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塑生命的人 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初中语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初中语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悟莎莉文老师深沉博大的爱心及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

2.理清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体会铺垫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朴实感人的语言,体会情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4.提升对于人性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再塑生命的人”的含义,体会铺垫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质朴感人的语言,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以“盲人猜字”游戏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围绕关键词“再塑生命”提问,找出文中主体。

明确:莎莉文老师塑造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2.读文并梳理文章脉络。

明确:见面,写单词,开启知识的大门。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深入文本,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

明确:六岁零九个月,给了一个紧紧的拥抱。

2.鉴赏手法,莎莉文老师的出场。

明确:场景描写,心理描写--铺垫。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明确:送布娃娃,在手掌上写字。

4.“杯”“水”不分时,体会莎莉文老师的引导。

明确:把手放在喷水口,在另一只手上写“water”,幸福,快乐。

5.小组合作探究法:“再塑生命”。

明确:字面义,塑造海伦的思维,智慧,情感;文本义,敬爱和感激。

(四)拓展延伸,对比阅读。

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谈感受。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作业为搜集身残志坚的事例。

四、板书设计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莎莉文海伦精力再塑情感爱心思维智慧智慧。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其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概括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概括、人物描写与关键语句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围绕“学习生活”选编了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少时嬉戏和读书的生活;《往事依依》回忆了于漪听国文老师授课、聆听教诲等与读书有关的往事,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教导下走出阴霾、重塑灵魂的故事;《<论语>十二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闪烁着至圣先师的学习智慧。

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但均与学习生活相关,凸显了教师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基本掌握内容,但较为缺乏从整体和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关注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及标题、开头、结尾等特殊位置的语句,通过细致分析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如何从课文中提炼主要观点,并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生命教育的意识,理解生命的宝贵和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对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内容和主题。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

(2)提问学生对于“再塑生命”的理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词汇与句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2)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子的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篇关于生命教育的短文。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 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小组活动,如参观医院、养老院等。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关于生命教育的经验和故事。

2. 反馈与总结:(1)学生分享在延伸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生命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自由诵读,揣摩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主旨。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
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刚从小学升上来很难一下子过渡到初中的思维,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这篇课文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能够体会到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学后能够有所感悟。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瞎子猜字”这个游戏导入,游戏要求: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名同学按照幻灯片
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同桌手心上写一个字,计算成功率;做完后,两人交换角色,再进行一次。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可以感觉到阳光的色彩斑斓,花儿的婀娜多姿,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瞎子猜字”,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便来共同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让我们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理清“重塑生命”的历程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注意: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然后试着完成下列任务:。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七年级语⽂课⽂《再塑⽣命的⼈》教案 ⽣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世界万物皆有⽣命。

可是上帝的创造总不是那么完美,甚⾄有些残酷,假如在这些有缺陷的⼈濒临绝境时拉他们⼀把,那么⽣命将会延续,⽣命将会⾛向光明。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七年级语⽂课⽂《再塑⽣命的⼈》教案,希望⼤家喜欢! 七年级语⽂课⽂《再塑⽣命的⼈》教案⼀ 《再塑⽣命的⼈》节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选段透过“我”的眼睛,通过细致⼊微的⼼理描写,叙述了⼀个盲聋哑⼉童在家庭教师安妮.莎莉⽂⽼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周围的事物,⾛进⼤⾃然,从⿊暗、迷茫⾛⼊爱的光明之中,重拾对⽣活的勇⽓和信⼼的故事。

本⽂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他们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和⽣活经验有:《再塑⽣命的⼈》是⼀篇记叙⽂,在⼩学五六年级学⽣已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章,有了⼀定学习基础,⽽且对于海伦·凯勒的故事,他们已经在⼩学六年级学过《永远记住您,⽼师》。

在⽣活经验上,七年级学⽣已经接触了许多教过他们的⽼师,有着和⽼师深厚的情谊;⽼师们的教学⽅式,也各有千秋,学⽣能够感知出来。

1、理解课⽂主题,概括⽂中主要事件,理解⼈物形象。

2、学会复述课⽂,把握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品味⽂章清新朴实的语⾔。

3、感悟安妮.莎莉⽂⽼师深沉博⼤的爱⼼,学习海伦.凯勒⾃强不息的精神,学会关注、关⼼弱势群体,让⼼灵接受⼀次爱的熏陶。

1、理解⼈物形象 2、品味⽂章细腻优美的语⾔ 3、进⾏⼀次爱的教育 理解课⽂标题“再塑⽣命”的含义 两课时1.创设情境2.引导点拨法3.对话教学法。

4.⾃主探究 ⼀、新课导⼊ 你听说过海伦凯勒的故事吗? 爱,确实能创造奇迹,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课⽂《再塑⽣命的⼈》,体会作者海伦?凯勒的传奇⼈⽣。

⼆、预习展⽰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 1.⾛近海伦。

海伦?凯勒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天,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师,安妮?莎莉⽂?梅西太太的⾯庞,当我还是个孩⼦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前,为我打开了外⾯的世界。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

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带板书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带板书

再塑生命的人优质课教案带板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2)学会珍惜生命,感恩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的大意理解。

3.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再塑生命的人(2)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

(3)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学习成果。

(2)剖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分析课文结构,揭示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共鸣:(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感恩生活。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加强练习。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再塑生命的人》,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2. 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感悟作者的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哲理。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的生命。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的品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文本材料。

2. 收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准备学生讨论和分享的时间和空间。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命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重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创作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命价值和人生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程度和阅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塑生命的人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落实基础知识与技能
3、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人生的启迪
学习重点:
1、海伦从无知到发生质的变化的经历以及其性格特点
2、安妮·莎莉文老师的高潮的教育艺术
学习过程与内容:
一、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或小组齐读
二、简介海伦凯勒的生平(科代表读《教师用书》P22《海伦凯勒生平》)
三、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搓捻()企盼( )
小憩()期期艾艾( )
答案:niǎn qǐ qì ài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
冥思( )想( )然而生花团锦( ) 美不( )收不可( )状
答案:苦油簇胜名
四、课文简介:
这篇课文编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原是互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三篇文章:《再塑生命》、《亲近自然》、《关于“爱”的含义》合在一起编成课文,并用空行使其自然分成三部分。

课文主线十分清晰,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对自己前一段生活的回顾。

第二部分莎莉文老师用特殊的方式教育“我”。

第三部分对莎莉文老师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六、把握形象研读赏析:
1、题为“再塑生命”,那么海伦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莎莉文老师怎样再塑了海伦?(情感、手段、方法等)用具体事例来分析。

3、“再塑生命”怎样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七、小结: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充分感受到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爱。

爱,确实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她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广。

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到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到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

”正是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

同样海伦也用爱来回报她的老师和社会。

在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八、扩展延伸:
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品格所感动。

请结合生活实际完成:
1、知识使整个世界在海伦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知识使你得到了什么?2、从小到大我们认识了许多老师,哪些老师的教育方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举例谈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