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宋代启蒙教育

宋代启蒙教育

宋代启蒙教育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宋代启蒙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启蒙教育注重儒学教育。

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学派,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

在宋代,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学术思想,儒学教育成为当时的主流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教育子女孝道、忠诚、谦逊等传统美德,培养子女的人格修养。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培养品德、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

其次,宋代启蒙教育注重经世致用。

宋代推崇“经世致用”、“实用主义”思想,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教育子女务农、经商、治家等生活技能。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文学、历史、地理、算术等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

再次,宋代启蒙教育注重实践教育。

宋代注重实践教育,提倡“学以致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教育子女亲历农事、商贸、手工艺等实际工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会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最后,宋代启蒙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宋代教育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还注重个性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尊重子女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特长,培养他们的个性。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会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宋代启蒙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启蒙教育注重儒学教育、经世致用、实践教育和个性发展,这些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

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时期大致为960年至1368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演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宋元时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主要演变。

宋代教育思想宋代初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主,以孔子、程颐、朱熹等人为代表,强调文章立身、修身齐家,强调实用性和生活性。

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则更加注重实用,注重实践和考试,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施就反映了这一点。

尽管崇尚实用,但是宋代中期的教育思想还是继承了孔家的传统,注重德育、知识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宋代末期的教育思想则代表了儒家思想的全面崩解。

在这个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批判儒家经典,认为它们和社会生活脱节、追求虚无和抽象性。

在这个时期,佛教、道教、研究古籍和文学艺术等思想成为新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转变。

元代教育思想元代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宋代中期的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考试,不过同样也关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元代还推出了“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智库和思想库之一,这标志着元代的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和转变。

永乐大典强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承。

元代教育制度元代的教育制度同样是继承了宋代的制度和政策,不过其中更加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系统化和传承。

元代官方维护了学术的权威性,大量派遣官员到京城学习,统一了学术制度和观念。

元代还创造了官学制度,培养和选拔人才,不过这个制度在元代末期已经出现了萎缩和腐败的迹象。

元代的最大特点是推行科举制度,这打破了旧的阶级固化,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和权贵的形成。

科举制度注重文化素质和政治忠诚,广泛选拔和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宋元时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演变和转变,虽然不同时期和不同朝代之间略有不同,但在整个宋元时期内,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制度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奠定了今天国家教育的规模和基础。

教育资格证科目一北宋笔记

教育资格证科目一北宋笔记

教育资格证科目一北宋笔记一、介绍北宋时期教育概况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北宋时期,教育广泛普及,教育制度逐渐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北宋时期,儒学成为官方主导的教育思想,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二、北宋时期教育内容及特点1. 儒学教育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儒家经典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

2. 科举制度北宋时期推行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涵盖经义、史书等儒家经典,重视对学生的经典知识学习和理解。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教育逐渐与官员选拔挂钩,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

3. 私学教育除了官方的学校教育外,北宋时期也存在着私学教育,这些私学多由士绅或知识分子创办,教学内容更多关注实用技能和应试技巧,比如文学、诗词、书法等。

三、北宋时期教育的影响1. 推动了儒学的繁荣在北宋时期,儒学成为主流的教育思想,通过考试选拔进士和科举制度对儒家经典的考核,推动了儒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播,为后世的儒学繁荣奠定了基础。

2. 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北宋时期的教育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繁荣。

在北宋时期,诗词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 培养了大批人才科举制度和官方学校的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北宋朝廷提供了稳定的官员和文人支持,推动了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北宋时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弘扬传统文化北宋时期的教育强调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现代教育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现代教育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2. 多元化发展北宋时期的教育包括官方学校教育和私学教育,各种形式的教育相互交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发展机会。

现代教育也应当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全面发展。

3. 重视应试技巧和实用能力北宋时期的私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实用能力的培养,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宋朝时期的教育内容

宋朝时期的教育内容

宋朝时期的教育内容
宋朝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实践上,以“孝”为核心,其他内容包括
礼乐、射御、书法和乐理等。

宋朝时期的教育重视儒家学说的传播,强调“孝”的重要性,认为孝是人们做人的最高准则,以父母的孝顺为基础,以君臣的孝顺为根基。

礼乐方面,宋朝时期的教育重视礼仪,要求人们要有礼貌,并学习礼乐知识,如古筝、琴棋、茶艺等。

射御方面,宋朝时期的教育重视射箭、骑术和枪术,以及护卫术,认为这些技能有助于增强民族的武力。

书法方面,宋朝时期的教育重视书法的练习,认为书法是一门艺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乐理方面,宋朝时期的教育重视乐理的学习,认为乐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

宋朝时期的教育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重视孝、礼乐、射御、书法和乐理等内容的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礼仪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六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六章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思想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的分斋教学法
胡瑗:字翼之,人称安定先生。1035年被范仲淹任 命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又任湖州主教。他在苏湖两地 教学时,改变当时崇尚辞赋之学风,重经义及时务, 在学中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 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 民、水利、算术、堰水、讲武等科,学生主修一科、 副修一科,培养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以明体达用,培养实际有才干的人为目标。 意义: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 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 制度的先声。
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容 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基础 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的发 展规律。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子读书法》要目
教官编制和分工
管理人员:
祭酒:总管监务大事的正职。 司业:协调各馆课程的副职。 监丞:督察教官,监生的总管。
教学人员:
博士 、助教、学正,学录
教辅后勤人员:
典簿,管理文书和钱粮出纳 典籍,管理书库和书籍 掌撰,管理师生伙食。
监生的来源
举监:在京会试落第的举人,由翰林院
择其优秀者送入国子监; 贡监:从各地方官学选送到国子监的学 生; 荫监: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功臣,外戚子 弟; 例监 :百姓捐资纳粮于国家后,政府特 许其子弟入学的,又称“民生”。
(三)崇宁兴学
公元1102年(宋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主持了北宋 的第3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5个方面: 1、在州、县两级普设学校,并在路一级设提举学事司进 行管理。 2、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联系的学制系统。 3、新建辟雍,并扩大了太学的名额。 4、恢复医学,新设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5、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宋朝的教育与科举制度

宋朝的教育与科举制度

宋朝的教育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宋朝被认为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教育与科举制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宋朝的教育体系以及科举制度,以展示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一、宋朝的教育体系宋朝的教育体系注重传统儒家教育,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首先,宋朝设立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为人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覆盖了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从私塾到府学,再到最高级别的国子监。

私塾是宋朝教育最基层的组织形式,通常由私人或村庄集体组织。

在私塾中,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的读写算术知识,同时也接受一些儒家经典的教导。

私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

而府学则是官方组织的学校,它们通常由地方政府或高级文人设立和管理。

府学的学生主要是一些有一定学术素养的年轻人,他们接受更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并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国子监是宋朝最高级别的学府,直属于朝廷管理,负责培养官员和高级文人。

在国子监,学生接受最为深入的儒家经典研究和论文写作指导。

国子监的学生被认为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将在科举考试中一展才华。

除了正规学校外,宋朝还广泛推广了儒家教育思想,通过家庭教育、民间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二、宋朝的科举制度宋朝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并延续至明清时期。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追求公正、平等和能力为上的原则。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个层次: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级别的考试,省试是省级别的考试,而殿试是朝廷最终选拔官员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有经义、文章和政策等。

经义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文章考察学生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政策考察学生对时事和政治问题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通过这些考试,官员的选拔更加注重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政治智慧。

科举制度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广大士人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地位提升的机会。

通过读书、参加考试,他们可以脱离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士人。

宋朝的教育思想与学院传统

宋朝的教育思想与学院传统

宋朝的教育思想与学院传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教育思想和学院传统对于后世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宋朝的教育理念以及学院体制的特点。

一、宋朝的教育思想在宋朝,儒家学说被认为是国家的官方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宋代儒学主要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形成了新学、道学和理学三大流派。

新学注重周礼学说,主张以强调礼仪和官吏的职责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学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道德境界;理学则以朱熹的思想为核心,强调心性即理,通过推究事物本质来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

宋朝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系统普及推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此外,宋代还重视实用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教育与社会经济的需求相结合。

二、宋朝的学院传统宋朝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学院和书院,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国子监和四书五经学校。

国子监是宋朝最高学府,拥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培养出大批的士人和官员。

国子监注重经学,强调对传统经典的研究与理解。

学生们需先参加科举考试,通过后才能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

四书五经学校则是普及教育的基础,广泛普及了儒家经典的教育。

这些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经典著作。

学生们在学院里进行刻苦的学习,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文学、音乐和礼仪方面的修养。

除了国子监和四书五经学校,宋朝还有其他各类私塾和书院,散布在全国各地。

这些私塾和书院向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子。

三、教育思想与学院传统的影响宋朝的教育思想与学院传统对于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朝的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实用性。

这种教育观念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宋朝的教育追求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宋朝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宋朝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宋朝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也卓有成效。

宋朝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培养人才为国家做贡献。

宋朝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

一、教育内容宋朝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书经》、《礼记》等,同时还包括《朱子语》、《学林》等注解。

学生学习这些经典,旨在使其成为真正的君子,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以此指导其一生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宋朝学校的教育内容还包括历史、地理、数学和音乐等方面的知识。

历史和地理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形势和历史,以及认识国家上下游各地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

数学教育主要包括算术和几何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音乐教育则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以此增强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育特点1.强调诵读和写作宋朝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诵读和写作能力。

学生在学习儒家经典时,要求精读细品,背诵悟解,形成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同时,学生还要写文章,以此锻炼其文字表达和思维能力。

2.注重实践教育宋朝学校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育,如历史和地理教育中,学生需要亲自到各地考察,以此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此外,学生还要参与宴会、祭祀、讲学等活动,以此锻炼其礼仪和社交能力。

3.学制完善宋朝学校的学制非常完善,以官学和私塾为主要形式。

官学主要面向官僚子弟和人才选拔,设立四书五经的课程,目的是选拔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

私塾则主要面向普通百姓,设立的课程相对简单,注重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总之,宋朝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宋朝社会的特色。

这样的教育模式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人才,为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朱熹分教育为小学、大学两阶段。 • 认为十五岁以前的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之 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 文”(《大学章句序》)。大学阶段的任务则是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同 上)。 • 二者关系是“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 也;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 (《小 学辑说》)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 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语类》卷7) • 关于道德修养,朱熹认为:
• 四要省察。“谓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 于念虑之始萌也;谓省发于已发之后者,谓 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念虑之萌,固不可 不谨;言行之著,亦安得而不察。” (《性理 精义》) • 朱熹关于知识教育的原则方法: • 一是自动自得。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读书 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 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语类》卷119)
第三章 宋明教育思想
• 宋明时斯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占主流地位的理学教育思想和非主流 的反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斗争。 • 前者如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 守仁,后者如南宋事功学派及明清之际 启蒙学者。以下分述他们的教育主张。
一.张载教育思想
张载(1020—1077),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因居 陕西郿县横渠镇,故世称横渠先生,其学派 被称为关学。著有《正蒙》、《易说》、 《经学理窟》等。 • 张载认为人有天地之性(即先天具有的本然之 性)和气质之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于 变化气质之性,回复其天地本然之性。 • “气质恶者,学即能移。”(《理窟· 气 质》)“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 蒙· 诚明》)
• 二程的教育目的是学为圣人,“人皆可以至 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 已。” (《遗书》25)“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 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 (《文集》 八) • 二程的教育内容首重四书。“《论》、《孟》 如丈尺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 得长短轻重。”(《遗书》18) •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是学者进德修业的 必由之路。《中庸》则是“天理也。不极天 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乎中庸”。
三.朱熹教育思想
• 朱熹(1130一1200),字元晦,生于福建尤溪, 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他是宋代集理学之大 成者,也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后 人辑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 • 朱熹继承张载二程的观点,分人性为天命之 性(道心)与气质之性(人心)。 •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明其明德,变化气质,使 人心服从道心,以道心支配人心,以“复尽 天性,革尽人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 教人明天理,程 颢 (1032—1085) , 世 称 明 道 先 生 , 程 颐 (1033一1107),世称伊川先生,家居洛阳,是 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中洛学的开山祖师。后人 编 有 《 遗 书 》《 文 集 》《 经 说 》 等 , 收 入 《二程全书》。 • 二程的人性论类似于张载,也分人性为两重, 认为天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则有才与不 才,善与不善之别。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 化气质”,以“灭人欲,存天理”(《遗书》 24)。 • 但二程反对生而知之,“人初生,只有吃乳 一事不是学,其他皆是学。”(《遗书》19)
五.南宋事功学派的教育主张
• 其代表人物有陈亮(1143-1194),浙江永 康人;叶适(1150-1223),浙江永嘉人。 • 他们主张实事实功,反对空谈心性。 •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而寻常烂熟无所能 解之人,自托于其间,以端悫静深为体,以 徐行缓步为用,务为不可穷测以盖其所无。 一艺一能皆以不足自通于圣人之道也,于是 天下之士始尽丧其所有而不知适从矣。”(见 陈亮《送吴允成运干序》)
• 张载教学论思想亦有其特色。 • 他主张:一要尽人之材。“教人至难,必尽人 之材,乃不误人。”(《语录》) • 二要教有次序。教“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 在人固须求之有渐”(《理窟· 学大原》)。 • 三要因势利导。教应“当其可,乘其间而施 之”。否则,“虽强告之无益”。 • 张载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与方法: • 一是立志。这是“始学之良术”,唯立志才能 “刚决果敢以进”(《理窟· 学大原》)。
四、陆九渊教育思想
• 陆九渊 (1139—1193) ,江西抚州人,世称象山 先生,著有《陆九渊集》。 • 陆九渊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理”。“塞宇宙 一理耳,学者所以学,欲明此理耳。”(《陆 九渊集》卷12)而“心即理”,故明理即明心, 明心也就是“收拾人心,自作主宰”(卷35)。 • 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驾驭万物之上,体现天地 之心的完人、超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以天 下事“皆吾分内事”,能领略并再现“天地造 化之功”。从而与程朱理学相抗衡,被认为 “倚天壁立,足以振起人之志气”(《宋元学案》 卷57)。
• 陆九渊极重道德教育,几乎视之为唯一的教 育内容。其基本点是“切己自反,改过迁善” (卷35)。其具体原则和方法有三: • 一是存养以发明本心。他发挥孟子良知良能 说,称“万物皆备于我”(卷 35 ),“苟此 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卷34)。 • 二是剥落以解除心蔽。认为“人心有病,须 是剥落。剥落一番,即一番清明”(卷35)。
• 张载的教育目的在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 “学者须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辩其 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语录》) • 张载的教育内容首重“礼”,认为礼是圣人 之成法,知礼方能成性,故学礼“在我乃是 捷径”(《理窟· 礼乐》)。 • 除六经外,亦重“四书”。“要见圣人,无 如《论》、《孟》为要”。“如《中庸》、 《大学》,出于圣门,无可疑者。” (《礼 窟· 义理》)
• 二是心教。辅之以能讲透道理的明师。朱熹 曾赞扬他“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 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盖听 者莫不竦然动心焉。”(《朱文公文集》卷81) • 三是致疑。不迷信,不盲从。“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陆九渊集》卷35)“小疑则小 进,大疑则大进。”(卷36)“凡事只看其理如 何,不要看其人是谁。”(卷35) • 四是躬行。反对死读书,主张“明实理,做 实事”(卷34),“一意实学,不事空言” (卷12)。
• 二是博学。“唯博学然后有可得, …… 学愈 博则义愈精微。” (《理窟 · 气质》)“ 见物多, 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语录》) • 三是多疑。“学须有疑”,“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理窟· 义理》)。 • 四是精思。“须是思虑,但使常游心于义理 之间”(《理窟· 气质》)。若“不思,则还塞之 矣”(《理窟· 学大原》)。
• 三是减担以涵养德性。“且如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是分明说与你入便孝,出便弟,何 须得传注 ?学者疲精神于此,是以担子越重。 到某这里,只是与他减担,只此便是格 物。”(卷35) • 陆九渊的教学思想亦有其特色。他主张“道 不外索” ( 卷 5) ,教学就是回复本心。为此提 出四条原则: • 一是自立。“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 人言语。”“大凡为学须要有所立。”(卷35)
• 二是勇猛奋发。读书如同作战。“须是策励 此 心 , 勇 猛 奋 发 , …… 如 此 方 做 得 工 夫。”(《语类》卷8) • 三是知行相须。“徒明不行,则明无所用, 空明而已;徒行不明,则行无所问,冥行而 已。”(《续近思录》卷2) • 进而主张知识靠实践来加深:“方其知之, 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其域,则知益 明。”(《语类》卷9)
• 二是主敬集义。“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 而不用敬者。”“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 有是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 (《遗书》 18) •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 孤。”(《遗书》11) • 三是好学日新。“学者求有益,须是日 新。”(《遗书》19)若“懈心一生,便是自暴 自弃”(《伊川学案》)。 • 四是深思自得。“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 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遗书》25)
• 朱熹的教育目的是造就醇儒。其培养规格集中 体现在他手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 • 他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为“五教之目”, • 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为“为学之序”。 • 并为笃行规定了修身、处事及接物之要。即以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 “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以“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 “接物之要”。
• 张载重视道德教育。 • 其法是集义养气(源于孟子存心养性之说)。 “集义犹言集善也。”“义须是常集,勿使 有息,故能生浩然道德之气。”(《理窟· 学大 原》) • 还有虚静恭敬(类似于荀子“虚壹而静”、庄 子“唯道集虚”),认为“变化气质与虚心相 表里”(《理窟· 义理》),“心既虚则公平,公 平则是非皎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故“始学者要静以入德,至成德亦只是静。” (《理窟· 学大原》)
• “以心为官,出孔子之后;以性为善,独 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 目,而专以心为宗主,虚意多,实力少, 测知广,凝聚狭,而尧舜以来内外交相 成之道废矣。”(见叶适《习学记言》卷 14)
•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兼资、 博学多能的人 。
• 陈亮在致朱熹的复信中曾引孔子的话,主张 培养具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 子之勇,冉求之艺”并“文之以礼乐”的 “成人”,驳斥理学家不重智勇艺能的陋习。 • 其教育内容兼及经史百家,主张道艺兼顾, 内外相成。视儒经为历史文献,而非理学家 所认定的先验的天理。叶适《进卷· 总义》曾 称:“盖经者所以载治,而非所以为治也。”
• 二程重视早期教育。“养蒙于正,学之至善 也。” (《伊川易传》卷一 )“ 吉人自幼学,耳 目游处,所见皆善,至长而不见异物,故易 以成就。今人自少所见皆不善,才能言,便 习秽恶,日月消铄,更有甚天理 ?”(《语录》 卷二) • 二程在道德修养和知识学习上提出了一些方 法: • 一是格物致知。“今人欲致知,须要格 物。”(《遗书》17)格物即要“穷理”。“人 要明理,若止于一事物上明之,亦未济事, 须是集众理,然后脱然自有悟处。”(同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