
本文将从《诗经》中选取几篇战争诗篇,对其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我们选取《诗经》中的《国风·周南·关雎》一诗来分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中的景象,诗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样一句话。
这首诗刻画了战争中的社会动荡,描述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可以看出,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苦和痛苦,并且也危及到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另外一篇战争诗篇是《国风·周南·凯风》。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国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的场面。
在诗中有“皇矣上帝,保佑无疆。
靡室靡家,寿考绥长。
”这样一句话。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国家,社会将会迎来一个安定祥和的时期。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主要描绘了古代战争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状态和社会状况。
而且,这些战争诗篇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
这些战争诗篇也成为后人了解古代战争思想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篇战争诗篇,《诗经》中还有许多其他与战争相关的诗歌,例如《国风·郑风·蝃蝀》、《国风·周南·汝坟》等等。
这些诗篇多多少少都反映了古代战争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这些诗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还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和思考。
除了从《诗经》中的诗篇来了解古代战争思想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渠道了解古代战争思想。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史书中了解古代战争的具体历史事件和背景。
古代兵法书籍也是了解古代战争思想的重要来源。
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古代战争的策略、战术、战争思想等内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战争思想及其历史背景都有很大的帮助。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其中不乏描绘战争的诗歌。
这些战争诗歌,作为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和审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探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
我们需要了解《诗经》中的战争诗是如何反映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观念的。
古代中国的战争,多为部落间的争斗和国家间的征讨,这些战争往往伴随着生灵涂炭和家破人亡。
古代诗人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会表现出对战争的厌恶和悲悯之情。
例如《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的“破我军旅”、“民之讹兮”的诗句,反映了古代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伤害的深刻认识。
《诗经》中的一些战争诗还表现出对英雄壮士的歌颂和崇拜,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一种态度。
例如《诗经·小雅·南山》中的“英英王事”等诗句,表现出对勇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可以看出,《诗经》中的战争诗歌,既有对战争的悲悯之情,也有对英雄的歌颂之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复杂认知和态度。
《诗经》中的战争诗歌,作为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认知和审视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深入探析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和观念,可以感受到其对战争的悲悯之情、对战略与战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进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国家兴衰和社会文化。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对《诗经》中的战争诗进行深入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诗经》中的战争情谊

《诗经》中的战争情谊
《诗经》中的战争诗篇以边塞作乱和战争为题材,展现了战争中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社会不公、奸邪当道、徭役繁重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这些诗歌中,不仅描绘了征战沙场的英雄壮举,也呈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保卫家国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战场上,战士们相互扶持,共享战斗的胜利和艰辛。
其中,《击鼓》更是表达了对战争的抵触情绪,呼唤尊重个体生命和获得幸福生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诗中的名句,表达了生死相依、与子偕老的誓言,全诗充满了愤懑和厌战情绪,体现了先民们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生命的尊重。
而《小雅·采薇》通过采薇菜、开花、变老等情景来诉说将士的思乡之情。
这些诗歌中体现的战争情谊,表现了古代中国军事策略的高超和智慧,彰显了士兵之间的信任、友情和互助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战士们对和平稳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诗经》战争诗探析

《诗经》战争诗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有不少关于战争的诗篇,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战争风貌和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
本文将探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和类别。
据统计,《诗经》中共有65篇诗歌与战争有关,这其中包括“国风”、“小雅”和“大雅”三种主要的诗歌形式。
这些诗篇涉及到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果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等方面。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反映了当时社会战争的普遍程度和对战争的关注程度。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诗经》中关于战争的主要题材和意象。
在《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主要表现为战争的残酷、国家的危亡、军队的壮丽、将士的忠勇等主题。
这些诗篇往往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强调忠勇赴战的将士、抒发痛心疾首的情感等方式,来展现战争的惨烈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箭矢、盔甲、战车、战鼓等等,这些意象都是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它们为诗篇增添了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氛围。
在分析了《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篇的数量、类别、主题和意象之后,接下来我们来探讨这些诗篇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非常普遍和惨烈的。
诗篇中经常描述了战场上的残酷和惨状,从而表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和人间惨剧。
诗篇中还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感受。
有的诗篇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痛心和悲愤,认为战争是一种灾难,应该加以避免;有的诗篇则抒发了对战争的赞美和歌颂,认为战争是一种必然的手段,应该毅然奋起。
这种表现了对战争两种相反情感的诗篇,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问题的复杂认识和态度。
通过《诗经》中的战争诗篇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战争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对于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也成为一种思想品格和身份象征。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开题报告范文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1.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选题的意义: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婚恋诗、农事诗、宴飨诗等题材的诗,战争诗的内容更加丰富,它反应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思想道德等各个社会生活层面。
家国情怀在《诗经》战争诗中也深有体现。
发现并研究战争诗中家国一体的思想,能够更好的了解当时人的思想意识形态。
探究《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并深入了解其文化根源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先民的艺术思想和文化。
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研究状况:自《诗经》编辑成书以来,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研究作品不计其数,《诗经》的研究史已有两千多年,对于战争诗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但大多分散在对《诗经》的整体研究中。
到五四以后,对《诗经》的研究不仅有具体篇章的研究,而且开始根据主题的不同分类研究。
战争诗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类别进入研究范畴。
对战争诗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战争诗的界定、感情倾向、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内容。
其中对战争诗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
朱润东先生最先提出“战争诗”并将战争诗分为田猎诗和行役诗两类,包含《叔于田》、《无衣》、《六月》等二十四首诗。
之后对战争诗的界定也有很多说法,如洪湛侯先生提到战争诗要以战争为题材,只有《小雅·六月》、《小雅·出车》、《小雅·采芑》和《大雅·江汉》、《大雅·常武》五首。
赵沛霖先生认为除了以上五篇还有《采薇》、《采戎》、《无衣》三篇为战争诗。
对于《诗经》感情倾向的研究,学术界大致分为厌战情绪、爱国主义、反侵略精神三个方面。
而对于战争诗的艺术风格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赋”、“比”、“兴”在战争诗中的运用入手,也研究其雄厚的风格和高远的意境。
专门对于战争诗家国情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在知网上只有四篇期刊,主要研究战争诗中家国情怀的背景、战士的愁苦、战争的残酷以及对故乡家园的眷恋。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摘要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爱情诗,婚姻诗,农业诗歌和盛宴诗等诗歌相比,战争诗歌内容丰富。
它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和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一代代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感情,既反映了人民苦难的苦难,也反映了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诗歌被深刻地反映出来。
了解和研究战争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通过研究《诗经》诗歌的家园情怀,加深对其文化根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祖先的艺术思想和文化。
这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家国情怀Abstract War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pared with love poems, marriage poems, agricultural poems and feast poems, war poetry is rich in content. I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economy, ethnic relations,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other levels of social life. Home-country senti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was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the inner spiritual sensibilit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reflected both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worries of the people about the destiny of the country. It was deeply reflected through poetry.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in war poetry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ideology of people at that time. By studying the homeland feeling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cultural roots, it help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ncestors'art ideas and culture. This will help strengthen our national pride and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Book of Songs, war poetry, home state feelings目录1引言1 1.1《诗经》中战争诗的背景 1 1.2综述1 2《诗经》中战争诗的研究 2 2.1昆夷之患猃狁之难 2 2.2 征夫归来悲怆无奈 3 2.3征夫归来悲怆无奈 4 3 家国情怀的影响因素 5 3.1农耕文化的影响 5 3.1.1家园意识 5 3.1.2 国家意识 5 3.2周礼崇的规范 5 3.2.1崇尚德行 5 3.2.2 敬天保民 6 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1引言 1.1《诗经》中战争诗的背景周族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来西周的末期,周朝总是陷入入侵和战乱的困境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诗经》的战争诗
摘要:《诗经》中有关战争内容并描写战争的诗篇并不多,但其中所透露的情感与体现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了解中国古代战争观的
史料。
对于这一点的研究并不多,且多单谈某一方面,没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形成。
因而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尝试着做一系统研究,并做浅显的阐述。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类型特点
一、概述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06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二诗经战争诗类型
1.出征将士的豪迈战歌
《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秦风·无衣》曾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就是一首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典型的战争诗。
秦地,位于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一带。
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尚武著称。
当时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
西周末年,王室内讧,与秦毗邻的西戎乘势入侵,威胁周王朝首都镐京及中原地区的安全。
秦在地理位置上恰恰肩负着西北护卫周王室的使命。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的,是一首秦民应王征召,相约从军的歌谣。
在《诗经》中像《无衣》这样表达战争积极面的诗很少。
这首秦国军中歌谣,不仅在10首秦风中,而且在全部《诗经》中都很有代表性,写出了士兵之间的战斗友谊,张扬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是秦国将士们抗击西戎入侵者的战歌,威武雄壮,有人认为简直就像《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一样鼓舞人心。
诗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战士们互相关爱、同甘共苦之情,生死与共、同仇敌忾之义。
也正因此,《无衣》一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为后人传唱吟诵不已。
《诗经》中这类完全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
《诗经》战争诗中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无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2.哀怨和怀思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带动文明继续前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康德);另一方面,战争也是残酷的、破坏性的。
任何性质的战争都会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心灵的创痛,“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六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第三十)。
《诗经》中“悲歌型”战争诗着重表现的就是战争给士卒将领带来的忧思祸难和常年战争中的哀伤之情。
这类战争诗数量较多,主要是风诗和风格相似的小雅诗,具体
指《豳风·东山》、《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邶风·旄丘》、《小雅·采薇》、《小雅·渐渐之石》、《小雅·何草不黄》。
与上面两种战争诗不同的是,“悲歌型”战争诗的表现主体,多是身处军队和社会底层的普通士卒或下级军官,他们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对军旅生活的艰辛、亲人离散之苦、死亡的威胁、待遇的不公等战争的负面因素有直接而深刻的体会。
因此,这些作品以征人为本位,着力表现了思乡怀归和对征战不息、穷兵黩武的厌恶、怨责之情,揭示了战争的负面影响,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精神。
“悲歌型”战争诗中表现得最为深切、突出的,就是征人们挥之不去的思乡怀归之情。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农业文化背景,使得周人具有极强的伦理意识和安土重迁的观念,他们对家园、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轻易不离开家乡,即使迫不得已离开故土,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仍是对家乡、亲人的无限眷恋与怀念。
但是,战争对建构和维护血缘分封的政治秩序又是必不可少的,常年征战使得征人们归家的希望一次次的破灭,对人伦情感的渴求不断的落空,造成诗人严重的心理创痛,作为生存物质手段的战争与作为生存。
三、诗经中战争诗的特点
(1)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诗经》中的诗词,有许多以民族战争为题材,反映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战争。
如《大雅》中的《江汉》:“既出我车,既没莪旗。
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
(2)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在中外各国史诗中,对于双方战
争场面的描写无不浓墨重彩。
古希腊荷马的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始终把以赫克托耳为主帅的忒洛亚人与阿伽门为主帅的希腊人之间的大规模的战争为表现中心,战斗场面声势浩大,惊天动地,为这部作品赢得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可是《诗经》中战争诗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而是通过英雄人物的出征场景来刻画战争的惨烈,如《邶风》中《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写了士气的高昂。
《小雅》中《采薇》:写一位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军中的景况与心情。
这些诗通对人物的描写和兵马旌旗的描写,虽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却能从中体现出战争的残酷。
战争诗不直接描写具体战斗场面,这在各国的战争诗中是罕见的。
(3)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胜残去杀”即:消除暴刑,没有死刑。
在《论语·子路》中也有此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诗经》中帝王为了自身利益,为每一次的战争冠以“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美名。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中《采岂》“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中《桓》:“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鲁颂》中《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
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明明鲁侯,克明其德。
济济多士,克广德心。
”以上这些,无非为统治者做文德教化的宣
传。
战争诗突出这些,无非是说王者之师不靠暴力杀伐,而是以德服人,不战而胜。
宣王师军威,以其威慑力量使敌人不战自屈,正是“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诗经》所纪载的军事、战争资料,既是丰富的,也是极其珍贵的。
本文所举,只是荦荦大者,其文献价值当然不止于此。
参考文献:
[1]袁梅·诗经译注[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36·
[2]左丘明·国语·周语下[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3]尚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4]巫宝三·先秦经济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6·
[5]左丘明·国语·吴语[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