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针灸治疗学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钱火辉;赵星星;齐国豪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1(32)6
【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候群.因其发病影响生活质量及工作,而针灸治疗效果比较理想,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事相关研究.针灸治疗IBS的临床报道很多,临床疗效也得到了肯定,但至今没有相关研究来对比临床各种疗法的疗效,临床治疗方案也百家争鸣.研究近年来针灸治疗IBS的概况,有助于明确研究方向,完善IBS的针灸疗法与其它治疗方法的结合,确立针灸治疗IBS的最佳治疗方案.现就近年来有关IBS的针灸治疗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钱火辉;赵星星;齐国豪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广西南宁530011;广西中医学院针灸,广西南宁530001;广西中医学院针灸,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3.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4.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5.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针灸加微生态制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针灸加微生态制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针灸加微生态制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加微生物制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

方法随机将60例IBS病人分为微生态治疗组和针灸加微生态治疗组,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针灸加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微生态制剂治疗组有效率为73.3%,经检验P0.01。

结论针灸加微生态制剂治疗IBS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针灸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简称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性状的改变如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粘液便或排便不尽感,其具体病因不明,有明显的心理因素。

目前微生态制剂治疗IBS 西医临床首选药物,中医针灸对慢性胃肠道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心理因素有明显调节作用,自2001~2003年间我院针灸科与消化道门诊运用针刺加微生态制剂(丽珠肠乐)对IBS进行临床研究,以期发现更有效治疗IBS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1~2003年经我院消化道门诊依照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Ⅱ诊断标准对消化专科门诊中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筛选,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B型超声、电子肠镜等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

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药物过敏史者均在排除范围。

列入研究范围的60例,根据顺序随机原则分为微生态组、针刺加微生态组,两组基本资料见表1。

1.2 诊断标准“罗马Ⅱ”标准为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对60例IBS病人采用顺序随机进行分组,此60例均完成了治疗观察过程。

微生态组给予丽珠肠乐(由珠海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口服,每粒含0.5亿个双岐杆菌活菌,每次2粒,每日3次,疗程30天。

针灸加微生态治疗组在微生态组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针刺选穴:中脘、双侧天枢、气海、人中为主穴,另选取上巨虚、足三里、内关为配穴;艾灸选穴:神厥、足三里。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概况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概况

针灸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概况【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当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尤以腹泻型(IBS-D)多见。

本文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候分类、针灸治疗方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对ISB-D做一概述。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灸治疗;病因病机;症候分类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指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 ( 或) 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临床上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四种。

IBS在临床以腹泻型 (IBS-D) 最多见,属于中医“腹痛“泄泻”“肠郁”等范畴。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等影响,IBS 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各地研究报道显示IBS 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

本病不仅是一种生理疾病,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且费用不菲。

中医中药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大多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尤其是针灸疗法,近来通过一些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针灸治疗IBS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显示了良好前景,现将其概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中医理论认为IBS-D的病因主要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体虚等相关,病位在肠,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而肝脾两脏在病机上起着关键作用。

该病病机主要有:肝脾不调、脾胃虚弱和脾肾两虚。

肝脾不调,脾气得肝气疏泄,则运化水谷、水湿功能正常;若肝气失和,脾主运化水湿之功能得不到肝气之调达,则水湿并走肠间而见腹泻。

脾胃虚弱则水为湿内生,谷为滞不行,清浊相混,发为泄泻。

脾肾两虚,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关系,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水火之脏,命门所附,主司二便。

“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1】。

2.症候诊断分类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分类有:张声生【2】等采取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360例患者资料,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要素提取表”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肾阳虚证是IBS-D的主流证候;李乾构【3】等在《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将IBS-D分为肝郁脾虚、湿热阻滞、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脾肾阳虚5种证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对本病没有明确分类,但在中医范畴里归属“泄泻”的证候分类中有寒湿证、湿热证、食滞证、肝郁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6种证型;《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5】中涉及IBS-D有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脾肾阳虚、脾胃湿热等5个证型;2010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6】中涉及IBS-D的有脾虚湿阻、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脾胃湿热4种证型;同年8月在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学术会议上达成的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7】中涉及IBS-D有肝气乘脾、脾胃虚弱2种证型。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其特点为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失调、肠道免疫异常、中枢神经调节异常等多种因素,因此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近年来在IBS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针灸治疗IB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现有治疗方法,并阐述了针灸治疗IBS的历史背景和临床应用现状。

随后,重点综述了针灸治疗IBS的机制研究,包括针灸对肠道感觉运动功能、肠道微生物群、肠道免疫、中枢神经调节等方面的影响。

对针灸治疗IBS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已经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然而,其背后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近年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针灸被认为可以调节肠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针灸刺激能够影响肠道的自主神经系统,调整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肠道内的激素分泌,如5-羟色胺、胃动素等,从而改善肠道的功能状态。

针灸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活性,改善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从而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针灸还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针灸刺激能够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减轻肠道的炎症损伤。

同时,针灸还能提高肠道的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保护肠道组织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

针灸还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

针灸刺激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提高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机体对肠道炎症的抵抗能力。

30肠易激综合征教案-针灸治疗学

30肠易激综合征教案-针灸治疗学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通腑。取大肠的下合穴、背俞穴、
募穴为主。
处方:主穴: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足三里;配穴:肝郁气
滞配肝俞、行间。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有通调肠腑、分清别浊之功;大肠俞为大肠经精气输注于
背部的穴位,与天枢相配属俞募配穴,加大肠的下合穴上
便性状异常(稀便或黏液便等)、腹痛及腹胀等,其中以腹
泻最为多见。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初次发病者少见,
男女比例约 1:2。
病因病机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胀”等范畴,
本病的发生常与思虑劳倦、饮食不节等密切相关。本病病
位在肠,与肝、脾关系密切,病久及肾。病机特点为肝脾
不调,肠道通降失常。
法。
(2)耳针 取交感、肝、脾、胃、大肠、皮质下。每次选用 3〜5 穴, 2.其他治疗(PPT 展
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示)
⑶穴位埋线
结合过去刺法灸法学
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肝俞、 等相关知识予启发性
脾俞、胃俞。使用羊肠线穴位埋线,以常规针刺深度为宜, 教学。同时予简要复
15 天 1 次,3 次为 1 疗程。
1.诊为何病?何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二、概述【熟悉】
二、概述(PPT 展示)
概念
结合过去经络腧穴学
肠易激综合征是、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 知识予启发性教学。
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临床症状表现 约 10 分钟。
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

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价

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价

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价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不适症状。

在传统医学中,针灸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就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治疗进行评价。

一、针灸治疗成为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选择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当中。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这类顽固性胃肠道问题,针灸也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1. 缓解腹部不适感:针灸通过调理身体内部能量流动,可以达到舒缓消化系统不适的效果。

经过正确选择穴位和施针方法后,可以显著减轻患者在腹部区域所感受到的不适。

2. 调节胃肠功能: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系统的运作,缓解便秘或腹泻等不适症状。

3. 改善心理状态:针灸在治疗中还具有平衡和调节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针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身体内各种物质的平衡,从而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二、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临床上有许多文献报道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实验组(接受针灸)和对照组(未接受针灸)的治疗效果来评估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1. 疼痛缓解:一项对18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经过8周的针灸治疗后,实验组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2. 症状缓解: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便秘、腹胀等主要症状,并且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其中一项对226例患者进行的系统评价发现,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相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3. 长期效果:一些长期随访调查显示,针灸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愈率和总体有效率较高,并且具有持久效果。

而且,在一些比较中发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针刺配合温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针刺配合温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针灸与推拿[7]邱明国,王健,谢兵,等.电针刺激光明、外关组穴fMRI 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9):19701972.[8]王葳,李坤成,单保慈,等.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M RI 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11):2935.[9]付平,贾建平,徐敏,等.电针足三里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不同脑区的激活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9293.[10]王苇,漆剑频,夏业玲,等.人脑运动皮质对针刺足三里和阳陵泉反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6()5[11]张嵘,邹燕琴,黄穗乔,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刺合谷、足三里与内关、三阴交穴位后的影像学特征变化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2):42714274.[12]付平,贾建平,王敏,等.针刺神门穴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20121.[13]付平,贾建平,朱江,等.针刺内关穴对机体不同功能状态下fMRI 成像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05,25(11):6(收稿日期)针刺配合温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卞月芳浙江省临安市昌化人民医院临安311321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针刺;温灸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509(2010)06089902肠易激综合征是非器质性疾病,属肠道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肠道痉挛、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或伴有消化不良、恶心、上腹部烧灼感等症状。

笔者近4年来运用针刺配合温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2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4个月~20年不等。

全部病例均无结肠器质性疾病,其他疾病引起的肠功能紊乱除外,符合肠易激综合征(IBS)诊断标准。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概要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概要

为3 2 . 4 3 %, 7 5 . 6 8 %, 灸 疗 组 疗 效 优于 针 刺组( P < 0 . 0 5 ) ; 在
症状改善方面, 灸疗组疗效也优于针刺组; 以脾胃 虚弱型疗 效最佳, 肝郁脾虚型和湿热蕴结型次之, 脾肾阳虚型最弱; 灸
孙、 行间穴, 腹泻加脾俞、 上巨虚、 阴陵泉, 便秘加大肠俞、 支 沟、 丰隆。 均在6 个疗程共计 印次治疗后统计疗效。结果 A 组总有效率9 6 . 8 %, B 组7 7 . 4 %, C 组7 1 . 0 %; A组疗效明 显高于B 组和C 组( P < 0 . 0 5 ) 。提示针刺推拿两法结合在 调节脏腑功能上具有协同作用, 能显著提高I B S 的临床疗
仁 关 健词I 针灸 疗法; 结肠 疾病, 功能 性; 肠易激综合征; 综述文献 【 中圈 分类号】 8 2 4 6 . 1 【 文 狱 标 识码】 A
肠易激综合征( I r i r t a b l e B o w e l S y n d r o m e , I B S ) 是一种较
基金 项目 : 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 项目 资助( 2 0 0 3 Z 匕 3 ) ‘ 上海市重点学
审 别 病 机 , 析 因 论 治, 方 可 大 大 提 高 临 床 疗 效 川。
2 . 1 情绪激动而激发, 抑木扶土调肝脾
情绪的变化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形成肠易激综合征的 内动因素。本病常因焦虑、 愤怒、 抑郁、 精神紧张和恐俱等情 志变化而激发。中医学认为木乘土即肝乘脾, 脾土受伐是本 病的基本病机。“ 痛责之肝, 泻则之脾” , 病发于肝旺脾虚, 治宜抑肝扶土, 调理肝脾。 2 . 2 便秘腹泻相交替, 补脾运中 调气机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不规则间歇交替出现, 此多为结肠运动与分泌功能障碍所致, 伴有上腹不适、 饱满、 恶心等。此为脾虚乏运, 气滞湿阻所致。脾虚湿胜则泻, 脾 呆气滞则结 治宜健脾助运, 调和肠胃。 2 . 3 便亩未尽兼坠胀. 健脾升清理中 气 肠易激综合征以结肠运动障碍为主者, 大便次数增多, 便后仍感便意未尽, 伴腹坠胀、 肠鸣。 此为脾胃 清阳不升, 湿 浊留 滞大肠所致, 即《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所云“ 清气在 下, 则生飨泄, 浊气在上, 则生膜胀。 ” 之故, 治宜健脾助运, 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肠易激综合征——证型: 肝郁气滞
脾胃湿热: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肛门灼热,烦渴欲饮,口干口 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肝郁气滞: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遇情志不舒时加重,善太息,暧气 频作。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肠道燥热:大便秘结难下,少腹胀痛,口干口臭。舌红,苔黄燥少津, 脉数。
病因病机
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胀” 等范畴,本病的发生常与思虑劳倦、饮食不节等 密切相关。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久及肾。病机特点为肝脾不调,肠道通降失常。
【辨证要点】
主症
反复或交替出现的腹泻、便秘伴腹胀、 腹痛及大便性状异常。
证型(虚实)
脾虚湿滞:腹痛隐隐,大便时溏时泻,劳 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2.《脾胃论-卷中》:脾胃虚弱,湿痿,汗泄,妨食,三 里、气街出血,不愈,于上廉出血。
3.《玉龙歌》: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 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4.《针灸大成-卷之八》: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
病例导入
李某,男,38岁,农民。
2001年8月7日初诊,患者症见腹胀腹泻,一天4〜6次,稀便混 有黏液、不消化食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X109/L,大便镜检 无异常改变。患者平素多愁善感,闷闷不乐,近两年感腹部胀痛、 肠鸣泄泻,遇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腹泻日久,遂到省城几家 医院均诊断为“BS”,但治疗效果不佳,故求助于针灸治疗。
【按语】
1.针灸对肠易激综合征具有经济、副作用少的优点, 可明显缓解症状。病情较重者需配合中药或西药治疗。
2.对初诊的患者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排除器 质性病变。
3.平时要注意生活及饮食规律,忌食刺激食物,调畅 情志,适当运动锻炼。
【文献摘录】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胀,胃脱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谢谢 欣赏
2.其他治疗
⑴指压
腹部脐周阿是穴、相应背俞穴或其他阳性反应。可行指压法。
(2)耳针
取交感、肝、脾、 胃、大肠、皮质下。 每次选用3〜5穴, 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⑶穴位埋线
取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肝俞、脾俞、 胃次为1疗程。
肝郁气滞: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遇情 志不舒时加重,善太息,暧气频作。舌淡 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肠道燥热:大便秘结难下,少腹胀痛,口 干口臭。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
调和肝脾,理气通腑。取大肠的下合穴、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足三里
配穴
脾虚湿滞配脾俞、章门;肝郁脾虚配太冲、期门、公孙;脾肾阳 虚配肾俞、神阙、关元;脾胃湿热配内庭、曲池;肝郁气滞配肝 俞、行间;肠道燥热配合谷、曲池。腹胀明显配中脘、内关;腹 泻明显配关元、神阙、公孙;便秘明显配支沟、照海;情绪症状 明显配印堂、神庭、神门。
肠易激综合征
卢老师
1.掌握本病的基本治疗。 2.熟悉本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本病的其他治法、按语。
要 求
病例导入
李某,男,38岁,农民。
2001年8月7日初诊,患者症见腹胀腹泻,一天4〜6次,稀便混 有黏液、不消化食物。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X109/L,大便镜检 无异常改变。患者平素多愁善感,闷闷不乐,近两年感腹部胀痛、 肠鸣泄泻,遇情志不畅时,症状加重。腹泻日久,遂到省城几家 医院均诊断为“BS”,但治疗效果不佳,故求助于针灸治疗。
(4)热敏灸
对患者进行热敏点探查,一般可在腹部天枢穴、头部额旁2线等 部位发现热敏点,对热敏点施灸,以出现透热感传为度。
热敏灸又称热敏悬灸,全称“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属于 针灸的一种,江西省中医院陈日新教授临床18年的科研成果、 专利技术,不用针、不接触人体,无伤害、无副作用,属于临 床针灸替代疗法。
肝郁脾虚: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发作多 与情绪相关,平素急躁易怒,善叹息,或 两胁胀满。舌淡胖有齿痕,脉弦细。
证型(虚)
脾肾阳虚: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 得温痛减,腰膝酸软,纳差。舌淡,苔 白滑,脉沉细。
证型(实)
脾胃湿热: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 肛门灼热,烦渴欲饮,口干口苦。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有通 调肠腑、分清别浊之功;大肠俞为大肠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 与天枢相配属俞募配穴,加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 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大小肠皆属于胃,和胃理气,以助调理肠 腑功能。
操作
毫针常规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也可加用灸法。
问题与思考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治法:调和肝脾,理气通腑。取大肠的下合穴、背俞穴、募穴为
主。 处方:主穴: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足三里;配穴:肝郁气滞配肝
俞、行间。
问题与思考
3.试解释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有通
调肠腑、分清别浊之功;大肠俞为大肠经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 与天枢相配属俞募配穴,加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 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大小肠皆属于胃,和胃理气,以助调理肠 腑功能。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中医证型? 2.治法、处方、操作如何? 3.试解释方义。
【概述】
概念
肠易激综合征是、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 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 病。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排便 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 或黏液便等)、腹痛及腹胀等,其中以腹泻最为 多见。患者以中青年居多,老年人初次发病者少 见,男女比例约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