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之食品安全

合集下载

食品安全时评

食品安全时评

当全社会都被纳入食品安全问题防范的总布局,“舌尖上的中国”必然更加安全、更有滋味本周是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舌尖上的安全”再次引来社会广泛关注。

之所以要以专门时段,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正是要唤起全社会的重视,宣示社会管理者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决心,重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更多人参与进来,才能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

今年前几个月,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数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数。

这一方面说明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也说明打击力度在不断加大。

然而,从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到养鸡企业使用的抗生素,一些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要么是因消费者健康受损被曝光,要么是媒体采访调查被揭露,主动、及时的发现仍然较少。

这可说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督的一个短板。

现实情况是,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数量庞大,食品的流通环节也范围甚广。

面对数百倍甚至上千倍于监管人员的监管对象,监管部门不可能靠人力对一家家企业、一个个生产个体进行全天候监督,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有力有效防治问题,确实有难度。

同时,新业态、新技术的出现,也让监管难度更大。

比如,淘宝等电商网站上,卖食品甚至“自制食品”的虚拟商铺成千上万,监管难度更大。

正因此,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激发社会的“主体意识”,让更多眼睛盯住、更多双手管住食品质量。

创新社会管理,本身就包括“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

食品安全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引入更多社会与公众的元素,也是基本要求。

更何况,这不仅仅是生产企业、监管部门的事,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菜篮餐桌。

试想,如果网友能“随手拍”餐馆厨余垃圾处理,地沟油生产作坊是不是会收敛一些?如果请供电公司基层抄表员提供用户电力用途,取缔那些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点是不是能更及时?如果企业员工能够站出来举报“黑心老板”,那些“舌尖上的毒素”是不是能更早被发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巨大的。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只有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够提供“24小时无死角”的强效监管。

舌尖上的危机

舌尖上的危机

舌尖上的司法解释分析摘要中国人以食为天,现下更有舌尖上的中国的说法。

然而舌尖上却频频出现“怪味”,猪肉有虫、青菜有农药、鸡有禽流感和抗生素,婴儿饮用的牛奶都只是加了白色的白开水。

食物问题往往很难造成急性的生命危险,使得消费者们很难依据法律保证自己的基本权利。

近日,出台了新的关于食品药品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如何规定,效果如何?是否能降低消费者们的维权门槛,将对此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食品安全维权法律正文当舌尖上出现虫子2014年1月中旬,在南宁就曝光了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家喻户晓经营了10年的石户米粉店,用的叉烧居然是病死猪肉做的。

后续的报道更让人触目惊心,不忍直视:石户米粉股东向南宁市民道歉,承认连续10年使用问题叉烧。

参与调查的张警官表示,更让他们吃惊的是,该加工点给桂林石户米粉供货长达10年之久。

可桂林石户米粉店的老总徐某,却连这个点在哪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上门去查看叉烧制作过程。

在后面的报道中,石户米粉店大多是加盟店,加盟商因为都不熟悉原材料,所以都没发现叉烧有问题,只是一直按合同要求统一接收总部分配的叉烧,甚至自己和员工也都吃。

经过记者进一步的调查,问题叉烧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根据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彭宁莉)不久前,南宁市多部门联合执法,一举将人民路北一里一私宰肉窝点端掉,并查获逾一吨的“十元猪肉”。

据了解,这些问题猪肉不仅被窝点老板或零售、或批发至超市,还被销往某私人作坊加工成叉烧。

1月26日下午,相关部门查处涉案的8家桂林石户米粉店。

据了解,这间被查处的私人作坊位于南宁市燕子岭附近,系一家族式作坊,每天采购大量的问题猪肉后,再加工成叉烧出售给一些粉店和快餐店。

1月26日上午,执法人员在该作坊内发现了已制作好的叉烧近40公斤,以及尚未加工的问题猪肉15袋,每袋约17公斤。

从作坊内的账本上可以看出,该作坊每天的出货量大约在50公斤至150公斤。

随后,该作坊负责送货的男子陶某,被执法人员控制住。

舌尖上的美食“陷阱”——食之有“度”利防癌

舌尖上的美食“陷阱”——食之有“度”利防癌

舌尖上的美食“陷阱”——食之有“度”利防癌作者:暂无来源:《祝您健康》 2014年第12期吴志黄淑平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中国最美味、最古朴的数百种美食,再次触动了十几亿观众的味蕾。

不过,在这些美食背后,也隐藏了大量的健康“陷阱”。

下面,国家中西医结合肿瘤重点学科、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欧阳学农主任医师告诉你,有许多美食可能会出现致癌风险。

腌制、发酵食品增加患胃癌和食管癌风险健康之道:不要成为每天的饮食习惯“约有 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主动控制摄入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抗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欧阳学农主任医师介绍,高盐腌制的蔬菜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提物质,亚硝胺是公认的强致癌物,长期食用会摧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严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患胃癌几率。

此外,酱类腌制食品的制作过程也容易被细菌污染,很可能使幽门螺旋杆菌趁虚而入,增加癌变机会。

尤其是有胃炎的人,如过多食用大酱会加重胃部损害。

而一些发酵类的食物,如虾油、鱼露、虾酱、豆瓣酱等,制作工艺也都是先用高盐腌制,再进行发酵,这个过程同样会产生大量的亚硝胺等致癌物。

而如果制作过程中温度、湿度、菌类没有控制好,还可能导致食物发酵过程中有毒菌群占优势,使食物无形中发生变质腐败,产生极大的危害。

“从食物的营养均衡角度分析,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特有的价值,无论是哪一种美食‘陷阱’,均可以作为一种尝鲜的方式食用,但不宜作为饮食习惯的方向。

”欧阳学农主任医师提醒,让人们绝对不吃这类食物不现实,但从健康的角度考虑,这类食物能不吃就不吃,千万不要养成每天都必须吃的习惯。

油炸熏烤食物易导致肠癌、肝癌健康之道:每月最多吃一次不少市民的早餐喜欢吃油条、油糕、油饼,殊不知这类面粉做的食物经高温油炸后,蛋白质、脂肪就会转变成一种叫作苯并芘的物质。

欧阳学农主任医师介绍,油炸、熏烤类食物在超过200℃高温的情况下会产生苯并芘,在烧焦、烤焦的状态下,苯并芘含量更高。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_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_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5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这段时间,观看了中央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情景让我非常感动,在大流口水的同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有如下的体会:一、纪录片里面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

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

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

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灵感的转化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

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

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

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

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和幸福。

三、我们的田野钢筋和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

被钢筋和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

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和快乐。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中文纪录片最好的一部,感觉像是看到了bbc《美丽中国》的续ji,里面有不少镜头就是直接从《美丽中国》剪切的,甚至连海报都有几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国》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

之前央视出品的不少纪录片,拖沓冗长,解说沉闷,而这部纪录片明显借鉴了《美丽中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切换简洁明快,解说词设计得也恰到好处。

食品安全舌尖上的中国梦

食品安全舌尖上的中国梦

食品安全:舌尖上的“中国梦”民生,是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不变的焦点。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焦点中的焦点,是保障民生的“第一要务”。

“食品药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综合协调联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的全程监管,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在对今年政府主要工作提出建议时也郑重提出食品安全问题。

毒从口入信心不在“目前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最低点。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说。

这并非危言耸听。

两会前夕,香港一纸“奶粉限购令”震惊了国人,庞大的境外抢购奶粉大军显示公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已经崩塌。

又何止奶粉,“地沟油”之后不敢下馆子、瘦肉精之后不敢吃肉、塑化剂之后不敢喝饮料……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底线。

本次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党委书记朱张金就带300件有毒食品上会,件件触目惊心。

学过兽医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内江市市长杨松柏对食品安全的严重性深有体会:“有的地方用激素喂鸭子,最快28天出栏,一只鸭子只有三四斤,肉质松软,放在水里都吸水,当地人都不吃。

为什么家禽不怕吃药,因为它们生命周期短,副作用还没有显露就被宰杀了。

而人长期吃喂了药和激素的家禽,健康肯定受影响。

”“近年来,我国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深究其原因,大部分都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唯利是图,全然置法律法规和群众生命健康于不顾,铤而走险有关。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田惠光说,“当前相当一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这也折射出我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田惠光认为,要改变现状,就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一是要建立维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体系,确定我国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法律地位。

二是要加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建立健全行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开展诚信评价。

【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食品安全》有感

【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食品安全》有感

【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食品安全》有感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现在的中国真让人恶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不同,人们的菜肴和食物变得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

但是你确定食物无毒吗?虽然过去的食物不像现在那么丰富美味,但它比现在更健康、更
有营养。

许多外国人称中国为“舌尖上的中国”,但中国每年中毒的几率很高。

饮食已经
成为中国人最大的问题。

大多数食物都不好吃。

看起来很好吃。

它要么中毒了,要么没灌满。

现在的东西真可为光看不能吃,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时,皇上宴请大臣,桌上就摆着
些水果、酒、糕点之类的东西。

可是,那些不只是电视上拍的,还是真有这一回事,桌上
的东西他们就是不动,当然除酒外。

我有些看不明白,难道他们光看看就饱了吗?现在的
食物看着好吃,吃起来也不错,但现在的菜、肉等食物有太多的添加剂,当我们知道这点后,我们又能高兴起来吗?
外国人说中国是“舌尖上的中国”。

我们也光顾使食物美味,有更多的技巧,但我们
总是忽视人们的健康。

俗话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保护这一财富。

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是因为我们的食物太完美、太美味、太有害。

外国人的意思是:我们
中国人只想让食物进入舌头一小段时间,但作为交换感冒、发烧和其他疾病,这是毫无价
值的。

所以我们被称为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已经被食物征服,什么多在食堂吃饭就能证明自己很多钱,错了!要是再不对食
物进行调整,恐怕泱泱中华会败在食物中毒上。

人们为什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人们为什么喜欢《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一、人们喜欢这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舌尖上的中国》是以食物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媒介,视频制作通过精心策划,展现了我们中国灿烂辉煌、多姿多彩的一部充满人文情怀、饱含文化底蕴的美食纪录片。

本小组认为,人们喜欢这部纪录片有以下主要原因:1、以食物所为题材选择,符合观众心理需求。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食物属于生理需求层面。

2、中国饮食文化深入人心,食物引起观众情感共鸣。

比如说,我们把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收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嫉妒叫“吃醋”,大家一见面,最常见的招呼也是“你吃了吗?……3、人物角色平民化,唤起观众乡土情怀。

该纪录片很多反映的是家乡的事,它的人物视角选择以平民化为主,让观众容易接受,从而勾起很多人对家乡的记忆,感受到家乡的温暖、父母的温暖。

4、为观众提供返璞归真的绝对理想状态的中国饮食世界。

(一)对食品安全的认同。

如今人们面对复杂食品安全问题,该纪录片其食材绝大多数取自天然,不但远离污染,更远离各种化学添加剂、色素,都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也正是因为其健康、绿色、无公害,所以才赢得了普通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二)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认同。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选择吃快餐面、速冻饺子等。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平均每秒中国有1300人吃方便面,接近全球总消费量的50%。

2011年,中国人吃了483亿包方便面。

该纪录片非常专注于从原材料的收集一直到摆在桌上的全过程,即这些美食怎么做的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5、视频精心策划,画面自然逼真。

整个视频制作耗时长(13个月),通过调研选取全国大江南北具有代表性的拍摄点(70个),视频制作团队规模大(导演8个,摄像师15个,后期剪辑师3个),使用高清摄像设备,为观众展现出食物色香味的画面似乎有呼之欲出感觉,非常逼真。

食品安全-中国梦

食品安全-中国梦

食品安全:舌尖上的中国梦最近,洋乳粉恒天然的肉毒杆菌风波引起了很多人的震惊:如果连洋乳粉都不可靠了,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人们的神经容易被食品安全问题牵动。

在很多人看来,由于政府监管的失职,中国简直成了世界上食品最不安全的国家。

但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在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排名方面,中国排名43位,属于世界中上游、发展中国家前列。

许多网友并不认可这个评估。

他们的反应永远是: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政府怎么还不加强食品监管?!监管部门也很委屈:我们已经很努力了。

据报道,2009年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已经进入修订程序。

当然,公务员的“努力”和我们老百姓的定义是不太一样的,但的确,他们为很多食品制定过质量标准。

比如,他们就曾经试图为馒头的色泽、大小、形状制定标准。

但其实很大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恰恰是这些标准引起的。

食品质量的诸多监管部门也是一个个利益部门。

它们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一般倾向于把标准定得很高,这是有利益原因的。

第一,如果标准不高,当出现食品问题时,人们会怪罪制定标准的部门把标准定得太低,影响官位;第二,标准高,企业难以达到,监管部门就可以借机向企业索要好处。

有很多食品,虽然没达到变态的高标准,但其实对人并没有危害,而媒体却可以借机炒作,引起人们的恐慌。

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没达到国家标准就是不安全的,他们却没想过标准本身就定得太高。

媒体炒作也是为了逼迫企业多投广告。

还有很多食品问题是标准逼出来的。

比如,为了达到过高的蛋白质含量标准,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

假如有超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并且有近似于圣人般负责任的食品监管部门,是不是中国人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了呢?仍然不会!第一,为了让食品监管部门近似于圣人,人们要建立更加庞大的监管食品监管部门的部门,付出的成本不可想象。

第二,超高的标准,将大幅抬高食品价格。

也许,你会说,馒头涨价就涨价,为了安全多付点钱无所谓。

但是,如果所有食品价格全都涨价呢?作为白领的你也许就感到压力了,而社会更底层的人则更加承受不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尖上的安全
年级:初一
班级:三班
日期:9月23日
班主任:权少妮
舌尖上的安全
一、活动目的:
运用图片、新闻、视频等方法,使学生懂得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加强了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提高学生自身参与食品安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形成人人关注、支持、参与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活动准则:
1.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安全情况。

2.要求学生了解垃圾的生产过程,以及食用过后的危害。

三、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文件:公益广告,红与黑。

2.利用图片让学生了解垃圾食品。

3.考考你:让学生自由回答有哪些垃圾食品,以及应该怎么做。

4. 深化主题:一则小视频让我们了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垃圾食品的危害性,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拒绝三无食品,垃圾食品,我们开展了今天的主题班会《健康饮食——拒绝“舌尖上的安全”》。

5. 学生观看视频后读口号。

6. 班主任总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正确做法。

四、班主任发言:
喜欢零食是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

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