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猫的笔记
《猫》是七年级语文第十六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郑振铎。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展示了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和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笔记:
1. 猫的外貌和习性:课文中详细描述了猫的外貌特征和习性,如“毛色花白、身子胖、毛茸茸的圆脸上镶嵌着一双蓝宝石般的眼睛”,以及“白天常常蜷伏在阳台上,懒洋洋的晒太阳,晚上却精神抖擞,捉老鼠”。

2. 作者与猫的情感:作者在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与猫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特别是第三次养猫,作者对这只流浪猫倾注了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尽管它最终还是离去了,但作者对它的情感却更加深厚。

3. 生命的无常和珍贵: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描述,作者表达了生命无常和珍贵的主题。

每只猫的离世都让作者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但也更加珍视生命,呼吁人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4. 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课文采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叙述,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

同时,通过对比三次养猫的经历,突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5. 思考与启示: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思考自己与动物的关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

同时,也可以借鉴作者对生命和人与动物关系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总之,《猫》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感悟的文章,通过学习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课件

导学提纲
1.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 地位以及结局、对我的影响几个 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 区分。
3.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产生什么可怕 事情?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5.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知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猜谜语: 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 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


郑振铎
1. 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感情色彩,来领会文章的思想 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作者介绍
郑振铎(1898-1958),福建 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 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 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 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 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 国历史参考图谱》 《中国俗文学 史》《欧行日记》 《海燕》《山 中杂记》等。
第一、二次养猫:
来历
第一次: 花白猫
(1—2)
从隔壁 要来的
外貌
性情
在家 中的 地位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 很活泼 宠 物 的白雪球似的。
结局
对我 的
影响
病死 一缕 酸辛
第二次: 小黄猫
(3—14)

从舅舅 家要来 的
浑身黄色的
更活泼 宠物
更有趣
亡失
怅然 愤恨 诅骂 路人
第三次养猫(重点):

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笔记

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笔记以下是一份初一上册语文书16课《猫》的笔记,供您参考:
一、生字生词
1. 重点掌握的生字:
隔膜
娱乐
怂恿
相安无事
怅然
懒惰
消耗
若有若无
蜷伏
悲鸣
2. 其他生词:
忧郁:忧愁苦闷。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畏罪潜逃:犯了罪害怕受制裁而逃跑。

妄下断语:轻率地下结论。

若有若无:形容事物微妙、不太真切。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

贬义:任意妄为;中性:随心
所欲;褒义:勇于创新,敢想敢干。

二、段落分析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1-2段):介绍“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以及“我”对前两只猫的喜爱和第三只猫的厌恶。

2. 第二部分(3-10段):详细描述第三只猫被“我”误解和厌恶的过程,
以及“我”对它的愧疚和悔恨。

3. 第三部分(11-14段):描述“我”家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黄色芙蓉鸟后,第三只猫对鸟的觊觎和“我”对它的惩罚,以及最终“我”对它的愧疚和悔恨。

三、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叙述“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弱小生命的关爱、同情和悲愤的情感,呼吁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弱小生命。

同时,也反思了人类对动物的歧视和残忍行为,呼吁人们要尊重动物、保护动物。

第16课《猫》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第16课《猫》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的早期作品,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 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 想的影响。“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即使 对不会说话的猫也要如此。所以,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经常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 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释词义
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从容不迫;稳重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对待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肮脏且不光滑 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随便地下结论 通过处罚来警戒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悲伤凄楚;悲苦 弯着身体卧着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初步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字词,完成下表。

忧郁
chénɡ
惩戒
zhǔ
叮嘱
字词检测

污涩
chànɡ
怅然

诅骂
sǒnɡ
怂恿
nüè
虐待

屋脊
quán
蜷伏
nínɡ
凝望
ɡū lu
咕噜
成果展示
【污 涩】 【懒 惰】 【怂 恿】 【安 详】 【虐 待】 【预 警】 【惩 戒】 【蜷 伏】 【怅 然】 【悲 楚】 【畏罪潜逃】 【妄下断语】 【提心吊胆】
提心吊 胆;饭 后娱乐
被人抱 走了
情感
酸辛 难过
怅然 愤恨 诅骂
不喜欢
十分地难过
愤怒
屈死
良心受伤
精读细探
重点:第三次养猫
学 习 任 务 三 : 默 读 课 文 15-34 段 , 在 文 中 找一找关键字词,完成下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教案篇1教学重点: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和做摘录的习惯。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

4、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法:对话法情境法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二、默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生字词)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3、这几只猫的外形和性格各有什么特点?4、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5、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一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一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三、文章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其中前两只活泼有趣,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朗读并感悟。

提问: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两只可爱猫的篇幅不如一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2、我家三只猫最后结局都是亡失,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四、精读赏析:15一一3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案发现场: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课猫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16课猫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堂笔记一、课文内容《猫》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猫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全文共有四个部分:1. 猫的外貌特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外貌,描绘了猫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四肢等各个部位的特点。

2. 猫的生活习性:作者通过观察猫的日常行为,描述了猫的懒散、好奇、独立等特点。

3. 猫与人类的关系: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猫的故事,表达了人与猫之间的感情。

4. 猫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将其视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自由、独立、神秘等品质。

二、生字词1. 蜷缩:弯曲身体,缩成一团的样子。

2. 慵懒:懒惰,不愿意动弹。

3. 矫健:形容身体强壮有力。

4. 敏捷:动作迅速,反应灵敏。

5. 神秘:难以捉摸,使人感到神奇莫测。

6. 无拘无束:没有约束,自由自在。

7. 独立:不依赖他人,自主行事。

8. 忠诚:对主人忠实,尽心尽力。

9. 狡猾:诡计多端,不易被识破。

10. 温柔: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三、课文赏析1. 语言优美:课文中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猫的眼睛像两颗绿宝石”,“猫的身体矫健有力”,“猫的动作敏捷”等,使得猫的形象栩栩如生。

2.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猫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

同时,作者还通过讲述自己与猫的故事,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感情。

3. 寓意深刻:课文通过对猫的描绘,将其视为一种象征,代表了自由、独立、神秘等品质。

这使得课文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猫的散文,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寓意性。

四、课堂活动1.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 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宠物的故事,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3. 模仿课文中的描绘手法,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课件(共44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心理描写
“更”强调了第三只猫的死亡让“我”更加
内疚和自责,更加痛苦难过。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
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永无”表现“我”
首尾呼应:在内容上 因无法弥补自己过失而 是对全文的总结,在结构 深深懊悔。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是郑振 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他深受“五四”精神影响,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 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 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 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文中写“我”家养的三只猫, 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及亡失时 我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在文 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来)
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 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 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 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 不幸遇难。 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 其
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 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 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 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 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 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图片欣赏:
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家庭中较 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 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约3500年 (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16 猫
RJ·七年级语文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 位,学习作者有层次的叙述,巧妙安排结构 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省长乐县, 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
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
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
界》,并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和叶
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
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
1927年“ 四·一二” 政
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1929年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 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 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 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 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忧郁 懒惰
若有 若无
屈 死
难过 自责 良心 受伤
第一只:
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第二只:
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 它也会扑过去捉。
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 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第三只:
芙蓉鸟被害案[森林153号刑事案]
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二)在这个冤案中,作者错在哪里?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30_34 )
1、为什么说“我的良心受伤了”?
答:因为我犯下了无法补救的过失,它就像针 一样,时时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 怎样的感情?
答:心理活动描写。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3、“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为什么有这样 的过失?
一、案发现场情况:
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 2、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二、犯罪嫌疑人: 丑猫 三、犯罪嫌疑人作案证据:
(一)案发前的表现:
1、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 笼凝望着。 2、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北
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
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
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
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
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
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郑振铎(1898—1958)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 其家属将近 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答:议论、抒情。表达了作者严于律己的思 想感情。
三只猫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
• 第一只猫: :愉悦(微笑)…… 第二只猫: :快乐…..
• 第三只猫: :不喜欢(厌恶)…..
三只猫遭遇不幸后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 变化?
第一只猫: 难过(酸辛)…… 第二只猫: 悲伤(怅然)…… 第三只猫: 自责(难过)……
重点字注音
sè líng sŏng yŏng
污涩 红绫 怂 恿
chéng jiè chàng
惩 戒 怅然

wàng
诅骂 妄下断语
quán
蜷伏
理解课文:
文中一共写了几只猫?你们分别看 到了一只怎样的猫?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从三只猫来历、外 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我的情 感变化几个方面,完成下表。
(4)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从作者身上我们得到的 启示:对任何事情不能根据一
点可疑迹像就妄下断语否则就会 颠倒黑白,伤害无辜同时发现错
误要虚心自省避免重蹈覆辙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从第三只猫身上得到的 启示:这只猫因为不讨人喜欢
来历
外形
第一只猫
从隔 壁要
1-2段

花白的毛,很 活泼,如带着 泥土的白雪球 似的。
性情 家中 地位
活 泼
小侣 宠物
结局 感情 变化
一丝

酸辛

第二只猫 舅舅
3-14段
家要 的
浑身 黄色
更有 趣更 活泼
宠物 丢 失
怅然 愤恨 诅骂
蜷伏
第三只猫 在家
15-34段 门口
毛色花白,不好 看。很瘦,毛烧脱 后,更难看。
D【点拨】本文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涩()懒惰() 诅骂()惩戒() 红绫()chànɡ然() quán伏()nüè待()
sè duò zǔ chénɡ líng 怅 蜷 虐
Hale Waihona Puke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郑振铎,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代表 作有《猫》《海燕》等。 B.本文通过对三次养猫经历的叙述,抒发了“我”的 不同情感,揭示了“我”对第三只猫的自责、内疚之 情。 C.本文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否 则不但会冤枉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痛苦。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猫来表达作者的 情感和感悟。
好久不养猫是很长时间不养猫;因为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 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 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好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是从此再也不养猫;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 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 会触动心灵的伤痛,于是才永不养猫。
“芙蓉鸟事件”
(2)“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 还在吃着什么。
(3)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 怎么做的?
不确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 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二)案发后的表现: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 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四、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我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五、案件真凶:一只黑猫
六、案件定性: 冤 案
七、案件反思:
(一)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品读)
而惨遭毒打以至死亡联系到人, 不受欢迎的人更容易成为牺牲品,
所以做人应该力求完善自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 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 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 ,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 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 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 水滴,最亮的星星……
关注弱小 尊重生命 善待他人 共建和谐
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的多”?
•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 ,“我”深感内疚与自责。越是内 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 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 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 什么不同?
答:“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 “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 地调查研究便清率地作出了判断。 4、为什么“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 失,更难过得多”?
答: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 致死,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5、如果这只猫没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 的机会吗?为什么? 6、选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什么?选段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
课堂小结:
(1、2段) 第一只猫 病亡— 一丝酸辛
猫 (3—14段)第二只猫 丢失—怅然、愤恨
(15—34段)第三只猫 屈死—难过、愧疚
再养猫 久不养猫 永不养猫
技巧总结:
1、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相关词语和句子 2、把握文章中心: 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
(1)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 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新课导入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图片欣赏:
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 ,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语 言构建与运用) 2.揣摩文中的细节,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掌握梳理、概括文章 脉络(故事情节)的方法。(语言构建与运用)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悔恨之情,理解人与动物 的关系,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审美鉴赏与创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