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03
社会影响与群体压力
社会影响的类型
01
02
03
直接社会影响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受到他 人的直接行为或言语影响, 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 为。
间接社会影响
个体通过接受他人的暗示、 感染或模仿等间接方式, 逐渐接受某种态度或行为。
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规 范和群体成员的期望,从 而产生压力和从众行为。
刻板印象和偏见。
积极接触
鼓励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积极接 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
重。
自我反思
个体需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 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努力
克服和改变。
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能
力。
05
社会态度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通常基于偏见或 先入为主的观念。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
影响判断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人或事 物的判断和评价,导致不客观
、不准确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偏见
刻板印象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 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 人们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
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例如对环保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选择 使用公共交通。
行为改变态度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例如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50c02cad284ac850ad024216.png)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一、态度及其形成(一)态度的含义1.态度的定义与特征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态度的特征有:(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态度的对象称作态度客体(attitude object)。
态度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是关于事物对自己有多大利害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或情绪评定的结果。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它一旦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即态度具有抗变性。
2.态度的成分与分类(1)关于态度成分的争议①单成分说:态度主要是感情的表现。
代表人物:瑟斯顿、赖茨曼。
②双成分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统一的表现。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③三成分说:态度包括感情(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种因素;也称作态度的ABC模式。
代表人物:瓦格纳。
三种说法都肯定感情倾向是态度的基本特征。
因此,感情表现即表情常被作为态度的测量指标。
但不能认为态度只是由感情成分构成的,因而三成分说更加完善,但应将行为看成内隐的行为意向。
(2)态度的分类①根据态度的表现形式,卡茨和斯托特兰德把态度分为五种类型:a.与情绪、情感联系的态度;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c.动作定向的态度;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e.自我防卫的态度。
②根据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弗格森认为,人对许多事物的态度是有关联的,它们构成了态度束,而有关联的态度束合成为态度丛,即有关一类事物的总态度。
因此,态度是有层次的系列化结构。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1.态度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能起到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
(2)自我防御功能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自己。
态度(社会心理学)

态度是中介因 素,有三个成 分:情感、认 知、行为倾向
态度的结构
• 迈尔斯的态度ABC结构 –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 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 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情感因素是个人对 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即个人对态度对象的 一种内心体验;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 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三个要 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态度的转变
5
态度
• 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 这 一语词具有这样两种基本的含义:
–具有“适合”或“适应”的意思,指对行为 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在艺术领域中,这一概念指雕塑或绘画作品 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见的姿态。如果说第一种 含义的“态度”是心理学的,那么,第二种 含义的“态度”则称得上是解剖学的。
–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
18
态度的功能
• 调节功能
• 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 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自己的行 为。
19
• 兰伯特(W.E.Lambert,1960)等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 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 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 带上臵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 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 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 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 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 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 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 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 未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 差别。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 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 •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 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 折耐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 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 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一、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诸多方面,而态度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态度是人们对一个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对态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还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态度的定义和形成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
认知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行为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意向。
2.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的经验、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影响等。
在形成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对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三、态度的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常用的方法包括Likert量表、半结构式问卷等。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容易操作,但存在受访者回答不真实、社会期许效应等问题。
2.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情感反应等来推断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如心理反应时间测量、生理指标测量等。
这种方法避免了受访者主观回答的偏差,但受到测量工具和刺激材料设计的影响。
四、态度的作用和影响1.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态度会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即态度会预测个体的行为。
对环保的积极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环保行为。
2.对社会的影响态度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当大多数人对某一社会问题持有相同的态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共识,进而影响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社会进步。
五、态度的变化和调整1.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会通过调整态度来减轻认知不一致带来的不适感。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对一种商品的积极态度和对其高昂价格的消极态度时,可能会通过调整态度来消除认知不一致。
《社会心理学》全套课件 态度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一)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解
(二)态度的作用 社会性判断、耐力、学习效果、工作效率
适应功能
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 形成后起着更好适应环境的作用
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 到贬抑时来保护他们自己
价值表现功能
在很多情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示一 个人的主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满意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 值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价值就是态度的对象对人的意义
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东西。 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人。 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 利。 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态度
attitude
主要内容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
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一)态度的定义
(二)态度决定于价值
情感因素
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 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意向因素
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 的准备状态
分析
三者发生矛盾,起主要作用?
认识或理解功能
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一种作为建构实 施手段的参照框架,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态度的作用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2、态度影响耐力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
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
哈斯托夫
2、态 度 影 响 耐 力
兰伯特等
效忠态度
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交流PPT
3
WHAT MAKES YOUR LIFE 100% ?
什么
使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满意?
Let each letter of the alphabetic has a value equals to it sequence of the alphabetical order:
(我们让字母表中的每个字母等于它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 具有“适合”或“适应”的意思,指对行为 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 在艺术领域中,这一概念指雕塑或绘画作品 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见的姿态。如果说第一种 含义的“态度”是心理学的,那么,第二种 含义的“态度”则称得上是解剖学的。
学习交流PPT
6
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境或事件 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 含这个体的主观评价(赞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
96
= H A R D W O R K 努力工作
8 1 12 4 23 15 18 11
98
A T T I T U D E 态度 1 20 20 9 20 21 4 5
= 学习交流PPT
100
4
本节结构:
一、态度概念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态度的转变
学习交流PPT
5
态度
• 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 这一语词具有这样两种基本的含义:
学习交流PPT
18
态度的功能
• 调节功能 • 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 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自己的行 为。
三者发生矛盾,起主要作
用?
学习交流PPT
10
日本的侵华史 和日本对于历 史的种种令人 不齿的行为和态度
日本民族是一个 猥琐的民族
情感上
愤怒,仇恨
做出抵制日货,拒绝 接受日本的广告 邀请的决定
学习交流PPT
11
• 30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负性种族 偏见。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Lapiere教授邀请 了一对来自亚洲的年轻夫妻驾车做环美国旅行,观 察他们所经过的旅馆和饭店的老板会不会以他们对 亚洲人的偏见而拒绝接待这对夫妻?结果在三个月 的旅行中,他们经过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 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后 来LaPiere教授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一封 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回 复的信中,90%说他们不会接待。很显然,他们的 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
学习交流PPT
反应
反应是可以观察 到的、可以 测量到的从 属变量
1. 神经及内分 泌腺的反应, 情感的语言 反应。
2. 认知反应以 及观点的言 语反应
3. 外显行为, 包括行为的
9
态度的结构
• 迈尔斯的态度ABC结构
•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知因素 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 赞成与反对;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 感,即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行为倾向因素, 是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 三个要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ABCD E F GH I J K LMNOPQR S T U VWX Y Z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S K I L L S 技能 19 11 9 12 12 19
=
82
K N O W L E D G E 知识 11 14 15 23 12 5 4 7 5
学习交流PPT
7
态度的定义
态度仅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行为本身。 态度具有对象性 态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学习交流PPT
8
态度的结构
刺激
Hale Waihona Puke 态度外界刺激是可以观 察到的、可以测量 到的独立变项, 如他人、情境、社 会问题、社会团体 以及其他对象
态度是中介因 素,有三个成 分:情感、认 知、行为倾向
学习交流PPT
15
态度的功能
• 顺应功能 • 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 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我们是社会 性的生物,一些人和群体对我们都是很重要 的,适当的态度将使我们从重要的人物(双 亲、老师、雇主及朋友等)或群体那里获得 认同、赞同、奖赏或与其打成一片。对不同 的人应学会有不同的态度
33
96 ①② 51 45 47 41
43
接待
10
00
00
01
学习交流PPT
13
态度的类型
• 按个体认知评价划分,分为肯定的态度和否 定的态度
• 按个体的情感体验划分,分为积极的态度和 消极的态度
• 按个体行为倾向划分,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 隐的态度
学习交流PPT
14
态度的本质
• 态度的功能 • 态度的特性 • 态度决定于价值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学习交流PPT
1
态度
---概述
学习交流PPT
2
哲理小故事
有一个秀才去赶考,做一怪梦,梦到他在墙上种 白菜、下雨天他戴着斗笠还打着伞、他和他心爱的女 孩躺在床上,赤裸着身体但是背对着背。秀才于是请 人解梦,先生说你在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么,带着 斗笠还打伞那是多此一举啊,你和那女孩背对着背, 那不是没戏么。秀才一听于是回去收拾东西要回家, 店主说大考在即,怎么要走啊,秀才于是把此梦说给 店主。店主说,我也懂点此道,我给你解解看,你在 墙上种白菜那不是高中么,有斗笠还打伞那是有备无 患啊,你和那女孩光着身子背对着背,那不是暗示你 翻身了么。秀才一听,信心大增,于是安心付考,后 得中探花。
• 该项研究可以得出了人们的态度 与行为并不是一 致的。
学习交流PPT
12
对“愿否接待中国顾客”问卷的回 答情况表
光顾过的旅 未光顾过的 光顾过的餐 未光顾过的
馆
旅馆
馆
餐馆
总份数 问卷种类
回答人数
不接待
未定:视情 况
47 ①② 22 25 20 23
12
32 ①② 20 12 19 11
11
81 ①② 43 38 40 35
学习交流PPT
16
态度的功能
• 态度的认知功能
• 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应 提供具体信息。某一特 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 一定的心理结构,就会 影响对后继刺激的接受, 对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 值能够发挥判断作用与 理解作用。
学习交流PPT
17
态度的功能
• 自我防御(ego defense)功能
•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时用来保 护他们自己。