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3篇

合集下载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

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5篇)采薇优秀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恋爱、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紧要的话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恋爱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痛苦痛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一般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家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1、认真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纳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消失、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苦痛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认真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局面的描写。

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忙、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实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呈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血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忍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包裹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痛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心。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 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学习重点难点1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 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学习重点1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现创新1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

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评价:课前检查与反馈:1字音2字形3解释4加点字5翻译下列句子二、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生背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

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

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三、整体感悟1自主学习《采薇》。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5.小组讨论:请学生围绕“《采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拓展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利用拓展资源进行学习的经历,包括阅读《诗经》其他篇目、古代战争历史资料、诗词赏析类书籍、古代文学史等。
7.诗词交流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参加诗词交流活动的经历,包括与其他学校学生分享诗词学习心得、参加诗词朗诵比赛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采薇》的诵读和诗意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采薇》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采薇》的基本原理。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教学内容
本章节为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
例题5:《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句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解答:《采薇》中“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句诗反映了战士们渴望归家,但战争却无休止的现实。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采薇》这首古诗的基本概念。《采薇》是一首描写古代战士征战归来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战士们的豪迈与坚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1、背景知识。

(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

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采薇》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反映了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诗歌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 诗歌意境:描绘了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韵律美,提高鉴赏能力,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戍卒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讲解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战士在戍卒生活中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5. 背诵:学生自由背诵,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6. 拓展:介绍《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采薇》(节选)2. 诗歌背景:西周时期征夫思妇的离别之苦3. 诗歌结构:三章,每章八句,赋、比、兴4. 诗歌意境: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采薇》(节选)。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戍卒生活的画面。

3. 搜集其他关于戍卒生活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含义,体会战士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爱国情怀。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020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四)3篇

2020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四)3篇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课时目标】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分《风》《雅》《颂》三部分。

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

书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2.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的经典名句,请大家打开书读古诗。

二、读准诗歌,理解诗意。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理解诗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悲伤,却没有人知道我的悲哀。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理解“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杨柳”是什么样子的?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杨柳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

2.理解“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

(师补充介绍:“往”指当初去从军。

)(3)为什么出征?(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5)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雨雪霏霏”,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口语表达。

)(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采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采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

《采薇》优质课教学设计共3篇《采薇》优质课教学设计1《采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与教学目标作为一篇古文诗词,学生们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学习《采薇》一文,是为了学习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因此,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学生能够正确读懂《采薇》的内容和意义;2.学生能够运用古文阅读方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特点,并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3.学生能够对比《采薇》与其他同类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意识。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前,通过音乐、图片、短小的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入《采薇》的主题。

如播放一段采薇的相关视频,或者播放一段背景较好的音乐。

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与采薇有关的图片,如绿油油的青草、黄澄澄的野花等,来直观地让同学们接触到采薇这个话题。

2.阅读课文在阅读一遍《采薇》后,教师让学生课内外阅读,了解文学背景以及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

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翻译词句、品味文章中的字句,找出其中的语言特色,并分别表达自己的感受。

3.分析诗歌结构结构分析是理解一首诗歌的关键所在。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幅线条来表现这首诗的结构,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4.诗歌比较将《采薇》与另一首同样类型的古代诗歌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教师可以将《采薇》和《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等对照,让学生感受到每一首诗歌的不同之处。

5.文学作品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同样类型的古代诗歌或现代诗歌,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选择1.课件辅助法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可能不熟悉诗歌结构的概念,这时候可以通过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结构,便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2.分组阅读法通过分组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生自主学习,减轻老师的压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

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

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采薇(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感导入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诗经》和“《诗经》六义”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四、文本赏析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2.这首诗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不是)3.选文开头没写思乡,而写家乡的杨柳和满天的大雪,这是哪一种修辞手法?(对比)4.大家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抒胸臆,直接写战士的思乡之情呢?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用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离开家乡时正值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拂,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此时战士归乡途中满天飞雪的寒冷孤寂作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渲染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5.再看选文有什么特点?(对偶句式,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齐读体会)6.选文前两句的创作手法是什么?(以乐景写哀情)7.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选文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8.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9.多年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吗?人事变化大吗?(“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五、课堂小结1.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2.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学生交流汇报。

六、作业设计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板书设计】采薇(节选)昔杨柳依依今雨雪霏霏手法思想感情【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

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处]《采薇》(节选)这首诗所叙写的是卫国战士离乡出征时内心的苦痛和归乡时悲伤的心情。

这样的军旅生活离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诗篇中战士英勇爱国但又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让现在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难。

所以,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去理解成为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自我感觉本课对这方面难点的处理还不是很好,希望下次可以得到改进。

2020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教学目标: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

(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

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

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

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

(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采薇(节选)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诗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

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课时目标】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分《风》《雅》《颂》三部分。

从汉朝起儒家就将其奉为经典。

书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2.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的经典名句,请大家打开书读古诗。

二、读准诗歌,理解诗意。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理解诗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我心里悲伤,却没有人知道我的悲哀。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理解“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杨柳”是什么样子的?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杨柳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

2.理解“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

(师补充介绍:“往”指当初去从军。

)(3)为什么出征?(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

这是为什么?(5)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读“雨雪霏霏”,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

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口语表达。

)(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短短16个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

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融汇在了哪里?(景物)2.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也正是《诗经》的魅力所在。

四、引导背诵。

1.指名试背。

2.全班试背。

五、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板书设计】采薇爱国悲思乡怨情景交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