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审美教育学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体验,提高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品味,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1.2 审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审美教育向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转变,从重视技巧和规范向注重体验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二章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2.1 美的本质及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之上,美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2.2 审美教育学的教育原则审美教育学遵循着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个别,从表象到本质等,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感悟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

第三章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3.1 各学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安排在不同学段的审美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审美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2 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批评能力。

第四章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4.1 体验式教学法审美教育学倡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2 互动教学法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互动教学法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五章审美教育的评价与展望5.1 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审美水平和品味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升。

5.2 审美教育的未来展望审美教育学将在未来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品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韦伯
(二)、审美教育与人生哲学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审美趣味:个体所依据的审美参照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1)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 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题材、风格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成熟 的审美偏爱有相对固定的中心,同时又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 审美标准是一个发展过程,9-13岁的儿童进入审美萌芽期, 而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这与道德危 机阶段是同步的。其特征是“相对主义”。其负面效果是无所 适从,其正面意义是此阶段个体会大量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 为审美标准的成熟做好准备。 (3)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追求和期待。是在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形成的。它将影响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完善。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篇一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美育,通常被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育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其重要性、实施方式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二、美育的重要性(一)培养审美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人们可以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

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美、欣赏美。

(二)塑造健全人格美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承文化遗产美育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各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促进全面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育,人们可以在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

同时,美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美育的实施方式(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各级学校应当开设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艺术教育。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

美育的概念及其思想1.美育的概念无论在国内外美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了近千年,但美育的提出是在近两百年里。

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纪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他需要美,是因为他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Baumgarten,1714—1762)最早提出美学学科的名称“Aesthetica”(“埃斯特惕卡”)它的意思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Aesthetica”的希腊语词根的原意是“感觉学”“感性学”。

鲍姆嘉通把“感性认识的完善”与“美”联系起来,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人类感觉和情感的领域。

日本学者西周、中江肇民等用汉语“善美学”、“佳趣论”、“美妙学”、“美学”、“审美学”等来翻译“Aesthetica”一词,中国学者康有为、王国维等译介时接受了这一概念就有了今天的“美学”。

后来,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诗人、美学家,席勒(Shiner,F)在美学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在它的著作《美育书简》中对美育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自由活动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

席勒《美育书简》的哲学基本框架来自于康德美学。

康德美学是从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出发点,按照古希腊的传统,将人的心理功能分为知识、情感和意义三部分,并认为人也具有与之相对应的三种认知能力,即理解、判断和推理。

出于抑制人性的分裂问题,席勒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美育。

他觉得,唯有借助审美自由的中间形态,才能够实现将感觉状态向思想与意志活跃状态过度。

如果一个人能够让自己成为具有审美的人,那么他就能够将自己从一个理智人变成理性人。

康德的美学理论与席勒的美育理论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早期的美育主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国内研究学者汤杰英通过查阅相关的词典和著作,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近代产生的50多种“美育”概念,把美育的概念分为八个大类:“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是美学知识的教育;是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是美感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境界等。

[教育学]美育学概论[1]

[教育学]美育学概论[1]

美育学概论六艺..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乐.不等同于当今我们所讲的音乐,而是集文学、音乐、舞蹈、道德、政治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教育科目。

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形式写成了《美育书简》(全称为《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是最早全面提出美育理论的著作。

蔡元..培.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和《以美育代宗教说》。

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学的学科特点?①人文性。

人文性是指美育学的价值追求,它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着对人的成长和培养的关切,体现出以人性完善为内在目的精神态度。

②应用性。

美育学的应用性是指学科对美育的实际操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③边缘性美育学不是一门边界分明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多学科探讨的领域,涉及教育学、没学、伦理学、社会学等。

美育学的学科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美育学的哲学基础②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是美育学的美学基础③素质教育思想是美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素质教育思想与美育学的关系?①两者相互关联,互为基础不可分割②素质教育思想是适应我国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历史性任务而提出的③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性与全面性素质作为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④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首先要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重视美育、实施美育是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之一孔子审美化生存的境界有哪些①是从艺术欣赏中得之②是从自然,游历中得之③是从日常生活中得之。

审美教育思想有哪些?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重个体的兴趣爱好②孔子要求把道德内化为个体的自发要求,使人从内心深处向往仁义,自发地实践伦理原则,并以此为乐,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

“乐”又不仅仅对社会而言,它同时也具有个体生存的意义。

③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强调艺术在人生中的基础与贯穿作用。

④孔子还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是指审美教育的核心思想、行为原则、要素和实
践方式。

它是审美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审美教育的理论指导及实践指
导的依据。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理论基础、实践原则和实施
办法。

首先,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审美思想、价值观以及美学原理。


美思想是以客观社会为背景,把审美观照到社会中,开展审美教育活
动的思想。

审美思想要求从实践中发现美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实践中的
美学价值观,从而使人们关注美的基本特性,激发对审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其次,审美教育的实践原则包括审美主观性、审美客观性和审美多样性。

审美主观性要求无论所审视之对象是何物,我们都要按照自己的
审美意见看待。

审美客观性要求根据所审视之物提供的客观资料,从
客观角度审视事物。

审美多样性是指,从不同客观层面审视物体,应
充分利用多种审美情趣,以便使自身有全面的审美意识。

最后,审美教育的实施办法包括审美实践、审美分析和审美交流三个
要素。

审美实践是指,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来增强审美意识。

审美分
析指通过分析客观问题来认识审美问题,掌握审美原理。

审美交流是
指在审美实践中交换审美意见,加强审美意识。

总之,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原则和实施办法,是
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审美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旨在让学生有能力去衡量审美,获得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七章护理审美教育

第七章护理审美教育
护理职能延伸
第五节 护理审美的整体观念
•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人、健康、环境、护理和谐美
• 以病人为中心,维持心身状态的和谐美
第五节 护理审美的整体观念
护理 环境
人 (健 康)

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
(疾 病)
护理的基本概念 I ---人
※人是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的统一整体 ※人是个开放系统
多 元 技术操作安全性
文 化 护 理
医院环境的选择 从文化传统
角度出发,
注意言行举
止对患者健
文化安全性
康产生的影 响
第五节 护理审美的整体观念
•系统化整体护理袁剑云博士1991年引进中国
现代护理观----指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念
护理程序----核心 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
各环节系统化的模式
内涵
人是有整体需求 不同生命周期护理需求不同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马克思
第二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协调性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场效性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引导性原则 护理审美教育的阶段性原则
第二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实施原则
一、护理审美教育的协调性原则
德育:善与恶的辨别力 智育:知识与技能教育 体育:寓健全的精神与健康的体魄中
第一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概念
护理审美教育 简称“护理美育”,是通过一定方
式、设施,培养护理人员正确健康的审 美观和审美情趣,提高护理人员的鉴赏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第一节 护理审美教育的概论
一、护理美育的特点
护理美育具有职业特色 护理美育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客观性 护理美育寓于情感之中,具有感染性 护理美育寓教于潜移默化之中,具有深邃性

第十一章--美育--(《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十一章--美育--(《美学原理》PPT课件)
• 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对于艺术活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且对于物质生产活动意义也十分重大。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 党的16大、17大、18大、19大报告中都有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对美育的内容、作用、地位进行 了明确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要不要美育、要什么样的 美育的问题,这说明美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我国近现代的美育理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们 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 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可以说,人 们已经把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了。 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 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 美活动。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 姆林斯基。
马卡连柯提倡使美育寄寓于德育、 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他认 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 来的那种生活”。
•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位杰出的美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成 绩卓著的美育实践家。他指出,统一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应当体现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渗透、 相互交织。美育对于人的个性培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美育,就谈不上完整的教育,就不 可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 具有促进作用。而美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审美趣味:个体所依据的审美参照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1)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 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题材、风格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成熟 的审美偏爱有相对固定的中心,同时又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 审美标准是一个发展过程,9-13岁的儿童进入审美萌芽期, 而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这与道德危 机阶段是同步的。其特征是“相对主义”。其负面效果是无所 适从,其正面意义是此阶段个体会大量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 为审美标准的成熟做好准备。 (3)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追求和期待。是在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形成的。它将影响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完善。马克思·韦伯来自(二)、审美教育与人生哲学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一种宗教感。这种宗教感的科 学审美教育对于崇尚科学的当今社会提供了一条超越与 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