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学案【知识梳理】【要点】►要点二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特性有哪些主要变化?主要履历了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目的是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侵华特性是商品输出。
《南京条约》中的“绽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表现了这一特性。
西方列强进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对华侵占的方法产生了改变,主要表现为资本输出,《马关条约》中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表现了这一点。
►要点三理解《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能力进步】1.[2019·河南南阳星光中学期末]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觉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议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破裂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谋划的近代产业的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
到1914年,外国在华产业投资总额约为11060美元,较1894年前产业投资涨了近8倍。
各国纷纷扩大在华投资的所谓“执法”依据是( )A.《南京条约》B.“二十一条”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3.[2019·江苏苏州高新区期中]对子的内涵往往带有对时事的绝妙讥刺。
近代史上的某次协商中,伊藤博文出上联相难:“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
”李鸿章对曰:“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器量。
”这里“帝王器量”是指( )A.设立外务部B.割让香港岛C.割地赔款D.拆毁大沽炮台4.[2019·广东华南师范大学第二附中期中]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各国政界议论纷纷,下面各国政界的议论相符史实的是(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②英国:“Yeah!香港岛终于归属我们了!”③日本:“伙计,我们的机器可以搬运到中国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学案(无答案)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复习,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先进的中国人近代化探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 读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列强侵华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关系。如何处理与本单元知识有关的题目。
古尔图镇中心学校
人教版
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
知识点 3《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 11 国签订。 主要内容:清政府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 8 亿两,以海 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 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 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 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 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知识点 1 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1894 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 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 知识点 2《马关条约》的签订 签订:1895 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 约》。 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 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 岸开设工厂等。 影响: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 度。 知识点 3“瓜分”中国狂潮 三国干涉还辽
新201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洋务运动相关人物的图片,培养学生识读图片、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表格列举洋务企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军舰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一点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曾经一炮击中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在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有识之士做出的选择。
那么,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破产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讲解:近代的清王朝,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阶级是如何自救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晚清洋务运动中的代表名臣,提出问题:图中这些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他们有什么共同主张?学生回答:派别:洋务派。
共同主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仿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教师提问: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教师讲解: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
2019秋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精编试题

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小 组讨论、补充、归纳 师:引导生从战争名称、签 订条约、影响三方面来概括: ①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 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 京条约》等,中国的半殖民 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 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 为救亡图存,各阶层的斗争: ①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 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 法 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三、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材料一 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清末的 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改革。我始终觉得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清末面 引导学生回答。
临的现代变革一直是非常被动的,你说不出哪
个是它主动做的,都是在面临着巨大压力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甚至付出巨大成本代价之后才做的。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深化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
朝廷所拒,其理由是政府传统只有“六部”, 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
建海军衙门是破坏传统、“以夷变夏”。…… 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
成立现代世界普遍适用的“海军衙门”,并不 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促进
涉及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增强朝廷权力,都如 了思想启蒙,在思想文化方
此艰难,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艰难,可以想 面 产 生 了 广 泛 而 持 久 的 影
政 军国 联治 事: :改 拆设 毁《辛丑外 炮务 台部 ,, 驻严 兵内禁 要容人 地民反帝
外军交:划使条馆界,禁中国人
约
》
危害
中国完全陷入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 知新
展示 提高
二、综合归纳、探究思考: 清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 渊的?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各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斗 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案新人教版

3.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在近代化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
(3)让学生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2. 作业反馈:
在批改学生作业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结果:《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戊戌变法
-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康梁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
- 过程: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开始
- 结果: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受挫
③民族危机加剧
- 原因:列强侵略,清政府腐败,封建制度束缚
- 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对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不够准确的学生,建议他们从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对于对民族危机加剧作用理解不深的学生,建议他们结合历史事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内容逻辑关系
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阐述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侵华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本单元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也反映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认识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本单元的历史事件,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理解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和民族危机的严重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二单元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给出洋务运动相关人物的图片,培养学生识读图片、知识迁移的能力。
通过表格列举洋务企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整合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军舰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一点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战舰。
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曾经一炮击中了日本的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
洋务运动使中华民族开始了强国之梦,在中国引进了西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国处于十字路口时有识之士做出的选择。
那么,洋务运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破产的?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洋务运动》。
二、新课讲授(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教师讲解:近代的清王朝,遭受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
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阶级是如何自救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晚清洋务运动中的代表名臣,提出问题:图中这些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作什么派别?他们有什么共同主张?学生回答:派别:洋务派。
共同主张: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仿练兵方法,建设现代国防。
2.教师提问: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教师讲解: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场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以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了。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学习目标】1. 知道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有重大意义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概况。
3.认识中国近代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
难点:中华民族早期近代化探索与民族危机加深之间的关系。
【自主探究】一、1.2.【合作探究】清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斗争?【拓展延伸】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
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一、1.2.【合作探究】1.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救亡图存,各阶层的斗争:1.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3.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拓展延伸】1.“沉沦”鸦片战争;“谷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融入情境,探究问题,深化认识本单元内容,学以致用,进一步探索民族危机的加深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维新变法。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由于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向西方学习阻力重重,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步履维艰。
拓展
延伸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在1840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经济:赔款4.5亿白银
政治: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划使馆界,禁中国人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列学习提纲,引导学生看书强化记忆,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读书、记忆,可同位互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每课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后,帮助学生理出本单元的思路:
(1)结合近代化早期探索的相关内容,举两例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
(2)学习“新器物”和“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积极作用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近代化早期探索的认识。
生:回顾所学过的知识,小组讨论、补充、归纳
师:引导生从战争名称、签订条约、影响三方面来概括:①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等,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为救亡图存,各阶层的斗争:①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
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著名历史学者雷颐
材料二“新器物”的益处显而易见但引入中国阻力尚且如此强大,“新政府机构”的益处相对间接,遇到的阻力就更强烈。例如,当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现代化舰队由沿海地方督抚建成,管理却仍沿袭传统地方管理水师体制。左宗棠、李鸿章意识到旧管理体制无法管理现代化舰队,有现代化舰队必须要有现代海军机构统一指挥、管理,就主动向朝廷提出中央应建“海军衙门”,统一海军大权。这一明显正确、且明显对朝廷有利的主张却为朝廷所拒,其理由是政府传统只有“六部”,建海军衙门是破坏传统、“以夷变夏”。……成立现代世界普遍适用的“海军衙门”,并不涉及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增强朝廷权力,都如此艰难,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之艰难,可以想见。
新式教育
作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背景——日本的“大陆政策”、
东学党起义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过程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
第二单元《近代学任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通过复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掌握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有重大意义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剖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逐步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剖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充分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侵华史,同时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中国从开始“沉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重点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戊戌变法、抗击八国联军
难点
中华民族早期近代化探索与民族危机加深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
引入
设疑导入:随着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哪几次重大的探索?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方案二:解释近代化含义,导入复习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近代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亡道路的过程。
合作
知新
展示
提高
2、综合归纳、探究思考:
清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斗争?
三、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材料一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清末的改革。我始终觉得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清末面临的现代变革一直是非常被动的,你说不出哪个是它主动做的,都是在面临着巨大压力下,甚至付出巨大成本代价之后才做的。
本单元中国开始步入了早期近代化的探索,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进行了洋务运动,但在甲午战争中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最终也失败;农民阶级则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却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
复习
一、梳理知识结构:
兴起: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口号:“自强”“求富”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代表: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之洞
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发展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空前激化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办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
高潮:百日维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变革)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意义: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扶清灭洋”
斗争:廊坊阻击战、
老龙头之战等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